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176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docx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导入

目标导航

发菜是发状念珠藻,是蓝菌门念珠藻目的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沙漠和贫瘠土壤中,因其色黑而细长,如人的头发而得名,可以食用。

我国产于中国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因跟“发财”谐音,满足了人们图吉利的心理,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特别喜欢它,不惜以重金购买馈赠亲朋或制作佳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每年都有大批农民涌入内蒙古草原搂发菜,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但是涉足草原面积2.2亿亩,草本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挖掘发菜为什么会使得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呢?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课前·新知预习

【基础清单】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生物改善了地球早期大气成分,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岩石形成、加快岩石风化和促成的形成。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生产功能是指的能力。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4.平衡功能是指各地理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变过程

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表现形式。

某一要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6.是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

参考答案:

一、1.生物2.光合作用土壤

二、3.合成有机物4.稳定

三、5.协调整体性6.生物

【速效检测】

1.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这体现了()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东北森林大量砍伐会造成的后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面积锐减,天然次生林变成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

B.土壤肥力下降

C.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D.森林滞留降水的能力下降,降水时会形成洪灾

3.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5.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引发这种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植被C.地貌D.水文

答案及解析:

1.C植被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

2.A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等,破坏森林就会导致森林的环境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注意本题是选不正确的。

森林面积锐减,天然原始林变成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3.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因此本题选择C。

4.D注意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5.B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是由于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沙地裸露造成的。

沙尘暴天气的产生必须有动力因素――大风,物质因素――沙源,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地表荒漠化,产生大量的沙源。

疑难问题记录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

【探究活动】读“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

(1)~

(2)题。

 

(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

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2)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提示:

(1)土壤中水分增多,比热容就会增大,同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也会增加;②表示土壤中水分增多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加;④表示蒸腾作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导致气温年较差变小。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土壤中的湿度增大,则其比热容随之增大,地面增温和降温的幅度减小,大气温度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

答案:

(1)C 

(2)D 

【疑难诠释】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具体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学法提示】可以借助案例,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关联性的理解。

【误区警示】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某些地理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关联。

【总结梳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实例

意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等特性,植被稀疏等,造成土壤受流水侵蚀是起因;水土流失是过程,植被退化、地貌形态、地方气候的变化是结果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的隆升迫使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在青藏地区“断裂”,诱发和强化了南亚的夏季风环流;加剧亚洲太平洋地区季风,使得中国东部更加湿润;阻挡南亚季风北进,加剧中亚、西亚干旱。

亚欧大陆冬季风向的微弱转变,促成黄土高原的形成及演变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学以致用】

下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答案:

C 从图中各项内容可知,甲为森林的破坏,再由此引发土地荒漠化、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增多、径流量变率增大、温室效应增强和水土流失加剧等。

这也证实了人类活动最容易干扰、发生变化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生物。

图表解读·活动点拨

P86活动

指导:

通过景观图的分析不难看出组成的地理环境要素;水主要是靠植物的根部吸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而太阳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的,然后沿着食物链传递,并在生命活动中消耗能量。

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P86活动

提示:

教材中活动的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说明数量变动的原因。

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要注意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参考答案: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P88活动

提示:

观察a—e图,分析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图中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推测出该湖泊是怎样形成的?

这里的地壳可能发生了什么运动?

写出每幅图中地理要素的特征。

注意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均发生了变化:

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P90活动

指导:

修建水库可以改变自然河流径流,防止旱涝灾害;增大空气湿度,滋养水生生物等,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良性改造。

参考答案:

课后·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3.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5.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充足的降水量和上游来水,为水库多蓄水提供了保证。

截至2013年1月1日,石家庄市12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1.8840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多蓄水1.3693亿立方米。

据此回答6~7题。

6.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7.下列关于石家庄某大型水库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库区降水减少 B.库区蒸发量增大 

C.地下水位下降D.库区周围的气候更温和湿润

读图,完成8~9题。

8.使得雅鲁藏布江和黑龙江水文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箭头

A.①B.③C.⑤D.⑦

9.能反映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②B.④C.⑥D.⑧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数字①②③代表水循环中蒸发、降水环节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②

11.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C.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D.土地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二、综合题

12.读地理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补画箭头,以完整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2)此图说明陆地环境具有特征。

(3)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在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对地壳中化石燃料的开采和燃烧,地壳中碳元素含量减小,大气中碳元素增多,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这样会使南北两极的冰层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陆地被淹没。

回答: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今天,人类活动必然会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带来影响或破坏,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

答案及解析:

1.A 大量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缓解全球变暖。

酸雨的形成是由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氟氯烃的排放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生物泵”作用与洋流流速关系不大。

2.C 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分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3.A 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A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5.D 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6.B材料显示因降水增多导致水库蓄水量的增多,体现了气候要素的变化对水文要素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7.D水域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使地方气候变得温的湿润。

8.A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与流域内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密切相关。

黑龙江和雅鲁藏布江流量、季节变化、冰期等都有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导致的。

9.C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10.C根据图示,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

11.A由于灌溉,所以带来以下的各种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解析】该图形象地通过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补画箭头为:

(见图)

(2)整体性

(3)气候地貌土壤

13.【解析】该材料通过具体事例更深刻说明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这段文字说明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即一方面,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2)由此总是可以看出,人类活动时要考虑到陆地环境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不要图一时地之利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可以改变地理环境某一要素而促进人地关系的总体协调。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景导入

目标导航

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的云南省,凭借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正在成为颇具吸引力的“天然摄影棚”。

近年云南省正在致力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已相继形成了曲靖麒麟翠山、昆明玉龙湾、丽江束河茶马古镇、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元谋等影视拍摄基地。

你知道南方高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吗?

1.理解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的分布及规律。

2.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课前·新知预习

【基础清单】

一、自然带

1.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地域分异规律

2.受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变化为基础的。

这种变化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自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4.从山麓到山顶的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参考答案:

一、1.宽度带

二、

2.太阳辐射纬度热量

3.水分中

4.水热水平带低

【速效检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的基础是

A.热量  B.水分   C.湿度    D.植被

2.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在大陆内部的自然带组合形式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

C.荒漠带与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3.下图中的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我国暖温带的山地可能是()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这个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4~5题。

4.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5.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规律是:

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分异规律(  )

A.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有可能

B.一定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一定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一定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

1.A从赤道到两极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热量随之发生变化,再决定了自然带的变化。

2.C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的自然带为荒漠带与草原带。

3.D我国暖温带的山地的山麓自然带应该是落叶阔叶林,而且我国南坡植被比北坡的植被要好一些,分布的高度要高一些。

4.A 济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北回归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为热带季雨林带。

5.A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疑难问题记录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探究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

①→②→③→④B:

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

此图画出了大陆东半部植被分布情况,在南北方向上能看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东西向上能看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与子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答案】: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3)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不同

【学法提示】世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对应分布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冰原气候

寒带冰原带

苔原气候

亚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雨林带

【知识梳理】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分异的规律

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变化

地表景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变化

自然景观由沿海向内陆,有规律的更替

海陆分布使水分递变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高度变化

自然带随高度变化,有规律更替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纬度

海拔较高的山

图表解读·活动点拨

P92活动

指导:

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

西北地区。

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

P93活动

指导:

喜马拉雅山南坡为阳坡所以热量多,南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因此北坡自然带比南坡自然带少。

参考答案:

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南坡的纬度比北坡低、是迎风坡,山麓水热条件比北坡好,至山顶为相同自然带,所以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课后·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南美大陆

2.图中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山地海拔最高B.乙山麓降水不多

C.丙山南北坡度相等D.丁山地临近海洋

4.丙地可能是(  )

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完成5~6题。

5.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B.降水C.冰川D.土壤

6.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