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翻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054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与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佛教与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佛教与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佛教与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佛教与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与翻译.docx

《佛教与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与翻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与翻译.docx

佛教与翻译

佛教与翻译

班级:

四班

学号:

110714076

学生姓名:

刘静

学院名称:

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

英语(教育方向)

指导教师:

张显运

摘要:

佛教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人们的思想,行为等。

从西汉时期至今为止,佛教已在我国流传长达3500年。

由于佛教是外来教,在它进入我国时,翻译的作用尤为重要。

本文讲述了东汉末年到北宋佛教的兴起,发展,兴盛及衰落。

以及每一发展阶段的翻译代表人物,重要翻译思想和影响。

关键词:

草创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基本结束时期

Abstract:

Buddhismaffectsourlifeinallaspects,suchaspeople’smind,behaviorandsoon.FromtheWesternHanDynastytonowadays,Buddhismhasbeeninournationfor3500years.BecauseBuddhismcomesfromforeigncountry,whenitisbroughtintoChina,translationplayamajorrole.Thisarticleisabouttherise,development,boomanddeclineofBuddhismfromtheEndoftheWesternHanDynastytotheNorthernSongDynasty.Andrepresentativepersonage,histranslationthoughtandinfluenceineachstage

Keywords:

Pioneeringstage;developingstage;flourishingstage;closingstage

目录:

1.1绪论

1.2草创时期

1.2.1安世高

1.2.2支娄迦谶

1.2.3支谦

1.3发展时期

1.3.1道安

1.3.2鸠摩罗什

1.4全盛时期

1.4.1玄奘

1.5基本结束时期

致谢

参考文献

1.1

绪论: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大肆宣扬人生极苦,涅槃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在中国已经源远流长达三千多年,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的好多思想,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果轮回”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不仅如此,在小说,电视剧,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佛教的影子。

本学期,我选修了佛教文化这门课,并且,我的专业是英语,所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国的佛教与翻译的关系。

1.2东汉末年到西晋

1.2.1安世高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是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今伊朗)王国太子。

世高大师博学多闻,信仰佛教,后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

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汉148年),行经西域诸国,而来到我国洛阳,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西汉170年)共二十余年。

关于安世高,有一个“三世因果”的传说……

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即他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于直译。

安世高通过附会中土文化的名词概念,藉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1.2.2支谶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他通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为止,“传译梵文”,译出若干部佛经。

⏹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胡:

古代泛指西域各民族。

西域:

包括今新疆、中亚及中亚以外部分地区)。

他的著作有译经3部,14卷,《般若道行经》,《般舟三味经》,《首楞严经》。

⏹支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有名的人。

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1.2.3支谦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即直译与意译)。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他是三国时佛经翻译家。

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权赏识。

在翻译时,支谦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并且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

但是他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译本的忠实性。

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是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口授”,译者多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宗教知识渊博但中文程度低,像安世高等那样的人才凤毛麟角。

v常集体翻译,“译场”,民间活动

v初期翻译一般采取直译,“弃文从质”,“尚质”。

v依附主流意识形态,顺应中土文化,往往从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的名词。

消解文化陌生感,以利于佛教的传播接受。

原因:

v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

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称。

v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1.3东晋到隋

1.3.1道安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v道安,东晋僧人。

形貌奇丑,博闻强记。

东晋时被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v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v五失本(fivedeviationsfromtheoriginal),指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

v“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v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v三不易(threedifficultiesintranslation):

v“……时俗有易,而删古雅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v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佛智悬隔,契合实难)…鉴于此,道安主张,翻译佛经必须谨慎从事,他反对删繁从简,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同时他认为佛经翻译须合乎原文本意,主张“尽从实录,按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圣言,了不加饰”的直译原则,主张严格的直译。

1.3.2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后秦僧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大师。

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罗什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因为他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在翻译文体上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更加重视译文的文体和意蕴,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同时又避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文质兼顾,开创了全新的佛经体例。

并且他创设许多佛教的专用词汇,从而引入了新的文体和语法,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神情,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所译经卷典籍,不仅是佛教的宝藏,也是重要的文学遗产,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

v这一阶段译经的特点:

统治者开始接受和弘扬佛教,到了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全国兴建了许多寺庙,有诗云:

“千盏青灯映卷红,

万山兰若沐西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真谛释不空”。

v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

译经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选拔大批人才参加译经活动,佛经翻译由私译转入官译。

译文质量有较大提高。

且从鸠摩罗什起,佛经翻译开始脱离本土文化,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佛经译者探求外来佛教本意的兴趣逐渐增强。

南北朝学者对佛经的研习解说已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1.4唐代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是唐代,是我国佛教和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1.4.1玄奘

玄奘,河南人,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西出敦煌,四年后辗转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历尽艰辛,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v玄奘带回佛经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

谢绝官职,献身译经事业。

他的译经的质量达到了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

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针对佛教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意义失真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原则:

“秘密故”,原文一些词语其义微妙难以揣测,不能用意译来翻;“含义多故”,原文某些词语含义多,不能选择哪个具体的意义来翻译;“此无故”,原文所指词语在中土没有,只能音译;“顺古故”,有的特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采用,只需沿用无须翻译;“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唤起人的尊敬之心,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们轻贱它们,用音译进行保留。

玄奘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我国的佛经翻译,到了玄奘可说已登峰造极。

1.5北宋

基本结束时期

五代时,周世宗因寺院和皇族争夺劳动人口,曾下令废除寺院,禁度僧尼,佛教稍受打击。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一反周的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印大藏经,佛教又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的著名翻译家是赞宁,他提出译经的“六例”。

宋代虽设译经院,但对佛教的贡献无法与唐代相比。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从11世纪开始迅速衰落,译场时代也随之结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结束了。

v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v汉语中90%的四字成语源于佛教。

v因缘,涅槃,刹那,瑜伽,瞬间,弹指,魔鬼,魔头,魔掌,心地,心田,心猿意马,心心相印,天花乱坠,随机应变,作茧自缚,一生一世,一尘不染,人间地狱,清规戒律,三生有幸等等。

v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

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之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v佛经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v平、上、去、入四声是西域输入的。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语的拼音方式。

v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和解释句。

“如是我闻”。

v佛经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v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兴盛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题材“志怪小说”,这些志怪小说记录的内容涉及神灵鬼怪、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都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

v佛经翻译以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题材。

如佛经中的芬陀利花。

莲花座,莲台,莲剎,莲花手,莲花戒,舌上生莲。

莲花成了佛教的代表意象,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珠桂浮明月,莲座吐芙蓉”,“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v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佛经中有相似的描述。

v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学、文化的构建与创新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和关怀,在此,我向张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