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题组1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6951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题组1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题组1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题组1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题组1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题组1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题组1讲解.docx

《《论语》题组1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题组1讲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题组1讲解.docx

《论语》题组1讲解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 子①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

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

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

②说:

通“悦”。

③乐:

快乐。

④愠:

怨恨,生气。

⑤君子:

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B.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下列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德,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

可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孔子又说: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孝悌”与“仁”的关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曾子①曰:

“吾日三省②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平?

传③不习乎?

”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曾子:

姓曾,名参(shen1),字子舆,是曾皙之予,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

②三省(xing):

多次反省。

③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

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7子夏①曰:

“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

孔子的学生。

②贤贤易色:

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

③致其身:

致,献出,尽力。

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珠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

子曰:

“先之劳之。

”曰:

“无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6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

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8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这两段体现的孔子的观点的不同之处。

1·13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创新设计》)

1.12有子曰:

“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论语·学而》)

【注】 ①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

“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2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说:

“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B.有子认为,事无巨细都要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否则就行不通。

C.在孔子看来,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的人,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的人。

D.子贡能独立思考、由一知二,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2)“和”是孔子所特别提倡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其具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1.14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3分)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2)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和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各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孟子认为:

 孔子认为: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

(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 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 段中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D. 选文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

难,不容易。

②先生:

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

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

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

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

难,不容易。

②先生:

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

吃喝。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创新设计》)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予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2.8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论语.为政第二》)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

“无违②。

”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

“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注释】 ①孟懿子:

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②无违:

不要违背礼制。

③樊迟:

姓樊: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④御:

驾驭马车。

 ⑤孟孙:

指孟懿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2.7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

通“撤”,撤除。

②与:

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

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俸禄的方法。

B.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C.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

D.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这就是谋求做官的秘诀。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17子曰:

“由

(1),诲女

(2),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2•19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谈的是如何摆脱小人干扰的问题。

B.孔子认为“让老百姓服从”的方法是“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

C.孔子一贯主张德治。

孔子提出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

亲君子,远小人;荐举贤才,选贤用能。

D.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孔子提出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其珍贵的价值。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20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认为,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他连这样的事情都忍于做,还有什么不有做呢?

B.季氏要去泰山旅游,孔子批评冉有没有加以阻止。

C.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D. 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懂礼表示怀疑。

(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君子之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22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一个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快乐呢?

B.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

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C.孔子说:

“商(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D.孔子曾对管仲有数处评价,在这里,孔子对管仲进行批评,因为他违反儒家所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2)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得到孔子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女弗能救与”的意思是“你不能拯救他吗”。

B.孔子对季氏祭祀泰山是不满的。

C.从季氏祭泰山可看出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实。

D.“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意思是“哎呀!

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竞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选段体现孔子的态度。

3·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7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君子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