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34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答案 精品.docx

秋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答案精品

学案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

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

性格。

2.主张

(1)指出孔子并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李贽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图解历史] 李贽的思想

[思维点拨]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儒家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战斗精神。

但其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探究点:

李贽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思考 根据材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案 主张:

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实质问题: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增强。

材料二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李贽《续焚书》

思考 

(1)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认识儒学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李贽的思想被称为“异端”?

答案 

(1)①儒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对儒学进行批判。

②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与动摇。

(2)①他挑战孔子及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②抨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

其思想主张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格格不入。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

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4)政治因素:

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知识点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主张

①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2)影响: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

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代表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思想主张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主张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在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影响: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此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概念辨析] 道学家不等于道家

面对佛教、道教的兴盛,唐朝时期韩愈提出“道统论”,宣扬只有儒家的“先王之道”“仁义之道”才是正统思想。

北宋以后这种道统思想被理学家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

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也被称为道学家。

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概念辨析] 经世致用

(1)实质: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

(2)特点:

①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②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③常常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

[思维点拨]

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思维点拨]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对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

探究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一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参加过抗清斗争;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入清后拒不仕清;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也称“亭林先生”,曾起兵

抗清。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思考 

(1)结合上述材料中三人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分析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

原因。

(2)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三人都是南方人。

宋代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商品经济发达,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为进步思潮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三人都是明代“后裔”,清朝建立后,受时事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同时,在文化方面,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的束缚,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2)启示: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如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提倡男女平等。

(2)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如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用法治代替人治。

(3)提倡“经世致用”。

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5)是开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对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改造,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2.明清儒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②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主张,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课堂小结

1.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反封建的民主思潮,根本原因是(  )

A.专制统治的腐败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演变D.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经济是根本,故排除A、C两项。

当时西方民主思想尚未对中国产生影响,故D项说法错误。

2.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民贵君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答案 D

解析 李贽批判程朱理学,并非彻底否定孔孟之道,A项错误,D项正确;B项是孟子的观点;C项错在把“道家学说”与“道学”相混淆。

3.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

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解析 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家天下”的皇帝制度,材料中“非为一姓也”反映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4.“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君子的学习是为“救世”,因此体现的是经世致用观念。

答案为D。

5.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C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进步,只有“工商皆本”反映的才是经济思想的变化。

所以选C项。

6.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  )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答案 D

解析 题干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壮大,提出反对理学压制和参与政权的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

学思之窗

提示 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部分封建官僚和道学家貌似圣贤,而实际上自私自利,成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明了封建理学的没落。

另一方面李贽的言论也说明了随着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市民工商业者的兴起,一批先进的士大夫文人开始抨击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出现了一股带有反封建性质的民主思潮。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1)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伪善,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倡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代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起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

提示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而且他们都站在整个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个封建王朝的立场上。

[学业达标]

1.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的“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可知,该思想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经典,由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是李贽。

2.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答案 D

解析 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所以最可能的是D项。

3.“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实际上是对权威的否定,具体来说,就是否定孔子的权威,这符合李贽的主张,因此B项正确。

4.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两者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具有继承关系。

黄宗羲将孟子善待人民以维持长久统治的观点上升至君主应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理念,是对孟子思想的极大发展。

5.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相匹配的是(  )

A.老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

C.朱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D

解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故A、B、C三项对应不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黄宗羲的观点。

6.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

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D

解析 D项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具有反封建专制启蒙色彩。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A、C两项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项是朴素唯物思想。

7.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

C.唯物主义思想D.重农抑商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

故正确选项是A项。

8.顾炎武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主要是为了(  )

A.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D.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儒家学说

答案 A

解析 顾炎武主张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因此他的对症方案就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博学于文”。

其实质是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9.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评价的是(  )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 D

解析 王夫之“理在气中”的观点,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

故选D项。

10.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都还是属于儒家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限制君主的权力,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1.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程朱理学也是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

C、D两项没有史实依据。

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标准扼杀人性,成为明清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象,故选A项。

12.“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种“异质因素”是指(  )

A.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主张

D.“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讲的是经济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异质”,排除D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思想。

故C项符合题意。

1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 A

解析 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儿实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

1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儒学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提出推翻帝制的主张,对儒学思想进行总清算的是新文化运动,故③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项。

1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本题选A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

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 

(1)主要观点:

抨击君主专制。

职责:

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

分天子之权。

理由:

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一人可以治理。

(3)共同之处:

抨击君主专制。

评价:

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