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503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少林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少林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少林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南少林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南少林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少林导游词.docx

《南少林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少林导游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少林导游词.docx

南少林导游词

南少林导游词

篇一:

少林寺导游词

我的少林寺讲解

这么长时间没写东西了,今天终于想写点什么,在这个有关工作的号码上还是多聊聊工作吧。

我的导游词里有的内容是道听途说的、有的是自己瞎编乱造的,疏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参观游览的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功夫圣地——少林寺!

北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来到洛阳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同时也建造两件影响世人至今的工程:

一是修建了龙门石窟,二是修建了少林寺。

当时跟随孝文帝一起来到洛阳城的有一位印度高僧——跋陀。

当时孝文帝在全国范围内为跋陀选址修建传法道场,跋陀站在洛阳的城门楼上遥望四方,东南方向群山之中隐隐有紫气升腾,最终找到这个地方就是在嵩山少室山七十二莲花峰围绕中的一小片平地,这个寺庙也因为位于少室山下的密林里面而得名——少林寺。

少林寺自建寺之初就是皇家寺庙,往来的又都是达官贵人加之皇帝不断的赏赐,所以少林从一开始就田产众多、富有异常。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又因为和政治分不开的关系,成为各大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

很多人了解少林寺都是从83年李连杰演的那一版《少林寺》开始的,电影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

在隋末唐初,当时的中原地区有一位军阀叫王世充。

王世充相信一句话:

得中原者得天下。

所以他在中原地区积极的向外扩张,我们都知道打仗的时候“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为了保证士兵在前线安心打仗,王世充就指示自己的侄子王仁则到各地搜刮粮食。

王仁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知道饱经战乱的中原地区普通老百姓手里是没有什么粮食的,他们可是依靠吃草根树皮存活的;乡绅富户吧粮食你搜一次可以、两次也可以、那三次四次呢?

他们家里保存下来的粮食也是家人的活命粮,不可能全部交出来;所以他想到了少林寺——关于当时的少林寺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她“少林土地大无边,北到黄河南到山”,意思是当时的少林寺土地很多,从登封北面的黄河开始一直到南面的山(不是大家今天看到的嵩山,而是现在河南省版图最西南方南阳那里的伏牛山)中间这么一大片广袤的地方只要见山的地方都归少林寺所有。

少林寺当时在洛阳偃师的柏谷庄建有一个大粮仓,而柏谷庄粮仓就位于王世充的管辖范围里面,所以王仁则就抢了柏谷庄的粮食。

但是王仁则又是一个比较蠢笨的人,他抢了粮食没有赶紧跑,反而派人一把火烧了柏谷庄粮仓。

少林寺的方丈很生气:

想我少林自建寺之初就是皇家寺庙,不要说你一个小小的将军,哪怕是皇帝来了也对我少林礼遇有加,你抢了我的粮食我权当开仓赈灾救济灾民了,可是你烧了我的粮仓,建一个粮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以后再有粮食往哪里存呢?

没地方存这些粮食就会发霉烂掉,那我以后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于是派出了十三棍僧去捉拿王仁则,一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一看:

让你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什么叫皇家寺庙

不可欺!

李世民这时又刚好度过黄河来到了中原地区,王世充给王仁则下了一个命令——活捉李世民,万不得已的时候乱箭射死。

十三棍僧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救下了被王仁则追拿的李世民,把他藏于少林的后山之上养伤,伤好之后有乔装打扮送他渡过黄河,回到了李唐王朝军队的管辖范围之内。

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为感念少林寺的救命之恩亲自颁诏书赏赐少林寺40顷的土地,救他的十三位僧人每人紫罗袈裟、九环锡杖、这十三人还可以还俗入庙堂为高官皇帝还可以亲自为十三人保媒娶妻生子。

少林寺接受了40顷的土地,而十三位僧人依旧留于寺内常伴佛祖,李世民说“少林寺的僧人是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潜心向佛,于是准许少林寺教养僧兵。

自此之后少林寺有了护寺僧兵,这些僧兵战时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就保护少林寺寺众及周围山民的安全。

这些僧兵在封建社会史上给少林寺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同样也在封建社会末期给少林寺带来了灭顶之灾:

满清政府入关后对佛教和道教的不支持,导致了龙门石窟在清朝末年时期的毁坏和少林寺在整个清朝时期的衰败。

1928年,中原地区又有了一位军阀叫石友三,他也相信一句话“得中原者得天下”,他也想当皇帝,他也相中了少林寺。

可是他看重的不是少林寺的粮食,这时的少林寺已经没什么粮食了,他看中的是少林寺的僧兵。

历史上少林寺的僧兵只要归了哪一股势力所有,这一股势力必将能够坐稳江山一统天下(唐朝时期归了李世民、宋朝时归了赵匡胤、明朝时归了朱元璋)。

石友三来到少林寺,想要少林的僧兵归他所有,为他打江山,并且给主持许诺:

江山打下来之后俩人土地平分、金钱平分、美女也同样平分!

住持拒绝了他:

想我少林寺自建寺以来就以拯救天下黎民苍生为己任,今天你石友三想的不是战争结束后怎样去安抚黎民百姓,帮他们过上好日子,而是怎样去享受荣华富贵、平分江山美女和金钱,我少林寺坚决不能跟他在一起,否则必然会毁了我少林千年基业啊!

石友三在一怒之下放火烧了少林寺,后来石友三被蒋介石活埋,算是为少林报了一大仇,但是少林寺千百年以来保存下来的建筑、经书、秘籍都在这一场大火当中被毁,经过全体寺僧及周围山民的努力只抢救下来了最后一进建筑——西方圣人殿。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少林寺的山门门口,大家请看左右两侧的石牌坊、高高的红色旗杆、以及门口的石狮子都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时候为了表彰少林寺僧人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功劳由皇帝御赐下来的一整套门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高高的旗杆——全国所有寺庙之中唯有少林寺才有的武僧挂帅出征的时候挂帅旗的地方,二八年大火时原来的木质旗杆被烧毁,现在的旗杆是我们后来复制的。

大家爱再来看山门上方的牌匾“少林寺”三个大字是清朝时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林”字正上方有康熙宝鉴印章一枚,“寺”字在二八年大火中被烧毁,后来由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补写上去的。

山门内供奉未来世佛祖弥勒佛,根据佛经教历的记载:

56.7亿年后我们大家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会有一次大的灾难,所有有生灵万物都将遭受涂炭,可是释迦却无力拯救我们。

到时候就由这位弥勒佛来拯救我们脱离苦海,弥勒也因为这一天大的功劳接替释迦成为佛祖。

佛祖神像和木质佛龛都是清朝时期的作品。

我们进门的时候参拜一下弥勒佛然后再进寺庙。

进来之后大家转身来看一看山门后面的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手中的金刚宝杵一头捣地一头立于手中,这表明少林寺是一个子孙庙。

也就是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句话在少林寺是不管用的,外来的僧人来到少林寺只能免费吃住3天,3天以后白天可以来参禅悟道,但是吃饭和住宿问题要自己去外面化缘。

现在我们走的这个莲花甬道左右两边都是历史上以及各地少林下院和弟子留下的纪念碑,两侧的树木基本上都是在嵩山古树名录登记在册的,大家来看看这些树身上都有一个一

个的小洞洞,这些洞洞都是少林寺僧人在练习少林绝技“一指禅”的时候一指一指戳出来的。

尤其是这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少林寺建寺之前这一棵银杏树就已经存在了,少林寺至今已经有1518年的历史了,所以这一棵银杏树至少已经有1519岁了。

银杏是雌雄异株,只有相互授粉后雌树才会开花结果,可是这一棵是一棵雄树,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但是在佛祖面前聆听了1500多年的教诲也应该修成了罗汉果,所以又俗称“罗汉树”。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方碑刻:

前面这一个上面写着“少林秘籍,国之瑰宝”是金庸大师来到少林寺的时候留下的纪念碑,金庸大事一声写了很多武侠小说,每一本里面少林寺都是天下功夫的祖庭也正式印证了“中国功夫贯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

后面这一个写着“泉州少林寺归山纪念碑”,我们都知道在福建有南少林,但是福州也说找到了南少林遗址,泉州也说找到了南少林遗址,相比较而言泉州南少林就比较聪明,找到遗址后赶快来到我们嵩山少林寺认祖归宗,所以我承认的南少林只有泉州南少林。

大家抬头向上看,“天下第一祖庭”六个大字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值得是少林乃是禅宗祖庭。

左右两边分别是哼哈二将,是佛教届的护法神。

天王殿的后面供奉着四大天王,分别时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龙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

四大天王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业制社会中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2块玻璃罩起来的古碑。

首先看右边这一块,在车上给大家讲过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唐史》当中有确切的典籍记载,但年李世民为了感激少林寺的救命之恩,还在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块碑刻是在大唐开元十六年的时候由李世民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请人镌刻的,记载的内容就是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碑文分为三部分,最上方碑额“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题写;第二部分长方型的框框里就是当年李世民所下诏书的全部内容,从右向左数第五列有李世民在诏书上亲笔草签的自己的名字“世民”二字;在碑的背面诏书又刻了一份,救李世民的十三位僧人的法号也都镌刻于此。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块《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正中间有一幅图画,正面来看就是一个打坐的僧人,但是我们从僧人的鼻子那里分开,就是两个人鼻子对鼻子脸对脸,我们各看到的半边侧面像,把右边遮盖起来左面就是一个头戴方巾的人--中国古代时期典型的儒生形象,而把左边遮盖起来右边是一个头戴小圆帽--中国古代时期的道士形象。

分别代表了三个人物:

佛祖释迦、先师孔子、老子李耳,中国的三大宗教在嵩山都有自己的祖庭:

佛家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功夫圣地少林寺;儒家有北宋时期最知名的四大皇家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道家有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中岳大帝庙。

这一幅图也说明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共同起源于我们嵩山这里。

大雄宝殿是一个寺庙最重要的一进建筑,少林寺的大雄宝殿和其它寺庙的相同之处有以下2点:

1、正中央供奉三尊主佛,从东向西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佛祖药师佛,他所掌管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那里的人们永远不会生病;中间娑婆世界的佛祖释迦,他所掌管的就是我们大家所处的这个红尘世界,这里有生老病死有痛苦有欢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阿弥佗佛,他说掌管的世界是我们凡尘中的人们百年之后人人向往的地方;2、东西两侧分别是十八罗汉;不同的地方为:

1、药师佛的左手边有一位络腮胡子、扛着一根禅杖、背着一个斗笠的和尚,他就是少林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2、阿弥佗佛的右手边同样有一个络腮胡子、手持一根烧火棍的僧人,这位就是紧那罗王,在红巾军起义时曾扬言要火烧少林,我们都知道少林寺武功最高的都是哪些人呢?

后院扫地的、藏经楼二楼整理经书的、僧伙房里烧火的、红巾军很不幸就碰到了我们这位烧火的小沙弥,当时他口中念念有词说“我是紧

那罗王转世,专为拯救少林此次灾难而来”,以一人之力抵挡了整个红巾军的侵犯,自此之后少林僧人就将紧那罗王供于大雄宝殿之内享受香火;3、立柱下都有一尊麒麟,麒麟是皇室的标志,这里有麒麟可以证明

(1)少林寺是皇家寺庙

(2)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宗一脉是已经完全汉化的中国式佛教。

我们来看一下藏经阁下面的这一口巨锅:

明朝是历史上少林寺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我们现在所在的这里在当时就有僧人2000人,这一口重达一千三百斤的锅就是万历年间少林寺僧伙房里炒菜所用的最小的一口锅,只有吵到精致小炒的时候才会用到它!

炒菜的时候这口锅架起来,左右两边分别立一根立柱,上面大气一根横梁,炒菜的师傅用脚倒挂在横梁上头朝下进行翻炒,这也是少林绝技之一倒挂金钟的练习。

金庸大师小说里描述的少林寺的武功秘籍都藏放在藏经阁的二楼的说法是正确的,以前的藏经阁也确实是二层建筑,但是在82年重修的时候只修了一层。

藏金阁正中供奉的是缅甸一位居士捐赠的白玉卧佛,左右两边分别是藏放经书的小柜子。

有人谣传说“现在的少林寺不务正业、方丈更是怎样怎样的”请大家看一下这块展板:

20XX年(佛历2547年)的时候少林现任方丈释永信大师发下宏愿:

筹建少理慈幼院,救助天下孤儿。

被救助的孤儿直到大学毕业所有的花销全部由少林寺供给,少林高僧到五岳名山采集灵石圣土、以黄河长江水浇筑了五方宝佛,同时邀请全球64位高僧共同开光为这些孤儿祈福做公德。

这一进建筑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是少林寺非常重要的地方。

方丈室是少林历代方丈生活起居的地方,主持和方丈虽然只差了一张皇帝的诏书,但是主持就没有资格入住方丈室,满清政府从未册封过少林方丈所以清朝的200多年时间里这间屋子只有一个人住过——清朝的乾隆皇帝。

少林寺的方丈是终身制,如果老方丈在有生之年找到了心仪的弟子把方丈之位传于弟子,弟子居于方丈室,那师傅就的搬到这个静中静里来养老了。

元朝至正年间的时候,日本僧人邵元曾经来到少林寺学习天文、历法、佛学等知识,在他学成归国(公元1347年)的时候与我们少林僧人一起种下的2棵友谊树——中间是一棵柏树外面围绕一棵藤缠树,距今已经有666年的历史了。

达摩来到中原地区后,有一位中国高僧神光一直追随着他,想要拜他为师,达摩却一直不肯收他为徒。

公元5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当时达摩在达摩亭内静坐修禅,而神光就站在外面等候达摩的指示。

直到第二天早上达摩禅定结束,看到神光还咋还站在亭外,雪下了一夜,神光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

就问神光“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神光说“求师傅传法于我”,达摩就说“要我传法给你,除非天降红雪”,神光知道达摩是在考验他的心智是否足够坚定,于是抽出了随身佩戴的戒刀,一刀砍去了自己的左臂,血洒了一地。

佛祖感知到东方弟子有难,于是把身上的袈裟撒向东方,整个嵩山笼罩在一片红光之中,也就是说天下起了红雪。

达摩看到神光的诚心已经感动了佛祖,于是把自己的衣钵法器都传给了神光并为他取名为“慧可”,意思是凭你的智慧尚可以传承佛法。

当年乾隆皇帝听了这个故事后非常感动,提笔写下了“雪印心珠”四个大字,现依旧悬挂于亭内。

此殿正中供奉的是达摩祖师。

眼前的这个高台之上的建筑就是在二八年大火当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上台阶的时候大家看一下这个大理石雕:

蟠龙玉柱、江山树、八宝莲花、五福同寿、日月齐晖,处处体现出了一个皇家寺庙应有的规制。

有人说前面我们看到的那些建筑都是在艰苦年代重修的,自然没有什么豪华之处,1928年之前肯定是金碧辉煌的!

请大家来看一看明朝鼎盛时期的少林寺所修建的这一进建筑:

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飞檐翘角,处处体现出简朴、低调的风格,

这是因为少林僧人一直谨记:

佛祖和僧人起居的地方不需要太豪华,只要心诚即可!

大殿四周的墙壁上是明朝时期绘制的五百罗汉,历经近500年的历史壁画依旧色泽艳丽。

当时为了使壁画的色泽更加艳丽画师们在颜料里掺入了铅粉。

铅是一种半放射性元素,随着时间的增长会慢慢的挥发并导致壁画的颜色发生变化,据说记住其中某一位罗汉的身形样貌,30年之后再来观看会有细微的变化,60年之后却是大大不同!

篇二:

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概况导游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人口658万。

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东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开始了泉州的大规模开发,泉州现有人口大部分属中原晋人后裔,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

泉州建市最早是在公元718年,是一座千年古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泉州的建置不断演变,目前隶属福建省,下辖4区3市5县,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的气候也非常适合居住,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一首诗道:

“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泉州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

泉州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是因为城北的清源山上有一孔甘泉(俗称虎乳泉),因此山称泉山,州称泉州。

另外,泉州古时还有很多别称,例如:

因古城形似鲤鱼,故称“鲤城”;又因四季常温,得名“温陵”;五代时,此地曾环城遍植刺桐树,遂称“刺桐城”。

泉州的“刺桐港”从唐代到元朝,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

这些优雅的别称,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而声蜚海外,时至今日这些名称仍然为大家所熟悉。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点在清源山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包括世界各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形成了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特点。

此外,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百多处,其中国家级20处。

其中级负盛名的有:

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佛像雕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雕坐像,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以及将惠东风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等。

因此而享有“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的美誉。

并且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

甲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色剧种。

说起提线木偶,在08年的欧云辉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正式我们福建籍提线木偶大师的精彩演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中国南音已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来到泉州就不得不提一下这边的名产,其中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为泉州三宝,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

南少林导游词)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被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是中国民营最发达的地区,素有中国民营之都美誉。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

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泉州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篇三:

巫必达墓导游词

巫必达墓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巫家拳祖师——巫必达墓参观游览。

不知我们的游客中有懂风水的没有?

如果有,他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大家看,巫必达的墓后有大山,前有水塘,视野开阔,这在风水里就叫“前有照,后有靠”。

风水到底有没有?

科学发展到今天也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无容置疑:

一座掩没在荒草凄凄之中达200多年、非常普通的土堆坟墓,突然之间变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寝,这恐怕连巫必达自己也没想到。

这是否与巫大师所葬之地的风水有关呢?

巫必达墓由一座荒冢变成为陵墓,它的变化让许多人惊奇,但巫必达的传奇经历,他武术之奇异特别,他的影响力之大,这些更加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

首先,他生在福建,不是湘潭人,但为什么会来湘潭收徒授艺,而且死后还葬在湘潭?

第二,巫家拳行拳注重柔,落下时展示的是刚,中间瞬间发力,刚柔相济,既有太极的柔美,又有南拳的刚烈。

拳架紧凑,刚劲不外露,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明显停顿,套路多直线往返,无跌扑、翻滚和跳跃动作。

与人较量,交手不离七孔,步型丁不丁,八不八;手打三分,脚进七分;以勇为先,不避生死;乘空而进,见隙必攻,看似花拳绣腿,实则绵里藏针。

这是种什么样的拳?

它源自何处?

还有一点,近代湘潭也算武术之乡,各种武术流派风行,特别是当时的“龙门拳”,在当地很有影响,但自巫必达来此之后,共它流

派相继凋萎,唯“巫家拳”一枝独秀,从师者众,就连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南北大侠”杜心武、“鉴湖女侠”秋瑾等都曾师从门下,为什么巫家拳有这样大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巫必达这个人以及他的拳术之精妙吧。

巫必达,福建人氏,江湖人称“铁臂怪腿”。

其祖父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

巫必达自幼习武,后入南少林。

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

由于勤奋,他武功越来越高。

有一天,几个恶少闯入寺内,要比试武功,当时的巫必达一阵拳脚将他们撂倒,接着对准寺内的一棵大树猛击一掌,瞬间树枝抖动,落叶满地,他的功夫,顿时惊呆了众僧们,也吓跑了恶少,此事在江湖上传为佳话。

从那之后,他离开了南少林,遍访各地武林高手,在采集众家搏击的精华之时,也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三法紧密结合,后独创一派,名曰:

“巫家”,并成为一代宗师。

后人尊他为“巫家始祖”。

据巫家拳嫡传李家记载:

巫必达约于清嘉庆初年(1797年)前后来湘,先抵株洲李家湾(旧属湘潭)李三佰家,李家有四子,即大魁大俊大秀大禄(习文),李家原承龙门拳术,后为巫祖技艺所折服,盛情相待,巫祖传艺于大魁大俊大秀,以大魁为最。

巫祖在李家传艺三年有余,使李家成为湖南巫家拳的嫡传。

约1802年,巫祖到湘潭冯芳柏家,冯芳柏父子拜巫为师,奉养巫必达10年直至去世。

冯家承巫祖技艺之衣钵,成为湖南巫家拳又一嫡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