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20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docx

古代中国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出现了公共权力,“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商朝——神权色彩,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内服与外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巩固西周统治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授土授民

层层分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分封制

目的:

对象:

内容:

方式:

作用:

(二)、宗法制

定义:

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

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三)、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三、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确立)

(一)历史背景

1、政治:

社会剧变,宗法制、分封制的衰落;国家的统一

2、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3、思想、实践基础:

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前221年,秦开创)

1、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

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2、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建立地方官制:

实行郡县制(

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殿最制等

制订《秦律》

3、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

4、隐含的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君权与相权两对矛盾

5、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三)、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1、对秦的影响:

(1)祖国疆域初步奠定,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2、对后世:

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消极影响:

1.对秦:

极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对后世:

明清时期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汉代(巩固)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推恩令”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选官制度:

察举制(自下而上,察孝廉),征辟制(自上而下)

2、影响: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

注:

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

3、隋唐(成熟)

(1)三省六部制:

分工: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

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二)科举制:

原因:

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演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唐代,明镜和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宋代,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糊名法

明清,八股取士

废除:

1905,清末新政

影响:

积极,前期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后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注:

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周朝:

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依据

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

汉代:

察举制,以孝廉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依据

隋唐以后: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四、北宋(加强)

1、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中央: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

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监察宰相

地方:

派文臣任知州,通判掌监察

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冗官、冗费、冗兵的国家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5、元代(新发展)

中央:

实行一省二院制:

三省合并为中书省掌行政大权,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宗教事宜,枢密院掌军事

地方:

行中书省,是今天省制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明清(顶峰)

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设立内阁(是专制皇权的产物),后有“票拟”权

注:

明朝的主要机构:

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

清雍正帝:

为解决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顶峰)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农业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

1.产生: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异:

南稻北粟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及技术

1.工具的改进:

①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木耒、骨耜、石镰等

②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主要以耒、耜为主

③春秋战国:

铁农具(春秋)和牛耕(战国)出现

④西汉:

发明了犁壁,牛耕广泛推广(二牛一人)

⑤唐代:

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⑥灌溉工具:

翻车(汉)、筒车(隋唐)

2.水利设施建设:

①大禹治水的传说:

②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③西汉:

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边疆地区)

④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3.农学知识:

《汜胜之书》:

西汉·汜胜之。

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农书

《农书》:

元代·王祯。

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

《河防一览》:

明·潘季驯。

总结治理黄河的经验

《农政全书》:

明末·徐光启。

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天工开物》:

明清·宋应星。

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三、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

2.春秋以后:

个体农耕(精耕细作)

①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评价:

积极:

稳定性,除盐铁外基本能自给自足;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局限: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格局:

南稻北粟的地域格局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④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土地所有制: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①内容:

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瓦解:

春秋时期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

各国税制改革:

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表现: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化

 

3.封建社会:

(1)国有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

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

①正式确立:

商鞅变法

②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注:

地主私有土地来源:

公田转化,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3)土地兼并根源: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避免。

演变:

战国产生—宋代不抑兼并—明清普遍化

影响:

经济: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政治:

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使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政府应对措施:

北魏至唐:

“均田”、“限田”

六、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

1.自耕农经营:

(积极性最高)

2.租佃经营:

土地出租、契约纳租

①原因:

土地兼并

②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

汉代——比较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明清——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趋势:

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④影响: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田庄经营:

流行于唐代,人身依附关系最强烈

七、经济重心南移

1.四大经济区:

分布:

①山东②山西③江南④龙门碣石以北。

其中,山东、山西是传统的经济重心

特点:

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2.经济中心的南移

南移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注:

三次人口南迁:

两晋时期(八王之乱后)

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

②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③南方拥有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政治中心的南移

南移过程:

①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②中唐(开始南迁)③南宋(完成)

南移影响: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促进了民族融合。

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成就

2.纺织业:

①丝织业:

上古时代:

人们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汉朝:

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被称为“丝国”

唐朝:

缂丝技术

②棉纺业:

宋末元初:

内地种植棉花

元朝:

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脚踏三锭纺纱车),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明后期:

成为主要衣料

3.陶瓷业:

①制陶业:

新石器时代

②制瓷业:

东汉: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唐朝: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朝:

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朝:

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明朝:

五彩瓷、斗彩

清朝:

珐琅彩、粉彩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①管理方式:

个体农户的副业

②生产目的:

自己消费和赋税、少部分流入市场

③评价: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的发育

2.官营手工业(征役制——唐宋以后出现雇募制)

①产生:

西周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特点:

规模大、资金雄厚、分工细;产品由政府制定调拨,不入市场

③评价:

A.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C.缺乏竞争,弊端多;强制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

3.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发展:

春秋战国——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②特点:

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孕育出雇佣关系

③作用: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

三、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从发展历程看:

起源早,部门逐渐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

2.从经营方式看: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私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3.从地域格局看:

手工业格局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

4.从成就来看:

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国外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的物物交换

2.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

“工商食官”制度

4.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大都会;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

5.秦汉:

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汉朝“丝绸之路”

6.隋唐:

①南北商贸迅速发展②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7.宋朝: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集镇、夜市兴盛③海外贸易繁荣(明州、泉州、广州)

8.元朝:

纸币广泛流通

9.明清: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白银普遍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③农产品商品化④区域性大商帮

二、古代城市的演变

1、周秦迄唐时期的城市

⑴功能: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⑵特点:

①受官府监控②受时间、空间的上有严格限制③坊市制④县治以上城市设“市”

2、宋代城市功能及特点

⑴功能:

经济功能加强

⑵特点:

①不受官府直接监控②打破了时间(夜市、晓市)、空间(街市制)的限制

③城郭、乡村允许设市④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三、“重农抑商”

1、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质:

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结构

3、表现:

⑴战国——产生;⑵秦汉——强化;⑶中唐——松动;⑷明清——固守;

4、评价:

实施前期(明清以前):

经济上: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政治上: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上:

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

实施后期(明清以后):

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根源。

三、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

1、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农业:

①耕地面积扩大;②扩种双季水稻;③引进新的品种;④棉花广泛种植;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商业:

①白银成为普通流通货币。

②商业资本活跃。

③江浙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2.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出现:

明中后期的江南苏州丝织业

、特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③制约因素:

A.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B.政治上:

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3、近代前夜的危机:

1、海禁与闭关锁国:

①内容: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②原因:

A.根源: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B.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C.统治者愚昧自大

③影响:

A.对西方殖民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

2、近代前夜相对迟滞的原因

中国

西方

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逐渐确立

经济上

农耕经济繁荣

完成近代工业国的转变

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

思想文化上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

(一)、背景

经济: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学术环境:

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1.孔子思想核心----“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以礼治国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②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人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

3.荀子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人性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儒家思想,但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1.老子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①“齐物”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逍遥”观(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

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

“兼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孔子所说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用”“节葬”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儒家学说——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哲学思想,法家学说——变革思想)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含义:

修身治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积极无为”

2.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

a.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b.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黄老之学的影响a.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被以后的朝代借鉴。

b.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c.出现了“文景之治”

(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实行仁政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

4、评价:

(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使君主实行“仁政”;

(3)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消极:

是一种封建文化专制政策。

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宋明:

儒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1)、背景

政治: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确保对广大人民的有效控制

思想文化方面:

“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宋代环境:

重文轻武,科举发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

(二)、理学的特点: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三)、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名称

代表人物

朝代

世界本原

求知方法

其它内容

哲学类别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

北宋

理是世界的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南宋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

“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明朝

致良知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

批判和继承

(一)、背景:

1、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政治: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矛盾尖锐;

3、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以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4、外因:

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开阔了眼界;

(二)、“异端”—李贽《焚书》、《藏书》

思想主张:

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

2、批判纲常礼教,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①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④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2)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船山遗书》)

①本体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气是万物的本原。

“理在气中,气在理先”

②认识论:

正确认识来源于考察客观事物“实践出真知”

③伦理学:

肯定人本能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私欲之中,天理所欲”

注: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思想上:

主张经世致用

②经济上:

主张工商皆本

③政治上:

主张批判君主专制

三、进步思潮的影响

积极性:

政治上,对君主专制造成猛烈冲击;

经济上,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思想上,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后世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局限性:

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但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

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德”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

礼法并施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

宋明时期,逐渐吸纳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在近现代的际遇: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前期——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

如何评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①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

②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③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④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唐)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是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后从西域传入欧洲(15世纪明朝)

3、火药:

唐代发明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南宋,突火枪)

14世纪(元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使用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13世纪(南宋)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5、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2)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3)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

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二、天文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