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103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0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

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课内阅读。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③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判断。

故答案为: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课外阅读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

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

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

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

看不见路的尽头。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

我看不出一点分别!

为什么?

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

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我爱这样的灯光。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

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一个朋友说: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

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

“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

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

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本文写了哪几类灯?

请简要概括。

(2)文章中的“灯”象征着什么?

(3)文中的这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②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

【答案】

(1)①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②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③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光明与希望 ;温暖和美好;人性的善良;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马路比作大海,表现出环境的黑暗,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痛苦,希望之灯永照人间;表达了作者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动作描写,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指明方向,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讲述了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平房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动作描写,灯光给“我”带来光明、指明方向,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

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精彩句段我来品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总能熬过去的”的“熬”意思是_______。

A. 久煮                                         

B. 忍受                                         

C. 提取

(2)这段语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他们”指的是________。

“死人”又指的是________。

(3)渔夫觉得“是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

(1)B

(2)桑娜;西蒙的孩子;西蒙

(3)孩子失去了父母,无人照顾。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掌握,

(2)说的是文中的你、他们、死人各指的是什么。

(3)让学生回答渔夫指的“这个问题”是什么。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课外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

(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

(2)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________余里,纵横________个省。

(3)军长征大约经历了________年的时间。

(4)写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答案】

(1)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2)二万;11

(3)1

(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解析】【分析】这道题告诉了我们,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点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6.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3).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用“________”画出来。

(4).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答案】

(1)草原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B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最后一句,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⑴草原;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⑶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⑷B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课内阅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___________。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_____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_______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

“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照样子在文中找出表示“走”的词。

快速走(跑)  挤着走________   往回走________   迅速走________

(2)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请概括第三自然段讲了________。

(4)对比下列句子,哪句写得好?

为什么?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答案】

(1)挪;返;逃

(2)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3)概括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的情景。

(4)“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解析】【分析】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挤着走(挪)、往回走(返)、迅速走(逃)。

(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如:

势、当、拥、挤、跌、撞。

(3)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理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课文在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

“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这段加个小标题:

________

(3)通过这段话,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měng;蒙古;mēng;蒙人    ;mú;模样;mó;模糊

(2)关心女佣

(3)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蒙:

měng蒙古、mēng蒙人;模:

mú模样、mó模糊。

(2)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通过这段话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______,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______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__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A________肃静 寂静 安静

B________宣告 宣布 宣读

C________热情 热烈 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答案】

(1)《开国大典》

(2)肃静

;宣读

;热烈

(3)时间

;奏国歌

;毛主席

(4)A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近义词语的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相关知识,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填写。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

(2)肃静;宣读;热烈(3)时间;奏国歌;毛主席(4)A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破折号的用法,理解文章内容。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快乐的人

   ▲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A.ch4 B.ch1)。

每天他都一大早就出门,用自行车驮着报刊和邮件穿梭于大街小巷。

   邮差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微薄(A.bò B.b2o),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

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老邮差。

   凡是接受过清水龟之助服务的居民都十分喜欢他,因为他每天都很快乐,居民们从他手中拿到信件和报刊的时候,也得到一份他带来的由(A.中B.忠C.衷D.终)的快乐。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身成就奖”,以前得到这个奖项的大都是“社会精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