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4954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docx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

”一位中学校长无奈感叹。

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

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

    参与环境和水质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组织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已经和教书育人一样,成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苏北一普通学校,4个月里接受检查验收24次,仅台账材料就准备了67盒,排在一起长达5米多。

教师天天忙于应付表格,教育教学反而成了副业。

    湖南一民办学校,2014年收到各级各部门文件48个,涉及创建国家或省级称号、食品督查、环境检测、水质评估、侨联督查等,此外还上交了50多篇各类总结和报告。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

”江苏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

    这些中小学办学中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括什么内容,负担究竟有多重?

中国教育报日前发起“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13226名参与调查的校长和教师中,84.89%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与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如检查、评比、活动)太多,让校长、教师疲于应对;仅有1.27%的人过得很“幸福”,选择了“很少”和“没有”。

    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

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赴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四川、陕西进行采访调查。

    “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太重,很多与教学无关”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对于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教务主任曹国军来说,2014年“真的好累”,因为“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任务太多了”。

    过去一年,该校接受各级各类检查评估20多次,涉及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双拥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评选,以及卫生防疫、工商管理、消防整改等。

    “考核、评比、检查等活动太多,制约和影响了教师教学。

”曹国军告诉记者,“很多检查评估与教学无关,完全没有必要。

    被检查“轰炸”的学校不是个案。

河南某地一位中学校长介绍说,过去一年,该校接受了食品、卫生、防疫、物价、人事、农减办、纠风办、文明办等部门10多次的各类检查,收到上级各部门文件四五十份,包括宣传部门的征订任务、文明办的创建评比任务,以及公安、卫生、纠风办、农减办、督导、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各类检查文件、活动通知、材料上报等,“真正和课堂教学有关的文件反而很少”。

    这位校长形容,任何一个上级部门都可以到学校开展检查、评比工作,每个单位学校都惹不起,都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众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相关的检查评比,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我们学校甚至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要求教师停课走出学校承包路段卫生”。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抓管理,反而成了“社会活动家”。

    迎接一次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检查评估,究竟要牵扯教师多大精力?

山东威海一名初中教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次该市迎接创文明城市检查,各级领导反复预演检查,对卫生的要求甚是苛刻。

学校办公楼地面老旧,“老师们只得蹲下身子,一点一点用洗衣粉和钢丝球擦拭出来”。

    而且,很多学校在迎接省市一级的检查评估前,必须先依次接受区县级和乡镇级的多次检查,每次检查都会让学校和教师手忙脚乱,有时不得不中断教学甚至停课。

    李强(化名)是陕西省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

不久前,学校在教职工QQ群里上传了今年以来的第15份文件,文件内容大致如下:

为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各校、中心园要如实填写《××情况统计表》。

    “这些文件很多与教育没有关系,更可笑的是,有些统计表设计得十分复杂,一些表格学校见都没见过,只得与其他兄弟学校打电话交流如何填写。

”李强无奈地说。

    除了各项检查、评比外,现在各种“日”和“节”很多,如“爱眼日”、“艾滋病日”等,遇到街道或社区举办活动,工厂和机关单位一般没时间或不愿参加,只能由学校“顶上”。

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本来就缺教师,不可能有专人从事这些工作,只得临时抽调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来应付。

    曹国军曾计算过自己一天的时间:

课堂教学3个小时,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备课、阅读等各占1个小时, 其他事情至少一天也要忙上3个小时,“我们老师也有家庭、孩子、亲友,有时真的好累”。

    各类检查评比成了校长头上“紧箍咒”

    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

    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的问卷调查中,27.98%的校长和教师认为,中小学承担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检查、会议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65.97%认为这样的检查、会议对自己“有影响,且牵扯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认为“没有影响,很少接到这种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只有0.93%。

    那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学校为什么不能说“不”呢?

    成都市一所“窗口学校”的女校长告诉记者,每逢检查、参观和展示,她的学校都“打头阵”。

由于教育系统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一年搞一次检查或是评比就够学校忙活的了,有的检查一年还多达三四次,“上面来检查,虽然也是为了学校好,但有时实在是应接不暇”。

    这位校长坦言,这些检查评比的结果都会与学校年底的综合目标挂钩,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之一,有些甚至直接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挂钩,因此即便其中部分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学校还是必须接待。

    此外,根据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各类检查、评比因此成了校长头上的“紧箍咒”。

此前某地发起“计划生育宣传进校园”,发动学生“小手拉大手”教育家长,学校对此不能拒绝,很是头痛。

    有受访者直言,学校的各种荣誉大多要通过检查、评比才能获得,所以校长、教师再有怨言,也只能往肚里咽,“否则,上级部门不认可,家长也不认可,学校声誉会越来越差,生源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

    这样的说法在各地中小学校长口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

山东淄博某小学校长李伟(化名)说,过去一年,学校收到的各级各部门直接下发的文件并不多,大部分是通过教育部门部署的,比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收费、审计等,学校很难躲过去。

    在李伟看来,去年学校接受的近20次各类检查中,有一些是必要的,比如安全检查,可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教学业务检查,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而有一些检查则完全没有必要,比如综合督导,一年两次,把学校工作划分成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而打分的依据主要是看档案,没有任何意义。

”李伟说。

    苏北某中学教师吴宝席告诉记者,泛滥的检查、评比往往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

“对于学校来说,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有贯彻落实,检查临近时,领导们就让老师‘帮忙’补材料,做假造假,甚至是强派给老师任务。

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违心服从,以此来‘忽悠’检查团。

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心生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检查评比来看相关工作、标准是否落到实处,然后进行结果奖罚,这是国家治理中一个惯用手段,本身无可厚非。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检查而检查,用形式主义使评比、检查发生了异化。

    期待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静心育人

    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现在,要做一个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难了!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如此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感慨。

一所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太多的社会职能;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有着太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负担,为教师减负迫在眉睫。

    潘春雷引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的一项调研结果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远超法定时间,然而真正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

    那么,教师的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潘春雷认为,从表面看这是时间不足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要符合发展规律,教育要有内在尊严的问题,“说到底,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很多基层校长、教师呼吁,有关部门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给校长、教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育的原点,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在教育教学上。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教师任欣表示,过多的检查评比等负担,使教师牺牲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时间来应对,“教育的原点就是教书育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教书。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教师创造一种纯净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安心从教,实现自身价值”。

    湖南一位中学校长直言,“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好像不搞轰轰烈烈式的检查评比就不会做事情”,解决检查评比泛滥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要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他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各种检查进行系统归类,看一看哪些是合理的,是必须进行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能合并归类的,检查最好是“少而精”,让学校能多些时间来组织教学,也让检查、评比能尽其用。

    李伟则认为,好学校不是靠检查或评比产生的,而是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行政部门要改变以检查评估给学校划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而是应该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路,帮助学校凝练办学特色,变评估为服务。

    “行政干预太多太盛,教育就很难有内生的尊严感,校长也只能在行政体系中唯唯诺诺。

”潘春雷建议,要大幅减少各级各类行政干预,整合精简各级各项检查验收,拟定统一的检查验收清单,为校长、教师送上“减负大礼包”,“让我们的教师阳光灿烂,每一张脸上都是自信、自豪和自足”。

    (统稿:

本报记者 张晨 采访: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李见新 魏海政 沈大雷 王强 刘磊)

    【网友声音】

     @梦阮:

很不满意!

我们很多时间都被学校的一些琐事占用了,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渴望有些制度能够规范,不要有这么多形式主义。

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又能有何用?

真正对得起学生、家长、社会,那才是硬道理,才是真正我们该做的!

    @田野:

现在的时间大多花在准备材料和教学管理上,真正用在教学上的实在是越来越少。

希望少点检查,多点实干。

    @说从心那是怂:

我是名小学老师,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有些检查与我们教育挨不上边。

唉!

     @五福人生:

我现在都是“挤”出时间备课、讲课,大把时间都浪费了——检查、评比、比赛等。

各种活动华而不实,甚至重复,都是各级领导为了自己的业绩、政绩造成的,建议取消。

不要违背了教育的使命!

    @天边的流云: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教学工作介入太多行政力量、太多政治任务,有好处吗?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百花齐放,是宽容的氛围。

而我却感到被太多教学之外的任务压得没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

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学,我愧对学生,愧对家长,却又无可奈何。

    (实习生 刘水长 整理)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时间去哪儿了”,一个略带调侃又颇具深意的流行语,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

从教师日常工作的“账单”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

我们约请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解读和分析教师的“时间问题”。

    详见第二版

给校长“扩权”就是为他们松绑

 

    中小学校长几乎没有一个不喊“忙”的,这些“忙”都是必需的吗?

眼下,围绕给校长减负,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就是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干校长应该干的事?

听听教育专家们怎么说。

     详见第五版

怎么看校长老师的时间账单

 

    薛红伟 绘

编者按

    新春伊始,《中国教育报》发起的“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活动,2月27日晒出了教师版的“时间账单”。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老师中有84%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跟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太多了,让校长、老师疲于应对。

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

本期我们约请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教师的时间问题,以飨读者。

教育也要核算“时间成本”

    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

    ■邱磊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个略带调侃又颇具深意的流行语,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

解读《中国教育报》这份教师日常工作的“账单”,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们盲目的、低效的忙碌。

因此,在厘清教师时间分配的同时,也大致可以看到当下社会的教育生态,窥见我国教育的时代缩影。

    在经济领域的成本核算中,“时间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机会和可能。

但在教育这个“无限责任公司”中,时间却成了天然的附属物,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是完全“同频”和“对接”的。

只要学生不离校,校长也好,班主任、任课老师也罢,都不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下班”,“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加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正是这种意识的缺失,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

“在没有可测量和精确的地方,是没有管理的。

”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并大肆布置各种“千奇百怪”的任务。

于是,我们自然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做材料、列计划、应付检查、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占了较大的比重,而真正用于备课和课堂研究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这种“无所事事的忙碌”,让教师游离于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之外,业绩或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教师时间分配的调查结果看似荒诞,却自有其道理:

一方面是教育懒政现象尚存,管理、评价、考核体制陈旧,不科学的实施手段依然“涛声依旧”。

比如,有些地区大班额现象很严重,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过繁过重的各项考核、验收、检查等,都让教师疲于应付。

加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而教育的现代化综合治理并未跟上等因素,所有的“债”,都只好拿教师额外的乃至休息时间去偿还。

    另一方面是依法治教落实不足。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而详细的界定,两者之间也难以达到对等和公平的平衡。

普通教师更没有维权的意识和行动,多年如一日地做老黄牛,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地上班,心里还感恩戴德。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问“教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多少是有点让人心酸的。

    与工作时间的满打满算相比,教师的“生活时间”等自我支配的部分却恰好相反。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尤其是中学,依然有浓重的应试倾向,学生和老师常常难以从题海中脱离。

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很难有多少休闲的机会。

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已经推演到了按“秒”计的管理,师生的身心牢牢被框住,利益紧紧被“分”锁住。

有的学校实行“月考”制度,出题、监场、阅卷、分析和上报成绩,让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阅读、休闲、旅游等事情。

这种愈演愈烈的倾向,让有的学校在节假日不惜违规补课,老师也不得不与学生陪绑在一起,彼此都是应试链条上的螺丝钉。

    透过《中国教育报》的这份“时间账单”,我们不难看出:

作为“读书人”之一的教师,他们除了“三本书”(教材、教辅、作业本)外,读书其实并不算太多,部分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读书。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生态中,一个阅读面极窄的老师,一个精神生命尚有待健全的“熟练工”,除了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外,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下一代来?

    一言以蔽之,在这份账单中,教师的整个职业生命都在其中。

他们看似形式多样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只是一种“丰富的单调”,并无太多成长和建设的意义。

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依法治教,均衡发展,完善评价,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如果我们的老师们能多一些权利意识,少一些冬烘思维,多一些育人大爱,少一些功利算计,那么教师的职业生命结构将朝着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方向改善,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也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和谐而美好地孕化出生命的奇迹。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社会越浮躁 教育者越要心静

    尽管现实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

    ■熊丙奇

    很大程度上,《中国教育报》所做的“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问卷调查,客观反映了当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很多老师忙忙碌碌,很难有自己的支配时间。

有的花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不由自主地被各种活动牵着鼻子走。

有的为评职称绞尽脑汁突击写论文、写书,“不堪重负”。

还有的老师把很多时间用到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却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荒芜。

如果要问为何会呈现如此状态,首先是外部因素,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超载、学校的超负荷,让教师负担重,感觉累。

    但换个角度分析,尽管现实的社会充满功利和浮躁,但教师也需求诸于己,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否守住了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极为重要。

几年前,一名乡村教师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大意是,她参加一名老校长从教30周年庆祝活动。

老校长对她说,只要她努力,今后也会取得甚至超越这样的成就。

可是,她却一下子看到30年之后的自己,觉得很绝望。

她不喜欢这一成不变的工作,想追求“每日鲜”的生活,于是选择辞职到城市去“漂”。

这篇文章据说引起很多网友共鸣。

每个人当然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可是精彩生活难道就是每天都有新变化吗?

教师工作看上去是一成不变,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每天的课堂都会有新的收获,自己比上一堂课讲得精彩,某个学生有新的进步,等等。

    教师这门职业是需要全心经营的,需要遵守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特别需要耐得住时间的寂寞。

其实,这种寂寞是对外人而言的,对于乐在其中的人来说,他并不觉得这是寂寞,会在他人看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找到新意和乐趣。

成为教育家,需要这种长期的坚守精神。

很难想象,一名总是觉得“精彩”在别处的人,会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有所作为。

很难想象,只会感慨外部挤压和社会浮躁的教师,会真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感。

    必须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投入增加,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我国教师的生存状态已有很大改变。

在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按教育水平和教育贡献评价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尤其是职业理想。

近年来,教师中有职业倦怠感的比例颇高,感觉累、负担重,这有制度与环境的原因,但教师个体的迷失,随波逐流,也不可否认。

    为此,每位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这也是当前教师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方面问题。

据笔者的调查,不但我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岗位需求的主动性,一旦受到挫折就失去自信。

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委员会,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职业规划服务。

我国学校相比一些注重人力资源的500强企业来说,还相差很多。

我国的学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也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做到以“教师为本”。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则需要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如果确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应该选择坚守,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对付”的心态对待教师职业,这会影响教师形象,也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从“局长”那儿要回老师的时间

    ■廖言

    最近,《中国教育报》开展了一次老师“时间去哪儿了”的调查。

结果显示,老师们的时间多被与教学无关的事务“瓜分”。

显然,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并不是老师们自动“加压”的结果,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到底这些无关的事物都来自哪里。

    比如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参加各种无谓的活动,“适应”一些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考核等。

简单一梳理,你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时间其实攥在“行政官员”的手里。

    在当前教育简政放权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的情况下,基层教育部门的权力仍然集中。

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他们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忙碌什么。

在教育的现实中,有的校长喜欢应试,有的喜欢宣传,有的看重学生发展,各有不同,有时候校长的个人爱好甚至会影响到教学,比如校长爱写诗,那他就可能会举办各种文学活动,校内的或校外的。

    这些局长和校长们主导的各种活动,并不一定是坏事,更多时候可能是教育的常态。

但问题是,对他们举办的这些活动,向来没有第三方评价体系来评价活动对推动教育教学本身的效率和价值,没有事后的监管与评价。

这就意味着,教师可能会被动地处在很多无效、不科学的活动、评比、检查中。

如果效果不好的教育活动过多积累,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时间的“丢失”和本身的疲惫。

但局长和校长们本身又是教师教学成绩的裁判员,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了事。

    在我们看来,局长和校长们理所当然的种种权力,肯定有一些值得怀疑。

我们要问问,这些侵占教师时间的种种活动,是否真正尊重了教育规律。

目前,诸多检查评比、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办法、要求,从本质上和相关单位的初衷来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但体现的结果却是“添乱不帮忙”,影响了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并没有体现出通过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因此,校长要把权力的“拳头”松开点,校长要给教师时间。

提高各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别为了虚名玩花样,“绑架”了教师。

同样,找回老师时间,局长要给校长空间,要尊重学校的法律地位。

在现实中,各地对学校法律地位的尊重不够,简单以机关上下级关系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情况大量存在。

由于缺少对学校法律主体资格的尊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各单位的相关管理考评制度时(比如各种检查评比),将学校一并纳入并进行无差别要求,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教师的时间被大量占用。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管理措施手段属于从其他领域简单套用过来,没有结合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进行改造;有的是从其他地区进行简单套用,无法融入本地区的实际。

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尊重教育规律,缺少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使得出台的管理办法措施“有法不可依”。

    在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减少行政管理者对教育的无效甚至是负面干涉尤为重要,大到国家出台教育法律法规,小到教学单位出台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办法措施,都要从教育规律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给教师松绑打下有法可依的基础。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声音

    对于找回失去的时间,让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让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职业生涯有所收获,那些教育名家们都有什么高见?

听听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