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747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docx

石牌戏曲文化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

第一章石牌镇基本情况及文化历史沿革

1.1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石牌镇位于怀宁县西南部,皖河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0°25′、东经116°37′。

北至合肥214公里,东距安庆66公里。

南抵望江县城45公里,西抵太湖县城48公里。

2.规模及城镇地位

石牌镇是一个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商贸古镇。

解放以前,怀宁县城设在安庆市,府县同城,史称“首府首县”。

1950年,怀宁县城由安庆市迁至石牌镇,曾作为怀宁县城长达52年之久。

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原皖河乡整体并入石牌镇,辖区总面积81.7平方公里(包括皖河东岸的猫山部分片区)。

石牌镇城区位于皖河西岸、镇域中东部,建成区面积3.19平方公里。

全镇辖18个行政村,4个社居委,总人口10万(其中镇区人口3.98万人)。

1999年,石牌镇被省建设厅、发改委等6部门列为“全省重点中心镇”;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安徽省中心建制镇”;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6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09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实施扩权强镇第一批试点镇。

3、交通区位

石牌镇相距安庆市和望江、太湖、潜山县城均在40-50公里之间,历史以来一直是周边30多个乡镇的区域中心城镇。

辐射人口达70多万,加之粮食、生猪、畜禽、蔬菜、水产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物流通畅,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聚散地和商贸重镇。

212省道和石牌至安庆堤顶公路穿境而过,相距沪蓉高速小市入口处30公里,与长江安庆港、合九铁路安庆站和安庆民航机场均在40公里左右;正在建设的东香高速腊树入口距石牌仅3.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石牌新桥、江北高速的建设,石牌交通条件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1.2自然条件及历史

1.气象资料

气象特征:

石牌镇属于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夏时炎热,一年之中,春夏多雨,秋冬常晴,霜期较短。

(1)气温

境内历年平均气温16-17℃。

低温期一般是元月、二月和十二月份,月平均温度5℃左右;高温期一般是6月至8月份,月平均气温25-30℃,其余均在15-20℃之间。

(2)降水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15.2毫米,降水最多的年份达2000毫米,降雨量最少的年份900毫米。

(3)霜

境内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次年3月中旬,全年无霜期年平均221天,最长的是1961年达277天。

(4)日照

全年平均日照2057.2小时,为应照时数47%。

太阳辐射总量年均116.1千卡/平方厘米。

4至10月共82.6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70%,其中5-8月份,各在10千卡以上。

蒸发量年均1347.8㎜,蒸发量最大是6、7、8三个月,达533.5㎜,占全年40%。

(5)风向

风向夏以南风为多,冬以北风为多,一般是西南风和东北风,6-7月份多为西南风,其余多是东北风。

年均风速为3米/秒,冬夏大于春秋,东北风大于西北风。

东北风达5.2米/秒,西北风2.2米/秒。

(6)雪

县境降雪期一般于12月下旬,终止在次年3月上旬。

2.水文资料

长江一级支流皖河穿越城区,最高洪水位21.13米,正常水位14.5米。

最大流量达4580m3/秒,一般在120m3/秒左右。

皖河源于大别山三大支流:

一为长河最大;二为潜水次之;三为皖水最小。

长河地跨岳西、太湖、潜山、怀宁4县和宿松县的枫驿乡。

发源于岳西县的大别山的多支尖、大岗岭及皖、鄂交界的羊角尖、古方关。

干流长100公里,支流16条,长363公里,流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潜水又名前河,发源于岳西县大别山的多支尖、公盖尖及界岭。

干流长83公里,支流32条,长344公里,全流域面积1711平方公里;皖水发源于岳西县北西界岭、黄砂岭、团云寨及桃岭。

干流长83公里,支流14条,共长266公里,流域面积为738平方公里。

长河及潜水于老鱼潭汇合,东行约2公里至浏河口,再与皖水汇合构成皖河干流。

皖河从小市港入境,绕县境西南经黄龙、三桥、平山、小市、腊树、石牌、皖河、江镇、山口、红星、巨网等12个乡镇,至红星皖河口入长江。

境内干流长40公里;支流13条,共长205公里。

流域总面积6046平方公里,其中干流区面积1299平方公里。

境内流量年均33.24亿万立方米,汛期占总流量的70%,枯水时可出现断流。

庆洲河系皖河故道,同马大堤建设将其与皖河隔开,为一死水河。

最高水位15.5米,常水位14.2米。

镇区另有龙头河,宜塘沟等沟渠。

麻塘湖是镇区附近主要水面,湖水清澈,岸边植被茂密。

水库库容4800万立方米,承雨面积81.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6万亩。

212省道从水库南边大堤上经过。

石牌镇自来水厂水源取自麻塘湖,建在附近212省道南侧,其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

石牌境内地下水资源颇为丰富,在类型上主要是孔隙水。

石牌地区为潜水,富水性中等至强,单井涌水量200~2000吨/日,水质不理想,含铁锰较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

补给条件良好,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表水。

3.土壤

石牌镇土壤分布主要是潮土和水稻土,这些地方,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

4.地质地震

石牌镇处于郯(城)——庐(江)大断裂和沿江挤压破碎带之间头坡断上。

地质构造为侏罗纪到第四纪的陆相砂砾岩和大山碎屑岩,怀宁县全县处地震烈度6度区,城镇建筑物和构筑物按6度设防。

5.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白云石和铜、铅、锌等。

(2)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丰富,粮油类有水稻、小麦、大麦、养麦、玉米、高粱、大豆、豌豆、绿豆、黑豆、饭豆、红薯、花生、油菜、芝麻;纤维类有棉花、宁麻、黄麻;糖类有甘庶;蔬菜类:

有白菜、大白菜、紫苔菜、芹菜、茼蒿、苋菜.芥菜、莴笋、芫荽、萝卜、胡萝卜、黄瓜、冬瓜大葱、洋葱、丝瓜、韭菜、缸豆、菜豆、扁豆、刀豆、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毛芋、生姜、山药、莲藕、茭白、菱欠实、荸荠、慈姑、黄花菜、蘑菇等等;绿肥及饲料有紫云英、紫穗槐、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红苹、细绿苹;用材、经济、薪炭林有杉、马尾松、黑松、风杨、枫、泡桐、苦栎、池杉、水杉、柳、刺槐、黑杨、香椿、樟柏、梨、桃、枇杷、杏、石榴、柑桔、桑、乌桕、银杏、油桐、淡竹、玉竹、黄精、葡萄、芦苇;观赏花卉有铁树、黄杨、天竹、文竹、金银花、芍药、玉兰、迎春、仙人掌、仙人球、桂花、荷花、菊花、梅花、红梅、绿梅、米兰、月季、大丽花、万年春、紫藤、君子兰、含笑、水仙、茉莉、美人焦;草类有荇、茜、蓼、芒、茅、狗尾草、羊蹄、巴根草、车前子、益母草等。

(3)动物资源

①家饲动物:

家畜:

黄牛、水牛、猪、羊、狗、猫、兔等;

家禽:

鸡、鸭、鹅、鸽等;

家养水产:

青鱼、草鱼、鲤鱼、鲢鱼、日本鲫鱼、黄鳝、甲鱼、螃蟹等。

②野生动物

兽类:

獾、野兔、狐狸、黄鼠、狼、刺猬、蝙蝠、鼠等。

鸟类:

乌鸦、喜鹊、八哥、画眉、猫头鹰、鸽、子规、白头翁、斑鸠、燕子、布谷、野鸡、翠鸟、灰喜鹊、大山雀、麻雀等。

蛇虫类:

蝮蛇、练蛇、乌风稍、水蛇、蜈蚣、壁虎、蝴蝶、蜻蜓、蝉、金龟子、蚱蜢、螳螂、萤火虫、蟋蟀、蚯蚓、蚂蚁、蜗牛、天牛、蜘蛛、喜子、蟑螂、青蛙、蟾蜍、黄蜂、马蜂、苍蝇、蚊子、蜢子。

水产类:

鲇鱼、黑鱼、鲫鱼、泥鳅、虾、河蚌、田螺、螃蟹。

6.历史沿革

石牌古称石牌口,分上下石牌。

据记载,东晋义熙年间(405—419),始立怀宁县,县治设于梅城。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迁址皖口(今山口镇),后因河道淤塞,于景定元年(1260年)迁至宜城(今安庆市)。

1938年安庆沦陷,县城迁至石牌。

1945年抗战胜利,复迁安庆。

1949年5月怀宁县人民政府设于洪镇,同年底迁至安庆。

1950年11月,市县分治,怀宁县人民政府再次迁至石牌至1998年。

1998年国家批准怀宁县县城迁址,2001年正式搬迁到高河镇。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载:

“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

”石牌镇清代就已经成为周围几县产品汇集、转运之地,潜岳的竹木柴薪,太湖的茶叶,望江的棉花,宿松的麻类等农副产品,皆由此转运外埠。

清代属尧年乡;民国属第四区,后改为石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设石牌镇,1956年改设石牌区,1958年改设城关公社,1981年恢复区级镇建制。

古时石牌一带是水乡泽国,前河、后河、长河三水在石牌上两公里汇合,水势很大,一片汪洋。

而地处中流的筲箕山外露,远远望去如牌浮水面,故名石牌。

1949年6月石牌镇人民政府成立,上属石牌区,下辖保甲不变。

1985年12月底石牌镇下辖4个村和上、下镇两个居委会,1992年3月撤区并乡石牌镇扩大辖区,地域范围包括皖河两岸的猫山和石牌,共辖17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

1951年至2001年石牌镇是怀宁县城所在地。

2001年起,怀宁县政府迁至高河。

2004年,石牌列为全国重点镇。

2004年底,皖河乡并入石牌镇,撤除原怀宁县皖河乡行政建制,皖河以东猫山一带的9个行政村划出,石牌镇共辖18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7.地方戏曲文化

石牌镇为徽剧、黄梅戏发源地,京剧发详地。

大约在明万历以后到清乾隆初上下百年间,石牌戏班艺人对青阳腔、昆腔、俗调、弋阳腔等多种腔调,进行加工,逐渐形成徽调,即徽剧的前身。

徽剧名伶郝天秀、京剧鼻祖程长庚是典型代表。

包世臣《都剧赋》云“徽班昳丽,始自石牌”,点明了石牌是徽戏的发源地。

“南国艺兴隆,北都弹戏香,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说明徽班遍及全国,没有石牌伶人参加,就没有徽班。

石牌在明清时是比较发达的水路城镇,商贾云集,下江人以丝绸棉麻盐杂来此交换潜岳的木材、中药、茶叶、竹席,往往看戏消闲。

石牌镇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月楼的故里杨下墩,今仍有业余京剧团。

皖河地区民间戏曲历来盛行,农民、手工业者大多会唱黄梅戏。

石牌黄梅戏班社数量、规模、演员人数及演出水平,在安庆地区历年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据调查统计,自雍正时起到解放为止,怀宁县内徽京剧社班有24个,演员达400多人。

解放以后石牌还有5个半徽半京剧团:

青年京剧团、群乐剧社、旧剧改进社、汪岭京剧团、杨牌京剧团,其中杨牌京剧团绵延至今,坚持演出徽剧,延续徽戏传统。

如今的石牌,还活跃着很多私人黄梅戏团,“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8.镇内道路交通

在城区街道建设中,将原有的建设路改造成水泥路面。

镇区道路框架基本形式,道路铺装率达90%,2003年度新扩、改建道路面积3万平方米。

石牌镇旧有街道5条:

上镇的河北街、四平街;下镇的正街、

后街、汀字街。

街道狭窄,为4~5米宽的石板路。

城区地势低洼,常受洪水威胁。

解放后,政府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并扩展了城区,城市面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后修建了建设路、建新路、皖河路、石腊路、怀望路、怀中路、大桥北路、宜塘路、中洲路及皖河大道,全长8495米。

同马大提建成后,上石牌因位于堤外,不再发展建设,并于1988年迁入下石牌。

随着皖河大桥通车,城镇过境公路三北线和怀太线向外扩展,城镇沿路扩展,发展了官山、猫山新区。

城市中心也逐渐由建设路部分移向皖河大道。

现存老街道有正街、后街、汀字街、永兴街等。

9.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皖河右岸,一座6级航道码头,为蔬菜、粮食其它农副产品和建材等大宗产品的运输服务。

公路方面:

石牌西北方向是通往合肥、安庆、潜山的318国道和一条通往三桥方向的212省道。

石牌南北是通往太湖方向的怀太公路。

东边通往望江、皖河农场的石新路。

镇内无铁路和空运交通。

10.商贸及市场发展现状

皖西南地区历来是物产丰富的渔米之乡,石牌镇历史上即为望江、太湖、潜山和怀宁边界地区商业、贸易和水上运输中心,俗称商埠和皖南农产品集散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牌农副产品交易额逐年上升,辐射范围包括周边19个乡镇、约50万人口。

尤其在每年春节前后,集市贸易繁荣,流动人口达10万人左右。

石牌镇现有各类市场6个,占地面积约5.2公顷,其中石牌市场为全国文明市场,占地1.4公顷;粮油、果品批发市场2.47公顷。

石牌镇现有超市12家,个体工商户1867户。

11.园林绿化

城区2003年新增公共绿地500平方米。

沿皖河大道、建设路、建新路等主要道路绿化初见成效。

麻塘湖东岸山丘绿树成荫,起到了较好的保护水源作用。

水库排水渠、庆洲河大部分沿岸绿化较好,但缺少管理,茅草杂灌丛生。

星光河、刁子河仅部分河段有树木围护。

1.3相关规划摘要

(一)、《安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2001年—2020年)摘要

1.规划原则

(1)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

(2)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原则;

(3)区域协调、突出特色的原则;

(4)实事求是、承上启下的原则;

(5)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环境的原则。

3.市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怀宁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大龙山——高河”,“月山——石牌”的“T”型工业产业带。

由于距安庆较近,随着安庆市区不断向北拓展,怀宁县城的经济、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已逐步与安庆市连为一体,今后发展成为安庆市区的一部分。

4.行政区划调整

石牌镇行政区划调整为:

石牌镇—石牌镇、皖河乡、腊树镇、雷埠乡。

在规划期内争取调整为安庆市怀宁区。

5.城镇人口

高河镇、石牌镇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为10—15万人。

6.城镇化水平

怀宁县城镇化水平预测2005年达42%~44%,到2010年达48%~50%,到2020年达58%~60%。

7.职能分工

石牌镇属于综合型城镇。

8.市域城镇经济分区

安庆市域划分为4个城镇经济区,即安庆中心经济区、桐-枞经济区、潜-岳-太经济区和宿-望经济区。

安庆中心经济区即以安庆市为中心城市,以枞阳、高河、石牌为次中心城镇,地域范围是安庆市、枞阳、怀宁大部分区域,规模到2020年城镇人口140万左右,占全市人口45.6%左右,GDP697.5亿元,占全市50%。

本区是市域经济和城镇最发达地区,今后发展将通过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形成我市产业高度化先行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基地、科技及人才集中地区。

9.市域城镇等级体系

石牌镇为县域次中心城镇

10.市域城镇规模

石牌镇规划期末的2020年人口为2~5万人。

(二)、《安庆市怀宁县城镇体系规划》(1997年—2020年)摘要

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战略任务

实现工业化

在工业化的广度(农村工业化)和深度(城市工业化结构高度化)取得突破;工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比重达80%以上;形成纺织、机电、建材、化工优势产业群体,积极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重下降到30%以下,第二产业增长到35%以上,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

加速城镇化

加快城镇建设和城镇化步伐。

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走向市场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生体制,形成健全的市场主体、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同国际经济接轨。

初步实现现代化

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生产和建设中大量运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生产手段基本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人口得到控制,居民文化和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消费水平上新台阶,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城乡差距缩小,基本消除贫困,环境质量从总体上得到改善;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普遍有安全感。

(2)战略目标

力争在下个世纪初把怀宁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的县级市,初步实现现代化。

2002年前努力实现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建成标准小康县,完成县城迁址三大目标。

2、战略重点

(1)培育化工、轻纺、机电、建材4大支柱产业,积极开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3)加强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对内外贸易;

(4)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5)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较齐全,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战略布局

农业形成圩区、丘陵区和山区3个不同类型农业经济区。

圩区农业的主攻方向是:

粮、油、棉、水产品、水禽等;丘陵区农业的主攻是:

粮、油、畜、禽、林、果、茶、桑等;山区农业的主攻是:

林、果、中药材、茶等。

工业和第三产业(包括各类市场)主要沿桐高宜重点的发展区段(即206国道线)和月(山)黄(墩)石(牌)一线(即318国道线和三北公路)分布,结合农业布局,形成“T”形产业带。

4、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2002年、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分别达27.4~29.1万和45~47.7万,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33~35%和50~53%。

5、城镇经济区划

将杯宁县分为4个城镇经济区,即高河—月山、石牌、黄墩和洪铺经济区。

石牌经济区

包括石牌、腊树、黄龙、江镇5个镇和雷埠、皖河、大洼乡3个乡,面积399.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92%;人口23.87万,占全县总人中30.82%。

石牌为中心镇,第二产业以纺织、食品、机械及其它轻工业为主。

食品工业以石牌镇为主。

保持传统粮食加工业,同时开发绿色食品、肉食罐头、蔬菜冷冻或保鲜及饲养生产等;机械工业主要是农用机械和交通运输机械行业;轻工业以包装、彩印及铜版纸为特色。

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尤其办好石牌、腊树等农业产品批发市场、果品市场及其它商贸市场。

农业上利用湖塘水面大力发展水产、水禽养殖业,扩大城郊农业(蔬菜生产、养殖加工等)。

在稳定水稻生产同时,保证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为纺织、食品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6、城镇等级规模

综合考虑城镇职能、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怀宁县域城镇等级体系如下:

第一级城镇(县域中心城市):

怀宁新县城(高河镇);

第二级城镇(县城副中心镇):

石牌镇、月山镇、黄墩镇、三桥镇、洪铺镇;

第三级城镇(建制镇):

大龙山镇、茶岭镇、金拱镇、马庙镇、腊树镇、黄龙镇、海口镇、江镇镇、雷埠乡、清河镇、石镜镇、山口镇、凉亭镇;

第四级城镇(农村集镇):

秀山、五横、大洼、枫林。

7、镇职能分工

石牌镇:

县域南部中心镇,商贸、服务城镇;轻工、纺织、食品、机械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城镇。

8、县域重点城镇发展的建议

石牌镇

城镇性质:

怀宁县重要的商贸、工业城镇,皖河流域物资集散地。

产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商品流通、集市贸易、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等其它第三产业;工业结构以轻型、少污染为主,发挥食品、纺织、机械等传统工业优势,并开拓新兴产业部门;城郊发展蔬菜、养殖和保鲜业,成为石牌镇和安庆市的重要副食品供应基地。

城镇规模

到2002年,镇区人口4万左右,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左右;2010年镇区人口5~6万,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用地100平方米左右。

用地发展方向:

新区应避开地势较低的老城周围高产农田区,跨皖河向东北猫山方向发展。

城市形态:

猫山地区沿皖河西北(上游)和东南(下游)丘陵地较平缓,可作为石牌新城区建设用地。

城镇将分2个组团:

老城区(下石牌)、猫山新区。

组团有河流或山地相隔,其间又有绿地楔入,使城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9、县域基础设施配置

(1)公路

石牌—黄墩—高河公路。

为使县域内3个中心城镇有便捷快速的联系,应修建石牌至高河二级公路,线路走向经黄龙、清河、黄墩、公岭,以带动上述城镇发展;并将黄墩至公岭段裁弯取直,使线路更加顺畅。

石牌—新坝公路。

该线接宜九沿江公路,是石牌镇又一对外出口,以便石牌镇区更好地同沿江安庆和九江两港口城市联系。

规划按二级公路修建。

石牌—江镇—安庆新线。

拟与同马大堤结合,并修建江镇皖河大桥,使石牌至安庆联系更加便捷。

石牌经江镇、洪铺至出口公路规划为干线公路,近期按三级公路改造,远期按二级公路改造。

断头路连接线。

主要有小市—黄龙—大洼、洪铺—清河、洪铺—秀山、凉亭—金拱、公岭—潜山、枫林—马庙等线,规划按三级公路修建。

(2)港口、码头

除已建成的月山石门湖码头外,规划在石牌皖河右岸建设一座100吨航运码头,并按6级航道疏浚皖河,为蔬菜、粮食其它农副产品和建材等大宗产品的运输服务。

10、防洪设施

(1)江河治理

皖河(含长河):

沿河152公里同马大堤除险加固,其中石牌镇猫山新城区达到50年—遇防洪标准;

(2)堤圩达标

海口广成圩、黄龙扬联圩、小市四嫌圩。

大洼胜大圩、高河南圩、皖河东、西堤,防洪堤圩均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第二章项目策划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1)镇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以石牌镇行政辖区内的庆洲河一河两岸为规划范围,包括庆洲河、庆洲河以西的中心城区及庆洲河以东的庆洲村。

(2)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北至皖河大道及皖河桥及同马大堤,西至建设路建新路宜塘路,南端延伸至庆洲村的陈屋及下刘屋,东至同马大堤。

对石牌镇城镇空间结构规划进一步加强空间集聚,强化点轴系统的建设,形成“一轴两区”的空间结构。

一轴为贯穿南北的一条主文化景观轴线(皖河古道),两区分别为庆洲河两岸的城镇中心区(文化区西区)和居住区(文化区东区)。

(3)设计理念

以棚户区拆迁改造为命题,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概念规划框架设置,及合

理、有特色的分区布局,彰显当地作为戏曲圣地的唯一性,达成文化地产的新观念。

2.2空间规划设计理念

(1)定位清晰:

戏曲圣地

(2)宣传口号:

徽黄故里,戏曲圣地

(3)主题突出:

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线索,同时融入皖文化等民族文化,及当地民俗风情,结合商业开发,深度挖掘戏曲文化的商业价值,以扩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4)资源统一:

把原有、现有和即将规划重建的戏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统一在“戏曲圣地”的定位之下。

(5)调性统一:

将建筑风格、人文景观、景点装饰、宣传包装等从内容、风格、调性上都高度统一,从外观及内饰上配合戏曲文化的定位,营造戏曲氛围。

2.3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1)框架

文化区西区:

以“一街一道一河滨”为规划主体框架,设置徽剧大街、黄梅戏大道两条戏曲文化景观主轴,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构建庆洲河滨河自然景观带,围绕框架设置的街区道路及穿插布局的景观节点,构建像珍珠一样的景观链,提升中心城区价值,产品互补,动静结合,形成向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

以中心城镇的戏曲主题文化区作为精品旅游观光区结合房地产,在近期优先并重点开发和营销,然后根据资金状况再逐步向其它景区以及地产滚动发展。

文化区东区:

以梅花园为中心,围绕着梅花园设置不同层次的居住区,在南边设置极富地域特色的乡村体验区。

(2)特色---徽黄故里戏曲圣地---根源---名片

作为徽剧、黄梅戏的起源,“根—源”是重点要传达的概念,具唯一性和排它性,设计为具当地特色的地标性符号。

分别通过“根”“源”两个点,黄梅戏大道和徽剧大街两条线,形成丰富的景观链,同时可作为旅游观光的线路,使“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策划定位声名远扬,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3)分区---布局

根据重要程度分级设置不同分区,以黄梅大道及徽剧大街及河滨休闲区为第一梯次,彰显戏曲文化的主题。

根据观赏人群需求穿插布置其它分区旅游资源作为辅助,以主、辅园道将其合理连接,设置安置小区、房地产开发小区、滨河景观区、中心商业区、旧城改造区、地产开发预留用地等大的区域,辅以其它文化、教育、商业配套等区域。

完成后的主要旅游线路与景点节点形似一串珍珠项链,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戏曲文化镇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