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688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ocx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麟游县丈八小学姚小琴

摘要:

本课题通过我校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行动干预研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以学校确立的“合作学习”总课题的总目标为指导,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子项进行研究。

作相关分析发现:

(1)教师组织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策略的,这种策略也是可以学习的。

(3)怎样的评价能够促进小组合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关键词:

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课题的理论背景、意义、现状和趋势

1、理论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同时课标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

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高情高的发展。

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和合作精神。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理论表明: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3、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目前西街小学正在进行“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

虽然许多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但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形似而神不似的阶段,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

学生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小组合作学习正在进行教学研究、尝试之中,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

4.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6.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提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的课题,旨在通过该课题的探索,构建适合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有价值的合作议题,抓住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教育实践的学校,会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从而提高学习效度,转变学习方式 。

 3、构建新的评价模式。

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

4、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5、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6、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7、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问题:

1、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是否有一定的策略?

2、怎样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3、怎样的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激励?

三、研究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教学课堂学习形式之一。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1、创建学习小组。

(1)分组原则:

一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创建小组。

所谓“组内异质”就是构建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内成员在学业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学生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全班分成若干异质小组。

“组间异质”即各组间实力均衡,尽量减少差异,保证组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2)小组人数:

根据班级人数,每组组员人数可以灵活设置。

我们班级人数近70人,每8人一组,全班划分为8个小组。

(3)组员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

组内应有具体分工,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一般每组设组长、学科长、记录员各一名,汇报员若干名(根据问题数量确定)

小组长:

负责小组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分配,掌控学习纪律,调节小组成员间的意见和分歧。

学科长:

督促检查组员的结构化预习,帮助指导组员的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不同学科,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职务,实现“人人是领导,全班齐管理”的局面。

当然,以上角色分工还可以定期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快乐,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各方面同步发展。

(4)制作组牌。

组牌包括组名、组员名单和小组口号。

由组长牵头,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切磋,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确定小组口号,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定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

要是合作学习小组正常运行,使合作富有实效,还需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否则,合作学习就成了美丽的外衣,虚有其表,流于形式。

  

(1)坚持对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培养。

重点培养小组长和学科长,教给他们组织管理小组的基本技能,比如:

怎样检查结构化预习,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怎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获得表达的机会;怎样引导组员深层次讨论问题等。

让组长像小老师一样组织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这样就等于解放了老师。

定期让小组长和学科长反思自己的工作,汇报本组学习状况,提出以后工作的设想。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公约

   “公约”是学生和教师所遵循的法则和要求,与全体学生共商后形成的,主要是对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如何生生互动、师生交往等方面做出基本规范和要求,并要求如何参与、互动、交往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能。

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口诀张贴在教室,要求学生熟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遵守这些规则。

结构自学奠基础,互学互导同进步。

同伴互助齐参与,训练评价争优先。

研究讨论共学习,合作学习出成果。

人人发言机会等,掌握学法求效益。

  各小组还可以根据小组实际商讨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各组不尽相同,只要贴近本组实际。

学习公约将本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

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的成就来衡量的。

学习中,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帮助别人;而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会本着为团体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

3、建立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下定义。

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检查学习表现,另一方面指引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小组持久合作和发展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及时评价。

评价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

维护差生的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

四、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麟游县西街小学校选择四-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

实验科

目: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

2、实验方法:

(1)、观察法。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

包括:

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

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

1)导学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3、实验材料:

所有实验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4、实验措施:

(1)学习理论:

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新课标,学习韩立福的《有效教学理论》,李炳亭《论高校课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

(2)领导重视:

研究制定方案,指导方案实施,期中、期末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肯定成绩,发现解决问题。

(3)经验带路:

组织年轻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她们的教改经验,观看优质课录像实况,组织议课、评课,吸收先进经验。

(4)讲座指导:

由数学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讲座,明确课题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增强动力。

(5)教研促进:

以实验班级为基地,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专题,组织中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定期举行“评优”活动。

(6)设备辅助: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的效率。

(如:

学具、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电子白板等)

(7)总结提高:

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鼓励撰写专题论文。

推广我校成熟的经验。

(8)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开展。

(9)积极开展案例反思,架设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10)及时月反思,适时调整实验思路。

(11)积极撰写教学日记,拉近师生距离。

(12)加强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及整理工作。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预备阶段(2012年6月主要任务有:

(1)选定我校研究的子课题并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

(2)资料检索、筛选相关研究的已获成果;

(3)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4)制订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5)理论学习。

提高课题研究和实验教师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主要任务有:

(1)开题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总动员的有关工作;

(2)修订完善实验方案;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4)收集小组合作学习丛书资料。

(5)收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的《优秀导学案集锦》资料。

第三阶段:

深入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主要任务有:

(1)总结实验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

(2)精选范例,深化学习指导模式研究;

(3)完善应用性成果和创新性成果资料;

(4)做好课题实验的监测、评估和总结;

(5)撰写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四阶段:

结题验收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主要工作有:

(1)编辑《“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集锦”》

(2)召开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的结题报告;

(4)做好实验结题验收的有关工作。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了一大批物化成果

师生们在两年多的实验中形成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成果,具体有:

制作《课堂教学典型课件》、《导学案集锦》、《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周小练》、《月反思》、实验教师的《我的成长历程》和《实验心得》以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方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验报告》等。

2、构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1)创设合作情境:

①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

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

②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乐意参与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

(2)个人探索:

①给学生探索的方法,给予个体独立探索的时空。

②使学生明确探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应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逐项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

(3)组内碰撞:

①改变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

如改为适合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等。

②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

③选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④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先由一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4)组际交流:

①教师随机指定一个小组发言,由小组长派出自定的发言代表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由该小组成员优先补充。

②其他小组对上述汇报做出评定,并提出本小组的补充意见和更正意见。

③提出本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体同学自由质疑,当学生不能解疑时,由教师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④及时进行对应性练习,内化新知。

(5)小结反思:

①学生谈收获,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

②全体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③师生用精练的语言共同概括新知。

④由学生对个体、小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教师进行必要的总评,提出希望。

(6)延伸扩展:

①进行专题性研究、再次提供切合新知内容的练习题等,由学生独立练习,小组间进行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充分开发同龄学生的素质差异与思维差异,帮助学生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②师生共同解决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③采用全班座谈的形式,探讨今天学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

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中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自我知识结构。

3、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评价体系

开展实验两年多来,我校实验教师都能承担市级公开课,其他好多兄弟学校都来我校观摩学习。

七、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目前,根据已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有效性”教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对此教学方法非常欢迎,真正体现自主。

实验教师也认为,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已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

经过两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课堂更具模拟化,发展了学生的情商

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

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

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

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

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2)课堂更具活动化,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①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

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

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综合能力。

(3)课堂更具民主化,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4)课堂更具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整个学校数学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县教体局的质量抽检中,连续几年六年级数学成绩都名列第一。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反响:

实验开展以来,家长对我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很多支持。

为了真实了解家长对课题开展以来的感受,我们随机选取每个年级每个班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

问卷有七道问题,有“是”和“否”两种备选答案,主要从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考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统计结果发现答“是”均多于“否”。

家长反响良好。

此外,还邀请家长走进课堂随机听课。

由此可见,家长们也能切实感受到课题开展以来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思考问题更加有序了,孩子们与老师们之间关系是积极的,和谐的,孩子们的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这也使得家长对此项课题实验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

(见《家长感言》)

九、困惑我们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

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4、由于小组间的竞争一般采用“每个成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小组总分(平均分)后教师对最好的小组和各竞赛组的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激励方式会“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影响团结协作性。

5、教学中的延伸拓不够,表现在:

大部分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只盲从他人的问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的空间狭小。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高效课堂》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