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35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docx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参18

第一单元华夏古乐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我国古代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引起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学会演唱《阳关三叠》,能在演唱中体会、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情感。

(三)聆听古曲《阳关三叠》,比较埙独奏及混声合唱的不同效果,感受古代乐曲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深沉含蓄、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情感。

(四)聆听古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体验其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学习、分析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

(五)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意境上、情绪上的区别。

二、教材分析

(一)《阳关三叠》(混声合唱和埙独奏)

1.乐曲简介

《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

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则是一种琴歌。

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7),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本单元欣赏的是由王震亚改编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和埙独奏的《阳关三叠》。

2.音乐分析

《阳关三叠》上半阕王维四句诗的旋律,是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的。

四句曲调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

这四句曲调多用级进进行,显得柔和、深情,表达出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感情。

每句末尾旋律的同音进行,似有千叮万嘱的意思,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歌曲的下半阕是长短句的旋律。

全曲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非常自然地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交替出现,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

这段音乐进一步展开,在节奏上随着歌词的长短不一,有着错落的变化,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出内心翻腾的律动;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

歌曲的第三段,旋律在八度跳进之后,情绪更趋于奔放。

并两度出现全曲最高音“ ”,形成了歌曲的高潮:

歌曲的尾声是一种感叹的音调,它渐慢渐弱地进行,仿佛进入迷惘的梦境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像:

3.相关知识

(1)为了便于欣赏、理解这首歌曲。

现将原词与译文引录如下:

原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下为后人增添歌词)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芽日驰神,日驰神。

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

载驰,载驰,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芽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

选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译文大意:

清晨一场细雨使渭城空气格外清新,

旅舍那么明净,柳枝也像梳洗了一番,

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

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

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

自己多多保重。

我是那样眷恋你,舍不得和你分离,

流下的眼泪都湿透了手巾,

心里难过啊,心里难过,

我将日日夜夜想念你。

谁人可依靠呢,谁可依靠呢,

我只有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天天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

美酒啊,甘美的酒,

还没有喝,我的心已经醉了。

你骑浅灰色的马快要走了,快要走了,

可哪一天才能听到你车马回来的声音?

现在还能斟几回酒呢?

即便斟一千回酒还是有尽头的,

只有我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消失。

那无穷忧伤的感情啊,

写信表达吧,写信表达吧,

经常写信又好像在一起了,

又亲亲密密地在一起了。

啊,今天在这里分别,只能在两地相思,梦中经常相会,盼鸿雁传来你的消息吧。

(2)埙:

吹孔气鸣乐器。

我国古代吹奏乐器。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二里岗商代遗址等都有发现。

这些埙均为陶制,呈橄榄型、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

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

多音孔埙是旋律乐器。

后世埙均为平底卵形,质料有陶、石、骨(象牙)数种,陶制品最常见。

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

演奏时双手捧埙,下唇贴吹孔,吹气灌满埙腔,使之吹出埙音。

手指按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

20世纪80年代,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改革。

放大了体积,扩大了内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10个,扩展了音域。

改革后的埙,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乐低沉苍劲,醇厚悲壮,很有特色。

非其他乐器可以代替。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独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一首优秀的独唱歌曲。

歌词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所作,当时他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当他游览“赤壁”时,面对如画的江山,缅怀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感叹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被朝廷所容,而今华发已生尚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

这首词毫迈奔放,气势磅礴,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曲谱,据传苏轼根据民间曲牌《念奴娇》填词而成,曲谱见于1746年《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现今看到的和演唱的曲谱,是杨荫浏先生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出的。

这首歌谱虽不能断定它是宋代原谱,但音乐豪迈奔放的气势与词意是十分贴切的。

全曲为散板,按词的上下阕结构,音乐分为两段。

旋律以“按字行腔”的原则,谱成叙咏性唱腔,七声音阶,具有北曲高亢激越的风韵。

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大江东去”四个字,旋律以朗诵语气,将“江”字与“东”字之间提高四度,形成跳进,结合宽广舒缓的节奏,刻画出大江奔流、浩渺的气势。

至“乱石穿空”一句,旋律由低渐高,似激浪拍岸,至“千堆”二字,形成第一段的高潮。

第四句是对江山和豪杰的赞叹,旋律转入中低音区至“豪杰”二字,以小七度大跳突起,形成跌宕回环的曲线,在深沉中使段落告终。

第二段,自“遥想公瑾当年”开始至末尾。

后半阕的词意,反映了作者的神思遥想和无限感慨,曲调平缓进行,带有冥思遐想的色彩。

第一段和第二段音调类似,两段的结尾相同。

第二段由第一段发展而来,两段既有对比,又有联系,整体情调与歌词结合密切,雄健豪放。

(三)《流水》(古琴曲)

1.乐曲简介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

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

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

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

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

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

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像《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便已存在。

琴曲《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年编印的《神奇秘谱》。

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19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

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

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

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般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将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

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铮亮如新。

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

2.音乐分析

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

乐曲为多段体结构。

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显。

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

以第二段为例:

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

较多地运用了同音装饰手法,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

以第五段音乐为例:

通过主题音调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十六分音符的回波音型更富于流动性,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连续下行的模进音型也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

第三部分,由第六、七两段组成,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第六段旋律性较强,多由一对对称的乐句作反复、变化。

如:

旋律的进行利用大跳滑音构成切分音型节奏,使音调富于生气,第二句的模进更加重了这种气氛,好像流水悠然自得地旋转嬉游。

随后便是大段落的滚、拂,由两个声部同时进行,低音部以空弦散音的上下行拨奏,高音部则是音调的渐次下行。

例如:

这段音乐中滚、拂手法由疏而密地运用,使音调具有华丽的色彩,层次清晰,描绘了水石相撞,漩涡在急剧转动等景象,有力地刻画了流水奔流不息、一往直前的特征,把全曲引向了高潮。

这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是精彩的泛音滚、拂段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琴用泛音慢起渐快地演奏:

它仿佛描绘流水在太阳下熠熠闪光,充满了欢乐和自信。

末尾在调式主音上稳定到终止,音乐逻辑的发展自然、和谐。

第四部分,包括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变化重现了第二部分的按音曲调。

末段用滚、拂演奏与上段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简短的尾声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题音调,作为全曲的结束:

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像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

3.相关知识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

古琴在历史上一直称作“琴”,后来又名“七弦琴”。

“古琴”的称谓是在唐代出现的。

它的形制,琴身为狭长木制音箱,一般琴面用桐木,琴背用梓木,上加厚漆。

古琴共有七根弦,由外侧向内依次名一弦、二弦……七弦。

定弦则外侧弦音最低,内侧弦音最高。

琴面外侧还有十三个圆形标志,称作琴徽,是用金、玉石或蚌壳等镶嵌而成,用以标明泛音位置,也指出按指的弦位。

琴头下面有七个小轴,叫做轸,用以调弦。

琴腰下有两个系弦之足,谓之雁足。

琴底则有两个出音孔,右面称作“龙池”,左面称作“凤沼”。

历代古琴曲流传至今有百余种琴曲谱集,载有六百多种、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乐曲,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音乐遗产。

(四)中国古代音乐概况

中国古代音乐是指:

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

这是一个漫长的音乐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色彩,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成果。

先秦时期的乐舞是歌、乐、舞三者结合的艺术形式。

《诗经》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词总集。

在乐器制造、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相当成熟的建树。

秦汉时期,继承了先秦的采风制度,建立了乐府机构、歌曲、器乐、“百戏”等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正式出现。

可以说有了戏曲的萌芽。

许多乐器有了完备的形制,演奏技巧趋于成熟。

例如:

古琴的形制完备,而且比较稳定。

出现了许多传世的古琴曲。

此时,西域音乐文化传入我国。

隋唐时期,琴歌得到发展,许多乐器逐步定型。

琵琶、奚琴、筚篥等乐器日臻完善。

在唐代,宫廷里成立了“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燕乐得到很大的发展。

载歌载舞、管弦纷繁、结构宏大的大曲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象征。

说唱音乐中出现了“变文”。

它对后来的杂剧很有影响。

宋、金、元时期,曲子词日趋成熟。

出现了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音乐艺术形式。

元代的戏曲艺术站到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前列。

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音乐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在进一步发展着音乐文化。

其中,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的发展尤为突出。

例如:

京剧、大鼓、弹词等。

此外,器乐、音乐理论也有很大发展。

三、教学建议

(一)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共3课时。

课时分配可有多种方案。

例如,一种方案是:

第一课时,概括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学习和欣赏《阳关三叠》;第二课时,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阳关三叠》的创作表演;第三课时,欣赏《流水》,小结本单元内容。

另一种方案是:

第一课时,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流水》;第二课时,以歌唱为主,学唱并欣赏《阳关三叠》;第三课时,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介绍“中国古代音乐”。

总之,本单元学习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唱《阳关三叠》

1.可以通过欣赏混声合唱《阳关三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唱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录音、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2.注意引导学生用圆润、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学唱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的内容、情感及处理方式,并在演唱中得以充分地表现。

3.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三)欣赏《阳关三叠》混声合唱和埙独奏

1.熟悉《阳关三叠》的音乐主题。

先欣赏混声合唱。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唱歌曲的第一段(课本上的4句)。

学习方法要视学生的视唱能力而定。

2.欣赏《阳关三叠》时,要引导学生对埙独奏和混声合唱的效果进行比较。

3.欣赏埙独奏时注意引导感受埙的音色。

(四)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该曲不作为欣赏重点。

可作浏览性欣赏或者省略。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曾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要视学生的理解能力选用、处理该教材。

(五)欣赏《流水》

1.欣赏古琴曲,要引导学生注意古琴的音色和古曲的韵味,抓住音乐要素中突出的特点,引导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情。

让学生比较“泛音段”和其他段,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图形谱,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古琴的音色和古曲的韵味、情感。

2.熟悉乐曲的主题(泛音段的旋律)。

这首乐曲中这段音乐旋律性比较强,可以用视唱法或听唱法进行学习。

如果视唱能力较低,也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熟悉之后再听时,要求学生小声随着哼唱。

3.听音乐时可用手指轻轻地击拍(不要出声),也还可以“闭目静听”,按节拍重音微微点头。

集中注意体味乐曲的韵味。

4.教师可根据时间,重点欣赏乐曲的第二、三段。

(六)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埙”。

具体制作过程,见课本上的提示。

可以号召学生课外自愿制做,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制做,在班上演示。

(七)本单元的知识性内容是中国古代音乐。

可在本单元开始或结束时做一概述,并结合看课本上的插图(各种古代乐器图和古代画面)。

让学生自己讨论、比较,教师的讲解是要精炼。

 

 

 

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明朗质朴、兴奋自得的情感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用优美、抒情的情感演唱《阿里郎》。

(三)能够感受《乌苏里船歌》、《二人转牌子曲》及《迎春谣》的音乐情绪,并能体验其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能够进一步认识混声合唱,初步认识二人转、伽乱琴弹唱的表演形式。

(四)能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民歌、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源”“流”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我的家乡多美好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

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通用汉文。

赫哲族的民歌十分丰富,其中以“伊玛堪”?

穴叙事题材的说唱曲?

雪、“嫁令阔”?

穴曲调悠扬的民歌,以情歌居多?

雪和摇篮曲最为典型。

《我的家乡多美好》充分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热情好客的民族风尚。

歌曲为C徵调、拍、中速、单乐段结构。

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其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我的家乡多美好》的第二段歌词中“三花”是指松花江特产的鱼类,即鳌花、鳊花、鲒花这三花;“五罗”是指松花江特产的鱼类,即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这五罗。

(二)《乌苏里船歌》

1.《乌苏里船歌》

这是根据东北地区赫哲族民歌素材创作成的一首独唱歌曲。

其重要的原始素材是《我的家乡多美好》。

歌词是郭颂与胡小石合写的;旋律是汪云才、郭颂创编的。

这首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多年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而久传不衰。

歌曲的引子自由而辽阔。

那极富赫哲族特色的民歌衬词(啊郎赫呢哪)及曲调,犹如遥对青山、隔江远眺者的呼唤及悠悠而来的缥缈回声。

它将人们不由自主地带到那烟波浩淼的、静谧祥和的乌苏里江景之中。

摇曳跌宕的间奏,令人联想到,江面上荡漾着的渔船及张网劳作的赫哲族渔民。

那优美婉转的歌曲主体,唱出了赫哲族人民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歌曲的尾声是引子的再现。

它不仅起到了与引子前后呼应的作用,也给人带来渔船冉冉远去的印象。

这一切,使人们沉浸在一派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

在独唱曲的基础上,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将其改编为一首混声合唱。

这首合唱不仅保留了原歌的基本风貌,还突出地发挥了合唱音域宽、音色丰富、和声性强、便于转调等优势,使歌曲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

引子高亢而自由,首先由男高音领唱唱出,接着由混声合唱作轻声应和,婉如歌者的回声。

它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渔舟穿梭往来、歌声漫江飞扬……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跃然纸上。

歌曲的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落运行在降A宫调上。

那悠扬的主旋律由男高音领唱来承担,女低音声部作复调呼应,最后的衬词部分由混声合唱作收束。

第二个段落先在降D宫调上运行,而后又转回到降A宫调上。

这个段落由温柔的女低音声部唱主旋律,由女高音作复调呼应。

至衬词部分仍由混声合唱作收束,同时也自然地、不露痕迹地转回降A宫调。

第三个段落明显地转回到降A宫调。

它先由女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他声部为其作和声衬托;随后,又由男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他声部则为之作映衬。

这样,在主体部分便形成一种音域有对比、音色有对比、调性有对比、织体有变化的多层面状态。

于是,混声合唱的美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的尾声也是引子的再现。

结尾处的和声效果给人以余音袅袅、意犹未尽的感受。

3.作者简介

胡小石(1940—)歌词作家。

1959年入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工作。

代表作有《乌苏里船歌》、《北京,你好》、《铃兰》等。

郭颂(1931—)民歌歌唱家。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名誉院长。

黑龙江省音协副主席。

参与创作并演唱了《乌苏里船歌》、《新货郎》等歌曲。

汪云才(1931—)作曲家。

1948年入东北鲁艺文工团。

现为哈尔滨歌剧院创作员。

代表作有:

歌剧《赫哲人的婚礼》、《焦裕禄》,参与创作歌曲《乌苏里船歌》等。

瞿希贤(1919—)女作曲家。

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院作曲系。

长期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代表作有:

无伴奏合唱《牧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电影音乐《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三)《阿里郎》

《阿里郎》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口传民谣。

它不仅有着非常动人的民间传说,其歌词、旋律在民间也有几十种之多。

歌曲的情绪往往带有哀怨之情。

我们选唱的《阿里郎》以分节歌的形式呈现,由两个相似的8小节乐段组成。

歌曲为宫调式,全曲以“ 

”为骨干音型。

由于它多用附点节奏,旋律显得流畅、抒情、优美。

由于歌词内容表现了现代社会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它一反过去传统民谣《阿里郎》的哀怨情绪,带上了乐观向上、赞美颂扬的情感。

(四)《迎春谣》

1.《迎春谣》

这是一首朝鲜族民歌。

歌中赞美了东北农村春天的景色。

当春天到来时,山花烂漫、果园飘香、鸟儿鸣叫、姑娘们歌唱,给人以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强烈感受。

人们在春天的气息的催动下,辛勤地耕作在田间、果园,为美好幸福的生活洒下汗水、播下种子。

歌曲的旋律采用朝鲜族的界面调式(类似于汉族的羽调式)写成,级进的运行比较多。

在织体上,除了采用单声部的手法外,还采用了支声性的手法。

伽倻琴的伴奏采用了活泼跳动的伴奏音型。

因而整个歌曲给人以优美流畅、清新活泼的感受。

2.伽倻琴

伽倻琴是流行于朝鲜和我国朝鲜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

相传,这种乐器源于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筑、筝、瑟。

公元6世纪时,这种乐器已流行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末,伽倻琴传入我国。

伽倻琴的音色浑厚、坚实,常用于独奏或女声弹唱。

3.伽倻琴弹唱

伽倻琴弹唱是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朝鲜族民间曲艺形式。

这种曲艺形成于清代。

其主要曲调有[安当]、[卜格力]、[阳山道]、[灰末力]、[中末力]等。

(五)《二人转牌子曲》

1.《二人转牌子曲》

作于1980年。

乐曲的内容旨在表现东北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指导下,朝气蓬勃、奋发图强、齐心合力大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面貌。

1981年,在第四届长春音乐节上,由李秋奎首演成功。

乐曲由引子和四段音乐组成。

它采用东北地区特有的曲艺——二人转的曲牌为素材写成全曲。

因此,乐曲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乐曲的引子是一个自由的单乐句。

其旋律采用了二人转音乐的几个特性音,给人以豪爽、粗犷、振奋人心的感觉。

第一段音乐由二人转的两个曲牌引伸发展而成。

第一个曲牌(胡胡腔)为商调式,第二个曲牌《大救驾》为徵调式。

其旋律粗犷有力、热情奔放。

由于二者的前后呼应、调式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色彩感。

第二段音乐为慢板,由二人转的“咳调”(即:

文咳咳、武咳咳)衍化而成。

其旋律委婉动听,抒发了人们对现实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