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641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docx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

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

我们活在时间里,走在空间中,然而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却是一种幻觉。

在本质上,根本没有时间、空间这回事(这需要你仔细研读本篇文章及做深入思考)。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节:

什么是相对论

为了明白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性,我们要理解“相对论”,以及相对论是如何带给我们“时间变慢,空间收缩”奇异现象的?

虽然理解相对论比较费脑力,但却是一件不可思议和十分有趣的事情。

爱因斯坦最早对相对论的思考起始于14岁那年他问老师的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如果我以光速飞行,我的脸在镜子里就看不见了吗?

”为了说明爱因斯坦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先做几点小说明:

一、是光子反射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脸

记得我在十岁时,一次一位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快?

”结果有说马的,有说鹰的,也有说火箭的。

最后大家统一了答案:

只有眼睛最快。

为什么呢?

因为在你一眨眼的瞬间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大山。

这一眨眼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这个现象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那时不知道是“光”的速度快而已。

就是说,那时我们以为看到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够”到了山,所以说眼睛去“够”的速度很快。

实际上,不是人的眼睛去“够”到山,而是山上反射的太阳光射到了眼睛里。

所以,实际的速度是光的速度。

更清楚地说,我们可以想象光是像乒乓球一样的粒子,而之所以你能看到青山,不是青山放射出“光子”射进眼睛里,而是由太阳放射出来的“光子”先射到青山上,再反射到你的眼睛里的。

如果没有阳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实际上,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这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而不是物体本身。

比如,大家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被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是由灯光或阳光照射过来的光子射到脸上,光子再反射进镜子中,然后光子从镜中又反射进眼睛里,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自己的“脸”。

二、光速不变原理

在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以前,人们已经证明了光在任何一个运动系统中的速度都是每秒30万公里。

这一定理就被称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论就是以这一定理为基础创建出来的。

这一定理说的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现在想象你站在一处小型的火车站站台上,一辆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由西向东行驶。

而你的一位朋友坐在火车上,这时他用手向东扔一只乒乓球,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每秒3米。

对于站在站台上的你看到这只乒乓球的速度是“火车30米/秒+3米/秒=33米/秒”,就是你看到是乒乓球是以每秒钟33米的速度向东运动的。

而你的朋友在火车中看到乒乓球则是以每秒钟3米速度相对于他在运动。

假设一位航天员静止在太空中,他看到地球以465米/秒的速度向东转动,那么在他看到这只乒乓球则是向东以498米的速度在运动(乒乓球的速度3米/秒+火车速度30米/秒+地球转动速度465米/秒=乒乓球的速度498米/秒)。

这样的物体速度简单相加的定理是经典牛顿力学的。

也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

而光速不变原理的意思是,假如这个乒乓球换成为“光子球”的话,那么相对于你、火车上的朋友、航天员都会看到“光子球”是以每秒钟3米的同一速度在向东运动。

这一点让人感觉到不可能,但事实就是如此。

三、经典牛顿力学与光速不变原理的冲突之处

由以上理解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

假设爱因斯坦坐在一艘以光速运动的飞船上,面前3米处立有一面镜子,那么,1、如果按照牛顿的理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光速30万公里/秒缩短为“3米/秒”),即如果“光子球”以每秒钟3米速度在也以速度为3米/秒的宇宙飞船上运动的话,光子球的速度应该被简单相加为“飞船3米/秒+光子球速度3米/秒=6米/秒”。

就是说,光子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每秒钟6米。

这样光子球就可以追上爱因斯坦的面前的镜子,也会再反射回爱因斯坦的眼睛里,他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了。

2、如果按照人们实际测定的,无论相对于谁,“光子球”永远以每秒钟3米的速度在运动的话,那么当爱因斯坦坐着飞船以光速运动时,飞船、他、镜子都以每秒3米的速度运动,进而一个从他脸上反射的光子也以3米/秒的速度运动,结果就会发生“爱因斯坦、镜子、光子球”都会以同一个速度、同步并行地向一个方向运动。

这样的话,从爱因斯坦脸上出发的“光子球”也就永远无法追上前面的镜子,既然光子球追不上前面的镜子,也就无法再从镜子中反射到爱因斯坦的眼睛里。

这样爱因斯坦就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了。

所以,因为牛顿定理被认为完全正确,而光速恒定性也是正确的,这两个理论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矛盾。

虽然爱因斯坦提的问题十分简单,但连老师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结果,爱因斯坦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点,也最终证明了,如果他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脸,但却会发生奇异现象。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问题答案:

时间会变慢,空间会收缩。

首先想象一下,爱因斯坦乘坐一艘以光速三分之二速度(假定光速为每秒钟运动3米),即每秒钟2米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从你面前向东运动。

在飞船上,距离爱因斯面前3米处立着一面大镜子,这个镜子的目的就是让爱因斯坦能够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脸。

在这时你看到,一个如乒乓球样的光子以每秒3米的速度由太阳发出,射到了爱因斯坦的脸上。

然后这个光子就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爱因斯坦面前的镜子出发。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看到这个光子球相对于你来说,是每秒钟走3米的速度在前进;而同时你也看到,爱因斯坦乘坐的飞船相对于你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在前进。

在你的时间里,你看到这个光子球,一秒钟后就越过了爱因斯坦的脸一米的距离,这一点很清楚,大家也都能理解。

所以,你会看到,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后,这个光子才以爱因斯坦的脸为起点,相对于爱因斯坦的脸走了3米的距离,而后射到了爱因斯坦面前3米处的镜子上。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了:

在你看来,这个光子球在以每秒钟2米的速度运动的宇宙飞船上,需要3秒钟的时间才能相对于宇宙飞船中爱因斯坦的脸运动3米的距离。

而这时,爱因斯坦也看到这个光子在他自己面前运动了3米的距离。

就是说,你的时间是过了3秒钟后,宇宙飞船上的光子球相对于你运动了9米的距离。

而爱因斯坦却看到,这个光子球,在自己面前只走了3米的距离,而时间却只过了1秒钟。

所以,在你看到这个宇宙飞船中的光子相对于你、在你面前、运动了3秒钟的时间,走了9米的距离,你测量到的光速是“9米÷3秒钟”=速度为“每秒钟走3米”。

而关键点是,爱因斯坦却感到只过了一秒钟,光子在飞船上相对于他自己走了3米距离。

由此爱因斯坦测量到的光速也是每秒钟走3米。

所以发生了什么事了呢?

很简单,你的时间过了3秒钟,而爱因斯坦只过了一秒钟。

爱因斯坦的时间变慢了。

在你感觉到在3秒钟的时间里,宇宙飞船以每秒2米的速度共计走了6米。

而爱因斯坦却感觉只过了一秒钟,而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走2米,这样爱因斯坦感到飞船只走了2米。

相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的空间也缩短了。

而这就是相对论带给我们的,当一个人以一个高速度运动的话,这个人的时间将变慢,而空间会缩短。

(这里要说明一下:

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能够以光速运动,只能以接近于光的速度运动。

而爱因斯坦那个问题——想象自己以光速运动,只是一个假设的思维。

实际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以光速运动的话,对于他来说时间将停止,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相对论带给我们一个超越常识的现象就是,不是爱因斯坦主观感觉上的时间过了1秒钟,他的生命生理新陈代谢过程、墙上的钟、手上的表都会慢下来,也就是说他真的会比你更年轻2秒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当我们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时间就会清楚了。

第二节:

什么是时间

假如宇宙中只有一个原子,那么时间对于它来说,就等同于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可以相对于孩子而老去。

而只有一个原子存在的话,它永远也不会老去,或者说从来也没年轻过,因为它找不到一个相比较的对象。

空间也等同于没有,因为它相对于谁而有距离呢?

既然没有距离的话,空间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

如果宇宙中出现2个原子的时候,空间就出现了,因为既然是2个原子,就肯定存在着距离,这样空间也就出现了。

当这两个原子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而在这时,就要对这两个原子之间发生的位置改变作一个标示,这时时间也就出现了。

对原子之间不同的、序列性距离相等位置变化所作出的标记,就被称为时间。

进一步说,当一堆原子大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程度——大到手表上的一个秒针,而且这个秒针以60个小的相同位置进行序列化移动一圈时,这一圈的距离就被表示为“1分钟时间”。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时间是对“物体运动量”的度量。

在137亿年前的一次“点”的大爆炸,突然让宇宙产生了无法计数的原子,当然也随之出现了无法计数原子间的相对运动。

时间随之产生了。

在根本上,原子相对运动的速度是度量时间的标准,那么原子运动的速度有多快呢?

在室温25℃的情况下,每一个原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距离是它本身体积的10兆倍。

如果按照这一比例放大到人体的话,这个人就会在一秒内狂奔5兆米,也就是会横穿过100万个地球的距离。

由于原子实在太小了,所以虽然它移动了自己本身体积的10兆倍距离,但在我们的尺度下,这个距离仅是200米。

可是每一个人都由原子组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以每秒钟200米速度移动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原子每一秒钟都会改变运动方向至少1000亿次以上。

所以由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在1分钟内最多也只能移动0.1厘米的距离。

原子实在是太小了,那么,在这么混乱的运动中如何分辨出时间呢?

关键取决于原子运动的尺度。

比如说,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是一大堆原子,即地球旋转一圈的时间。

这一圈的时间也是我们可以重复看到两次太阳的时间。

在一千年前,人类才将一整天划分为24等分,即24小时的由来。

而在5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0个小时。

现在一小时的时间是人们根据今天地球自转一圈而制定出来的,所以,一小时的时间是人定的,而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

也许令你无法相信,钟表上分针的出现仅仅不到300年的时间。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人们需要更精准地计算工作的时间与报酬的合理性。

当然火车也要更精准地开,工人要正点上班,所以分针就从钟表的表盘上长了出来,秒针也随后出现了。

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就是说,人们以地球自转一圈为基准划分出了24小时,又以一小时为基准分出了60分钟,再以一分钟为基准

分出了60秒钟。

所以一秒钟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而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5.7公里。

而一天中有24小时×60分钟×60秒=86400秒。

所以用40075.7公里÷86400秒=0.4638391公里≈465米。

就是说,你原地不动,地球就会带着你以每秒钟465米速度向一个方向飞奔。

当然一天你会飞奔40075.7公里,这也就是人们很熟悉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由来。

所以,我们的1秒钟就是对地球转动465米距离的度量。

而我们很不方便实时去测量地球转动距离来计量时间,那么,我们又以什么“东西”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呢?

1583年,19岁的伽利略一次在风雨交加中,通过观察比萨大教堂摇摆的吊顶而发现了摆的定律。

他用自己的脉搏计时,他发现无论吊顶摇摆的幅度有多大,它完成一次循环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由此伽利略提供给人类一个在相等时间内,完成一次振动的计时工具,这也让人们至今还用这老方法制造机械钟表。

那么,一分钟内钟摆的摆动是多少次呢?

这依赖于我们用多大的钟表和其内部构件。

比如,是教堂上的大钟,还是座在地上2米高的大钟,或者是挂在墙上的小挂钟。

所以,人们是反过来将地球自转一圈1440分之一区间内,即一分钟时间内,让一个秒针围绕表盘转一圈定义为一分钟。

又将这一圈划分成60等份,而当秒钟移动一个等份的时候,就定义为一秒钟。

所以,人们不是根据钟摆的晃动时间定义分钟,而是通过观察确定,一个特定大小的钟摆,在地球自转一圈的1440分之一的区间内——地球自转465米距离的情况下,这个特定大小的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规律性地摆动多少次。

然后,再反过来将确定后的钟摆摆动的次数,定义为一分钟的时间。

如果一个精致钟表的钟摆在一分钟内来回晃荡了600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因为每秒钟,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晃荡10次,所以才能够被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刘翔以12秒88打破世界记录,而如果用一个机械表来测量刘祥的成绩的话,就会非常困难。

因为大的挂钟很难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一分钟钟摆能晃荡600次的钟表也只能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所以,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事物可以在1440分之一的地球转动区间内,即一秒钟,以相等的时间振荡的次数越高,那么我们精确到的时间就会越短。

在1967年,人类发现铯133原子释放出的电磁波每秒钟恒定地振动9192631770周,并在国际上,由此定义了一秒钟的世界统一时间为这种电磁波来回摆荡9192631770周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人类可以将时间精确到9192631770分之1秒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制造出了这种计时器,这种计时器叫做“原子钟”。

今天人类制造出的原子钟其运行一亿年才有可以走慢或快一秒钟。

这个钟完全超出了我们需要计量时间的精确度。

所以,在本质上,时间只是人类对物质运动“量度”的一种标记方法。

既然时间本质上是原子“相对运动”量的一个标示,那么原子相互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答案:

依化学反应规律进行的。

而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与原子发生相互间连接变化,再次组建成新分子结构的过程。

比如,氢气在燃烧过程当中,会由原来两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含里有2个氧原子)发生重新组合成两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原子、分子发生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化学——即变化的学问。

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

比如,一个糖分子被蛋白酶“砸”成两个丙酮酸分子,丙酮酸分子再裂解释放出氢原子、碳原子。

而后,这些氢与碳原子与你从呼吸得来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

来自豆浆或牛肉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更小的“砖头”——氨基酸。

最终,这些“砖头”就被用来组建你的身体。

所以小孩子才会长大,伤口才会愈合。

化学反应就是原子发生重组的过程,而原子能够重组的动力来自于原子的激烈运动。

如果能够让原子停止运动,那么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

既然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时间也就停止了。

所以我们追寻时间追寻到了原子的激烈运动上了。

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呢?

第三节、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原子中的质子仅如一粒细沙,而围绕这粒“细沙”在外围旋转的电子像一颗灰尘一样大小。

而原子的“活力”就来自于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

那么,电子的速度有多快呢?

答案是,电子以接近每秒钟20万公里的速度疯狂地绕着质子旋转。

而电子为什么会这么疯狂?

因为围绕着电子周围疯狂旋转的是每秒钟以30万公里极速飞奔的电磁场——当电磁场被表达为块状的时候,就被表示为“光子”,所以,围绕电子旋转的是无数的光子球。

在电子周围旋转的电磁场,被我们标记为负性,即负电场。

而在质子周围的电磁场则被标记为正电场。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胶力”是通过相互交换电磁场来完成的。

由于用来交换的电磁场平时我们看不到,所以就被称为“虚的”,所以科学家将这些看不到的“场量子”命名为“虚光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30万公里运动的东西,被封闭在十分狭小的原子内,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如果燃烧如人体一样重的木材的话,在十米之外我们就不会被它烤到。

但是要把一个人体所拥有的原子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至少会将半个地球化为一片火海(每爆炸一颗原子弹,最终所转化的物质是微量的)。

就是说,人体内每一个原子中被封闭的能量实在太大了。

而能量是什么?

就是电磁场。

当电磁场以一个特定频率在空间移动的时候(当然,电磁场总是以一个永远不变的速度移动,即光速不变原理),我们看到的就是光。

所以,最终原子运动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其内部围绕电子和质子疯狂旋转的电磁场的能量。

而电磁场的速度是绝对的,即30万公里∕秒,那么电磁场的能量是如何被表达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运动30万公里像乒乓球一样的光子,当它由原子内共振被增强能量时,它的速度不会变慢,它在每秒钟振荡的频率会增加。

所以,能量被储存在光子振动的频率上,而不是速度上。

比如,当一个光子球拥有以每秒钟振荡1亿亿次频率的能量运动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太阳光。

而以拥有每秒钟一千万亿亿次振荡频率能量运动的时候,就是我们无法看到的紫外线、X射线等。

当以拥有每秒钟一万次频率振荡能量的时候,就是我们手机上发射的无线电波。

所有类型的电磁波速度都一样,但拥有的能量却不同。

时间的存在依赖于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运动,而这相对运动依赖于原子的活跃程度。

原子的“活蹦乱跳”的程度,又取决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的激烈性,而这“激烈性”又取决于围绕电子与质子旋转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

所以,最终的一切取决于原子内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

如果有一个方法让电磁场停止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振荡,则会直接导致原子之间停止相对运动,化学反应即为停止,生命的进程也就停止了。

进而,时间也就随之凝固了。

而如何能够让电磁场停止相对运动和振荡呢?

第四节:

是什么让电磁场停止运动的

为了能够简单、清楚地说明,以下只说明到光子围绕质子旋转层面,而不深入到光子振荡层面。

在原子内,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质子)做高速旋转,而电磁场(光子)围绕着电子、质子及电子与原子核之间以光速旋转振荡和传递着。

那么,当这个原子以光速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就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同步运动,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就处于停止状态。

进一步说,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停止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停止了,这时化学反应停止了。

既然所有的相对运动都停止了,那么基于时间本质上是物质相对运动量的度量,所以时间也就停止了。

为了更清楚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做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我们把电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绝对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比喻成每秒钟走10米(这样的比喻,也以此类推到电子围绕质子的旋转、原子围绕原子的旋转)。

现在想象一下,你、我、爱因斯坦和另外一百个人在一处广场上站立不动。

而每一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孩子以每秒钟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作周长为10米的圆圈转圈。

包括小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钟表。

小孩子围绕我们每转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长度,而每一个人手上的钟表也都是走了10秒钟。

现在,爱因斯坦相对于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钟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进。

这时,围绕爱因斯坦转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钟走1米,所以他为了能够追上爱因斯坦,就不能在围绕着爱因斯坦旋转了,而只能与爱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进。

结果静止在原地的我们看到,过了100秒中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转了10圈,而围绕着爱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无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绝对性)和必须能够追上爱因斯坦,所以小孩子与爱因斯坦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静止的。

就是说,小孩子连一圈也没有围绕爱因斯坦转完。

然后,让你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

在过了100秒钟后,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已经围绕我们转了10圈,而你身边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钟10米速度运动的,而你是以每秒钟0.9米的速度运动的,所以每过一秒钟他就会比你快0.1米的距离,也就让他能够在每秒钟余出0.1米的速度围绕着你作旋转运动。

所以结果是,100秒钟后,你身边的小孩子只相对于你移动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离,而正好围绕你转了一圈。

进一步说,在100秒钟后,围绕着爱因斯坦身边的小孩子一圈也没有转完,而围绕着你的小孩子转了1圈,而在原地围绕着我们转的小孩子转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绝对速度为基准,不同的运动速度,就会导致不同原子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而所经历时间就是不相同。

所以,什么是时间?

时间就是测量物质相对运动的一种“量度”。

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为什么会比静止的我们更年轻呢?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而人们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由于原子之间法生激烈的相对运动所导致的。

而细胞内原子之间相对运动有多激烈呢?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都是由几万个原子组成的,而这些蛋白质每秒钟都会相互撞击10亿次以上。

在10亿次的撞击中蛋白质要完成1000件任务——砸开葡萄糖分子以释放出能量,或者组建新的蛋白质——胰岛素、肌肉纤维、肾上腺素等。

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秒钟都会完成六万亿的分解与组建蛋白质的事件。

这当然包括你脑中拥有的1千亿个的脑神经细胞。

当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个方向以光速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细胞都会朝一个方向以绝对速度运动——光速不变原理。

因为是绝对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对于电子、电子相对于质子、原子相对于原子、分子相对于分子、细胞相对于细胞、我相对于你、秒针相对于钟盘、钟摆相对于钟座,一切相对运动都停止了,化学变化和手上的钟都也停止了,时间也就停止了,空间也等于不存在。

而当这堆原子——比如说是你乘坐飞船脱离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钟27万公里”运动时,你身上所有原子内部的相对运动就会相对于静止在地球的我们就慢了10倍。

当我们身体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旋转10圈的时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围绕电子才会转1圈,进而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内的化学事件只能发生了六千亿件,而不是六万亿件。

进而你的时间会比我们慢10倍(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量度)。

你手上钟表里的原子也会比我们手上钟表里的原子的相对运动慢10倍,这样你的钟也会走慢10倍。

你的心灵也会慢10倍——在你感觉过了“一小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过了10个“一小会”的时间。

第五节:

意识是如何变慢的

人的意识过程会变慢拥有十分深奥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体悟心灵本质。

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变慢的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实际这是错觉。

日光灯的光线是以每秒钟100次闪动的。

我们可以把日光灯每闪亮一次定义为一个“灯量子”(量子:

即是被分割的“量”)。

而当一百个“灯量子”连续出现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连续被点亮的日光灯。

而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一个意识的过程——比如欣赏音乐或观看美女,都是我们“意识量子”连续出现的过程。

我们以为意识感受是一直出现的,实际这也是错觉,我们的意识感受也像日光灯的闪烁一样,以每秒钟25次的频率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

那么,如何通过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证明“意识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钟=1000毫秒。

而我们脑内出现的每一个意识量子的时间是40毫秒,即一秒钟我们脑中会出现25个意识量子。

其次,如果两个事件,比如两次嘀嗒声或两张图片先后出现在40毫秒钟的时间框限内(即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短于40毫秒)的话,,我们在意识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个声音在前,那个在后;而图片景色将成为双影,因为意识会将这两个事件整合为一个事件。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好是40毫秒时,我们不但能分清楚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看成是连续出现的。

当这两个事件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话,我们即可以分清先后顺序,还会将这两个事件分成不相干的、不连续的两个事件。

最好证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电影胶片。

当电影胶片(每一个胶片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图片组成的)以每秒钟50个图片——即每20毫秒出现一个图片的频率在电影幕布上连续出现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景物的模糊双影——因为这时两个图片会在40毫秒以内同时出现,我们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