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345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docx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开皇之治的内容,隋朝的大运河,暴君隋炀帝,隋朝为什么覆灭。

  教学重点:

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

  教学难点: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讲解,讲故事、诗词,练习,识图填图。

  有条件时用多媒体教学。

(自制)

  一、

  隋朝统一南北

  .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让学生总结)

  2.

  统一时间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让学生看P1《隋朝疆域图》)

  二、

  开皇之治

  .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讲对后世的影响)

  2.

  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

(讲背景意义)

  3.

  改革选官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

  三、

  隋朝大运河

  .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

  ①经济原因:

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

加强对南北的统治

  ③炀帝的个人目的:

到江南游玩。

  2.

  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让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课堂练习:

  3.

  意义: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路线。

  “尽道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四、

  暴君隋炀帝

  四大罪状

  1、营建东都洛阳

  2、开凿大运河

  3、游江南

  4、三次征高丽。

  总之,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官逼民反

  (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课堂思考:

隋炀帝的统治类似于谁?

(秦始皇)

  五、

  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让学生看“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1.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611年,山东长白山

  2.

  发展

  几十处之多,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3.

  隋的灭亡

  618年,隋灭亡。

  小结:

复述本课内容,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作业:

P7一、二题。

  课后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的:

  .

  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2.

  思想认识

  ①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②

  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3.

  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从而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

  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人物的评价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首先用复习复习上节内容。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皇帝。

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统治时期。

  一、

  唐朝的建立

  .

  晋阳起兵

  隋朝官僚李渊617年在晋阳起兵反隋。

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2.

  唐朝建立后,又经过七、八年的战争,逐步统一了全国。

  二、

  玄武门之变

  .

  时间:

626年

  2.

  经过:

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称“玄武门之变”。

  3.

  性质:

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史料: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

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政大悦。

”――《旧唐书•太宗本纪》

  提出下列两个讨论题:

  ①

  什么是玄武门之变?

事变的性质怎样?

历史的根子在哪里?

  ②

  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评:

李世民的帝位虽是通过政变夺得的,但从他即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有利于唐朝走向强盛的角度看,政变的结局并不是坏事。

  三、

  贞观之治

  .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船水,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

  2.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1>政治方面:

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房谋杜断”

  魏征(讲故事)

  史料:

  ⑴征顿首曰:

“愿陛下摔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

“忠、良异乎?

”曰:

“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

忠臣,己婴福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

此其异也。

”帝曰:

“善。

”因问:

“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征曰:

“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虽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

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场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

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瘟蔽,面下情通矣。

”――引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⑵郑仁基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

或言许聘矣。

征谏曰:

“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

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

”帝痛自咎,即诏停册。

  直 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

诏书已出,策使未发。

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

“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

此人主之常道也。

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

臣传闻虽或未的,然

  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

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

”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

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

  等云:

“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又陆氏抗表云:

“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

”并云:

“外人不知,妄有此说。

”大臣又劝进。

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征曰:

“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

”征曰:

“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

”太宗曰:

“何也?

”征曰:

“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

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

”太宗笑曰:

“外人意见,或当如此。

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乃出敕曰:

“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

授充华者宜停。

”时莫不称叹。

  ―

  ―引自《

  贞观政要

  》

  ⑶

  ⑷它日,宴群臣,帝曰:

“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并草昧,玄龄功也。

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

虽古名臣,亦何以加!

”亲解佩刃,以赐两人。

帝尝问群臣:

“征与诸葛亮孰贤?

”岑文本曰:

“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

”帝曰:

“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封事,其谤本之遗乎!

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

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也,无损于政。

”帝悦,皆劳遣之。

  ⑸

  

  

  

  ――引自《新唐书》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

“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及谒见,与语甚悦。

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

“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太宗尝谓侍臣曰:

“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

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

  引自《贞观政要》

  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增加宰相的人数。

合并州县。

  (让学生看“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

  经济发展,治世局面形成。

“贞观之治”

  四、

  女皇帝武则天

  政绩

  ①继续推行唐太宗的发展生产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让学生看武则天的肖像)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讨论:

如何评价武则天?

  史料:

“初,则天年十四时,大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

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

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天后详决。

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择自《旧唐书》

  五、

  开元盛世

  .

  武则天后,唐朝政局动荡,七八年后,唐玄宗即位,政局安定下来。

  2.

  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3.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小结:

用复习。

  巩固练习

  课后记:

玄宗的统治是唐朝的重要阶段,应增加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开元盛世”的含义。

  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

  任用名相。

开元初年,相继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

玄宗对他们深信不疑。

两人“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2.

  裁汰冗官。

将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汰精简。

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3.

  整顿吏治。

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

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奖惩升降。

  4.

  淘汰僧尼。

  5.

  重视农业生产。

  汉 唐 封 禅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诏曰: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

欺?

欺天乎!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

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

”从此群臣不敢复言。

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

”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

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

六年,复请,上曰:

“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

会河南、北大水、遂寝。

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

然不能几时,自为?

覆。

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容斋随笔》

  第3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的

  .

  基础知识

  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

唐朝的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

唐都长安。

  2.

  思想认识

  ①

  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朝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

  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3.

  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学难点:

曲辕犁、筒车、绢、绫、罗、锦,学生未接触过实物,使他们形成准确概念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强大的唐帝国的物质基础是繁荣的经济,本课即从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等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了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情况。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二年三熟制在北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

  水稻的育秧移植栽培,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

  2.茶叶与蚕桑生产

  饮茶之风,唐时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写。

  唐朝的衣服,主要是以丝、麻为原料。

  3.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让学生看P16插图,讲解曲辕犁和筒车的功效。

  4.

  水利事业的发达

  教法:

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总结出要点,并做练习。

  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

  丝织业

  宋州、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益州、扬州的锦远近闻名。

丝织品以轻盈精薄著称。

  让学生看P17插图、故事,体会唐代丝织业的特色。

  2.

  陶瓷业

  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

  3.

  金属制造业

  长安大雁塔的铁钟和扬州的铜镜就是代表。

  课堂练习:

列举唐代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三、“长安百万家”

  .

  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2.

  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

  3.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思想教育:

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小结:

  作业:

P21一、二题。

  课后记:

  第4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的:

  .

  基础知识: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

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2.

  思想教育:

①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

②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教学重点:

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是的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讲解法,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

  让学生阅读P22-23内容,了解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兴衰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6世纪末,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让学生看图,了解东、西突厥的位置)

  3.

  唐对东、西突厥的战争

  (讲唐和突厥的宿缘)让学生看图P23和小字。

  ①

  唐初,东突厥经济南下骚扰,威胁唐的安全。

  ②

  唐太宗积蓄力量,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③

  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④

  唐太宗和武则天时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课堂练习: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

  回纥人的生活和习俗。

(让学生看P25文字和插图)

  2.

  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回纥和唐朝关系友好。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三、“车书本一家”

  .

  靺鞨族的生活。

(让学生阅读P25内容)

  2.

  渤海政权的建立和与唐的关系。

  7世纪中期,靺鞨的粟末部强大起来。

7世纪末,大祚荣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渤海文化较高,史称海东盛国。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

  7世纪初,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居住在那里。

  2.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3.

  千寻塔体现了南诏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课堂练习:

  五、唐蕃“和同为一家”

  .

  吐蕃的社会生活。

(让学生阅读P27内容)

  2.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7世纪前期。

  3.

  文成公主入吐蕃

  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看彩图8,加深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印象,教师加以解释。

  4.

  唐蕃第二次通婚

  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

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课堂练习:

  小结:

通过各族历史以及他们同唐朝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历史是各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唐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

友好互助关系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

P30一、二、三。

  课后记:

  第5课

  “海内存知己”

  教学目的:

  .

  基础知识:

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

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

玄奘西游。

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

  思想认识

  ①

  由于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纪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

  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和积极成果,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

  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玄奘西游。

  教学难点:

地名、国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方法:

阅读、识图、讲解、训练。

  教学过程:

  一、

  频繁的贸易往来

  .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3.与邻邦友好往来盛况空前,由隋时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70多个。

  思想教育:

通过讲述唐的强盛繁荣、发达,受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让学生阅读P32内容。

强调:

①唐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②新罗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2.唐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从科举制到历法、以及政治制度、教育、医学、建筑等各方面给新罗以巨大的影响,以致于新罗文化昌盛、被称为“君子之国”。

  课堂练习:

  三、“唐风洋溢奈良城”

  .遣唐使和留学生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

  2.阿倍仲麻吕

  阅读P33资料,讲他和李白等人的友谊及李白《哭晁卿》诗。

  3.鉴真和尚

  看P33《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和郭沫若诗。

  4.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

  城市建筑

  ②文学艺术

  ③生活习尚

  ④节日风俗

  四、玄奘西游天竺

  .

  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

  ①

  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传入天竺。

  ②

  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③

  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

  ④

  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

  ⑤

  隋唐吸收天竺的建筑风格。

  2.玄奘西游天竺

  玄奘为研究佛经征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极其艰巨的使命,这种顽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波斯、大食和唐朝通好

  .

  唐和波斯的友好往来

  ①

  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最多。

  ②

  波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转运站。

  ③

  波斯钱币大量流入中国。

  课堂练习:

  2.

  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

  ①

  大食使者来唐共40次之多。

  ②

  在广州有大食人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③

  中国的造纸、制瓷、纺织等技术,传入大食,再传往非洲、欧洲。

  课堂练习:

  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

P37一、二、三题。

  课后记:

  第6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目的:

  .

  基础知识:

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唐末农民战争。

  2.

  思想认识

  ①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②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3.

  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题“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

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在位?

(唐玄宗)出示:

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一、

  天宝危机

  讲李林甫、杨国忠。

“口蜜腹剑”

  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