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76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docx

怎样上好心理活动课钟启泉下载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心理正常的学生为对象,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更能突出培养健全人格的这一发展性、提高性的目标。

那么,一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遵循何种教学模式?

又如何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呢?

今天利用这次研讨会的契机,进行相关的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学科教育课程有类似之处,但更有其特殊之处。

学科教育课程学的是具有科学性、概括性的社会与自然经验,是一种“由了解到体验”的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由体验到了解”的课程;学科课程以学问为中心,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这是一种内发性的特质,而不是单纯靠外部输入的知识就能起作用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宜采用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情绪和体验,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个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

前两项在现行学校课程里都得到了落实,唯独第三项知识很少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

第三种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教学目标上:

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核心,自我的确立离不开社会和人际环境,个体往往是在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产生自信、自尊或者自卑。

一个积极的自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自主性。

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自我,才会有健全的人格。

目前升学压力和严重的学业负担,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能行”)较低(“我不行”),他们对于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并且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没有自信。

许多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其根源来自于消极的自我意识。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健康情绪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纽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平和、稳定、愉悦这样的积极情绪,平和是心境宁静、安怡、不浮躁。

稳定是情绪平稳,不大起大落。

情绪化的人往往使他人难以适应,也很难与人共处,当然也影响自我判断力和学习效率。

愉悦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

中小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外露,使得他们面对压力情境容易受到困扰,随着年龄增长,情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健康情感是促进心理与道德和谐发展的纽带。

对于学生心理与道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些情感包括同感、爱、责任感、正义感、温柔等。

当个体具备了这些积极的情感时,就不会产生双重人格,其人格才是和谐发展的。

(三)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

(四)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教学环境上:

安全愉悦,师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突出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表现:

信任、安全、真诚、合作、互动、活跃、有序。

不良的教学氛围:

调侃、应付、迎合、涣散、紧张、呆板、防卫、无序

教学关系:

以互助、自助为机制。

(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要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其教学过程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

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

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言,以心对心地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都有主题和目标,它是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制定,容易形成共识,为学生接受。

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在辅导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

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尊自信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心理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氛围,来充分开发集体教育资源,以利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教学方法:

强调体验、启发、感悟与内化,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或说教。

强调体验和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于解决个体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

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学生有异议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心理课活动中各种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

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这就是感悟。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他没有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痕迹,但它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五)操作要领:

重感受,重引导,重目标,重交流,重真话,重氛围,重自我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忌“我教你学、我说你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做好心理问题发生之后的干预,更要起到主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的耐挫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中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与学生平等充分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十大成长目标:

(钟启泉)

1.提升自我接纳、自尊自信、促进更深入的自我了解。

(自我意识)

“激发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头一条金科玉律。

——苏霍姆林斯基

2.澄清与调节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或信念。

(适应性)

3.学习与展现关心、热忱、真诚、直率的待人态度,学习更有效的社会技巧。

(社会交往)

4.觉察与同辈问题的共同性,增进彼此了解与群体认同感。

(群体接纳)

5.学习信任他人,提高对他人需求与情感的敏感度。

(感受性)

6.共同探索发展的危机,寻求处理问题、化解冲突的策略。

(解决问题)

7.增进自我引导、独立自主,强化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信念。

(责任感)

8.学习在个人需求与他人期望间获得平衡。

(自我调适)

9.觉察与省思自己的抉择,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作决定)

10.改变行为。

(适应——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求

在实施环节与流程上有妥善的规划与细心设计,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有效进行教学组织的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该年龄段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期待,

其次要了解学生近阶段关注的热点和需求、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

第三要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要求,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需要、有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期待、迫切程度以及喜欢的活动形式、有什么建议等;

第四要了解发生在学生身边和周围的、引起大家关注或可讨论和引导的典型案例。

以上这些要了解和收集的素材都能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了解的方法可以有观察、访谈、聊天、小型座谈和简单的书面调查等。

2.建立关系。

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教师要在课前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与机会,与学生接触与熟悉,让学生喜欢你、信赖你、愿意与你接近、与你聊天,这将有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把握。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尊重的。

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是上好心理课的重要基础。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关系甚至比找资料、选题、设计活动等更重要、更需要贯穿和体现在与学生的一切接触当中,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

因而,建立关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应该在课堂以外的一切时空当中。

罗杰斯认为,教师对学生抱真诚(表里如一)、接受(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理解(移情地理解学生)的三种情感和态度,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尊、自信,从而增强其行为责任感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真诚、坦率、赞扬、鼓励、和主动投入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3.灵活选择课程的教学主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为解决某些问题而设计的一个个主题组成,为保证教学的效果,主题的选择不应过于死板,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具体决定。

(1)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主题。

有些主题可以面向多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如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等,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其针对性是不同的。

如,以自我意识为内容的辅导中,一般初中学生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主,高中生则以“驾驭自我、发展自我”为主。

(2)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

(3)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事迹需要,即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安排。

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

主题的确定包括选话题和定标题。

话题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富有情趣、内涵、兴趣性、时代性和启迪性。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选择学生饶有兴趣的话题,并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述。

同时,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就要体现在课的标题上。

标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好的标题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主题,吸引学生,还能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

处于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学生,对于各种与自身发展有关的知识、现象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而且,这种探求兴趣往往是有某个新奇的名称引起的。

教师了解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

比较有特色的标题小学“我真的很不错”、“自己的色彩”初中“我欣赏的男生女生”“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标题要清晰、间接、生动、贴切,并尽可能采用学生的语言和口气,要注意几点:

第一,非灌输式、指导时的标题,如“早恋的危害”、“远离聊天室”等,这样的题目不容易接近学生;

第二,趣味性、探索性的标题。

标题的设计要能吸引人的注意,能拓展想象空间,使人一看就觉得有意思,“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标题让人感到无非是老生常谈,或与自己没多大关系,那么,它是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4.围绕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既要关注学生行为是否符合团体与社会的要求,又要注意是否能满足学生个人合理的需要,做到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兼顾。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先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确立活动目标就是确立活动所要达成的最后结果。

另外,在确定目标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确定这个特点的学生群体现在是什么样的水平,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即要确定高于他们既定的水平,但又是他们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目标。

5.活动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选择。

教学标题设计的成功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但要让学生能始终保持这种注意和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不受某种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具体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自行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新意和活力,富有吸引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选材适宜,紧扣主题,切近生活,亲近学生。

具体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与学生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易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让学生在对现实的思考和选择中成长。

第二,选择与学生经历有密切联系并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内容。

第三,选择与学生心理品质优化有积极意义和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应避免夸大和渲染各种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范围和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免给学生以不良的暗示,疑虑丛生、对号入座。

我们的教学应该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应该是学生对自己的状态和发展有信心,而不是成天担惊受怕,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应该是学生提高对身份获得满意度和幸福感,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关爱和帮助抱有由衷的感恩之情,应该是学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悦纳自己、相信自己,敢于负责、勇于创新,而不是自惭形秽,因循守旧,对人生持消极或偏差的态度。

第四,教学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这包含了三层意思。

首先,只可以具体化为一个具体的主题或者活动,而不是空泛的主题;其次,是指设计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再次,教学必须有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

6.每次教学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要充分了解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有时一个问题中包含几个方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一节课内向全部解决,时间肯定不够用,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单方面的小问题,教师在导入语中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主题我们将用几节课完成。

7.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催化、和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特殊性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体验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因此课堂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是否消除了教师满堂灌、独霸课堂的现象

(2)是否尊重学生的决策和选择

(3)在活动形式、分配角色、扩展活动等方面是否为学生发挥想象、展示自我提供空间

(4)是否尽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全员参与,并特别关注那些退缩、自卑、不活跃、平时很少表现自己的学生。

8.教师要学会融入学生

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要使教学活动开展得好,最大程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座位空间。

空间物理上的距离也会影响心理距离,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物理距离拉近心理距离。

传统的课堂,学生象坐在电影院一样,学生时间交流的范围缩小,失去了群体学习的交往空间。

心理辅导课可以让学生分组围坐,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要真正改变心理距离,教师就要改变权威者和训导者的角色。

在心理辅导课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大小朋友,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诚恳地向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积极主动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

在认识上师生要平等,行动上师生也要平等。

融入学生中的技巧还有很多,如积极的眼神关注;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参与其中并勇于当“反面”或“消极”的角色;改变教师训导式语气。

总之,融入学生中就是要使学生认同,学生才更易于接受教师的辅导。

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意互动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实现一种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交互活动与相互作用。

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课堂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乃在于团体动力因素的应用与掌握,催化学生彼此参与和互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精妙之处。

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辅导资源,积极引导互动,让学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互动的教学,这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本目标的基本条件。

总之,要把一堂心理课上好,要以全面的教学准备为前提,以创新的教学设计为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讨论和分享,这就必须要抓住三个主要的环节:

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反馈与升华。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流程结构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无定法。

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要确立“尊重学生人格”“助人自助”“完整接纳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努力实现“参与、体验、分享、感悟、自助、发展”的境界,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境界出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组织要抓好以下环节:

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教学结束。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施流程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反馈与升华。

具体流程如下:

(一)暖身阶段(5%)

教学过程开始很重要,也就说上课伊始,教师的主要任务实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提高兴趣和有所期待,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教学。

座位安排可以打破传统的秧田式,采用环形、矩形、马蹄形、梅花形等方式。

这样的座位方式,可以使同学们能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也便于与老师实现无阻隔式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课程的展开。

热身游戏:

促成互动。

如小游戏、音乐欣赏等。

(二)导入阶段(5%)

专题的导入很重要。

引入主题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热身法、案例法、故事法、自我袒露法。

根据实践的总结,专题导入具体有:

(1)热身法。

一方面调试原本紧张的气氛,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注意力,调整心态,准备上课。

热身活动的内容,一般都跟本课的专题有关,形势要根绝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

(2)案例法。

教师可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可通过教师讲述,或实现用摄像机拍下部分场景,或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等来表达,从而引入专题。

(3)故事法。

听看完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引出主题。

(4)自我袒露法。

教师向学生真诚袒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感受来导入主题。

此外还有自我测试法、游戏活动法、悬念法、创设情境法等。

总之,在心理健康课开始阶段,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悦、开放、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本课程的特点和吸引力,使期待着期待和希望去进入角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课程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和“乐之”“好之”的态度,对以后的学习及其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工作阶段(70%)——活动的展开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具体实施,也是课程成败的关键。

在时间安排上,应占70%以上的时间。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就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部分包括以下过程:

设置情境,引导讨论→催化动力,自我开放→沟通分享→沟通分享→引发领悟。

授课方法与辅导技巧,具体在后面向大家作一介绍。

1.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

可以利用故事、学生表演、投影录像等手段。

心理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

依据辅导目标,创设有效的、合适的活动或情境。

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动的两个特点:

主动性和目的性,即心理辅导活动必须贯彻学生“主动参与”和“满足学生需要”这两条原则。

2.引导谈论、分享,引发领悟。

不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更不是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开放与自我卷入中,获取新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引发学生的领悟,开启改变与成长的契机。

(四)结束阶段(20%)

开始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收尾。

在结束部分,教师要巩固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总结升华→整合经验→促成行动

1.总结。

总结这堂课的内容、感受与收获,展望未来的生活,并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到的感情扩展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2.整合经验。

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结束前的经验整合具有回顾与前瞻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与自身原有的经验加以整合,并整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再重新构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

3.促成行动。

激发学生改变的动机,鼓励督促学生即席采取行动,巩固、落实学生领悟与经验整合索取得的效果。

如在训练人际交往的课堂上,让学生马上用所学的技巧与自己平时沟通不多的学生进行交流,确保教学校国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纬度上的统一和整合。

4.反馈。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等给与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互相给与反馈;总结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及收获,再次巩固教学效果。

5.活动的延伸。

要取得长久的教学效果,但单靠一堂课的活动远远不够,应鼓励学生口后将课程中所收获的领悟与成果迁移到日常成活中去。

如在人际交往课程结束后,让大家用课堂中学到的交往技巧去认识结交新的朋友,这不但能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延续下一单元的辅导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辅导技巧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借助其他手段,通过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讲授与演示来启迪和教育学生,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暗示、引导、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合理的思考方式。

讲授既可以是教师的口头讲解,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传授。

讲授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教师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教师讲学生听。

讲授过程中,师生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交流、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讲授法也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应用讲授法的条件:

(1)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

(2)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3)有必要唤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4)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5)学生之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6)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介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情感的体验,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认知的学习,否定讲授法。

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一般也不单独使用讲授法,而是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第斯多惠”

(二)讨论分析法

是指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经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

形式上小组讨论比较常用。

小组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使学生的资源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

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的广泛交往,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在讨论教学的条件下,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或者做出回答;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组织话题、引导方向、提供信息、反馈以及小结等。

教师要做到导而不牵,循循善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片面为全面,变注重结论为注重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共同分享的不仅仅是感受,还有彼此的关怀与支持、设身处地的理解、积极主动地补充。

小组中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你今年能增加大家的亲密感,信任感,还能促进学生间的接纳与关怀,增强学生自信。

还有以下一些优点:

(1)培养表达能力

(2)培养倾听与接纳他人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集体中发言的勇气与信心,有助于克服在公共场合发言怯场的现象(4)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5)矫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

一般有分组讨论、辩论或者所有成员围坐在一起的圆桌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条件下,要求班级和小组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不仅要组织好课堂纪律,也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可以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走向积极的讨论。

(三)心理训练

常用的方式有:

1.教练式:

根据学生心理承受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训练要求,使学生通过努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不良的心理行为。

2.母爱式。

教师充当母亲角色,给学生以充分的安抚、鼓励和支持,从而去激励学生的心理内驱力,帮助学生自我投入。

这种方法更适合小学生。

但注意不要过度支持,避免学生产生依赖。

3.互助式。

学生之间互相鼓励安慰提醒监督,促进学生之间心理的互换和交融,帮助别人不正确的训练方法,也接受别人的回馈和帮助,完善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4.自助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帮助,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学生的主动投入是教育和训练的关键。

心理训练主要有四种类型:

(1)情绪训练

(2)意志训练(3)交往心理训练(4)心理平衡训练

(四)角色扮演

1.什么是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把角色扮演理解为个体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