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40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docx

第十章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十章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重点提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农业科技进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掌握科技进步率的度量有两类根本方法:

经济计量学方法(又称为参数方法)、综合指数法(亦称为非参数方法);了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农业科技进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l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指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后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技术在生产经验的总结中不断得到开展,很多科学理论就来自对技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使技术成为科学的摇篮。

1615年,美国出现了“technology〞一词,也有一些学者说,英国经济学家贝克曼于1772年最先在文献中使用了这一术语。

经过漫长的时期,技术虽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展,但是要对技术下一个准确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和复杂。

技术史家、技术专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技术下过各种定义,其数量可达上百种之多,这说明对技术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从一个侧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的一些特性,但不能揭示技术的本质。

同时,由于技术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更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

从现有的各种理解来看,一般将技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技术,狭义的技术称为物质技术,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界而形成的;广义的技术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现实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而形成的知识系统。

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的,人们为了到达一定的经济目标和满足一定需要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

农业作为使人类生存成为可能的产业,当然与技术关系日益密切。

农业技术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而应用的凝结在农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农业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人们通过对原有技术的研究、革新,开发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这就产生了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效能更优、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技术新体系,提高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水平不断递进和农业有效增长的过程。

由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两种观点,自然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差异与分歧。

表现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处延上。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包括四层根本含义:

一是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出现并投人使用,这是农业技术进步最本质的含义;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重新按比例地合理配置进行生产,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扩展。

三是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必须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累积效果,表达为技术水平的宏观递进以及农业的有效增长。

农业技术进步的处延包括软技术进步和硬技术进步两个方面。

主要内容有①生产要素质量的改良;②劳动技能的提高;③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④规模的经济性;⑤生产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⑥采用新的农业组织形式;⑦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

通观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工业及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技术进步自身的特殊性共同决定的,并构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规定着农业技术进步运行及变动的根本特征,考察这些根本特点,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概括起来,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以下特点:

1.农业技术进步的社会性

农业技术进步不是一个孤立挺进的过程,而是依赖于它所存在的社会、政治、文化、自然资源等,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产物,因此技术进步具有社会性,无论是技术创新、技术采用、还是技术推广都是社会活动的一局部,反过来技术创造、应用又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开展。

此外,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伴随着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开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增加,迫使农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同时整个科学技术的开展,给农业的支援和刺激越来越大,诸如良种、化肥、农药、排灌、地膜、机械等技术供给都来自非农业部门,给农业技术进步以很大的推动力。

技术的地区间、国际间、部门间的扩散与转移,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劳动力自身的进步也是社会支援和推动的结果,因为农民的教育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没有社会支援和推动是很难奏效的。

因此,要想取得农业技术进步,就得首先创造或改造出一个适于技术进步的社会环境。

2.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

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一种技术或技术体系从生长到应用,再到新技术的出现,其淘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性而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是指从农业科研成果的创意、创造、试推广、推广应用到被淘汰的过程。

通常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较长,特别是生物遗传成果,因其须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作物基因遗传研究和杂交试验,才能培育出抗性强的高产良种,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由创意到创造的时间较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时间亦较长,因此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较工业等其它产业科技成果的周期长。

其二,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具有周期性。

农业技术或技术体系并不是一次性地替代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相反在初期应用范围很小,经过几个周期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取代原有技术,这就形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开展,技术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农业技术的应用周期在不断缩小。

3.农业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因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这种提高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技术进步也必然是在前人的技术根底上的进步,是对原有技术的继承根底上实现的,因而它是连续渐进积累的过程。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技术是由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根本原理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改良,使技术本身不断完善,促进技术的不断进化,这种微小的技术累积变化的效果推动着农业技术不断向前进步,当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引起技术革命,而每一次飞跃又为新的渐进的技术进步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在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技术飞跃而且应当注重渐近的技术进步。

4.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外溢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供给的农产品数量和消费者购置的农产品数量由市场的供求曲线所决定,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的成木下降,供给增加,同样地,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的本钱降低,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

在市场供需均衡变化的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因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而获益,即产生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分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局部。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反映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斜率〔或弹性〕。

如图10-1,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本钱下降,农产品的供给曲线从S1S1移至S2S2,假定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D〔因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故需求曲线为一条较陡的直线〕,市场均衡从E1变为E2,农产品均衡价格从P1降为P2,农产品的供给从X1扩张至X2,结果,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由图中对应的阴影局部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增加了由图中对应的带“a〞局部的

面积,总收益等于两局部的面积之和,很显然,对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而言,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受益者是消费者,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具有外溢性。

这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理应得到农业以外的力量的支持,政府理应承当起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

5.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性

由于农业是一门对环境高度依存的产业,不仅受区域内光、热、水、气、肥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很难找到万能的通用技术,每一项技术必须按照当地的区域生态、经济特性进行,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性,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初,从欧美等国大量输入肥料种子资源和农法,并积极为普及欧美的农法而设立了农业制造工厂、育种场、试验场,还创办农业学校,聘请外国教师讲授欧美农法。

但是,这种不加选择地输入欧美农法很快就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

日本多山少地,多人少田,以节约劳动为目标的欧美农法既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不相适应,也与当时日本很重视农业色彩的社会经济条件相悖,于是,在欧美农法与日本农法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随后不得不放弃。

这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科技体系的一次失败的选择。

我国在8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了以政府为技术选择主体,由政府强制实施农业技术选择的集中机制,70年代仿效苏联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和工业化战略,盲目提倡全盘机械化,结果造成了农机事业的仓促大上和无选择的引进。

可见,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应以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为背景,需要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原那么进行选择。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农业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依据不同的标志可以有多种分类,按部门划分,有种植业技术进步,养殖业技术进步,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等,按技术进步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技术进步,化学技术进步,生物技术进步,管理技术进步等。

在经济学中,一般按技术进步与资源替代程度进行划分。

1.中性技术进步

所谓中性技术进步,其前提是资本—劳动组合的最正确比例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技术进步以后,生产一定的经济产品〔或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所占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最正确组合,与技术变革前生产同量产品、创造同量收入所占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相同。

所不同的是,技术变革后,资本和劳动都按比例地得到了节约。

 

中性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在生产函数图形中的反映是:

生产函数曲线出现位移,而其等本钱线的斜率不变,如图10-2所示。

这说明,在中性技术进步中,技术变革前后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按同样的比例增长。

用公式表示即为:

()

式中Y为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Y为产出的增量,△L为劳动投入的增量,△K为资本投入的增量。

图10-2中,Y0为技术变革前的等产量线,Y1为技术变革后的等产量线,Y0=Y1,但L0/K0=L1/K1,即资本—劳动配合比例不变。

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在资本—劳动最正确组合中,技术变革相对使资本的份额减少了。

这种减少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节约了资本投人,而劳动投人仍保持不变,或者技术进步既节约了资本,也节约了劳动,但资本节约的份额大于劳动节约的份额。

此种技术变革称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图10-3说明,技术变革前后,生产函数曲线发生了移位,等本钱线的斜率也发生了变化。

同是生产Q单位的产出,生产曲线从Y0移到了Y1,Y0=Y1=Q单位产出,但K1L0/K0〔或K1L0〕。

这说明:

在资本节约型技术变革中,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是不一致的,资本的节约大于劳动的节约。

即:

()

3.劳动节约型技术变革

与资本节约型技术相反,在技术变革后,在资本-劳动的最正确组合中,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份额减少了。

这种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或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如生产中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但资本可能节约很少,甚至增加,或者劳动的节约大于资本的节约。

图10-4说明,技术变革前后,生产函数曲线发生了位移,等本钱线的斜率也发生了变化。

同是生产Q单位的产出,生产曲线从Y0移到了Y1,Y0=Y1=Q单位产出,但K1≥K0,L1

这说明:

在资本节约型技术变革中,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是不一致的,劳动的节约大于的资本节约。

即:

()

4.各类技术类型优缺点的比拟

资本密集型〔又称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在于:

〔1〕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许多有关行业技术的开展,这是由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大多属于物质技术。

例如农业机械技术的采用,就可以带动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燃料和维修效劳业的开展。

〔2〕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能有效地增加生产的产出。

即这类技术可以极大地放宽和延伸生产者、劳动者的体力和智能,放大物质生产资源的生产力和经济供给量,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资源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3〕采用这类技术可以帮助一局部劳动力缺乏的地区缓解劳动力缺乏的困难。

〔4〕采用更多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意味着资金积累的加快。

资本密集型技术的缺点表现在:

〔1〕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适应性有限。

在那些资本缺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用不起这类技术,不仅经济上负担不起,同时又不利于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2〕资本密集型技术虽然可以减少局部劳动力用量,但它又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

〔3〕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在农村对风险承当能力有限,较难推广普及。

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意味着投资的增加,投资越多,所要承当的投资风险越大,而开展中国家或贫困地区对投资风险的承当能力那么是有限的。

劳动密集型技术(又称资本节约型技术)的主要优点:

〔1〕它符合农村资金缺乏、劳动力有余的实际情况,采用这类技术不必花太多的资本,而又能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2〕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通常可以用一定量的资本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就业时机,从而有利于改善经济收入的均等分配。

因此,劳动密集型技术能比拟容易地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得到普及推广。

劳动密集型技术存在的缺点:

〔1〕这类技术相对来说,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均所得增长慢。

〔2〕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比拟不利于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

〔3〕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会助长农村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农村摆脱“人口陷阱〞。

四、中性技术进步假设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因此,我们可能把技术作为影响生产函数变化的一个因素。

假定在生产过程中,产出Y受到两个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以及技术影响,Y服从生产函数:

Y=F(K,L,t)()

其中t代表时间,或者换一种说法,它是代表某个技术状态的指数。

但是在这种形式下,技术的作用太一般化,使得我们无法对它进行透彻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将技术引入生产函数,然后再将它别离出来,最终度量出技术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到达这个目的,我们建立一些假设以说明技术进步对生产函数中一些重要变量的影响。

这些变量包括:

①资本—产出率、②人均产出、③要素比例、④边际生产力、⑤边际替代率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假定技术进步是按某种给定的方式影响这些变量中的任何一个。

比方说,它可以使某一变量保持不变。

但是,由于这些变量不仅依赖于技术,而且也与要素投入的比例有关。

因此,有必要使投入的变化“中性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技术的变化度量出来。

定义中性技术进步的目的是指出技术进步的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技术进步使资本与劳动间的平衡保持不变,因而允许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即,“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和“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中性)。

1.希克斯中性假设。

在劳动—资本比(L/K)不变的条件下,当技术发生了变化,而并没有使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dK/dL)发生变化,那么就定义为发生了中性技术进步。

图10-5反映了希克斯的中性技术进步。

如果技术进步属于希克斯中性,反映到生产函数上,生产函数就由Y=F(K,L,t)演变为这样的特殊形式:

Y=A(t)F(K,L)()

很显然,A(t)就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产生的。

希克斯中性说明,这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动的边际产量(dY/dL)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因此,称为“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

这样,我们就可以写出一般生产函数Y=A(t)F(K,L)的形式,然后,通过度量A(t)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哈罗德中性假设。

哈罗德中性是这样定义的:

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ρ。

如果K/L比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提高。

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L水平也同样会使ρ保持不变。

这种技术进步就是哈罗德意义上的中性技术进步(如图10-6)。

在数学表达上,如果技术进步属于哈罗德中性,那么生产函数就由Y=F(K,L,t)演变为这样的特殊形式:

 

Y=F[K,A(t)L](10.1.6)

 

在哈罗德中性条件下,无论K/L处于何种水平之上,只要它保持不变,产出就会以相同的速度增加,这个速度就是提供了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

从服从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特殊生产函数Y=F[K,A(t)L]上可以看出,如果技术进步属于哈罗德中性,那么这种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使得劳动的效率得到提高,技术进步以后L数量的劳动能够做相当于从前A(t)倍的工作。

所以,这类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或“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

3.索洛中性假定。

索洛中性技术进步是与哈罗德中性相反的对称概念。

索洛中性定义为:

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并假定它等于工资率w,如果K/L比水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

为了保持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

K/L比就必须降低。

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使w保持不变。

这种技术进步就是索洛意义上的中性技术进步。

在数学表达上,如果技术进步属于索洛中性,那么,生产函数具有这样的特殊形式:

Y=F[A(t)K,L]()

从这一函数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技术进步属于索洛中性,那么这种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提高,技术进步以后K数量的资本能够做相当于以前A(t)倍的工作。

所以,这类技术进步称为“资本节约型〞或“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

第二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不断扩大地供给它的人民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长期的提高。

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技术根底上的,并需要进行技术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

持续扩大商品的供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这种丰裕情况应该是由于应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实现的。

但是,技术是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它本身还不是充分条件。

要使技术得到有效的和充分的应用,还必须进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可见,商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标志,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增长的保证。

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先进技术的采用,而先进技术的涌现又是以科学的迅速开展为前提的。

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因和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最终表现为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品的增加又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实现的。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进步是指科学的开展和技术的变革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的开展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创造、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的根底上,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性条件。

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由它能直接或间接地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理论和经验证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密切。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指能够使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更多产品的一切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管理决策水平提高等。

也就是说,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剔除了由于增加资金和增加劳动力引起的增长量以后的剩余局部。

可以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使生产要素效率获得提高。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开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从1899年到1960年,技术进步使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加1.85%,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的90%以上是由于技术进步所造成。

自1950年到1958年,技术进步使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加3.7%,1958-1964年间这一数字为2%,从1950年至1964年,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的约50%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国在1985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主要是靠大量的不断投资取得的,据测算,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52年至1982年期间,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0.6%。

其中依靠资金与劳力增长的奉献占72.2%,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奉献为27.8%。

据中国农科院测算,1972—1980年期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大约有27%是靠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实现的,科学技术进步率〔即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58%,每年为社会新增收益23.5亿元。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力量是农村生产力的开展,而现代科技已成为农村生产力开展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

如果没有科技进步,要增加产量只能单纯地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量,不开展农村生产力将不会有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依靠科技进步,可以在不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使产出大幅度增加,并可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科技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使组成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大开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劳动者——劳动者,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科技进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开展,劳动者的体质的增强、劳动强度的减轻、劳动者在一生中能够工作的时间延长。

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进步,迅速地加强了劳动者的智力功能,提高了劳动者的智力水平,这对农村生产力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农业科技进步对劳动资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对原有劳动资料的改造、完善和提高,如从手工农具到半机械化农具再到机械化农具;②提供大量新的劳动资料,如新化肥、新农药、地膜等的应用。

农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原有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培养出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开发了新的劳动对象,如野生动物的驯化,野生植物的人工种植等。

总之,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社会开展和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渗透于生产力三要素之中,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生产力向前开展,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的农业经济内涵性增长的关键。

单纯的经济开展不一定有经济效益的提高,如在总产出增加的同时,总投入的增加按一定比例增加的,即经济效益就没有任何提高。

如果总投入的增加大于总产出的增加,将出现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一方面却是经济效益的下降。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才会有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效益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科技进步是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实践证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开展和农业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供先进的农业机具和其他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和改善现有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投入产出比提高。

2.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不断开发新的生产资料和新能源,从而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

3.改善和提高农艺技术水平。

农艺技术水平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