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4950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docx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乡村社会学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C(乡应为农)  6.D  7.A  8.D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E  5.ABCD  6.ACE  7.ACE  8.ACE  9.ABCDE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

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

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四、问答题

  1.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参见教材P3或辅导问题4;

  2.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参见教材P1或辅导问题3;

  3.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参见教材P5或辅导问题6;

  4.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参见教材P6或辅导问题7;

  5.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参见教材P10或辅导问题9。

第二章乡村社会和乡村居民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B  5.A  6.B  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CD  4.ACE  5.ABCDE  6.ABCDE  7.BCDE  8.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社会:

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文化:

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3.社会结构: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4.职业结构:

是指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形成的诸职业之间的关系格局。

  5.乡村人口:

是指居住、生活于乡村区域的人口,它是该乡村区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6.基本社会化:

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7.个人社会化: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

  8.继续社会化:

是指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四、问答题

  1.乡村社会的特点参见教材P17或辅导问题1;

  2.文化的特征参见教材P18或辅导问题2;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参见教材P25或辅导问题8;

  4.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异同参见教材P24或辅导问题7;

  5.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参见教材P27或辅导问题9;

  6.当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参见教材P23或辅导问题5;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B  5.A  6.B  7.C  8.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D  5.BCD  6.ABCD  7.ABCDE

三、名词解释

  1.群体(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2.初级群体:

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

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3.家庭:

是指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4.家族:

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

  5.邻里:

是指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

四、问答题

  1.社会群体的特点参见教材P32或本课程辅导1;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参见教材P33或本课程辅导2;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参见教材P34或本课程辅导3;

  4.家庭和乡村家庭的功能参见教材P37或本课程辅导6、15;

  5.家族的特点和功能参见教材P41、42或本课程辅导11和12;

  6.邻里的特点和功能参见教材P43、44或本课程辅导13和14;

  7.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

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

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

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

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B  5.D  6.B  7.A  8.B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D  6.ABCDE  7.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

  2.家长制:

是指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3.科层制:

是指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4.乡村社会组织:

是指乡村居民有计划组合起来的,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次级社会群体。

  5.初级社:

是指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四、问答题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参考教材P47或本课程辅导2;

  2.简述家长制参考教材P48或本课程辅导3;

  3.简述科层制参考教材P49或本课程辅导;

  4.人民公社的特点及功能参考教材P53;

  

(1)规模大。

公社化初期,平均每个人民公社拥有4000多个农户,甚至出现了数乡一社或一县一社的情况。

  

(2)综合性强。

人民公社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而且包括林牧副渔和手工业、商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实体,担负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3)“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一般地说,人民公社由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构成,它们之间具有隶属关系。

乡村的公有生产资料分别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而以生产队为基础。

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其性质相当于高级社,其规模相当于初级社。

  (4)以家庭为细胞,以地缘为纽带。

这突出表现为:

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由相邻的几十个家庭组成,几个或十几个相邻的生产队组成了一个生产大队,若干相邻的生产大队组成了一个人民公社。

由此可见,它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把广大农民导入了高度组织化的轨道。

但这种组织模式:

  一是扭曲了组织中的角色关系,事实上排斥了农民作为组织主体的位置。

在组织决策系统,长官意志代替了农民的自主权。

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行政命令与刚性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农民不得不接受基层干部的超强控制,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

  二是扭曲了组织中利益与责任的关系,使组织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率。

公社采取集中劳动、评工计分的分配方式,社员劳动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寡,难以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导致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的丧失。

  三是这种组织模式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政治效应,忽视农民的现实需要和物质利益,致使他们长期未走出贫困的境地。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公社的终结。

  5.乡镇企业发展的条件参考教材P54;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农民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向非农产业进行投资的能力。

  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加突出,而且允许乡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自由流动,从而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条件。

  第三,党和政府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同时发展,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第四,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处于计划外领域的乡镇企业组织有了越来越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乡镇企业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

  6.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和特点参考教材P55或本课程辅导8;

  职责:

  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政策、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决定本乡镇的建设计划;选举乡镇长、副乡镇长,并可依法撤换或罢免他们;听取和审查乡镇政府的工作报告;改变或撤销乡镇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等等。

  7.村民委员会的特点、职责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教材P59――61或本课程辅导9、10、11。

第五章乡村社区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A  5.C  6.B  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DE  5.AC  6.ACD  7.ABCDE  8.ABCDE

三、名词解释

  1.社区:

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2.乡村社区:

是指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3.村落:

是指乡民的聚居的形态,包括自然村落和行政村落。

  4.集镇:

是指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

  5.乡村城镇化:

又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四、问答题

  1.社区的特征参看教材P62――63或本课程辅导1;

  2.社区的构成要素参看教材P63――64或本课程辅导2;

  3.乡村社区的特征参看教材P66――68或本课程辅导5;

  4.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与区别参看教材P65――66或本课程辅导3;

  5.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参看教材P66或本课程辅导4;

  6.集镇的作用参看教材P70―71或本课程辅导6;

  7.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参看教材P71――72或本课程辅导7;

  8.乡村城镇化的途径参看教材P74――75或本课程辅导8。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6.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D4.ABCD5.ACE6.ABDE7.ABCDE

三、名词解释

  1.生活方式: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活方式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

  2.生活质量:

是指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面的范畴,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然的特征。

  3.生产方式:

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消费方式:

是指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

  5.现代化生活方式:

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6.恩格尔系数:

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问答题

  1.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参看教材P80――81或本课程辅导3;

  2.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表现参看教材P81或本课程辅导3中的3;

  3.劳动方式的特点参看教材P82――83或本课程辅导4;

  4.婚姻方式的特点参看教材P84――85或本课程辅导6;

  5.文化娱乐方式发展的表现参看教材P85或本课程辅导7;

  6.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参看教材P86――87或本课程辅导8;

  7.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参看教材P87――89或本课程辅导9。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E  3.ABCD  4.BCD  5.ABCDE  6.ABCE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

  3.所谓社会流动: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4.自致地位(取消)

四、问答题

  1.社会分层的三种方法参看教材P93――94或本课程辅导1;

  2.社会分层的常用标准参看教材P93或本课程辅导2;

  3.社会分化的原因参看教材P94或本课程辅导3;

  4.社会流动的功能参看教材P95――96或本课程辅导4;

  5.新时期乡村阶层结构变动所表现的特点参看教材P100或本课程辅导7;

  6.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参看教材P101――103或本课程辅导8;

  7.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参看教材P103或本课程辅导9;

  8.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参看教材P104――105或本课程辅导11。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B  5.A  6.C  7.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DE  4.ABDE  5.ABC  6.ACDE  7.DE  8.ABCDE  9.ABCD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人口问题:

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生态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四、问答题

  1.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参考教材P109――110或本课程辅导5;

  2.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途径参考教材P110――111或本课程辅导6;

  3.乡村人口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P112――114或本课程辅导7;

  4.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P114――115或本课程辅导8;

  5.乡村贫困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P115――117或本课程辅导9;

  6.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P117――119或本课程辅导10;

  7.乡村治安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P119――121或本课程辅导11。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A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  3.ABCD  4.ADE  5.ABDE  6.ABDE  7.ABC  8.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控制: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

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法律:

是指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从形式上看,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制度:

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理解。

  宏观意义上的“制度”范畴往往是指社会形态或社会根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中观意义上的“制度”范畴大都是指社会某一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

  微观意义上的“制度”范畴是最狭义的“制度”概念,是指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主要表现为群体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或工作程序、办事规则等等。

乡村社会学主要是以中观和微观为研究对象的。

  4.道德:

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5.习俗:

亦即风俗习惯,是指人们自发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早的一种行为规范

  6.社会舆论:

是指众人关于某种现象或某一事件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种现象或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评价。

社会舆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二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7.宗教:

是指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起源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

这种原始的图腾崇拜是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它促使人们在无法控制自然力量的前提下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他们生活的神灵,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宗教仪式。

进入阶级社会,在原始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崇拜主宰万物的神为特征的宗教。

  8.越轨行为:

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

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四、问答题

  1.社会控制的功能参看教材P126――127或本课程辅导3;

  2.法律的控制作用参看教材P128――129或本课程辅导5;

  3.政权的控制作用参看教材P127――128或本课程辅导4;

  4.道德的控制作用参看教材P130或本课程辅导7;

  5.习俗的控制作用参看教材P130――132或本课程辅导8;

  6.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参看教材P134――136或本课程辅导12;

  7.乡村越轨行为的成因和控制途径参看教材P136――137或本课程辅导13、14。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A  5.A  6.A  7.A  8.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  4.ABD  5.ABC  6.ABCDE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2.社会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3.社会救助:

也叫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福利: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四、问答题

  1.社会保障的内容参看教材P141――143或本课程辅导2;

  2.社会保障的功能参看教材P143――144或本课程辅导3;

  3.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参看教材P146――150或本课程辅导5;

  4.原医疗合作制解体的原因,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参看教材P150――151或本课程辅导6、7;

  5.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参看教材P154或本课程辅导10;

  6.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参看教材P152――153或本课程辅导8。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  4.ABC  5.ABC  6.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

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2.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3.社会趋同论:

是指一些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时表达的一种观点,是反映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点的理论。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不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只要这些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就会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的世俗化。

  4.依附理论:

是指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

  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他的发展理论。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

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剥削后者,是导致后者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5.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

四、问答题

  1.社会变迁的动因参看教材P160――162或本课程辅导2;

  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参看教材P163――164或本课程辅导3;

  3.社会趋同论的内容参看教材P164――165或本课程辅导4;

  4.依附理论的内容参看教材P165或本课程辅导5;

  5.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参看教材P166――167或本课程辅导6;

  6.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参看教材P169――170或本课程辅导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