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45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上饶县中学2020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成正比B.正相关C.成反比D.负相关

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强弱能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答案】1.B2.A

【解析】

1.据图可知:

太阳黑子相对数多时,年轮宽度数值大;太阳黑子相对数少时,年轮宽度数值小,

正比例是严格的数量比例关系,图中显示的不属于正比例关系,应该属于正相关,所以本题

选B。

2.年轮宽度的大小表示植物生长的茂盛状况,年轮宽,说明植物生长快,光热水充足,气候条

件好;年轮宽度小,说明植物生长较缓慢,光热水资源配合欠佳,气候恶劣,太阳黑子的多

少对年轮宽度的影响其实就是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所以本题A正确。

点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②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

a.扰乱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冲进两极高空→使空气分子电离→产生极光

3.读“中心点为地球某一极点的示意图”,M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箭头表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据此完成下题。

关于该通信卫星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M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比a点大

B.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比地球自转的周期略大

C.M绕地球公转的角速度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D.M的运动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同步卫星角速度与地面的点相等,线速度同步卫星大于地面的点,故A错误,C正确;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为23时56分4秒,故B错误;M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卫星,M的运动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C。

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水平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

读下面某河流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有关A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的北岸遭受侵蚀,河水较浅②河流北岸泥沙沉积,河床较缓

③河流的南岸遭受侵蚀,河床较陡④河流南岸泥沙沉积,已形成河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5.在河流A处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

A.靠近河中心航行B.航道最深处航行

C.靠向南岸航行D.靠向北岸航行

6.当图中B支流的源头和该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同时位于晨线上时

A.A点此时正处于白天

B.A点此时正处于黑夜

C.B支流的源头和该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地方时相同

D.B河流经地区昼短夜长

【答案】4.C5.D6.A

【解析】

4.据图纬度可知,A河流位于北半球,且自西向东流,地转偏向力右偏,则河流北岸泥沙沉积,河床较缓,南岸遭受侵蚀,河床较陡,②③正确。

故选C。

5.逆水的右岸即顺水的左岸即北岸,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运动方向的右偏),水量偏向于顺水的右岸,而顺水左岸北岸的水量少,即逆水右岸水量相对少,受河床阻力大,水流较缓,行船节省动力,故选D。

..................

甲、乙两图分别为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上图中

A.a表示纵波B.①表示莫霍界面

C.b表示横波D.②为地球内、外核的分界

8.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推测图中

A.组成①以上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岩石

B.①与②之间的物质全部为固态

C.③层物质呈液态或熔触状态

D.④处物质可能为固态,以铁、铁的硅胶盐类为主

【答案】7.B8.C

【解析】试题分析:

7.读图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来看,a为横波,b速度快,为纵波,在①界面地震波传播速度加快,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为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故选B。

8.组成①以上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矿物,A错。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B错。

外核为液态和熔融态,C对。

内核可能为铁和镍,D错。

故选C。

【考点定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名师点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

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

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

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答案】9.A10.D

【解析】试题分析:

9.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温度还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故近地面大气受热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

10.读图可知,图中A为被大气反射后的太阳辐射;B箭头向上,故为地面辐射;C箭头朝向地面,应该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D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考点:

该题考查大气辐射。

读下图,判断回答。

请回答下面小题:

1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

b>c>d>aB.气压:

a>c>b>d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12.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温、减湿

1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①为

A.白天的海风B.夜晚的海风C.白天的陆风D.夜晚的陆风

14.若该图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b地多为晴朗天气B.①表示西风带

C.a地多阴雨天气D.①表示东北信风带

【答案】11.C12.B13.D14.D

【解析】考查热力环流原理。

考查了基础知识的应用。

1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a处气流下沉,温度低,气压高,近地面形成冷高压;b处气流上升,温度高,气压低,近地面形成热低压。

那么a对应的高空气压低于b对应的高空气压,b近地面热低压处其上空的温度高于a近地面冷高压之上同一海拔处的温度,所以温度:

b>a>c>d,气压:

a>b>c>d,AB错误;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C正确;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D错误。

12.若此图是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则a表示的是郊区,b表示市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

①处为绿地,则通过①绿化区对此环流的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增湿的作用。

1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读图可知,近地面风①从a吹向b,为陆风;则a处陆地气压高,温度低,b处海洋气压低,温度高,为夜晚,所以此图所示情形①为夜晚的陆风。

14.若该图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a处气流下沉,温度低,气压高,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多为晴朗天气,A错误;b处气流上升,温度高,气压低,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多阴雨天气,C错误;①表示北半球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低纬度东北信风带B错误,D正确。

2013年10月23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一场大雾致使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5测量计“爆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A.大量燃煤采暖B.城市汽车拥有量大

C.多大风天气D.多晴朗干燥天气

16.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增强B.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对流旺盛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答案】15.C16.B

【解析】考查雾霾形成条件及影响。

15.大风天气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雾霾的形成。

C正确。

16.雾霾笼罩时,大气中颗粒物增多,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增强。

B正确。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18.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7.C18.B

【解析】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热力环流。

17.该实验分别测试了白天、夜晚的沙石和水的温度,显然是为了比较沙石和水的吸热、放热能力,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测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正确答案选C。

18.图①中温度低处垂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温度高处垂直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①错误;图②④中表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海陆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近地面气压高,吹陆风,②正确;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近地面气压低,吹海风,④错误;图③是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郊区近地面气压高,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③正确。

正确答案选B②③。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19.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0.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21.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19.D20.C21.D

【解析】12月22日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

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

赤道昼长时间不变,始终是12小时。

其它地点纬度越高,与赤道昼长12小时的差值越大。

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产生昼夜长短变化。

19.12月22日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

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

读表格,四地中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是丁地,属于南半球的是丁地,D对。

A、B、C错。

20.赤道昼长时间不变,始终是12小时。

其它地点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即与赤道昼长12小时的差值越大。

根据表格中昼长时间与12小时的差值判断,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顺序,即昼长差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是甲乙丁丙,B对。

A、C、D错。

21.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存在,①、③对,②错。

地方时的不同与昼长变化无关,④错。

D对,A、B、C错。

下图为气压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

23.图乙反映北半球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22.D23.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22.根据图示M气压带分布于30°附近,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甲图中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完全位于30°以南地区,故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则0°~10°N此时应受东北信风带影响,A错误;10°N~20°N此时也应受东北信风带影响,B错误;20°N~30°N此时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C错误;30°N~40°N此时受盛行西风带影响,D正确。

23.结合上题分析,甲图所示的时间应为北半球冬季;乙图所示的M气压带完全位于30°N以北地区,故判断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故判断为北半球夏季。

B正确。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A.11时B.17时C.次日2时D.次日5时

【答案】24.C25.D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与日照图的综合判读,要求考生有较强的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24.根据所学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能控制30°―40°地带的气压带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图示三个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压带自外向里依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C正确。

25.根据题意并结合图,可以看出北纬30°―40°地带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说明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图中晨昏线AB与北纬70°纬线相切,过切点的经线(45°E)的地方时为0:

00或24:

00,由此可以得出北京时间为次日5时。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26.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AB.BC.CD.D

27.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AB.BC.CD.D

【答案】26.C27.C

【解析】试题分析:

27.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且A、B、D三处风向不存在,A、B、D错。

图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C处,风力最大的是C,C对。

【考点定位】等压线图,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名师点睛】在等压线图中,水平方向上,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不可能出现由低压指向高压的情况。

等压线越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9.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30.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28.D29.B30.D

【解析】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8.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再根据大气圈位于最上层,岩石圈位于最下层,可判断、B为水圈、C为岩石圈、D为大气圈,选项D正确。

29.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

30.A为生物圈,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②正确;是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枢纽,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一个圈层,④正确。

所以选项D②④正确。

二、综合题(25分)

31.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

甲的地理坐标为,甲在乙的方向。

(2)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3)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上饶正午影子朝向为,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

A.等于1/2B.等于1/3C.小于1/2D.大于1/2

【答案】

(1)S;45°W30° S;东北

(2)AB;BC

(3)D﹥A﹥E

(4))正北;6

(5)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D

【解析】考查光照图判读,正午太阳高度及时间的计算。

(1)此图显示地球自转呈顺时针,从南极(S)上空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时间为12月22日。

甲的地理坐标为(45°W,30°S),乙(135°,60°S),所以甲在乙的东北方向。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AB后进入白昼,经过BC后进入黑夜,所以AB是晨线,BC是昏线。

(3)此时直射点位于23.5°S,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所以D﹥A﹥E。

(4)此时直射点位于23.5°S,上饶正午太阳从正南照射,所以影子朝向为正北;乙点的纬线圈有1/4部分位于黑夜,即夜长为1/4*24=6时。

(5)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E点位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是太阳垂直照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2时,可计算出180°经线时间为18时,所以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18/24=2/3。

大于1/2,D正确。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处受热的是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上画出热力环流过程图。

(3)若两地分别代表城市与郊区,代表城市为,

理由;

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的风向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海风或陆风)

【答案】

(1)④①②③⑤(①②③位置可变)

(2)A画图略

(3)A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

(4)夜晚陆风

【解析】考查等压面的判读,热力环流原理。

(1)①②③位于等压面上,所以①=②=③,同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④>①,③>⑤,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④>①=②=③>⑤。

(2)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故A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则A地为受热上升,B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高压,则B地为冷却下沉。

所以A、B两处受热的是A。

画热力环流图为A→④→⑤→B→A的逆时针环流。

(3)若此图是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因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由上题分析可知,A地温度高于B地,则A表示的是城区,B表示郊区。

若该图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已知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A地海洋温度高于B地陆地,为夜晚,此时近地面气压A地海洋低于B地陆地,A地与B地间的风向由B陆地吹向A海洋,所以此时夜晚吹陆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