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449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课时数

2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教会学生认字,懂得使用保养毛笔。

教学

重、难点

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钢笔、稿纸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引入新课

 

二、认识钢笔,指导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我们受益终生。

进入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努力培养的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板书)认真写好钢笔字。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钢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

(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教师过渡:

 

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

 

怎样写钢笔字呢?

钢笔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跟我们先前写铅笔字有啥相同和不同?

 

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

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行间巡视。

相机指导纠正。

 

教师指点:

钢笔与铅笔的握笔姿势基本一样,需要注意的是钢笔的笔尖要对着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正中位置,笔尖如果歪了,会导致笔画不流畅并损伤钢笔。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三、总结

 

四、练习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学生学着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

钢笔从今以后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会伴随我们走过小学,走到中学、大学,直至社会。

那么,该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课时数

第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难点

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钢笔、稿纸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导入 

 

二、观察作品,掌握写字的行款。

 

 

三、组织练习,训练学生养成习惯  

 

四、总结,提出希望  

 

五、作业

1、回忆钢笔与毛笔的执笔与写字姿势。

 

 2、学生练习,教师及时纠正。

 

 

指导观察第2、3页上的钢笔字作品 

 1、抄写课文或作文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交流  

3、小结  

 

1、学生练习写钢笔字。

  

2、教师辅导,纠正执笔方法,写字姿势。

 

 

 3、说说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3、提出希望  

 

练习如何正确使用钢笔和毛笔。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时数

3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教学

重、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自主先学

 

三、合作探究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

哪些景物?

他们在干什么?

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四、作业:

 

3.出示句子。

“水面上…………”“小船…………”

“四周…………”“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时数

3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2.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

重、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

 

二、合作探究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探究课文第三段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

(阳光、小鱼)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形、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

(让学生自己讲)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

(读中体会)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四、作业:

 

②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③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1.口头扩词:

  荡( )( )( )推( )( ) ( )

  课( )( )( )墙( )( ) ( )

 2.区别助词:

  谁( )狼(  )消( )西 ()

推()浪(  )悄( )洒(  )

 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  愉快地(     )

  凉爽的(   )  尽情地(     )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时数

3

第3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2.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

重、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自主先学

二、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

  ①第一小节:

“倒映”、环绕”。

欣赏美景时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

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     热爱 党

问  谁安排      (感情)  

         祖国

 

课题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课时数

2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设置悬念

1、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

2、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3、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过渡:

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

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情况检查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讨论)

 

过渡:

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9,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有字词典?

无字词典?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1~5,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课题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课时数

2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细读§1~5,体会有字词典与无字词典。

2、精读§6~8,进一步体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

重、难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

2、再指名读§1~5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

聪聪怎么回答的?

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

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

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

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

背词典上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

有字词典)

    爸爸:

来自生活、大自然,答案具体、直接。

(板书:

无字词典)

    板书:

烈日当空、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    身上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空    同学们身上满头是汗

    烈日当空    地上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

这不是……吗?

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

(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

)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二、合作探究§6~8,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三、回复读§9,深化感受。

 

 四、作业

 

1、自由轻声读§6~8

  爸爸说:

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

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上……声音。

    板书:

惊涛拍岸:

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

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花盛开,百花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

(电闪雷鸣)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

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上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见教案)

 4、描红

 5、抄写词语

 6、扩词

  查(  )(  )(  )  典(  )(  )(  )

  聪(  )(  )(  )  岸(  )(  )(  )

  音(  )(  )(  )

课题

3 古诗两首

课时数

2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效果

 

五、理解诗句。

 

六、总结全

7、指导朗读

 

 八、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

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⒈讲读第一句:

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

(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感情。

 

背诵这首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课题

3 古诗两首

课时数

2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三、作业。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

从那儿可以看出来?

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

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

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课题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课时数

2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

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磁带;一片树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实物展示激趣揭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简单介绍自己所带的这片叶子。

   2.观察手中的树叶,小组讨论:

叶子有长得完全相同的吗?

   3.教师:

你们喜欢叶子吗?

觉得叶子美吗?

愿意做一片叶子吗?

   4.板书激趣:

    做一片美的叶子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出示词语。

     形态各异乳汁奉献整体位置输送茁壮

     中间肥美飘零回归葱翠嫩绿

   2、自由读,说说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5、读句子,指导长句有破折号的句子的读法。

    

(1)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四、感知全文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相机强调“美,奉献,自己的位置,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词句。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题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课时数

2

第2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欣赏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感悟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

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美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1、听写生字:

异奉置输

2、读句、读文。

(一)欣赏叶子和大树的外形之美。

   1、播放展示叶子的风景录像片。

   2、谈感受,突出“美”。

   3、文中胡哪些语句也写出了叶子的“美”?

    

(1)找出有关词语。

(2)读句子。

    (3)再次欣赏录像片或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

4、指导朗读。

  

(二) 感悟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体会叶子的内在之美。

   1、读题,师质疑。

     大树和叶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3、“叶子的工作”:

叶子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4、理解“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这句话。

  (三)由物及人,体会叶子精神。

   1.再读题:

做一片美的叶子

   2.给题目加主语(谁)“”做一片美的叶子

   3.怎样做做一片美的叶子?

读文读句(9—11自然段)

   4.人和叶子有哪些地方想像?

(先读文中的句子,再理解)

    (各不相同,人们的工作不同,但都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奉献,为他人服务。

普通,平凡)

     古往今来,哪些人使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绿?

    (爱迪生、李时珍、袁隆平、革命先烈、各行各业的人们)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三、回溯上文,品味升华,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齐读1—8自然段。

   

2、是的,每片树叶都为大树默默地奉献,为大树而生,而每个人,也都在为人类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

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都是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让我们都来做“做一片美的叶子”,让生命之树常绿!

   

3、齐读9—11自然段。

 

 

   1、练读课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4、做一片美的叶子

           外在美:

形态各异

           内在美:

无私奉献

 

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