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68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护理学 教案设计 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docx

内科护理学教案设计循环系统疾病讲课讲稿

 

内科护理学教案设计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课次

【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

【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

【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

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重难点】重点: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

难点:

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

《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

《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二、导入新课5分钟

三、进行新课75分钟

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

1.心脏的四个腔: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

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

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

1.动脉——阻力血管

2.静脉——容量血管

3.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人口学资料

2.既往史

3.家族史

4.个人生活史

5.用药情况

6.职业环境史

(二)身体状况

1.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表现形式: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

②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③端坐呼吸

④急性肺水肿

2.心源性水肿:

主要见于右心衰竭。

其他:

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机制: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钠水潴留,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临床特征:

①坠积性水肿,即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

②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

③对称性,凹陷性,上行性,严重可伴有胸水、腹水。

3.胸痛:

常见原因: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等。

注意疼痛特点的区别。

4.心悸:

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的感觉。

心悸原因:

(1)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病因

(2)心脏搏动增强:

①生理性:

剧烈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后,应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甲状腺片等

②病理性: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他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

甲亢、发热、贫血

(3)心脏神经官能症

(4)更年期综合征

5.晕厥:

是由于一时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突然而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可以毫无预兆性地发生,也可有全身不适、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先兆症状。

一般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心源性晕厥:

(1)由于心排血量突然减少、中断引起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突然而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2)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源性晕厥——阿-斯综合征

(3)病因:

①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原因②心脏瓣膜病③心肌梗死④肥厚型心肌病⑤其他

(4)表现:

发作前可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焦虑。

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清醒后较紧张,全身乏力。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完整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

1.病因诊断:

放在首位,是对致病因子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是对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组织结构改变的诊断

3.病理生理诊断:

是对疾病引起的功能改变的诊断,如心衰、休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举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心房扩大,左心室扩大;心房颤动;左心房衰竭

(四)心理社会资料

【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1、重点掌握:

循环系统的护理评估。

2、熟悉:

循环系统疾病的结构与功能。

【课后作业】循环系统的常见症状与体征有哪些?

【预习】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二)

【课后记】

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体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引出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和心源性水肿的特点。

并强化记忆,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了护考的考点和考题形式。

 

第十八课次

【开课时间】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1~2节

【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

【开课课题】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计划与目标。

2、理解: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

3、掌握: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重难点】重点: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难点: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措施。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

《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

《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二、复习旧课5分钟

1.循环系统疾病的身体状况评估措施有哪些?

三、导入新课5分钟

四、进行新课70分钟

五、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二)

【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水肿或伴肺部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焦虑与呼吸困难影响到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睡眠,病情呈加重趋势有关。

4.体液过多与钠水潴留及体循环淤血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水肿部位循环改变、躯体活动受限有关。

6.心输出量减少与各种心律失常有关。

7.有受伤的危险与晕厥发作有关。

【护理措施】

1.心源性呼吸困难:

(1)休息与体位:

①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需要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②急性左心衰:

两腿下垂坐位

(2)给氧:

(3)遵医嘱用药:

控制输液速度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确定活动量和持续时间:

(6)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

2.心源性水肿:

(1)休息与体位:

卧床休息,下肢抬高;伴胸水或腹水的病人宜采取半卧位。

(2)饮食护理:

(3)病情监测:

水肿部位、范围,测体重、腹围;必要时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4)用药护理:

利尿剂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5)保护皮肤:

3.心前区疼痛的护理

(1)指导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2)密切监测病情及心电图改变。

(3)遵医嘱吸氧用药。

4.心悸:

(1)休息:

良性心律失常—适当活动和休息;严重心律失常—绝对卧床休息,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2)饮食:

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摄入剌激性食物、饮浓茶、咖啡,戒烟酒。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变化。

心律失常的听诊不应少于1分钟。

(4)消除焦虑情绪。

5.晕厥:

发作时处理:

立即平卧,将头放低,脚略抬高,同时松解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手指掐人中;给苏醒后的患者饮糖水、热茶等热饮料.给氧气吸入、遵医嘱给药:

阿托品、异丙肾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配合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呼吸情况。

【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1、重点掌握: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2、熟悉: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诊断。

【课后作业】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预习】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

【课后记】

在备课时,将所涉及血液循环的解剖、生理知识溶于课堂中,认真讲解,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再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这样由浅入深讲解,注意渗透知识点,主要利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及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十九课次

【开课时间】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1~2节

【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

【开课课题】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

心力衰竭的定义。

2、理解: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治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重难点】重点: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治要点。

难点: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

《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

《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二、复习旧课5分钟

1.心源性水肿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心前区疼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三、导入新课5分钟

四、进行新课70分钟

五、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

【定义】

亦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分类】

1.按其发生的急缓:

分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以后者居多。

2.按其发生的部位:

分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按其性质:

分收缩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

2、心脏负荷过重:

前负荷过重(心瓣膜反流性疾病等)后负荷过重(高血压等)

(二)诱因:

1、感染:

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心律失常:

如心房颤动;

3、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

劳累过度、情绪激动;

4、妊娠与分娩;

5、血容量增加:

如输液过快过多;

6、其他:

治疗不当、合并甲亢或贫血。

(三)发病机制

左心衰竭左心压力增高→肺循环淤血心排量减少;

右心衰竭右心压力增高→体循环淤血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基本病因;诱发因素。

2.身体状况

(1)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症状:

①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早期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典型表现);

端坐呼吸(反映心衰程度)

②咳嗽、咳痰和咯血:

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半卧位减轻

③心排量降低:

疲倦、头晕、乏力、心悸、尿少

2)体征:

①肺部湿啰音:

多在两肺底,随体位改

②心率快

③舒张期奔马律(心尖部)

④发绀

(2)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表现为主

1)症状:

消化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

2)体征:

①一般体征:

水肿、颈静脉征、肝肿大和压痛、发绀

②心脏体征:

心率增快,右心增大,心前区抬举性搏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③颈静脉征:

颈静脉充盈、怒张,搏动增强;肝颈返流征阳性

(3)全心衰竭:

左心衰表现+右心衰表现

(4)心功能分级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