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284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与稀缺性.docx

经济学与稀缺性

第一章经济学与稀缺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是经济类、管理类和其他相关社会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非常重要。

是我们学习其他课程、其他学科时的基础课程。

微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恰如高等数学对工程学科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一样。

当前国外的经济学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从浅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到数学证明,再到前沿的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

我们经常提到“经济学”,不少学生觉得经济学有用,那么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经济学家也经常提到“稀缺性”,稀缺性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到底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本章将主要关注与经济学和稀缺性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物品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形形色色的物品,广袤的土地,充裕的阳光以及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

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物品,既有能够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物品,如房子、汽车、衣服,食品等,也在制造着为人类带来各种麻烦的物品,如垃圾、汽车尾气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物品分为三类,即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

定义1-1:

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叫自由物品(freegoods),如阳光、空气等。

这类物品的基本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类有用而且价格为零,即买方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卖方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通常不存在供求双方形成的买卖市场。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付给其他经济主体报酬,也是这个道理。

定义1-2:

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也叫稀缺物品(scarce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

这类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如果免费相送,人们得到的数量必然小于人们想要的数量。

显然,经济物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用性。

第二个特点是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

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这与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有用的物品总是相对缺乏的——相一致。

换句话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这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即经济物品的稀缺性。

第四个特点是价格为正。

价格为正的物品在市场交易时,通常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代价。

这与我们平时购买商品、劳务时的经验相一致。

定义1-3:

有害物品(harmful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如垃圾,尘垢和汽车尾气等。

人们总是希望有害物品越少越好,多了就会更多地降低物质生活水平。

这类物品可以被看成是价格为负的物品,即这类物品的卖者需要向买者付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负的价格意味着卖方向买方付费。

例如清洁工为居民清除垃圾,由于垃圾是有害物品,可以认为居民是卖方而清洁工则是买方,断没有清洁工为了运走垃圾需要向居民付费的道理。

垃圾不仅没有用,还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有害物品的典型一例。

下面列表给出三种物品特征的比较:

需要指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三者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石头对于居住在大山中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居住在平原上的居民却可能是经济物品;海水对居住在海边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远离大海的海产品养殖者则是经济物品;化工厂的废气在今天可能是有害物品,但在未来可能被“变废为宝”,成为经济物品。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上,而把自由物品排除在外,这是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这三种物品的各自特征所决定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物品,即研究经济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这些经济活动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例如在经济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就要研究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在交换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降低交易成本,让商品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全社会流动,当前的“网络教学”、“电子商务”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在消费过程中,总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在消费经济物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少花费货币,或在货币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多得到经济物品。

这就是寓含在经济物品的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学道理之一。

分配过程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古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建筑工地的民工,日日辛苦盖高楼,高楼盖起来自己依旧蜗居在棚屋里,其中就寓含着经济物品的分配道理。

可以讲,整个一部经济学史,很大一部分蕴含在上面讲的经济物品的四个过程中。

而对于有害物品的处置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制度安排,因此,有害物品常常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经济学家研究有害物品的产生原因,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品的产生,怎样使有害物品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考虑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们的影响时,经济学家的想法无非是减少汽车数量,但是这样一来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在汽车尾气损害人们健康和减少汽车数量带来生活不便两个方面权衡利弊,找到对全社会最有利的均衡解。

或者说,在既定汽车数量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减少尾气排放。

当然,还要考虑减少尾气排放的成本,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是不经济的。

怎样减少尾气排放呢?

尾气对司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司机才会不太在意尾气排放数量,但他的行为直接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之间的对立。

如果有方法使司机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自愿地减少尾气排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例如理论上强制每辆汽车安一根管道,尾气通过管道排放到车厢里一部分,加大司机的行为对自己的成本,司机就会有所忌惮,把排放量降到最低。

这就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制度安排”的一个小例子。

二、稀缺性

经济物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经济物品的稀缺性。

下面给出稀缺性的定义:

定义1-4:

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scarcity)。

从定义1-4可以看出,稀缺性总是指经济物品的稀缺性,自由物品不存在稀缺性,有害物品也无需谈什么稀缺性。

同时,稀缺性一般可以分为消费品的稀缺和生产要素的稀缺,后者决定前者,换言之,如果生产消费品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那么,消费品也不存在稀缺性,而会自然成为自由物品。

其实,经济学中的所说的稀缺性,归根到底源于时间的稀缺,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基本事实。

可以想象,如果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时间对人并不稀缺,那么,任何经济物品都可以通过人类长期不懈的努力得到并加以享用,时间偏好也不复存在,即现在享用和将来享用是没有区别的,稀缺性因此也就无从谈起。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主题,如果没有稀缺性,也就不需要研究经济学。

三、经济资源

在稀缺的经济物品中,经济资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定义1-5:

经济资源(economicresources)也叫稀缺资源(scarceresources)或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是指那些用于生产商品或劳务所必须投入的物品。

一般而言,人类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中,需要投入经济资源,例如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资本设备、人的劳动、土地等自然资源、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知识和技术、公共产品等,这些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通常是不可缺少的。

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各个不同的用途中去。

定义1-6:

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land)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有助于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

土地主要包括矿藏、森林、陆地、海洋、河流等。

对于渔民,他们的土地是海洋;对于山民,他们的土地是高山;对于牧民,他们的土地是草原;而对于企业,他们的土地则可能是企业的占地。

可见,土地包括了一切对生产有益的自然资源,但必须指出,被改造过的沙漠和荒山不属于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的范畴,因为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已经改变了它的自然条件。

定义1-7:

马克思说,“资本(capital)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个定义非常准确。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和金融资本(financialcapital),前者如机器、厂房等,后者如有价证券、货币等。

也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前者如机器、厂房、有价证券和货币等,后者如专利、商标和人力资源等。

资本和货币的关系,就相当于母鸡和肉鸡的关系:

资本相当于母鸡,货币相当于肉鸡;肉鸡杀了一次消费完毕,母鸡则可以生蛋,蛋再生鸡,鸡再生蛋,这样生生不息,恰似资本运动产生剩余价值的过程。

定义1-8:

劳动(labor)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类自身所做出的贡献,是脑力劳动(mentaltalentslabor)和体力劳动(physicallabor)的总称。

劳动者的技能、受教育程度、事业心等因素影响劳动的质量,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决定劳动的数量,所以劳动是指劳动者付出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结合。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手段之一,因此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劳动,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

所以,尽可能少地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尽可能多的他人劳动(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是劳动者的习惯行为和追求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工作换来的报酬,就是市场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的一种估价。

定义1-9: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是企业家特有的个人素质,其作用是:

(1)组织协调其他要素进行生产;

(2)寻求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3)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或发明;(4)引导和带动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企业家通过经营管理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以此增进社会财富和人类福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常讲,企业家是聪明的,有胆识的,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机会的人们。

从根本上来看,企业家是研究、发现、引导并设法满足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对经济物品和经济资源的需求的人们。

需求来自何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需求无非是人的感官及其衍生出来的需要。

如移动电话至少满足人耳朵的听觉需要和腿偷懒的需要;彩电至少满足人眼睛的视觉需要和心智愉悦的需要;至于满足人的嘴巴需要的物质产品就更多了。

有的需求即使不是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也是在满足间接需要,而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研究、发现、引导这些需求并努力加以满足,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

特别需要说明,经济学上所说的企业家不是一种职务,更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代表着企业家经营管理方面的素质。

定义1-10:

知识(knowledge)也包括技术,是人类心智中积累下来的非物质财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认识能力的总和。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存量决定了我们现在一年能够创造出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后者中包含了技术。

可以说,没有知识,人类社会就无法组织生产,知识越多,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就越多。

定义1-11:

公共产品(publicgoods)是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例如路灯、灯塔、法律制度等。

经济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制度,制度也包括法律在内。

例如上课不能讲话,考试不许作弊就是两条制度,任何学生都可以不必排他、不必竞争地消费这样的公共产品,即一个人或一些人消费,不影响其他人消费;消费者之间不必通过竞争获得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

这是因为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无法专门生产路灯和灯塔等公共产品,否则企业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就不能长久存在。

其他如国防、军队、警察、监狱等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提供它使得每个人可以不做亡国奴,能在良好的社会治安条件下生存,因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由此看来,任何社会在组织生产时,都要投入政府生产的公共产品这种生产要素,作为报酬,使用公共产品的经济主体就应该向政府纳税。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偷税漏税是犯法行为?

实质上这是一种非法占有别人(政府)的劳动产品的行为,本质上和偷窃无异。

定义1-6至1-11给出了六种经济资源或叫生产要素的基本含义,他们是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

六种资源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六种经济资源发挥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没有企业家不行,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其他经济资源,例如,通过银行贷款可以得到资本,通过劳动市场可以得到劳动,通过土地市场可以购买或租赁土地。

尽管其他几种要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比之下,企业家更重要。

因为通过企业家市场得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企业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军事科学中有一句格言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家正是企业中的“将帅”,企业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无不系于企业家之手。

这样,企业在实现销售收入以后对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时,六种经济资源得到的相应报酬也没有一个客观公平的比例标准,人们通常采取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市场标准把企业收益分配给六种资源。

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工资率水平对劳动者支付工资;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利息率支付资本的利息;在土地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地租水平支付土地的报酬;在企业家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正常利润水平支付企业家报酬;在知识和技术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支付知识和技术的报酬;在公共产品方面,根据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支付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报酬。

如果支付完上述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后还有剩余,则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剩余应该归企业的股东,即企业的投资者。

这样的分配标准是根据各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由市场制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偏离了这一市场标准的分配方式就存在人们经常说的“剥削”。

可见,所谓剥削是指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或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偏离了客观存在的分配标准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换句话说,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能剥削别的经济主体,也可能受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剥削。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封建社会,土地和劳动特别是前者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这就决定了社会赖以发展和运行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土地和劳动。

谁拥有了土地和劳动,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

因此,在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也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大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资本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加,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资本,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资本家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家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企业家的报酬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企业家才能,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家和企业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职业经理阶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后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经理革命”和“企业家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知识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空前重要,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咨询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阶层的报酬大大提高了。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知识和技术,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拥有者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知识阶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知识革命”和“新经济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

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知识所有者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

但是,上述经济资源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稀缺性。

一个企业不可能象得到自由品那样无偿得到无限的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知识和公共产品,因为这些资源的取得都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而整个社会中的资本存量、劳动存量、土地存量、企业家才能存量、知识存量和公共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人类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经济物品需要的无限性又决定了对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经济资源的需要的无限性,有限的经济资源相对无限的人类需要而言总是稀缺的。

因此,任何社会都一样,必须作出选择,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应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去。

四、选择与机会成本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衍生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选择(choice)。

选择与稀缺性是一对孪生概念,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土地是稀缺的,那就必须做出选择:

有限的土地应该如何使用,用来生产农产品呢,还是用来建工厂?

资本是稀缺的,那就必须做出选择:

有限的资本是用来生产飞机大炮以屠杀敌人呢,还是用来生产衣食用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

劳动是稀缺的,那就必须做出选择?

有限的劳动者是被武装起来派往好战者发动的战争中,还是派往企业、农村、科研院所去从事和平劳动?

这些都是经济活动中的选择问题。

选择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已。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把社会经济资源调节到他们认为应该调节到的部门和地区去,这就是行政命令式的选择。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的流向主要依靠市场调节。

例如,在社会大量需要小汽车时,小汽车市场旺盛,生产小汽车的企业就会盈利并扩大产量,于是,经济资源如钢材、劳动力、资金、技术、企业家就会自动流向这样的企业,这就是市场选择。

从微观方面来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

对企业而言,要不要开发一个新产品,要不要开发一个新市场等等,都是必须做出的选择。

对个人而言,选择就更加广泛,是读研究生呢,还是先就业?

将来是从政呢,还是到企业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

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选择,其他选择如“今晚是去看电影呢,还是学习经济学?

”等,虽然是次要的选择,但也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可见,选择具有广泛存在性,选择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稀缺性是选择的直接原因。

可以说,没有经济资源和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就根本不会存在选择;反过来,没有选择余地的稀缺性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给出选择的定义:

定义1-12选择:

把稀缺的经济资源从多种用途中挑选一种或几种加以利用的过程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选择(choice)。

从定义来看,选择具有几个特征:

(1)经济学中所说的选择是指对稀缺资源(经济资源)的选择,自由物品不存在选择;

(2)经济资源可以被选择到几种用途中,而不一定只有一种。

例如,今天的午餐你准备花10元钱,你可以把10元钱分配到几种你喜爱的食品中以求效用最大化;(3)选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换句话说,选择也需要付出代价。

这是因为,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选择一种用途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用途。

假定你有10万元人民币,你选择了投资股票和债券,就得放弃小汽车或其他用途,后者也就是你选择的代价。

这样,我们就引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机会成本。

定义1-13: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s)也叫择一成本。

一种经济资源被选择了特定用途时,必然要放弃其他用途,在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选择这种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点:

(1)从被放弃的选择中考虑机会成本。

即选择一旦确定,必然放弃一种或几种其他选择,机会成本只能从被放弃的其他选择中考察。

(2)机会成本是被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换句话说,综合考虑所有可能选择,机会成本是次优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

(3)这种最大收益是可能的而非现实的,即最大收益是一种不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最优选择已经被确定了,就不可能使次优选择同时发生,收益也不可能真正存在。

(4)机会成本不是被放弃的几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加总,而只是其中最大的可能收益。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

假定你有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投资,可供投资的方向和年收益见表1-2,假定投资的其他成本都相同。

表1-2:

不同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收益单位:

万元

投资方向

股票

债券

房地产

贸易

储蓄

放贷

投资收益(万元)

20

10

15

12

7

8

如果你是理性投资者,你必然选择股票投资而放弃其他投资方向。

在放弃的投资方向中,房地产可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收益(15万),则你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就是15万元。

机会成本是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旦做出决策,决策者一般会取得相应的现实收益,同时付出机会成本。

当现实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属于决策失误。

我们通常所说的“后悔”就是由于机会成本大于现实收益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说。

选择不一定导致后悔,但后悔必然是选择的结果。

选择是重要的,许多灾难性的后果无一不是机会成本远远大于现实收益的产物。

二战以后,苏美冷战不断升级,苏联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不顾自身国力不济,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大量投入到重工业和军工领域,结果导致经济畸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最终酿成解体的后果。

许多企业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现实收益过小或机会成本过大,最后不得不破产倒闭。

五、基本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总是通过选择的方法来处理自身面临的经济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对经济资源的选择内容构成了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经济问题,这就是:

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这样三个最基本的选择:

(1)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what?

(2)如何生产?

(How?

(3)为谁生产(Forwhom?

这三个问题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生产了这种产品,就不能再生产那种产品,或者这种产品生产多了,那种产品就必须少生产。

有限的资源,是生产大炮枪支,还是生产黄油奶酪?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决策者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计划当局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

换句话说,企业必须生产那些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多生产那些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只有这样,有限的经济资源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此同时,低收入的社会一般会生产或多生产那些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产品,高收入的社会一般会生产或多生产一些高档用品。

当然,好战的法西斯分子和军国主义者总会把大量经济资源投入到军事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中。

显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的经济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最终的选择取决于被选择对象的轻重缓急和生活需求的数量。

经济社会总是把这些备选对象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需求的数量再决定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产生,那就是如何生产。

这实际上涉及到生产要素在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配置问题。

是投入更多的资本还是投入更多的劳动或土地生产出既定的数量,?

在计划产出决定的条件下,如何配置投入的生产要素才能达到成本最小?

这里,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质决定上述问题的解决。

例如,技术水平和资本缺乏决定了中国一九五八年的钢产量只能靠全民动员建造土高炉的生产方法达到。

但采用人海战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生产出相当数量的电子计算机。

其实,如何生产问题暗含了生产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