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035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docx

新西方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稀缺性:

是指相对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已,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

(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资源配置与机会成本

选择:

是要决定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资源配置:

选择所包括的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何时与何地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机会成本:

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种种收益,所放弃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和关系

微观经济学:

从微观对象(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出发,研究单个市场上的价格决定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宏观经济学:

是以社会层次加总的量作为载体,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学科。

关系:

⑴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⑵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补关系

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分析

区别:

⑴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分析市场自发调节,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分析政府干预。

⑵在宏观经济学中作为变量加以研究的东西,在微观经济学中是已知的。

4.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②边际分析③均衡分析法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法

5.均衡分析法

均衡指的是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方法称为均衡分析法。

均衡分析法分为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

6.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第2章供求理论及应用

1.需求的定义和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因素:

⑴商品本身的价格⑵相关商品的价格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⑷消费者偏好

⑸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⑹其他。

包括人口数量变动、人口结构变动、政府的经济政策

2.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

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动。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是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4.供给的定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

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因素:

⑴厂商的目标⑵商品本身的价格⑶相关产品的价格⑷生产要素的价格⑸生产技术⑹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5.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价格下跌,供给量就会减少,即商品价格与其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6.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

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7.均衡价格(计算题)

均衡价格:

在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然有一个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即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实例分析1:

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20-4P,供给函数为S=-4+8P,求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解:

根据均衡条件D=S求出均衡价格P0,20-4P=-4+8P,P0=2

将P0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求得均衡产量Q0

D=20-4*2=12,Q0=12或S=-4+8*2=12,Q0=12

实例分析2: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为Q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8.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的定义

限制价格:

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支持价格:

又称最低限价,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9.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分类和决定因素

(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

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2)需求曲线的分类:

1.富有弹性:

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a)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2.1。

2.缺乏弹性:

0<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b)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0.6。

3.单位弹性:

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c)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1。

4.完全弹性:

ed=∞,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如图(d)中,在既定的价格水平P=3,需求量是无限的。

5.完全无弹性:

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如图(e)中,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Q=30。

 

 

(3)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

⑴必需品与奢侈品⑵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⑶市场的定义⑷时间的长短

10.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价格的变动方向

E=1

E<1

E>1

价格上升

总收益不变

总收益增加

总收益减少

价格下降

总收益不变

总收益减少

总收益增加

11.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

需求收入弹性:

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

12.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供给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

⑴生产的难易程度⑵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⑶生产成本的变化⑷时间的长短⑸对价格的预期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

效用:

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管上的享受或有用性,也可以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TU):

是指单个消费者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

总效用与商品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Q表示消费量:

TU=f(Q)

边际效用(MU):

是指单个消费者没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ΔTU表示总效用的增加量,ΔQ表示商品数量的增加量,则:

MU=ΔTU/ΔQ

例题: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的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2²,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

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解:

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1/MU2=P1/P2

其中,由U=3X1X2²可得:

MU1=dTU/dX1=3X22

MU2=dTU/dX2=6X1X2

于是,有:

3X22/6X1X2=20/30

(1)

整理得

(1)式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1+30X2=540,得:

X1=9,X2=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

U=3X1X22=3888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其他物品的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消费者均衡(计算题)

消费者均衡:

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㈠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既定的收入M购买n种商品,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价格,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X1,X2,...,X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Un分别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nXn=I(限制条件)

MU1/P1=MU2/P2=...=MUn/Pn=λ(限制条件下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①在购买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P1X1+P2X2=M

MU1/P1=MU2/P2=λ

②在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下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MU/P=λ

㈡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

即:

MRSXY=MUX/MUY=PX/PY

例题: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22所示。

其中,横轴

和纵轴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商品的价格P2;

(3)写出预算线的方程;

20

30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点的MRS12的值。

解:

(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2元×30=60。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

(1)已知收入M=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2斜率=-P1/P2=-2/3,得P2=M/20=3元

(3)由于预算线的一般形式为:

P1X1+P2X2=M

所以,由

(1)、

(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1+3X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2=-2/3X1+20。

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上,有MRS12==MRS12=P1/P2,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MRS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绝对值P1/P2。

因此,在MRS12=P1/P2=2/3。

4.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令反需求函数Pd=F(Q),价格为P0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为:

CS为消费者剩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金额。

例题:

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q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为收入。

求:

(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2)该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

(3)当

,q=4时的消费者剩余。

解:

(1)由题意可得,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于是,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MU/P=

,有:

整理得需求函数为q=1/36p

(2)由需求函数q=1/36p

,可得反需求函数为:

(3)由反需求函数

,可得消费者剩余为:

以p=1/12,q=4代入上式,则有消费者剩余:

Cs=1/3

5.无差异曲线含义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

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量组合点的轨迹。

特点:

⑴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⑵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⑶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离原点越近,效用水平越低。

6.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MRS):

是消费者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时,减少的一种商品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以ΔX代表X商品消费量的增量,以ΔY代表Y商品消费量的增量,MRSXY代表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边际替代率的计算公式为:

MRSXY=-ΔY/ΔX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是指在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它所能替代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即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宗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7.消费可能线的含义及其变动

消费可能线:

又称预算线、预算约束线或价格线。

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消费可能线的变动:

⑴当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是,消费可能线的位置会平行移动。

⑵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

消费可能线也会发生平移。

⑶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会导致消费可能线的斜率发生变化。

8.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

替代效应:

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M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N的购买。

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第四章生产理论

1.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概念

劳动:

指生产中体力和治理消耗。

资本:

指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工具,如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

土地:

指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如地皮、河流、海面、森林、矿山、石油资源等。

2.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3.短期中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

是全部投入带来的产量,是每个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和。

TP=MP1+MP2+...+MPn

(TP为总产量,MP1、MP2、MPn分别为第一、第二、第n个单位劳动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

指单位可变投入分摊到的产量。

AP=TP/L

(AP为平均产量,L为可变投入劳动的数量)

边际产量:

指可变投入增量带来的总产出增量。

MP=ΔTP/ΔL

(MP为边际产量,ΔTP为总产量增量,ΔL为可变投入(劳动)增量)

4.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Ⅰ阶段是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A以前)。

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上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平均产量。

第Ⅱ阶段是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大点(A-B段)。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在逐步递减,边际产量直至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

第Ⅲ阶段是边际产量为0以后的阶段(即B以后)。

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降为负值,总产值也呈现下降趋势。

5.规模经济含义以及其三个阶段

规模经济:

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即在技术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变动)引起生产单位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

三个阶段:

规模经济递增、规模经济不变、规模经济递减

6.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内在经济:

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内在不经济:

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扩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外在经济:

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给个别企业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外在不经济:

是指行业规模过大引起的资源浪费和企业成本提高。

7.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

等产量线:

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投入要素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等成本线:

是要素价格既定时,用一定成本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

8.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为维持同等的产量水平,放弃一定数量的某种投入要素而必须增加的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多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9.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等产量线曲线和等成本线C2相切于E点,为产量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点。

等成本线C1虽然代表的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

等成本线C3虽然与既定的等产量曲线相交于A、B两点,但它代表的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由A点向E点或者由B点向E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

所以切点E是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所对应的的M、N分别为应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10.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给出了代表三种不同产量水平的等产量曲线Q1、Q2、Q3,等成本线和Q2相切于E点,和Q1相交于A、B点,和Q3既不相交也不相切,E点表示生产者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即要素投入分别为M和N,产出量为Q2。

其原因同产量约束条件下生产者均衡一样,只有选择E点进行生产,生产者才可能实现既定成本水平下的最大产量。

其他的任何选择,不是降低了产量,如A、B两点;就是无法生产出所要求的产品产量,如Q3所表示的产量水平。

 

第5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概念

显性成本(会计成本):

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

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2.短期成本分析

固定成本(TFC):

又称“固定开销”或“沉淀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那些固定投入所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办公室的租金、固定资产的折旧费、长期工作人员的薪金、债务的利息支付、企业的各种保险费等。

变动成本(TV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那些可变投入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工人工资以及日常营运费用等。

短期总成本(TC):

简称为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相加之和。

TC=TVC+TFC=ɸ(Q)+b(ɸ(Q)为短期变动成本,b为短期固定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AFC=TFC/Q

平均变动成本(AVC):

是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变动成本。

AVC=TVC/Q

平均成本(SAC/AC):

是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

AC=TC/Q=AFC+AVC

边际成本(MC):

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MC=ΔTC/ΔQ=ΔTVC/ΔQ(ΔTVC代表变动成本的变化量,ΔQ代表产量的变化量)

3.长期成本分析

长期总成本LTC=LAC*Q:

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AC=LTC/Q:

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ΔLTC/ΔQ或=dLTC/dQ:

厂商在长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增量。

3.机会成本的含义

机会成本:

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

4.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

是厂商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总收益的变化量。

5.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利润:

厂商在市场上以一定价格出售某一产品,由此获得的总收益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

MR=MC是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要满足它的充分条件还要求有:

所以极大值的二阶条件是:

表明在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条件下,当边际收益曲线斜率小于边际成本线斜率时,厂商实现了最大利润。

第6章厂商均衡理论

1.市场结构分类

⑴完全竞争⑵完全垄断⑶垄断竞争⑷寡头垄断

2.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㈠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①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每一个生产者的供给销售量与消费者的需求购买量只占市场极小份额。

②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③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④市场信息是畅通的。

㈡完全竞争市场需求曲线(厂商)

㈢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计算题)

生产者剩余:

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支付之间的差额。

在短期生产中,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只有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例题1:

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

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答:

(1)因为STC=0.1Q3-2Q2+15Q+10

所以SMC=

=0.3Q3-4Q+15

根据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且已知P=55,于是有:

0.3Q2-4Q+15=55

整理得:

0.3Q2-4Q-40=0

解得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20(负值舍去了)

以Q*=20代入利润等式有:

=TR-STC=PQ-STC=(55×20)-(0.1×203-2×202+15×20+10)

=1100-310=790

即厂商短期均衡的产量Q*=20,利润л=790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P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即P

AVC时,厂商必须停产。

而此时的价格P必定小于最小的可变平均成本AVC。

根据题意,有:

AVC=

=0.1Q2-2Q+15

解得Q=10

故Q=10时,AVC(Q)达最小值。

以Q=10代入AVC(Q)有:

最小的可变平均成本AVC=0.1×102-2×10+15=5

于是,当市场价格P5时,厂商必须停产。

(3)根据完全厂商短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有:

0.3Q2-4Q+15=p

整理得0.3Q2-4Q+(15-P)=0

解得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

的要求,取解为:

Q=

考虑到该厂商在短期只有在P

才生产,而P<5时必定会停产,所以,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Q=f(P)为:

Q=

,P

Q=0P<5

例题2:

已知某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函数为D=6300-400P,短期市场供给函数为SS=3000+150P;单个企业在LAC曲线最低点的价格为6,产量为50;单个企业的成本规模不变。

(1)求市场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判断

(1)中的市场是否同时处于长期均衡,求企业内的厂商数量;

(3)如果市场的需求函数变为

,短期供给函数为

,求市场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4)判断(3)中的市场是否同时处于长期均衡,并求行业内的厂商数量;

解答:

(1)根据时常2短期均衡的条件D=SS,有:

6300-400P=3000+150P

解得P=6

以P=6代入市场需求函数,有:

Q=6300-400×6=3900

或者,以P=6代入短期市场供给函数有:

Q=3000+150×6=3900。

(2)因为该市场短期均衡时的价格P=6,且由题意可知,单个企业在LAV曲线最低点的价格也为6,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市场同时又处于长期均衡。

因为由于

(1)可知市场长期均衡时的数量是Q=3900,且由题意可知,在市场长期均衡时单个企业的产量为50,所以,由此可以求出长期均衡时行业内厂商的数量为:

3900÷50=78(家)

(3)根据市场短期均衡条件

,有:

8000-400P=4700+150P

解得P=6

以P=6代入市场需求函数,有:

Q=8000-400×6=5600

或者,以P=6代入市场短期供给函数,有:

Q=4700+150×6=5600

所以,该市场在变化了的供求函数条件下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