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159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4年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生:

学号: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自学指导】

1.借助字典等工具,正音正字,分清节奏,反复阅读。

2.借助译文参考书,疏通文意。

3.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②发冲冠:

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

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

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

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

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流程】( 3 课时)

●自主学习

一、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二、研读第1-2节,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

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⑨更()虑之

三、研读第3-9节,.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b深()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e揕()其胸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h见()陵()之耻

i濡()缕j忤()视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m函()封之n其人居远()未来o太子迟()之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t终()已不顾()

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引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

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

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

请分析一下。

 

4.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

“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5.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拓展提升

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

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

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

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

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

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

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

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

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

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

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

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

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

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

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

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

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

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

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

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

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

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阅读感悟:

 

【达标测评】成绩:

 

【自主反思】

优点:

缺点:

 

【训练案】

一、实词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________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________

(4)图穷而匕首见:

________________

(5)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________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________

(7)请辞决矣:

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

今义: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

今义:

(5)终已不顾

古义:

今义:

(6)左右既前

古义:

今义: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今义: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今义:

(9)秦王还柱而走

古义:

今义:

(10)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

(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解

(2)教

(3)还

(4)资

(5)图

(6)室

(7)被

(8)深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为谢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於期乃前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居远: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

(9)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箕踞以骂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11)秦兵旦暮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乃欲以生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

(1)为

(2)而

(3)乃

(4)以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____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

________________

 

(7)燕王拜送于庭:

________________

 

(8)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购之金千斤:

________________

 

(10)取之百金:

________________

(11)欲与俱:

________________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________________

 

(13)皆陈殿下:

________________

(14)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________________

(15)皆为戮没:

________________

(1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

 

(17)事所以不成者:

________________

 

(1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________________

 

(1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名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ǎnzhènyèfǔcuìrúwǔzhǐchēn

bìcùjījùchuāngwūèxùanjū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第一部分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

(2):

故事的开端。

荆轲请求刺杀秦王以报太子。

第三部分(3—8)故事的发展。

荆轲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分(9—16):

故事的高潮。

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

第五部分(17—18):

故事的结局。

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

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对待b刻毒c眼泪d可以用它来e握,抓住f这样就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h被∕侵犯、欺侮i浸湿,沾湿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

●合作探究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点拨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

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

而荆轲三言两语就激怒了樊氏,使其自刎献头。

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事进行辩解作了有力的铺垫。

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

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所以略写了。

从后文来看,还准备了督亢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此处连提都没有提。

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则详写,否则便略写。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

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点拨

 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

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

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

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

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

因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

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

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

请分析一下。

点拨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5.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点拨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

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只能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训练案

一、实词

1.通假字

点拨

 

(1)“说”同“悦”,高兴,喜欢。

(2)“反”通“返”,回来。

(3)“振”通“震”,惧怕。

(4)“见”通“现”,出现。

(5)“还”通“环”,绕。

(6)“卒”通“猝”,突然。

(7)“决”通“诀”,告别,辞别。

(8)“奉”同“捧”,捧着

2.古今异义

点拨

 

(1)古义:

处境困难;今义: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3)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今义:

年长之人。

(4)古义:

对待;今义:

遇到,碰到。

(5)古义:

不回头;今义:

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6)古义:

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

表示两种方向。

(7)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8)古义:

礼品;今义:

货币。

(9)古义:

跑;今义:

步行。

(10)古义:

宫廷的侍卫;今义:

方言中指中医。

(11)古义:

掷击;今义:

提起。

3.一词多义

点拨

 

(1)动词,解除/动词,剖开,分割肢体/动词,解释/动词,解开/动词,解答/动词,解送,读jiè 

(2)名词,指教/动词,使,让/动词,传授,教授 (3)动词,回来/动词,通“环”,绕/动词,通“旋”,掉转/动词,归还 (4)名词,资财、钱物/名词,依据/名词,资历,资望/动词,积蓄 (5)动词,考虑/名词,地图/动词,料想,预料 (6)名词,剑鞘/名词,房屋/名词,家 (7)动词,受/介词,表被动 (8)形容词,刻毒/形容词,深刻/形容词,时间晚

4.词类活用

点拨

 

(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8)名词作状语,向上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10)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 (11)名词作状语,早晚 (12)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二、虚词

点拨

 

(1)介词,被,表被动/介词,对/动词,整理/动词,做,担任/动词,发出/动词,作/介词,替/动词,做 

(2)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3)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 (4)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

三、句式

点拨

 

(1)~(4)为判断句 (5)~(6)为定语后置句 (7)~(8)为介宾短语后置 (9)~(14)为省略句 (15)~(16)为被动句 (17)固定句式,所以……者,……原因是 (18)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 (19)固定句式,有以……,有用来……的方法

四、默写名句。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后事之师 (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