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85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docx

毛概复习要点梳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恽代英、张太雷、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1938年的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1945年党的七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2)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也是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科学内涵:

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v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v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历史进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v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v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v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v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v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2)社会历史条件

v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v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v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

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邓小平理论社会历史条件

v

(1)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什么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之后,党章虽然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

具体阐述: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认识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

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

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以从实际出发为前提,用理论作指导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能用理论去“裁剪”实际;另一方面,只有把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保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说到底就是要把尊重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起来。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真理的过程。

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

不是一次完成的,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要一以贯之。

最根

本的是要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尊重亿万

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用实践来检

验、丰富、完善和发展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3)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4)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之一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详见p73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基本特征和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经济上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②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

③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6年9月回答美国记者问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生产发展,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2年视察南方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党的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92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意义:

A.不能回到资本主义

B.与“过渡时期”严格区别开

(2)从发展程度看: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体现了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里的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上,因而必须具有不发达的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v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九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来的。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这是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命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十七大提出新的阶段性

八大特征

v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v

v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v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v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v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v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v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

v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3)、初级阶段理论是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澄清各种疑惑。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的阐述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2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突破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认识.

第三,把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存在着二重性.

一方面,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并不存在水火难容的根本对立,完全可以彼此相容、彼此共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三者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统一.

另一方面,改革、发展、稳定都有各自不同的强调重点、不同的社会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也存在着某种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成相互干扰的对立关系,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2、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十一届六中全会为开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

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的局面。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3)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

(4)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主张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