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170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docx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

登革热,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继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破裂。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出现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皮疹活检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性血管外溢血。

脑膜脑炎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

重型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症状体征一、症状【临床表现】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潜伏期通常为5~8天。

二、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

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

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

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

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

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

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

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

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

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

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3)皮疹: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

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

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

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4)其他:

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

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

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三、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1)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

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实验诊断】血清学试验的病毒学分离,是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手段,也能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血清学试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例初诊时,在发病3日内者应尽快用无菌手段和器材采取到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后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3~4周(恢复期)取血清后,冷冻下连同送检单一起上送,作双相血清学试验。

(2)常用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项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血凝抑制试验滴度≥1/1280、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3)病毒分离:

目前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株或1~3日龄乳鼠分离的方法。

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前进行,可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

上送血清或全血标本必须冷藏,有条件时,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

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特征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而无实验室病原特异性检查的依据,则只可作为疑似病例。

若患者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再有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则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

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则可明确诊断,成为确诊病例。

用药治疗一、症状【临床表现】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潜伏期通常为5~8天。

二、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

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

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

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

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

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

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

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

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

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

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3)皮疹: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

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

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

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4)其他:

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

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

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三、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1)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

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实验诊断】血清学试验的病毒学分离,是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手段,也能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血清学试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例初诊时,在发病3日内者应尽快用无菌手段和器材采取到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后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3~4周(恢复期)取血清后,冷冻下连同送检单一起上送,作双相血清学试验。

(2)常用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项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血凝抑制试验滴度≥1/1280、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3)病毒分离:

目前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株或1~3日龄乳鼠分离的方法。

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前进行,可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

上送血清或全血标本必须冷藏,有条件时,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

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特征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而无实验室病原特异性检查的依据,则只可作为疑似病例。

若患者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再有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则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

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则可明确诊断,成为确诊病例。

预防和护理一、预防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

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

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

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

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预防:

一、预防登革热要处理孳生地、消灭蚊蚴:

1、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2、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

二、预防登革热要杀灭成蚊:

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

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

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

对人畜有毒性。

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2、三氯杀虫酯(7504):

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

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

1或3:

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

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

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

三、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

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四、预防登革热要隔断人为传染:

一旦有病人发生,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蚊叮咬5天。

二、护理并发病症一、并发病症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

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

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尿毒症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

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小于8.0kPa(60mmHg),早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常小于4.7kPa(35mmHg),晚期PaCO2则可大于6、0kPa(45mmHg)。

7、其他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disseminatedencephalomyelitis,ADEM)、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infectiouspolyradiculitis)和眼葡萄膜炎等。

饮食保健一、饮食1、登革热食疗方:

尚无有效食疗方。

二、登革热吃哪些对身体好?

(1)、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3)、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3、登革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辛辣相关药品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片9片/盒国药准字H22025497¥15.00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片8片x2板/盒国药准字H22025497¥2.50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片10片x2板/盒国药准字H22025030¥8.00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片12片/盒国药准字H22025030¥1.09“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

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

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

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

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

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必要时请及时去医院咨询更专业的医生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