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5068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docx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雅典城邦文化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

1、兴   盛          禹建夏朝都阳城①,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

1、兴   盛          商汤灭夏亳②都城,盘庚迁殷③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衰   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

1、兴   盛          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①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战          武王伐讨战牧野④,阵前倒戈纣自焚。

定都镐京⑤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衰   亡         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

1、井田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封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   容          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   响          土地人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

①阳城:

在今河南登封。

②亳:

今河南郑州。

③殷:

今河南安阳。

④牧野:

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⑤镐京:

今陕西西安。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   策          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   业

①农   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②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③作   物          五谷②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④农   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牧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铸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

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织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

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瓷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漆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③墓存多精品。

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业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车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渐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门。

邮驿传递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驰骋。

2、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

“商邑翼翼④”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①三代:

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

②“五谷”:

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

③妇好:

指河南安阳妇好墓。

④翼翼:

繁盛的意思。

 

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前770—前476)

1、争霸原因          平王东迁周衰微,诸侯势大显野心。

争夺土地与人民,争霸战争频频兴。

2、齐国称霸         齐国首霸多原因,管仲为相举措新。

(前7世纪前期)    改革政治与军事,鱼盐之利工商兴。

“尊王攘夷”初结盟,夷戎楚蛮皆称臣。

葵丘①会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确定。

3、晋楚争霸         齐国衰落晋楚争,争夺小国又交兵。

(前7、6世纪之交) 城濮②之战晋败楚,文公称霸好艰辛。

楚军败晋趋京郊,问鼎中原霸权兴。

4、吴越称霸         长江下游吴国兴,任贤用能军连胜。

(前5世纪前期)    西入楚都南灭越,称霸南方二十春。

钱江越王志复国,卧薪尝胆事竞成。

灭吴北上战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西秦北为燕,战国七雄多战争。

2、齐魏交战         中原齐魏初强盛,双方交战齐连胜。

(前4世纪中)      桂陵③马陵④败庞涓,孙膑用兵真如神。

3、秦赵交战         东方衰落秦强盛,秦赵交战在长平⑤。

(前3世纪中)      坑杀赵军四十万,秦军东进似风云。

三、东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东周华夏民族多,匈奴东胡戎狄越。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统一灭小国,秦国一统势逼人。

[注释]

①葵丘:

今河南兰考。

②城濮:

今山东鄄城。

③桂陵:

今河南长垣。

④马陵:

今河南范县,或山东郯城。

⑤长平:

今山西高平。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社会经济

1、农   业

①农   具          西周晚期铁器兴,春秋农具大变更。

东周耕犁高效率,铁器时代喜来临。

标志提高生产力,农用动力新革命。

②水   利          东周水利亦精进,楚国芍陂利农耕。

中原桔槔①灌农田,西门豹渠反迷信。

沟通泾洛②郑国渠,都江堰边说李冰。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铸业          东周冶铸多发明,铸铁柔化技先进。

冶铁工艺先领跑,早于欧洲二千春。

青铜工艺亦创新,莲鹤方壶为珍品。

铜器图案金银错③,青铜器皿美绝伦。

②纺织业          纺织技高多细密,麻布残片楚墓存。

漆器工艺亦创新,夹纻④漆器映丽人。

③盐酒业          煮盐酿酒多兴盛,国人生活联系紧。

池海井盐全开发,用曲酿酒喜发明。

④《考工记》        手工发展有理论,《考工记》载齐官营。

手工工艺详介绍,工程技术有盛名。

3、商业和城市

①商   业          春秋战国商繁盛,土特产品交流频。

鱼盐皮革马象牙,中原市场常见品。

范蠡号称“陶朱公”,巨商吕氏⑤后相秦。

②城   市          东周城市多特征,政治中心商繁盛。

都城临淄邯郸郢,人口众多商贸频。

二、春秋社会变革

1、田税改革         东周铁器与牛耕,效率提高地开垦。

私田激增兴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施行“初税田”,按亩征税影响深。

2、影   响         剥削方式大变更,农民地主新阶层。

耕地国有转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战国七雄变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变更,土地私有渐流行。

新兴地主势渐强,废除旧制变法兴。

2、概   况         魏国李悝初变法,吴起变法后牺牲。

商鞅变法为强秦,两次改革略说明。

①政   治          废除分封行具制,令民什伍连坐行。

按功授爵奖军功,贵族无功成平民。

②经   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法确定。

重农抑商奖耕织,秦国统一度量衡。

③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专制秦初行。

3、影   响         商鞅变法新特征,封建制度终确定。

①政治上            中央集权初施行,地主执政贵族恨。

以法治国建县制,影响中华兰如今。

②经济上            确立封建私有制,发展经济国强盛。

秦国统一奠基础,消极影响亦鲜明。

③文化上            文化高压多峻法,秦朝立国难长存。

[注释]

①桔槔:

中原地区一种汲水农具。

②泾洛:

指黄河支流泾水和洛水。

③金银错:

在铜器表面用金银丝构成图案。

④夹纻:

用薄木卷曲贴以麻布再涂上漆。

⑤吕氏:

指吕不韦。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科学

1、哲学思想          东周剧变百家鸣,思想流派多纷呈。

①老 子           老子著书《道德经》,春秋道家创始人。

a哲学主张       万物本源“道”永存,唯心辩证两分明。

万物变化互依存,祸福转化最典型。

b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说“无为”,反对严刑影响深。

②孔 子           东周孔子称“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方面        思想体系核心“仁”,人际关系重调整。

贵贱有序护周礼,思想保守亦革新。

“损益”旧法渐改良,社会发展渐演进。

取信于民惜民力,以德治民反苛政。

b教育方面         “有教无类”办私学,“学在官府”局变更。

平民子弟受教育,发展教育功德深。

c编订典籍          孔子晚年编“五经”①,春秋书易礼诗经。

儒家思想成正统,传统文化为核心。

2、百家争鸣          战国百家齐争鸣,儒墨道家各显能。

①墨子               战国墨子多才能,创立墨家为平民。

主张“兼爱”求平等,反对战争图安定。

反对王公世袭制,主张“尚贤”用贤能。

②孟子               战国孟子称“亚圣”,主张“仁政”反苛政。

“民贵君轻”新思想,“政在得民”反暴政。

予民土地国安稳,宽刑薄税影响深。

③荀子               荀子唯物最典型,自然现象多风云。

制服“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国人。

④庄子               庄子唯心较典型,世界为“我”而产生。

鄙视富贵说诸侯,痛恨社会不公平。

⑤韩非子             韩非代表新阶层,法家思想集大成。

历史发展今胜古,与时俱进求革新。

“以法为本”来治国,打击贵族观念新。

中央集权反割据,秦朝采用影响深。

3、文   学            东周文学史标柄,诗歌散文最有名。

①《诗经》           《诗经》孔子曾编订,国风雅颂三部分。

现实主义说人文,世界文学耀眼星。

②《离骚》           诗人屈原远驰名,“楚辞”诗篇体裁新。

《离骚》爱国爱人民,雄奇瑰丽多字文②。

③《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多散文,文学名篇多特征。

a老子             老子文章情深深,哲理抽象想象丰。

b墨子             墨子推理又叙事,政论科技好说明。

c孟子             孟子辩论人叹服,立论凝重多深沉。

d庄子             庄文优美多想象,《秋水》逍遥远扬名。

e韩非子           韩非《五蠹》论说文,善用寓言鞭寄生。

4、艺   术            东周艺术超前人,绘画独立多精品。

①绘   画           妇女凤鸟③御龙图,古老帛画最有名。

嵌错赏功宴乐壶④,青铜画面惊世人。

②音   乐           随州编钟⑤为青铜,古今乐曲击神韵。

二、自然科学

1、天   文            《春秋》记载哈雷星,早于欧洲六百春。

《甘石星经》史最早,记载天文认识深。

2、历   法             春秋历法成体系,十九七闰初确定。

早于西方一百六,希腊默冬⑥曾制定。

3、物   理            东周物理亦先进,《墨经》记载略说明。

杠杆浮力多理论,小孔成像说光影。

《墨经》光学有八条,理论实践超前人。

4、医   学            东周医学说扁鹊,“脉学之宗”秦越人⑦。

望闻问切四诊法,传统诊病到如今。

[注释]

①“五经”:

指《诗经》、《尚书》《易》《礼》《春秋》。

②字文:

指屈原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③妇女凤鸟:

指《妇女凤鸟图》。

④宴乐壶:

指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⑤编钟:

指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

⑥默冬:

古希腊学者,曾提出十九年七闰法。

⑦秦越人:

齐国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220)

同期的世界

秦朝(前221---前207)  印度孔雀王朝

西亚   安息

秦汉时期(前221-220)

                               欧洲 古罗马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

一、政治

1、统一原因          秦王一统多原因,经济发展用贤能。

民族融合奠基础,民心思安反战争。

远交近攻新策略,秦国变法渐强盛。

2、统一概况          东灭六国①十秋春,南服越族又北征。

收复河套败匈奴,修筑长城帝国兴。

疆域陇西东临海,南濒南海北长城②。

3、意义a政治       统一国家多民族,结束割据意义深。

b经济            经济发展民安定,各族人民喜盈盈。

4、集权措施          秦王嬴政都咸阳③,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政治方面          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大权权至尊。

a中央             中央三公④设诸卿,各司其职听帝君。

b地方             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乡里亭辖行政。

c秦律             颁行秦律为地主,历代律令有范本。

②经济方面          土地私有纳田税,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⑤筑长城。

③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旋后隶书又流行。

焚书坑儒控思想,严禁私学图愚民。

以吏为师法为教,举措影响两分明。

④影   响          中央集权初形成,祖国疆域初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积极作用要肯定。

加强统治严酷刑,矛盾激化民抗争。

5、秦末起义①原因     秦末残暴民难忍,农民起义多原因。

a役繁             徭役繁重兴土木,田地荒芜民贫困。

b刑酷             刑罚严酷兴连坐,农民亡逃多抗争。

c税重             田租户赋多捐税,土地兼并民难忍。

②概   况           陈胜首义大泽乡⑥,“伐无道,诛暴秦”。

a陈吴首义         张楚政权定于陈⑦,陈吴被害业未竞。

b刘项反秦         刘项起兵反暴秦,项羽巨鹿败秦军。

刘邦西行入咸阳,秦朝灭亡影响深。

③意义a政治上      秦末起义诛暴秦,重创地主振人心。

要求平等反王侯,“布衣将相”汉振兴。

b经济上           秦朝暴政史为镜,休养生息汉施政。

c精神上           陈吴揭杆反暴秦,首创精神励后人。

二、经济

户籍征税兵徭役,统一货币度量衡。

开凿灵渠传铁器,土地私有按亩征。

三、民族关系

南征越族开灵渠,北收河套修长城。

四、外交关系

国人迁朝避暴秦,徐福东渡到东瀛⑧。

五、文化

雕塑珍品兵马俑⑨,秦砖汉瓦楚歌行。

小篆隶书书同文,法家思想为至尊。

[注释]

①六国:

指战国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长城: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

③三公:

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咸阳:

今陕西咸阳,秦朝都城。

④灵渠:

位于广西兴安,沟通湘江和漓江。

⑤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

⑥陈:

今河南淮阳。

⑦东瀛:

对日本的一种称呼。

⑧兵马俑:

即陕西临潼秦皇陵兵马俑。

 

第二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秦   朝           监察制度源先秦,秦朝御史传诏令。

监察百官多进谏,“汉承秦制”有改进。

2、西   汉          武帝划分监察区,刺史巡查州慎迎。

3 东   汉          剌史监察辖军权,改称“州牧”权更盛。

郡县转为州郡县,监察机构空虚名。

二、郡国并存制

1、汉高祖          汉初郡国两并行,高祖分封图永存。

王国割据后反叛,侯国收税隶属郡。

2、汉武帝          王国势大胁帝君,武帝颁行“推恩令”

分割王国多列侯,归郡管辖权归君。

“附益之法”又颁行,诸侯收税禁迎宾。

禁止参政无权势,中央集权终又成。

三、察举制

1、西   汉          中央集权秦汉兴,选官制度汉革新。

皇帝征召与察举,岁举人才重贤能。

杰出人才遭重用,武帝繁盛有原因。

2、东   汉          东汉察举重孝廉,选拔人才有变更。

乡举里选重声望,门第望族多公卿。

官僚集团多豪强,世家地主渐形成。

四、编户齐民

1、制   度           汉朝强盛人丁盛,管理百姓举措新。

平民百姓入户籍,编户齐民有身份。

2、负   担          承担义务据资产,兵役徭役赋税征。

丁税更赋民沉重,田租较轻民贫困。

官府巧立附加税,男女服役多艰辛。

秦汉强盛国强盛,人民辛勤民贫困。

五、两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高祖措施①政治   刘邦起兵灭暴秦,约法三章民欢迎。

汉王败楚都长安,前朝为鉴举措新。

分封王国埋祸根,郡国并存最鲜明。

②经济            复员释奴还爵宅,十五税一抑商人,

③民族            北伐匈奴遭围困,国力弱小先和亲。

2、武帝措施①政治   武帝雄才措施新,改革官制明治令。

选举贤能察举制,王国“附益”“推恩令”。

刺史监察独尊儒,中央集权又形成。

②经济            盐铁官营抑物价,铸钱五铢商税征。

③民族            北败匈奴通西域,“百越”“西南夷”设郡。

④外交            接待朝日两使节,交往频繁促强盛。

⑤文化            儒家思想成正统,设立太学读儒经。

岁首正月“太初历”,重视文史多名人。

3、光武帝①政治    刘秀起兵灭“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光武柔道治天下,优厚武将重文臣。

剌史尚书台扩权,地方官衙减大臣。

乡举里选重孝廉,豪强势大多公卿。

②经济            复员释奴民返乡,三十税一汉中兴。

③民族            光武遣使“西南夷”,西南回归喜盈盈。

④外交            三韩①遣使见光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光武赐印②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4、汉明帝 ①民族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又占领。

明帝遣使为班超,经营西域三十春。

②文化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注释]

1三韩:

指秦汉时期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

②赐印:

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