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563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docx

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专题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

专题一 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易系辞》记载: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

解析:

B 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中国农业源远流长,耕作技术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选项中属于“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技术或工具是(  )

①骨镰 ②翻车 ③水排 ④曲辕犁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C 骨镰属于骨制工具,使用于“刀耕火种”阶段,故①错误;翻车是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因而属于“牛耕铁犁”阶段,故②正确;水排是东汉时的鼓风冶铁工具,不属于农业耕作技术或工具,故③错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农耕工具,属于“牛耕铁犁”阶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3.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

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  )

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

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

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

解析:

A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秦国正是因为如此,农业发达,故答案为A项。

B项王景治理黄河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D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

4.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汉代”“两牛牵引”“耕作”等词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

A.耦犁B.曲辕犁

C.耧车D.大镰

解析:

A 根据材料“汉代”“两牛牵引”“耕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汉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耦犁。

耦犁是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耕犁,故A项正确。

曲辕犁是唐代发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开沟播种,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大镰是一种农业手工工具,用来割草或收割谷物,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有书记载:

“牛拉三个犁铧,由一人操纵,滴下种子,并同时握住条播机。

这样,一天内可播种667公亩。

”材料中提到的“条播机”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解析:

C 根据材料“牛拉三个犁铧”“滴下种子”“并同时握住条播机”等信息可知该播种工具是耧车,它是汉代赵过发明的,C项正确。

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

解析:

D 耒耜是先秦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二牛抬杠是西汉出现的,故B项错误;一牛挽犁是东汉时期出现的,故C项错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古代中国耕作农具的成熟,故D项正确。

7.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

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A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其中曲辕犁最早是在唐朝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的耕作农具,而这一耕作工具的主要畜力是耕牛,故①②正确;水排是一种冶铁的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故③错误;铁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宋代,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8.图一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图二为清代台湾耕田图局部(采自清人绘《台湾风俗图》),将两图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犁耕技术(  )

A.在传承中发展B.最早出现于陕西境内

C.清代方传至台湾D.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解析:

A 根据材料图一为二牛抬杠直辕犁,图二为曲辕犁,后者是前者的传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东汉画像石,只能表明东汉时期陕西已经出现牛耕技术,不能说明最早,故B项错误;清代台湾使用牛耕技术的图画,表明台湾牛耕技术在该时期的存在,不能反映传入时间,故C项错误;两幅图画都不能体现“女织”的场景,故D项错误。

9.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

“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

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

解析:

A 材料“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反映的是都江堰。

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在四川岷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故选择A。

10.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写道:

“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

”材料所说的井渠是(  )

A.战国时期郑国主持开凿而成

B.汉代关中农民所创造

C.今流行于新疆一带的灌溉工具

D.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所发明

解析:

B 郑国主持开凿的是郑国渠,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井渠由关中农民所创造,流行于西域,故选B项;井渠是水利工程,而非灌溉工具,故排除C项;杜诗发明的是鼓风工具水排,故排除D项。

11.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发达,举世闻名。

下列关于中国丝织业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商代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C.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

D.唐代私营丝织作坊兴起,手工工场开始出现

解析:

D 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纺织业在商朝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汉代出现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

“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

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

家有绫机五百张。

远年老,惑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

”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唐代(  )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B.工商业经营获利巨大

C.官员从事商业经营D.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D 注重提取信息能力考查是近几次学考凸显出来的趋势。

由“家有绫机五百张”可以看出私营纺织作坊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赀财巨万”可以看出,当时工商业经营获利巨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何明远原本是“主官中三驿”,可知官员在从事商业经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进行对比,故D项无从体现。

故正确答案是D。

1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

A.“唐三彩”制造技艺B.青瓷制造技艺

C.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D.白瓷制造技艺

解析:

B 依据材料“越窑”“翠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越窑生产的青瓷,故答案为B项。

A项“唐三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釉下彩绘首创于长沙铜官窑,不符合材料“越窑”且彩绘不符合“翠色”,排除;D项白瓷一般瓷胎为白色,不符合材料“翠色”,

排除。

14.清朝乾隆皇帝偶然得到一件孩儿枕,曾写诗大赞: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北宋时期孩儿枕生产于(  )

A.景德镇窑B.耀州窑

C.定窑D.邢窑

解析: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孩儿枕是定窑生产的,故选C。

15.《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数据。

对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大体与《周礼·考工记》铸鼎合金标准相符。

这表明(  )

A.商代青铜器生产规模相当大

B.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

C.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D.青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解析:

C 材料反映的是今天对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中合金比例数据的记载大体一致,说明周朝对青铜器的含金比例掌握十分精确,故C项正确。

A、B两项符合商周青铜器的特征,但是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在当时比较贵重,并未普遍作为生产工具的原材料,故D项错误。

16.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

土地点

总件数

生产工具

件数

生产工具

所占百分比

铁农具

件数

铁农具所

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80余

77

96.2%

68

88.3%

山西长治

36

31

86.1%

21

67.7%

湖南长沙

70余

21

30%

17

80.9%

广西平乐

181

约170

93%

91

53.5%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

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缓慢

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解析:

A 战国时期铁器在东北、西南等地区出现,且生产工具和铁农具占比很大,说明当时铁农具出现并已运用,故选A项;水力鼓风冶铁技术的出现是在东汉发明水排以后,排除B项;表格体现不了推广缓慢,排除C项;表格中铁农具数量最多的是广西平乐,占比最高的是辽宁抚顺,体现不出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广泛运用,排除D项。

1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

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

解析:

C ①水排出现在东汉,②司母戊大方鼎出现在商朝,③唐三彩出现在唐朝,④素纱

衣出现在西汉,因此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C项符合题意。

18.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

B 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在1500年到1800年,西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因购买了中国的手工业品,故B项正确;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在1500年到1800年间没有松动,故C项错误;西方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在当时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是投资到了农业,故D项错误。

19.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描写江南:

“水市通闤闠(街道),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亥日饶虾蟹。

”该诗反映出当时(  )

①草市交易受官府监管 ②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③江南出现专门化草市 ④草市贸易没有时间限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B 根据材料“吏征渔户税”,可得出官府有征税行为,征税就是一种管理方式,故选①。

材料看不出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故排除②。

根据材料“水市”“烟村”“渔户”“虾蟹”等,可知官府征收的是渔户税,市场上虾蟹很多,村里船多,综合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此诗描写了江南农村一个交易虾蟹为主的草市,故选③。

“亥日”指的是举行集市的日子,代表草市有时间限制,结合所学,宋代以前,政府对“市”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故排除④。

20.读下图,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C.“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D.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解析:

C 本题考查宋代“市”的发展。

洛阳在唐代时已是国际大都会;草市和集镇在南北朝已经出现;专门管理“市”的机构汉代已经出现,这些都不是变化,而且图片也没有反映。

由图片中看到的夜市和分布广泛的商业繁华区,可以判断“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故选择C项。

21.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

“11~13世纪(宋代),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一个新世界诞生了,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

”符合其观点的是(  )

A.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B.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C.“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

解析:

C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是在唐朝,故B项错误。

“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C项正确。

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是在明代,故D项错误。

22.北宋中期,政府规定每个坊场(草市和集市的统称)年税收入在千贯以上的,由官府直接设立税务机构进行收税。

年课千贯以下的,“通计坊务该得税钱总数,俾商先出钱与官买之,然后听其自行取税以为偿。

”这说明当时(  )

A.私营商业已居自然经济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坊场经济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解析:

C 北宋中期,政府对每个坊场根据年税收入征收灵活管理,这说明坊场经济地位已经相当重要,故C项正确。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而且结合所学,即便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也只是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而非不受监管,故错误。

23.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载有: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

“景德镇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材料说明当时景德镇(  )

①因瓷器行业而不断繁荣 ②已经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③受政府重商政策的鼓励 ④城市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D 从材料“每日不下数万人”和“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可以看出景德镇因瓷器行业而不断繁荣,故①正确。

从“佣工”“藉此食者甚众”等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故②正确。

从“景德镇以陶来四方商贩”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④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故③错误。

24.沉没于唐代的阿拉伯“黑石号”商船于1998年在印尼海域被打捞出水。

船上的文物中有一种瓷质执壶是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壶表面装饰的“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纹饰下方衬有褐色彩绘。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说明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

B.反映唐代制瓷融入异域工艺

C.证明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

D.表明外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解析:

D “黑石号”商船上的瓷质执壶兼有中西方元素,体现了外贸中的中外文化交流,D项符合题意。

材料根本就未说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说明了用外来物种作装饰并没说明是否融入了异域工艺,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说用外来物种做装饰而不是说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C项不符合题意。

25.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

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

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解析: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一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它由“全国最大的谷仓”变成“全赖湖广米粟”,应该与蚕桑、棉花这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减少有关。

故选择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

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4分)

(2)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

农商之分,实自此始”可得重农抑商。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可得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人征收重税;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可得加强对商人的户籍控制。

(2)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结合所学可得打破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市场扩大;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

答案:

(1)政策:

重农抑商。

(1分)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人征收重税;加强对商人的户籍控制。

(3分)

(2)变化:

打破市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市场扩大;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

“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材料一中陈亮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二,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政治、经济原因。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陈亮的主要经济观点要从材料中的“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这句话中去找答案,即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强调农业、商业都要重视。

第二小问,材料中“左儒右贾”“喜厚利”等字眼证明了人们已经重视商业,据此回答即可。

(2)问“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其实就是回答出商人们并没有把财富继续投资于商业而是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不利于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题目要求从政治、经济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2分)观念变化:

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

(2分)

(2)依据: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下一代科举入仕。

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2分)原因: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