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145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docx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游击队之歌》优质教案

17.游击队之歌

教学

要求

1.学会认读“宿、炮、占”三个生字,正确读写“颗、弹”等六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游击队员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怕艰苦,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从歌词内容体会游击队员们的爱国情怀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生字词。

2.学会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歌词大意。

《游击队之歌》歌曲录音

一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播放《游击队之歌》这首歌曲。

2.听了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

3.补充《游击队之歌》诞生的背景:

1937年,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南京,武汉到达山西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

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经过长时间酝酿,《游击队之歌》的词曲终于在煤油灯下跃然纸上。

他将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的名义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

1938年初,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

该歌曲曾受到朱德、徐向前、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人称赞。

4.板书课文题目:

游击队之歌。

二 质疑解题

1.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

游击队是什么样的组织?

这首歌表达出了游击队员们什么心情?

三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做一下标记。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游击队员们的生活情况和战斗决心。

3.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子弹哪怕强占游击宿营

四 学习给课文分段

1.自己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试着给课文分层次。

3.学生汇报分层情况。

课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行)

第二层(5—8层)

第三层(9—12层)

第四层(13—16层)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歌曲的歌词。

所以我在学习这首歌词之前,先播放了这首歌曲,然后导入新课。

 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们给课文分开层次。

  通过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讨论分层。

 学生分层有困难,教师要多加引导。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每一节课前的充分备课都是必不可少的,来不得半点懒惰。

尤其是要在平时有丰富而深厚的本体知识的积累,这样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把学生引向深处。

1.理解课文的内容。

2.体会游击队员们的爱国情怀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回顾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课文题目)

2.请学生介绍游击队的有关资料。

(游击队是在敌统治区、敌占领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

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二 学习课文的第一层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层,,其他同学思考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游击队员们的本领高强。

2.你怎样看待游击队员们?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读出队员们自信自豪的语气。

三 学习课文的第二层

1.自己默读这一部分。

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了游击队员们的活动场所和居住地)

2.他们为什么要在树林里和山冈上?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联系游击队的性质和任务来回答。

4.老师小结:

因为游击队是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所以队员们要隐藏在树林里和山冈上,看准时机出来打击敌人。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层。

四 学习课文的第三层

1.指名同学读这一层。

2.小组讨论:

这一层讲了什么内容?

3.思考:

敌人会给游击队员们送吃穿吗?

敌人会给游击队员们造枪炮吗?

4.教师指导:

游击队员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经常缺少粮食和衣物,他们就灵活机动地去袭击敌人,从敌人手里抢到这些东西。

队员们打一次大胜仗,就能从敌人手里缴获很多武器弹药。

同时,从这一层我们可以看出队员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 学习第四层

1.这一层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教师引导理解:

这句话讲出了我们打击敌人的原因是因为敌人要强占我们的土地,同时表明了队员们的决心,一定要和敌人拼到底。

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2.游击队员战士们,坚持敌后战争。

他们不怕艰苦,用智慧和生命在和敌人战斗。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乐观的革命精神。

树林山冈

神枪手飞行军吃穿敌人送枪炮敌人造

拼到底

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

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

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读题,了解游击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

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的参与,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沉默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

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1、仿照例句,用上加点词语写句子。

1.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山高水又深!

哪怕:

2.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无论……就……:

2、根据课文填空。

1.在,到处都安排着同志们的宿营地;在,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2.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枪,没有炮,

答案:

一、1.哪怕雨再大,我们也不怕。

2.无论谁要破坏它,我们就就一定要把他消灭掉。

二、1.密密的树林里高高的山冈上2.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敌人给我们造

一 作者介绍

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名楷,号抱真,湖南省邵东县人,中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名誉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上海音协名誉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1982年,国际音乐理事会第20届年会上,被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终生荣誉会员,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2018年5月14,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贺绿汀当选。

二、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微山湖一带为主要区域的抗日武装.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及世界留下光辉篇章.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铁道游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

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

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将士过境。

被肖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

三、《游击队之歌》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游击队歌》。

请大家看着老师写课题(教师只写了“游击队”三个字)。

请同学们声音响亮一点儿读一下。

生:

(齐读)游击队。

生:

老师,您没把课题完写,落掉一个“歌”字。

师:

不是落掉的,我就是想先写“游击队”三个字。

这是一个词儿,你们在故事书里,电视剧里,电影片中看过游击队吗?

生:

我看过一本故事书,书中写了一支队伍叫“草上飞”,他们是游击队。

生:

我在电视剧里看到过,他们在铁道两旁活动,叫铁道游击队。

生:

李向阳领的那伙人是游击队。

师:

好,同学们说得很好。

刚才你们说的那些队伍,他们都是游击队。

那么,谁还能说一说,他们的衣着打扮什么样,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游击队是干什么的吗?

生:

他们穿着和老百姓一样的土布衣服,头戴狗皮帽子,扛着大盖枪。

生:

有的还背着干粮袋。

生:

他们有时住在山上,有时住在树林里,有时也住在村子里。

他们是游动作战的。

师:

说得好。

他们是干什么的呢?

生:

他们是打鬼子的。

生:

铁道游击队,专门截打鬼子的列车,把鬼子打死,把枪和弹药、粮食夺下来。

生:

游击队还端日本鬼子的炮楼。

生:

游击队还杀汉奸。

师:

同学们讲得很好。

为了把侵占我国领土的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1937年爆发了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抗日游击队。

他们配合八路军、新四军,经过八年的奋战,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好,现在老师在“游击队”这个词儿的后面再加一个字(老师又写一个“歌”字),这回,课题就完整了。

大家读一遍。

生:

(齐读)游击队歌。

师:

谁唱的歌叫游击队歌呢?

生:

游击队员们唱的歌叫游击队歌。

生:

不光游击队员唱,游击队长也唱。

师:

游击队长还教游击队员们唱呢!

“游击队歌”就是当时抗日游击队唱的一首歌。

你们想知道,游击队长和游击队员们在这首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吗?

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遍我录的这首歌儿。

(教师打开录音机,放这首歌儿。

学生静听,有少数同学还小声随着唱。

师:

大家听了一遍,有个初步的印象,现在,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歌词,然后要说一说,游击队员们都唱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读歌词,读后,学生发言很热烈。

生:

游击队唱的是他们个个都是神枪手。

生:

他们还唱了行军的时候不怕山高水深。

生:

他们唱的是,在密密的树林,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无数的游击队员。

师:

说得不错,还唱了些什么?

生:

还唱了敌人给他们吃的、穿的,敌人还给他们造枪、造炮。

师:

哪有那样的敌人呢!

(此时很多学生大笑)

生:

游击队还唱了要坚决跟敌人拼到底,一定要取得胜利。

师:

取得什么胜利呀?

生: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把敌人消灭干净。

师:

对,他们唱出了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以上,教师捕捉了学生初读的印象;了解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

生:

老师,我觉得敌人不能给我们的游击队送吃的和穿的,也不能给游击队造枪、造炮。

师:

你说得对,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第三句歌词的意思,我们讲到第三句的时候,大家再发表意见,好吗?

生:

好!

师:

现在。

我们来一句一句地理解歌词的内容。

我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歌词。

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教师指定一名同学读)

师:

请同学们看第一句歌词,你们先讲一讲“神枪手”是什么意思?

生:

神枪手就是枪打得特别准。

师:

准到什么程度?

生:

一枪就能打死一个敌人。

生:

弹不虚发。

生:

百发百中。

生:

百步穿杨。

师:

用歌词里的话说,就是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那么,都哪些人是神枪手呢?

生:

游击队员们和游击队长。

师: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歌词里说“我们都是”,那就是说游击队长和游击队员们都是神枪手。

师:

他们为什么“都是”神枪手呢?

生:

因为他们恨日本鬼子。

师:

你理解的很对,讲得很好。

那么,现在我要问:

“我们都是神枪手”和“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是什么关系呢?

生:

因为他们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每一颗子弹都能打死一个敌人,所以,才说他们是神枪手。

生:

因为游击队员是神枪手,所以才能做到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师:

讲得很好。

这两行诗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句子。

现在,我们用“因为”和“所以”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说话,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师:

因为游击队员们都是神枪。

生:

所以他们能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师:

因为游击队员们每一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

生:

所以说他们都是神枪手。

师:

同学们接下句接得很好。

谁能讲讲“飞行军”这个词儿的意思。

生:

飞行军,就是游击队坐着飞机,从这儿飞到那儿。

(话音刚落,很多同学举手)

生:

老师,他讲得不对。

那时候,游击队没有飞机,怎么能坐着飞机从这儿飞到那儿呢。

(此时全班同学大笑)

师:

是的,那时候,我们的游击队,没有飞机,没有大炮,只有小米加步枪,有时连小米饭几天都吃不上。

怎么能坐飞机行军呢?

那么,“飞行军”是什么意思呢?

有知道的吗?

生:

飞行军就是行军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

师:

是这样,你说得很对。

你能举个例子让大家听听吗?

生:

能。

有一次,我们的游击队来到李庄。

汉奸知道了,就向鬼子的小队长报告。

鬼子的小队长骑着马,领着一队鬼子兵就奔李庄来了。

他们来到李庄一看,游击队早走得没影了,鬼子扑了空。

师: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我从电影里看到的。

师:

对,好像《平原游击队》里有这个镜头。

生:

是。

师:

你看,我们的游击队,行军多么神速。

敌人连游击队的影子都找不到。

我们的抗日游击队,就是这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那么,“哪怕山高水又深”是啥意思呢?

生:

山再高,水再深,他们也不怕,也能过得去,这就是飞行军。

生:

游击队不怕山高水深。

生:

游击队员不怕山高路险。

师:

他们为什么不怕山高路险呢?

生:

为了打败日本鬼子。

生:

为了尽快地把日本鬼子从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

师:

目的是反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好了,我们从第一句歌词里,看出游击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生:

他们的枪法好。

生:

他们的行军速度极快。

生:

为了打击日本鬼子,他们不怕山高水深,哪儿有日本鬼子,他们就到哪儿去打。

师:

对了。

所以我们说游击队员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第一句歌词的内容大家理解得很好。

虽然有的同学讲出了笑话,但是,那没关系。

只要敢于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就是好样的。

现在,谁能自己读一遍第二句歌词,然后,自己设计一两个问题,再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讲讲这一句歌词的意思。

(很多同学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同学读讲)

生:

(读完之后)我设计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游击队员住在什么地方?

另一个是游击队员们的生活怎么样?

从“树林里,到处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可以看出,游击队员们住在树林里,“宿营地”是他们休息、睡觉的地方。

从“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可以看出,他们有时也住在高山上。

他们住在树林里,高山上,离村子很远,我想,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艰苦。

师:

努磐学设计的问题挺好,讲得也不错,说了这么长一段话,不仅能引用课文语句,而且层次也很清楚。

谁还讲?

生:

(读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庇位鞫永镉卸嗌偃?

2彼们为什么要住在树林里、山冈上?

我说,游击队里有很多游击队员。

在树林里到处都有他们的宿营地,“到处”就是指很多地方,都安排满了。

“无数的”这个词,也能说明游击队员是很多很多的。

他们为什么要住在树林里,山冈上呢?

我看过《平原游击队》这个电影。

在平原,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住在树林里、高山上,敌人不敢进去,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他们随时可以从树林里、山上出来打击敌人,然后就回去,敌人抓不着他们。

李向阳他们就是这样,敌人毫无办法。

师:

努磐学讲得很好。

不仅设计的问题有深度,还能结合自己看过的影片讲,很好!

第三句歌词比较难,谁能设计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

生: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游击队员没有吃的、穿的,敌人能给他们送来吗?

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请同学们就以他设计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

我认为敌人不能给我们的游击队送吃的和穿的,因为日本鬼子时时刻刻都想消灭我们的游击队。

师:

你讲得很对。

那歌词里为什么说“自有敌人送上前”呢?

生: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打鬼子的战斗中,从敌人手里夺来的。

如铁道游击队,他们伏击鬼子运粮食的火车,打死了敌人,缴获了粮食和衣服,这就好像敌人给送来的一样。

师:

你理解得不错,说得也挺好。

但我还要问你,歌词里为什么说“自有那敌人送上前”而不说“自能夺来吃和穿”呢?

生: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里含有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根本不用发愁的意思。

因为自然有敌人送来。

用“送上前”能说明游击队每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都能缴获敌人的粮食和衣物。

师:

还有补充的吗?

生:

吃的和穿的实际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用“送上前”,不用“能夺来”,说明我们的游击队很乐观,很豪迈,在跟敌人的战斗中,从来不打败仗。

师:

好,理解得很深刻。

从这句歌词里,我们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有着无往而不胜的战斗精神。

那么,下半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你们能理解吧?

生:

同上半句一样,我们的游击队没有武器、弹药也不用愁,在战斗中,从敌人手里缴获武器,武装自己,打击敌人。

师:

你们看,我们的游击队,就是这样一支英雄的队伍。

他们像天兵天将一样,打得敌人一听说“游击队”“土八路”这样的字眼,就吓得赶快逃进炮楼里去了。

我们的游击队为什么要这样战斗呢?

请同学读最后一段歌词。

师:

你们能讲讲最后这句歌词的意思吗?

生:

最后这句讲的是游击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地方,不许敌人强占去。

师:

他讲得不错。

你们能逐行把诗句的意思讲清楚吗?

生:

“我们”指游击队,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祖祖辈辈,“这里”是指家乡,也可以说是祖国的每一寸地方。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生:

我讲第二行。

我们世世代代生长在这个地方,所以说,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

师:

讲得很好!

生:

“无论”是不管的意思。

“强占”就是侵占的意思。

不管是谁,“谁”是指外国侵略者,想要侵占我们的地盘,我们游击队,就跟他拼到底。

“拼到底”是指拼杀到把敌人赶出去,把敌人消灭,一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

我从“拼到底”可以看出,游击队誓死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每一寸地方的决心。

师:

讲得很好,特别是注意了讲歌词中的重点词。

现在,我们来朗诵这首歌词。

(以下,教师让学生个人朗诵,分组朗诵,最后是集体朗诵。

集体朗诵时,有男领诵、女领诵、男合、女合、全班合诵,在教师指导下,简直像有排演诗朗诵。

课堂上气氛活跃。

17《游击队之歌》教学反思

《游击队之歌》是作曲家贺绿汀作于1937年底的一首抗战歌曲的歌词。

歌曲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这首歌词主要表现了我们英勇的游击队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西英勇杀敌的勇气和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也激励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愿,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教学效果:

针对本课歌词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激趣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激趣导入环节很成功。

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只写了“游击队”三个字,有几个学生举手说:

“老师,你将课题上的‘歌’字落掉了。

”我说:

“我就是想写‘游击队’这三个字,这是一个词。

”接着,我很神秘地说:

“你们在故事书里,在电视剧里,看到过什么样的人是游击队吗?

”话音刚落便有的学生举手说:

“老师,有一本书叫《草上飞》,那里有游击队。

”有的学生说:

“李向阳领的那伙人是游击队。

”还有的学生说:

“在铁道两边活动,专截打敌人的火车,这是铁道游击队。

接着,我又提出三个问题:

(1)游击队的穿着打扮什么样?

(2)他们都住在哪儿?

(3)游击队是干什么的?

让学生回答,以便对游击队有更深一点的认识。

由于所提问题不脱离学生的知识实际,所以发言很热烈。

有的学生说:

“游击队和老百姓一样穿着土布衣服,戴着狗皮帽子,背着干粮带,挎着大盖枪。

”有的学生说:

“游击队哪儿都住,有时住在山上、树林里,有时住在村子里,他们没有固定地方,游动作战。

他们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对他们也好。

”还有的学生说:

“游击队是保护老百姓的。

”“游击队是打鬼子的。

”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游击队”这个词就讲完了。

最后,我在“游击队”三个字的后面加上一个“之”和“歌”字,我告诉学生:

“这回,课题写完了,你们知道谁唱的歌叫‘游击队之歌’吗?

”有的学生说:

“游击队员们唱的歌叫游击队歌。

”接着,有学生补充说:

“不光游击队员们唱,游击队长也唱。

”我接学生的话茬风趣地说:

“对了,有时,游击队长还教游击队员唱呢。

”到此,课题就讲完了。

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进入课文的学习,缺德了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课堂上,我把学生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人,给学生以发言权,学生不仅每节课都受到了训练,而且能有效地激发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提示说:

“在这首歌里,游击队长和游击队员们都唱些什么呢?

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想知道!

”我说:

“那好,大家读读歌词,然后要说一说,歌词里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初读课文,必然有初步的理解,初步的印象。

让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之后的理解、印象讲出来,同样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讲完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之后,我让学生讲歌词中的第一句话:

“我们都是……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学生在讲“我们都是飞行军”一句时,当有的学生说:

“飞行军,就是游击队员们坐着飞机从这儿飞到那儿。

”很多学生都笑了,有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订正说;“老师,他讲错了,那时候,游击队没有飞机,怎么能坐飞机呢?

”我此时该讲了:

“对,那时,游击队没有飞机,行军就靠两条腿,但行军速度快,真是神出鬼没呀!

”教师不把话说尽,还得留给学生去讲,我于是又说:

“你们谁能举个例子,说说游击队来得那样快,走得那样神速。

”学生说:

“游击队到了李庄,有个汉奸去告诉鬼子的小队长,鬼子的小队长骑着马,带着两队鬼子兵就奔李庄来了。

他们到了李庄一看,游击队无影无踪了。

”我赞许这个学生讲得好,又说:

“对了,我们的游击队像飞一样,飞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去打击敌人。

这样师生在谈笑间就完成了课文的学习,而且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三、不足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缺少直观激趣和拓展延伸的环节,不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课文感情。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我将运用电影《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抗战片段欣赏,直观调动学生情绪,引入情境,并用语言、形体动作进行表述,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下布置学生学习这首歌曲,在下一节课与大家分享。

17游击队之歌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革命歌曲,它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游击队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教学效果

1.歌曲导入,激发学生澎湃的学习热情。

新课开始我播放了这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曲。

让学生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游击队战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2.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情感。

性朗读展示、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抓住“读”的根本,结合本课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3.由课堂转为实际。

课堂最后,我播放了电视剧《游击兵工厂》中的片段,游击兵与敌人战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很自然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成功之处

1.导入新颖,比较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学生离战争时代较远,平生生活中对于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也不感兴趣,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前,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这是一首歌曲。

那么,用歌曲导入就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对于本课的新鲜感,再讲课文就简单多了。

2.为了进一步感受革命战士的革命情感,课后我留一个拓展作业:

你还读过哪些表现革命精神的故事或者诗歌?

搜集一下,和大家交流。

第二节课交流的时候,学生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