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166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小学教育答案.docx

第二章小学教育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因此,答案为A。

2.B

解析: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因此,答案选B。

3.D

解析:

德意志各国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入学。

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了义务教育等具体要求和措施,这是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义务教育法。

因此,答案为D。

4.A

解析:

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因此,答案选A。

5.B

解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

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答案选B。

6.C

解析: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普及性是指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性是指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答案选C。

7.B

解析: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发展基础教育。

因此,答案为B。

8.A

解析: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

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因此,答案选A。

9.A

解析: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因此,答案选A。

10.B

解析:

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

小学教育机构统称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

前四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

因此,答案为B。

11.A

解析:

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因此,答案为A。

12.C

解析: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

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因此,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宪法2.义务教育3.体育4.激励作用;评价作用5.“九年一贯制”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普及义务教育8.有文化;科学精神9.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三、简答题

1.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答: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随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的社会制度角度出发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有的国家比较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涉及到小学教育诸多问题都要立足于这一规律)

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因此,小学教育目的地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

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注意选择和填空)

答: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入学或中途退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从个人来讲,它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

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强制性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这不仅保障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此有了法律“护航”。

3.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答: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有:

(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的“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采用修业年限为六年的“4—2"制,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教学中的改革性探索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一股声势较为浩大的浪潮。

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实验遍及全国各地,为大面积的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义务教育?

世界各国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

(1)义务教育的含义(必背)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

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

首先是社会公平原则。

当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免费教育;同时也是人人应享受的权利,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全民的平等教育。

其次是社会经济效益原则。

这是指社会宏观经济效益。

最后是社会政治稳定原则。

义务教育从政治上看是全民公民教育,即全民政治教育、全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

(2)世界各国推进义务教育的意义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

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③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

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义务。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先了解框架,在细看)

答: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对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

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