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074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专题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

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

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指数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

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解析:

选C。

样方法多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指数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λ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

A.0.009m 0.64n      B.1.69m 3.24n

C.0.09m 3.24nD.1.69m 0.64n

解析:

选D。

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λ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λ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比率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解析:

选A。

种群的性比率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结构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

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可知,λ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增加;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和前一年一样;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下降。

由图可知,在前3年种群数量每年都是增加的,第3年时与前一年相同,3~6年间每年种群数量都在减少,而“S”形曲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

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

由图可知,第1~3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D正确。

5.(2015·浙江一级重点校5月联考)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

选D。

从题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由图可知,当外界温度为19.8℃时,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由图可知24.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为400左右,当个体数量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外界温度为33.6℃时,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

6.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

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

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

解析:

选D。

由题图1可知该鱼群迁入某池塘后,种群数量增长迅速,随着种群(鱼)数量的增多,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原因,鱼群的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因此,该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为“S”形,A正确。

t0~t2期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正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以判断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时间为t1,种群数量超过K/2时可适量获取动植物资源,C正确。

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增长倍数应该为1,D错误。

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

选C。

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两项。

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可排除D项。

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

8.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原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

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原生演替从裸岩阶段开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

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

解析:

选C。

原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D错误。

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

选D。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10.(2015·嘉兴高三教学测试)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树龄(年)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

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

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度逐渐升高

解析:

选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度逐渐升高,D正确。

11.如图是某牧场划区轮牧的示意图(黑点密度代表草的长势)。

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羊群与牧草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其共同进化

B.若调查牧场中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1内采用样方法进行

C.利于保护草地资源的轮牧顺序为1→2→3→4

D.过度放牧的草场与该草场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有差别

解析:

选B。

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A正确。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划区轮牧,一般是在植被丰富的区域先放牧,C正确。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2.图1和图2所示的过程为不同环境中的群落演替过程且群落演替结果相同。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图2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

B.图1所示演替类型和图2所示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C.若不受外界干扰,上述两种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D.人类活动会使上述两种群落的演替都向良性方向发展,且速度要快于自然条件下的演替

解析:

选C。

选项A,从定义上看,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次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要比原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短(在达到最终演替结果的情况下),错误。

选项B,从概念可推知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所以两种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而不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错误。

选项C,若不受外界干扰,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

选项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会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而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又会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

1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该森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特征的最重要因素,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应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2)导致图甲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3)基于观赏目的人们把马缨丹引种到某地区,结果马缨丹大量繁殖,对该地的生态造成严重威胁。

图丙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4)若图丙中曲线Ⅱ表示当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过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可采用样方法。

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在0~S0之间,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物种数达到最多且保持稳定。

(2)群落结构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由非生物因素阳光所决定的;森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

(3)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形曲线疯狂增长。

(4)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老鼠种群数量暂时下降,但很快又会恢复。

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等,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

(1)样方 随机取样 S0 

(2)阳光 垂直

(3)Ⅰ 过度繁殖 (4)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4.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

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盐碱土地,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

 

(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

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盐碱土地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出生率=

=100÷500=20%。

(3)种群数量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a、b、c、d四点中a点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大。

由图中甲与乙种群的相对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可判断乙捕食甲;又因为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可知该食物链为沙棘→甲→乙,当甲种群数量增多时,短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会增多,沙棘数量会减少。

答案:

(1)土壤 次生 

(2)20% (3)a 减少 增多

15.(2015·浙江四校高三联考)杜氏盐藻属于海洋中的一种单细胞藻类,是提取β胡萝卜素的重要资源。

为研究海洋常见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配制了5种培养液(如下表所示),并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这5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培养液种类

A

1L完全培养液+0μgPb2+

B

1L完全培养液+10μgPb2+

C

1L完全培养液+50μgPb2+

D

1L完全培养液+100μgPb2+

E

1L完全培养液+500μgPb2+

(1)若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的种群密度,在取藻液前应将藻液________,以利于准确计数。

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一侧滴加样品液,使样品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杜氏盐藻,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呈________增长。

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斗争程度,第8天时比第16天________(强/弱)。

(3)实验结果说明

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__________作用。

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

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可借鉴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杜氏盐藻属于海洋中一种单细胞藻类,在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取藻液前应将藻液稀释并摇匀;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从一侧滴加样品液,使样品液渗入计数室。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杜氏盐藻,正确的计数方法是数相邻两边及顶角的杜氏盐藻。

(2)根据图示,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由于第8天种群数量比第16天的要少,故第8天时比第16天时种内斗争程度要弱。

(3)根据图表信息,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中的小;且随着培养液中Pb2+浓度增大,杜氏盐藻种群密度随之减少,说明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答案:

(1)摇匀(或稀释并摇匀)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数相邻两边及顶角的杜氏盐藻 

(2)逻辑斯谛 弱 (3)抑制

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中的小 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种群密度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