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523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妙笔生花颂党恩.docx

妙笔生花颂党恩

妙笔生花颂党恩

活动背景: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纪念建党90周年,是加强对少先队员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契机。

活动目的:

根据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所处的农村实际,通过妙笔生花颂党恩这一形式,深入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要让队员解党的光荣历史,加深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活动时间安排:

7月30日前征集师生作品,八月份组织师生代表评议;九月份总结、表彰、宣传。

师生优秀作品集:

山乡教育的变迁

张格庄镇上官学校王守利

二十年前,师范毕业的我怀着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带着青春无惧拼闯天下的劲头来到了福山区张格庄镇杜家崖完小。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蹬着“大金鹿”,汗洒土泥路,一路高唱着自编的《兰花草》:

“我从山外来,尘土伴一路,来到张格庄,成了一土著......”的自嘲而又不失豪迈的镜头。

那时的张格庄,经济发展真是落后,主要收入的来源——“苹果经济”被邻县栖霞逼得日益没落。

山乡的教育,更是发展滞后,举步维艰——校舍简陋,大多是庙宇改建的平房,砖瓦结构,破旧不堪;学校周边环境和自身环境差得离谱,办学条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不过,一个氧气瓶切成的破钟居然也能敲出悠远绵长的声音;教师呢,“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主要是工资不过百的民办、代课教师,真可以说是“几间土房子,几排烂桌凳,一群泥娃子”。

就这样,杜家崖完小的老校长孙友敏还慈祥地开导着我们:

“现在比以前强多啦!

以前教学挣工分的日子,教室看见天,桌凳自己拎,太阳定时间,农忙校园闲……”好押韵哟!

由于经济贫困,再加上“读书无用论”和打工浪潮的冲击,山乡学校的辍学率特别高。

那时,年仅十九岁的我竟然教到几个十六七岁还在五年级的女孩子,老师们戏称“她们是到学校养身子骨的,小学毕业打工几年,赚点嫁妆回来出嫁”。

不过,在来到这里的第一时间,由于初为人师的兴奋,我还是喜欢上了这个偏远、宁静的小镇:

青山碧水、雾霭炊烟,还有老槐树上的上课下课上学放学,铃绳一扯一拽就发出清脆悠远声音的老铁钟……一幕幕画卷至今还映在我的脑海里。

今天,回想起这些画面,我依然能感觉到那拙朴的、诗情画意的余韵。

那时候的张格庄,教育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都很差,老师们几乎是来一批走一批,没门路的也挖空心思找“出路”。

老师们更不像现在这么专业,除了语文数学课外,同时还要上历史课、劳动课等,一名老师至少要兼三门学科。

停下笔回顾过去,脑海中还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一堂课结束后,我像自己年少读书时的老教师一样拍打拍打衣袖、裤管、头发,因为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都落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不拍干净,成了“白毛男”,那可是有辱“师德形象”喽!

还有,上课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板书,没地方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我们镇的一位老教师王善学,“招式”更为奇特,他的课板书奇多,没地方写,性子又急,大袖一挥,就擦去了一大面……回顾当年,我们的舞台,也就是三尺讲台,我们的道具,也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音乐、美术等课程,哪有专业的老师呢?

班主任兼着。

兼着的课往往变成语文数学或者活动课了。

由于没有实验设备,给学生上实验课,“做”实验就变成“讲”实验,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一些图供学生大致地观看。

时光荏苒,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张格庄镇把发展大樱桃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十几年的时间,张格庄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大樱桃之乡”!

现在,风景宜人、声名鹊起的张格庄正依托着环门楼水库国家5A级旅游区建设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正在施工的双向四车道烟凤公路,宛如母亲温柔的臂弯,把张格庄镇揽入怀抱,张格庄镇正由“福山的西藏”逐步羽化为“福山的明珠”。

经济的腾飞必然促进着教育的崛起。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张格庄人“让孩子接受更好地教育”的愿望也日趋迫切,看到旧校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富起来的张格庄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划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校建高潮。

现在来到我们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书声琅琅,完善齐全的设施中学子们实践着真知,专业年轻的教师们倾心播撒着知识的甘霖,我们的班级接上了有线电视,我们的教学用上了多媒体电脑,我们的学校开通“班班通”校园网,年轻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网络办公,网络学习,我们从三尺讲台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与天地共舞,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这是何等的巨变?

老师们可以共享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学子们可以在微机室探求更辽远的世界,兴趣小组成员们可以在特长小组中张扬个性,展现风采,多层面立体化的山乡的教育不正是为孩子们更广阔更高原的发展空间么?

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最能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从土房子、烂桌凳、泥娃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到靓教室、新桌椅、好少年、多媒体,经济的腾飞为教育的发展搭建了腾飞的平台,我们张格庄镇教育在改革开放中抖落一身尘土,伸展繁茂的枝叶,在改革的春风中不时地展露出丰硕的果实——烟台市“双轨教学实验点校”,国家重点实验课题“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研究”实验学校、国家、省“十五”重点课题“差异教育实验学校”……先后定在我镇,全区校本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识字教学现场会、科学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相继在张格庄召开;镇的文艺、体育工作和学科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全区上游水平,镇中小学连续数年被评为“福山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

俨然,张格庄镇已成为福山区教育强镇。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格庄教育是一滴水,更是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放大镜,她折射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光辉。

今天的我和扎根山区的同仁们将继续为和谐高效的张格庄教育续写辉煌!

 

山沟里的变奏曲

张格庄镇上官学校权泽凤

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传说:

云南某地年年闹水灾,有兄弟三人立志要找到一个永远没有水患的地方,于是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几经艰苦跋涉,来到胶东半岛,在福山西南角一处三面环山的沟沟里建成了我区海拔最高的山村——权家山村。

水神仙与水龙王

水是生命之源。

三兄弟建的村庄再也没有遭受洪水的袭击。

然而,造化弄人,缺水却成了我们村历史上最严重的问题。

每到春旱,村里的几口水井就会底朝天,只剩下一角的小水洼。

取水的村民,一种方式是蹲在井边等着渗出的一点儿地下水,一瓢一瓢地往水桶里舀,回到家里浊清好再倒入水缸。

家家户户,天不亮地不黑排队等水。

等不及的人们只有采用另一种方法,到三里多地的外村挑水。

为水,权家山人累弯了腰,累坏了腿。

四邻八村多年流传着一首取笑权家山人的顺口溜:

“权家山,老鳖湾,洗脸水,熬胚饭……”那位姑娘如果想嫁给权家山人,那一定会被亲朋好友认为脑子被驴踢了!

村民们吃尽了缺水的苦头,也激起了他们打井找水的决心和斗志。

从建国那时起,村干部每年都要组织全村男女劳力,大干苦干,挖方塘,筑塘坝,修水库,打深井。

曾经在村西的井下面筑起塘坝,想利用原来的水源,再加上雨季的雨水流到方塘里存水。

然而人多地多水少,还是远远解决不了吃水用水的问题。

1972年,福山区成立了钻井队,为解决我村饮用水的问题,很快来到我们村。

钻井队驻扎在下来,在村西提前测量好的位置安装机器,这下可点燃了村民们盼水的希望。

过了两个多月,开始抽水了。

全村人都去看抽水,当看到白花花的清水流出来时,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咱有水啦!

咱有水啦!

”许多经历过大旱的老人们都泪水涟涟,甭提多高兴了!

可是,没过两天,村里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乐不起来了。

原来,村干部和钻井队人为了解决浇地用水,又在玻璃瓶里装上炸药,在井水里放了一炮,以扩大水源,结果,出了少量的水后,抽水机轰鸣的声音一下子低沉下去,没水了!

缺水,又在全村的心里蒙上了阴影,甚至有人相信,是自己的祖先怕水了,让水源绕过权家山村!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利器。

过了一年多,时任区委书记杨志明同志又把区钻井队派到我村来,这次区委命令:

权家山村钻不出水来不拔钻。

于是经过复杂的测量,设了三个钻井点,开工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两个点钻到八十米时把钻头掉到井里前功尽弃,第三个点钻到120米,还是无水源!

怎么办?

就在全村人感到绝望时,烟台水利局一个姓付的女专家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风尘仆仆地来到我村,她这山转转,那沟看看,等来到村南的一处地方,把手一指——“就在这里,钻六十米出水,如果这个点打不出水来,再在这个点下面间隔五十米,保证出水!

”女专家铿锵有力的肯定语气又一次点燃了村民的希望。

接下来钻井队夜以继日地干上了……

过了一个多月的一天清晨,女专家又来到村里,下车看了一下,就问村干部:

“怎么还往下钻?

早出水啦!

”结果安上深水泵一抽,一条水龙,“哗——”的一声从井中冒出来,全村人顿时沸腾起来——“出水啦,出水啦!

”喷涌的的井水抽了一天还鼓足了劲地往上冒,我们村吃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傍晚,几个老农民颤颤巍巍地拉着要离开的女专家的手:

“太谢谢您啦!

您就是我们的水神仙!

”从此,“水神仙”的名号在村中传开了。

进入九十年代,富起来的权家山人一鼓作气,安上了自来水,连接到各家各户,哗哗的流水让权家山人彻底告别了挑水等水的苦恼。

“视水如金”是一代又一代权家山人光荣的传统,而珍惜自然资源,节约用水也成了我们权家山人最朴实的美德。

“吃水不忘打井人”。

历届村干部始终惦记着“水神仙”和区钻井队,每年捎去一些自己地上出的土产品,同时,也捎去权家山人深深的谢意。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靠雨水润泽农田,靠老天吃饭的问题,又困扰着镇村干部。

怎样让“水龙王”俯首贴耳,为我所用呢?

进入新世纪,张格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们村的农田灌溉,并把此事纳入到惠农政策的议事日程,采取省市区水利部门争取一点,镇拿出一点,村里自筹一点,村民出义务工的办法,筹资在门楼水库上游岸边的台上村,修建一座大型扬水站。

通过“北水南调”工程,把“水龙王”请上了村的北山、南山。

此后,每遇大旱,村干部会把门楼水库的“水龙王”牵出来,就沿着二十多里地的管道,浇遍每一棵果树,每一株庄稼,希望之水唱着欢歌,带着笑语,浇灌着一个又一个丰收年,老百姓的“钱袋子”鼓涨着幸福,放飞着权家山人对未来的憧憬,那喜庆的乐符年年在演绎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丽篇章!

阳光大路通罗马

鲁迅先生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村的路净是些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就像是践行着鲁迅先生的名言,全是人、畜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村地理位置偏僻,山路崎岖漫长,连小推车、大板车都进不来,好多村里人过着“足不出村”的封闭生活。

村民们偶尔出门赶集,也是踏着一路荆棘,顽皮的孩子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裤子,扎进肉里,钻心地疼痛。

我呢,曾经就是这顽皮孩童中的一员,母亲为我挑刺儿时的揪心痛感,至今还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六十年代,路况有了好转。

我们村为了能开进拖拉机,在村下方的沟里放炮炸石,劈崖填沟,垒堰加宽,奋战两个冬春,修成了一条六米多宽的土路。

记得那次赶集,站在二叔拖拉机后斗上颠簸着,迎风伸展双臂,高唱着“流行的”革命歌曲,竟然与前几年热映的《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站立船头的浪漫镜头如此相像吻合,想在回想这一对比,还忍不住想笑呢!

时光荏苒,进入了九十年代,在上级交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原来的村路的基础上,又加宽路面,硬化路面并通上了客车,给村民出入带来了方便。

现在,站在我村高处俯视,一条玉带顺着山脚,绕过山丘,一直向东延伸,接上了环库公路,成了我村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

春天的香椿、初夏的大樱桃、金秋的桃李瓜枣,就顺着这条公路,进入了福山、烟台,摆上了市民的餐桌,也为权家山人带来了欢笑。

交通便利,再加上天然的矿石资源自然引来了商机。

外来投资的客商建起了石子厂、石粉厂,工业、农业,齐头并进,为富起来的权家山人的甜蜜生活锦上添花,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水,为权家山人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路,使权家山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权家山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指引下,正昂首阔步,迈向辉煌的明天!

 

樱桃红艳醉春风

张格庄镇上官学校王守利

美丽的港城烟台,宛如一颗胶东明珠,日益光彩绚丽。

近几年,由烟台发出的一张张靓丽名片好似长了翅膀的喜讯叠飞四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当然,还有一张不应被忘记,那就是由我们福山区张格庄人赢取并引以为豪的名片——1996年中国农业特产命名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大樱桃之乡”!

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烟台市的福山区,锁定大樱桃,那你就真正认识了张格庄。

张格庄,不愧为中国大樱桃之乡。

有着“北方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她的舞台就在春天。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心脾沁香。

烟台市水源地——门楼水库南畔的漫山遍野,都是张格庄人的樱桃花世界。

来到这里,你会置身于香飘花舞曼妙境地:

素洁、淡雅、清香宜人的樱桃花,拥有着与世无争的清高脱俗和雍容大度的独特风姿,成就了这里春花的主角。

跨过烟台市著名旅游风景区——银湖公园,随便走到哪里,都会置身于樱桃花的海洋。

你看,那一团团,一簇簇,有如白云轻绕枝头,又似白雪盈盈轻颤。

漫步其间,如履仙境,整个身心都会被这素雅之花同化得空灵、净洁;盘憩花下,任由思绪飞扬,你肯定会将一树的春花幻化成满树的艳果,那娇艳欲滴、晶莹剔透的春果,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樱桃之乡”的大樱桃啊!

轻弄花枝,想象着甘甜、滑润的樱桃,你一定禁不住舌下生津了。

近观蜂蝶戏舞,遥望峰峦如雪,万亩樱林,万千思绪。

曾几何时,淳朴勤劳的张格庄人还在为撑起“烟台苹果”大旗的一角苦苦奔忙,果农们成年累月在山地里“侍奉”一代代留下来的,也曾驰名中外的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国光、秋花皮……,忙不完的剪枝、授粉、施肥、喷药,从土壤化冻,直至华霜满天,多少张格庄人累坏了腰腿,压弯了脊梁。

然而,年复一年,我们的山村,我们的生活却依然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邻县栖霞引进了苹果新品种——日本红富士,再加上先进的套袋技术,迅速地把“烟台苹果”的皇冠戴在自己的头顶之上。

落后了的张格庄人求富心切,盲目跟进,却因形不成规模效应,收入没见多少增长。

痛定思痛,穷则生变,张格庄人终于认识到,跟在别人后面,总是要落后。

张格庄人探索的目光越过了山沟,在海内外扫描定位……

十几年前,勤劳的张格庄人在政府引导下,终于发现了适合自己栽培的果中珍品——号称“北方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大樱桃管理用工少,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短短几年种植面积迅速铺开,张格庄人的钱袋也日益鼓涨,甜美的大樱桃换来了富美和谐的新生活,已成为张格庄人主要的农产品收入了。

到了五月中下旬,受得天独厚的门楼水库小气候影响,虽还在末春时节,但翡翠般的绿珠就已经逐渐变成圆润的白玉,进而一夜之间红润起来,一串串、红嘟嘟的,如同红玛瑙般的挂满枝头,好似颗颗红宝石晶莹透亮、清香四溢,大红灯、美早、意大利红、水晶、拉宾斯、鸡心、左腾锦……十几个品系不同风味的大樱桃,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仅仅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远方的客商,连天上的鸦鹊也禁不住诱惑,飞落枝头,衔一两粒尝尝。

于是,果园里稻草人随风舞动着长袖,唬得鸟儿们不敢轻易飞落。

然而时间一长,鸟儿们看透了玄机,胆大的直接飞到稻草人头上,充当哨兵,呼兄唤弟,大开朵颐。

鸟儿们如今也是是受保护的动物,打不得的,无奈,张格庄人又拿出了新年没放完的鞭炮,隔段时间放一个,山间此起彼伏的鞭炮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既驱赶了贪嘴的鸟儿,又预示着丰收的喜庆。

“樱桃好吃果难摘”。

这话不假,此间的一个多月里,张格庄的果农们每天除了摘樱桃就是卖樱桃。

熟透了的樱桃要及时采摘,否则不但鸟雀会吃掉不少,如果赶上连绵阴雨,不少大樱桃便会咧开嘴笑了,她这一笑,就很容易从裂口处烂掉,身价跟着暴跌,果农们可就笑不起来了。

采摘樱桃要非常仔细,小心地从熟透了的樱桃果把处用指甲掐断,不能硬拽,那样不但伤树,还容易带下不熟的樱桃,所以非常辛苦,一天下来,经常累得腰酸背痛,手指红肿。

即便如此辛苦,有时还要半夜起来赶到张格庄大樱桃市场或者台上、杜家崖大樱桃市场去卖,然而看到一篓篓的樱桃换回一叠叠钞票,一天的劳累顿时会换成满心的喜悦!

所以有人说:

收获的日子,人累得掉了一层皮,心甜得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春果一枝引玉凤,樱桃红艳醉春风。

”近几年的“大樱桃采摘节”的成功举办,正把“中国大樱桃之乡”这张响亮的名片递到更多、更远的朋友手中,质朴的张格庄人张开双臂,拥抱远近来客,拥抱着富美的生活,大樱桃,正把张格庄人新农村的建设梦想托举得更高、更远……

特殊的作业

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小学五年级陈晨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

找找家乡30年前的影子。

嘿,笑话,30年前,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吃过晚饭,我又溜到奶奶家,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

奶奶问起我的作业,我高兴地向奶奶报喜:

全部写完,只是……一向慈祥的奶奶听到老师的特殊作业,严肃起来,眼睛望着窗外宽敞的柏油路,喃喃地说:

“三十年前的影子,在哪里呢?

现在只能在我们我老人的记忆里寻找……”

“说起30年前,全村没有一条像样公路,土泥路也是又窄又小。

遇上雨天,讲究点、条件稍微好点的村民穿着水鞋,在烂泥里一脚一个坑,没钱的村民就光着脚,一步一滑地在烂泥小路上小心走。

所以,一到下雨天,尤其是逢上连阴雨,到处都是泥泞。

那次给雨天还在卖苦力——打石头的爷爷送午饭,鞋子不知给烂泥粘掉了多少回,后来索性脱下鞋,一手提鞋,一手擎着饭盒,一小步一小步小心地往前迈着,即使这样,在村后通向采石场的道上,还是踩到了荆棘,我脚下一滑,一下子掉到了路沟里,撒了饭,划伤了胳膊,还有一身的污泥,雨水、泪水……哭给谁听啊……”

奶奶含泪的目光落到了茶几上,“说起住的房子,全村大部分人家住的草房,有些穷的人家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家里的木盆、木桶都用来接水还不够,前面李寡妇家放床的地方漏水,睡觉时摆个S型,固定着睡姿,以避免睡觉时被雨淋到。

一觉醒来,身体都发僵了。

到了严冬刮风的天气,寒风便会从关不严实的门缝里、窗隙里、泥糊的砖缝里渗透到屋子里。

不管头捂得多么严实,总感觉耳边有凉风吹过,整宿都得缩紧脖子睡……”

“还有吃的,在以前,大多人家一般是不买菜的,也没钱买,吃自家种的小菜。

在忙活完农活后到小沟、小河里捉捉小鱼、小虾,这就算是丰富一下餐桌、改善一下伙食了。

过个年才会买上一两斤肉,做个水饺、煎个豆腐干、蒸上条鱼,看似挺丰富,但这也只能是看看,不过正月十五是绝对不能吃的,因为要是吃了,万一家里来个客人什么的就拿不出其他菜来招待了……”

“叮铃铃……”

电话铃响了,妈妈电话打过来,催我叫上奶奶一起吃饭,还有,李奶奶已经在我家等奶奶一起去“老年人活动中心”跳“扇子舞”呢。

路灯下,奶奶指着万家灯火,“孩子,你们现在真是掉进了福窝里了,餐桌上每天都有鱼有肉,电话、电视、农用车、电脑,有好多人家还买了轿车,休闲旅游……”

听着奶奶关不住的话匣子,我突然明白了许多许多:

老师让我们寻找三十年前的影子,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让我们立志,去创造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

 

家•回忆

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小学五年级陈晨

晚饭后,独自站在窗口看着闪闪发亮的星星,想象着神七飞天、宇航员太空行走……遐想间,一首《大中国》从姐姐房间里传来,勾起了我对“家”的回忆。

来到姐姐房间,读高中姐姐正面对电脑,键盘如琴键一样在姐姐手下弹奏着,记忆回到了十三年前。

我一出生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

我的姐姐,比我大三岁,却比我懂事的多,记忆中姐姐和妈妈一样的疼我照顾我直到现在。

爸爸妈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斗大的字识不满一筐,他们那一代年少时正遇上“文革”动乱的年代,爸爸说,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时期,在农村根本学不到知识的。

现在,姐姐与我一样努力,爸爸妈妈很为我们骄傲,说是让我们来续写他们的梦想。

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家有四间平房。

父母整天在苹果园里劳作,一年到头苹果也卖不了多少钱。

而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地面铺的地板砖,家装饰得跟城市楼房一样。

家中收入也与“苹果时代”画上了句号,大樱桃满山遍野,“张格庄大樱桃镇”的名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果商,科学管理的大樱桃省力省时,收入也翻着跟头增长,爸爸妈妈告别了整年“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农家劳作生活,农闲时间还带我们去养马岛、蓬莱海底世界旅游呢!

现在我们全家人全部享受了小城镇保险,成为离土不离乡的现代新型农民,爸爸妈妈也干起了时髦,还经常去村里“活动中心”打乒乓球、下棋、跳舞呢!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姐姐的“博客”里又传出了这首歌。

是啊,改革开放,国家强大了,我们家才走向了富裕之路。

我们,又怎能不为“大”家而努力?

 

湖西明珠——台上村

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小学四年级吴俊

清晨,健身走廊、湖中小亭,晨练的人们在湖光山色如画风景中做健美操,练太极剑,打太极拳,还有的在练空竹……读到这里,你一定以为这是来到了城市广场。

错了,这是我门楼水库西畔的家乡,风景优美的村庄——台上村。

说起家乡的历史,爷爷曾告诉我:

以前,老百姓都住的是低矮的房屋,窄窄的院子,水库边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现在,台上村大樱桃出了名,富裕的台上人家再也不是土墙泥院、一穷二白,家家户户墙壁刷得雪白,好像是粉装玉砌,银装素裹。

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等图案。

房子宽敞明亮,他们再也不用一口大锅炒菜做饭,都换成液化气,方便快捷……好多年轻的农民都能熟练地操纵着电脑,谈生意查资料,真是鼠标一点看世界。

爷爷说三十年前,全村没有几台电视,外公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院子里,每天晚上院子里都挤满了人。

现在,家家都有一台大彩电,或者是挂式的宽屏液晶彩电,美观又精致。

家乡人的生活质量可真上了档次,加上这里天然的优美环境,连城里旅游的人来,也舍不得离开。

家乡生活的变化缘于“改革开放”,我们,愿意插上美丽的翅膀,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

视频聊天

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小学四年级靳宁浩

晚饭后,我写完作业,照例坐在桌前,打开电脑,相约远方的同学开始视频聊天。

妈妈走过来说:

“现代科技就是发达啊,我们在八十年代只能鸿雁往来……”“鸿雁往来?

”我好奇地缠住妈妈,“讲给我听听嘛。

妈妈做在我的床边,牵着我的手。

“鸿雁往来,就是靠书信联系啊!

那时你的大姨出了国,我们就在大洋两端你一封,我一封开始鸿雁往来,当时一封到国外的信件快则需要7天,慢则需要10天,再加上有时工作繁忙回信较晚,一般一个月内也只能收到1-2封信件。

由于经济原因,我只能承担这比国内信件稍贵一些的航空信件,而对打越洋电话则是一件不敢奢望的事情。

为此我们还在信中调侃比起古人的乘马传递、飞鸽传书,我们已经很现代了。

”妈妈说到这里,笑了。

“后来,有了IP电话、长途直通车、17909等长途优惠电话业务,打电话不再是梦寐以求的事了,细细的电话线将我跟你大姨感情系得更牢固了。

想想那时为了等你大姨的一封信,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唉——那时有电脑该有多好啊!

”是啊,如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即时和方便,由原来的文字交流、声音的交流,发展到现在的视频聊天。

大部分家庭也都有了电脑,只要买个电脑、装个摄像头,连个网络一切全都搞定。

如果那时妈妈能用电脑聊天,能解多少相思之苦呢。

 

照相

福山区张格庄镇上官小学五年级李雪

妹妹生日,邀请邻居李叔帮忙拍一张全家福。

李叔来了,爸爸忙把手中的松下全自动数码照相机递给他。

随着“咔嚓”的一声,便留下了难忘的一幕。

我赶紧在电脑上导出来,一张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全家福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六十多岁的爷爷看了笑得合不拢嘴,直说:

“真是快啊!

想当初要想看到拍的相片还不得等上十天半个月。

这世界变化真快啊!

李叔是一个老摄影师了,看着眼前的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