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40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docx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

第一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讨论稿)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阅读指南

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

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

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

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

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

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

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

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二)练习与测评

1.两河流域早期国家产生于什么时候?

主要是哪些古代民族建立了这些国家?

产生时间:

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世纪

主要古代民族:

建立早期国家的古代民族先后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说明:

本题的“早期”界定为两河流域被波斯统治之前的历史。

2.为什么说《汉穆拉比法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穆拉比法典》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三)探索与争鸣

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

当时的巴比伦王国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

古代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存在奴隶反抗逃亡等现象。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特征:

巴比伦国家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对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贵族利益。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处于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

法典对犯罪行为惩罚严酷;保留了诸如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报复原则的遗痕。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程度:

从法典本身来分析,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否定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等特征,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附:

本课图文出处

1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地图,117×100)自制

2公元前27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一次军事胜利后王室庆祝活动的场景(画板)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6页

3楔形文字(刻有楔形文字的石头和泥锥)

——《人类文明史图鉴:

神王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3页

4《吉尔伽美什》插图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3页

5刻有汉穆拉比法典的石柱的柱头

——《世界文明史》(彩图版)第三卷亚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37页

6《汉穆拉比法典》片段

——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等书中各节选部分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的时间和实行专制集权的统治方式。

知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理解其作为世界文明奇迹的象征意义。

知道象形文字的来历和价值和失传的原因。

理解尼罗河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分析地理环境,思考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方法。

进一步尝试通过网络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体验从中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乐趣。

初步知道历史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历史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金字塔等历史遗迹,为古代埃及人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所震惊。

从象形文字的失传,引发对文化适者生存现象的思考。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你发现古代埃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征?

这些特征对埃及早期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特征:

①自然条件优越,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是沙漠里的一块绿洲;②相对封闭,仅有东北方向的苏伊士地峡与西亚地区相连,是极其难得的对外交往通道。

影响: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使得地处亚非大干旱区的古代埃及成了适于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尼罗河水泛滥后形成的沼泽,使大规模的排水灌溉工程成为埃及人生存的必须,在一定意义上促成国家的产生。

古代埃及的居民成份相对稳定,没有受到更多外来人口冲击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二)知识链接

木乃伊是怎样制作的?

制作木乃伊反映了埃及人的什么观念?

历史学家又用了哪些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木乃伊(mummy)源于阿拉伯文mumiyah,意为“沥青”,即为干尸。

古代埃及人把尸体挖去内脏,浸过盐水,涂以防腐的香料、膏油,再用麻布裹紧,如此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即为木乃伊。

在埃及干燥的气候下,在不透风的墓穴内,可历久而不腐。

制作木乃伊反映了埃及人灵魂不灭、来世信仰的观念。

根据网上信息介绍,为了确认1903年发现的木乃伊的真实身份,历史学家根据历史常识(该木乃伊安放地是小型王室陵园,木乃伊的右手放置胸前是王室成员的标记),确定其为王室成员;又根据CT扫描(确定一枚装在一个写有哈特谢普苏特名字的盒子里的牙齿与木乃伊的牙臼完全吻合),DNA对比等技术,最后验证其身份。

2007年6月,埃及考古学界最后宣布1903年发现的木乃伊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

(三)练习与测评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

“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希罗多德强调了以尼罗河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分析过程参见本课《读图学史》。

还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中埃及的太阳历、书写工具——纸草等与尼罗河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补充。

2、为什么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未能流传后世?

其一,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

其二,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到公元3世纪时,埃及人只能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了。

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起,埃及被迅速“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人们忘却。

(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汉字作适当比较。

附:

(一)本课图文出处

1地图(古代埃及地图,81×104)自制

2古代埃及农民耕田图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47页

3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石像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大出版社卷首彩图五

4狮身人面像

——《世界文明史》(彩图版)第四卷非洲与美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21页

5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网络搜索关键词“哈特谢普苏特”

http//

6用象形文字写在纸草上的《亡灵书》——该图由两部分组成

(1)主体《亡灵书》部分

——《人类文明史图鉴:

神王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第52—53页

(2)右下方的“笔”

——《人类文明史图鉴:

神王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8—49页

(二)图片介绍

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约公元前1503——前1482年在位)。

她是第十八王朝创始人图特摩斯一世嫡长女。

后根据王室惯例,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图特摩斯一世与妃子所生的男孩)图特摩斯二世结婚,生有一女。

约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由庶子(图特摩斯二世与妃子所生的男孩)幼龄即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她任摄政。

次年,废黜图特摩斯三世,自立为法老。

发展对外贸易,采用守卫边界政策,营造神殿,所建方尖碑今仍存遗迹(在卡纳克)。

死后,图特摩斯三世亲政。

哈特谢普苏特所留的文字、物品等均神秘失踪。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知道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知道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理解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知道佛教产生的概况,理解其迅速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点的方法。

进一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为人类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成就而自豪。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比较印度国家与埃及国家、两河流域国家建立的异同点。

相同点: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部落首领将氏族公社管理机构转变为国家机构,用暴力手段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建立。

大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管理公共事务(比如,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加速国家产生。

不同点:

埃及国家和两河流域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因素比较突出,而印度国家运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因素比较突出。

2.为什么佛教能得到迅速传播?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代表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多有微辞。

佛教创立者即为刹帝利种姓。

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得到受婆罗门教排斥的首陀罗和贱民的拥护,传播迅速。

﹡佛教教义“四谛”中所包含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饱受艰难的民众具有心灵慰籍的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

所以佛教得到迅速传播。

(带有星号的答案为拓展性答案)

(二)探索与争鸣

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

从《摩诃婆罗多》片段中,你对印度种姓制度和社会生活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你认为这一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1)种姓制度特点: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更深入的了解:

(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摩诃婆罗多》带有神话色彩,用神的旨意维护种姓制度。

(毗湿摩是福身王和恒河女神之子)。

四大种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同。

(从娶妻人数看)

种姓制度强调种姓内通婚,但是,并不绝对。

各种姓男子可以娶与自己种姓相同或低于本种姓的女子为妻,而女子不能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子(从“在刹帝利家庭中,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中可获得此信息)。

首陀罗受明显歧视,各种姓不能娶出身首陀罗的女子为妻。

……

(3)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本题开放,言之有据即可。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注意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同一历史时期时正面与负面双重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提示“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

以下分析谨供参考。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印度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印度最盛行的宗教印度教反映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

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附:

本课图文出处

1古印度国王石像——《世界文明史》第三卷(亚洲卷),彩图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第2页。

2悉达多降生图——同上,第6页。

3佛陀坐像——同上,第7页。

4佛教早期域外传播路线图——《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5《摩诃婆罗多》插图——《世界文明史》第三卷(亚洲卷),彩图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第9页。

6《摩诃婆罗多》片段引自[印]毗耶娑:

《摩诃婆罗多》第六卷,黄宝生、葛维钧、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印第安三大文明中心——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的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以及主要成果。

理解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技能:

初步学习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谴责殖民主义毁灭印第安文明的粗暴行径。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1、观察美洲的地理位置。

这种地理位置的特征对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

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

﹡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大多处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的高原地带,三大文明之间也没有交流。

因此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2、玛雅人的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的功能相同吗?

请查阅资料后说明。

(提示:

网络搜索关键词“玛雅文明”,即可获得相关知识。

不一样。

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塔呈阶梯形,塔顶有庙宇。

美洲现存最大的太阳金字塔边长210米,高约64米,始建于公元1世纪。

(二)练习与测评

填写下表,梳理知识。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名称

区域范围

存在时间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公元前2500年开始,15世纪中叶急剧衰落,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金字塔式神庙

阿兹特克文化

今墨西哥一带

12世纪开始,15世纪强盛

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使用奎宁等

印加文化

安第斯高原

15世纪向外扩张16世纪30年代消亡

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

(三)探索与争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农作物是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

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都是印第安人从野生植物中首先培育的。

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西红柿是常用蔬菜,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

奎宁、毛第黄等药物为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人类物质生活,今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此外,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附:

本课图文出处

1地图(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图,95×133)自制

2玛雅人的金字塔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41页

3描绘阿兹特克神话的壁画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44页

4印加人建造的库斯科城墙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49页

5玛雅人的文字“基普”——该图由两部分组成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50页和第351页

第5课古代非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理解黑非洲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所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深刻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黑非洲”可以通过哪些地方与外界交往?

这种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仅在东北角上,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

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黑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

位于红海边的阿克苏姆文明相对发展快一些。

(二)文献选读

铭文中的“他们”指什么国家?

指库施王国。

(三)练习与测评

1.列举古代“黑非洲”两个主要文明区域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1)位于东北非前后相继的麦罗埃与阿克苏姆文化。

麦罗埃的冶铁业发达,采金、制作陶器、种植棉花等都是重要文明成果。

有象形文字,已失传。

阿克苏姆文化兼收并蓄各国、各地区文化,拥有广泛的贸易往来,自己铸金币,巨石建筑等。

(2)位于南非的大津巴布韦文化,石头城。

2.阿克苏姆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特征:

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

原因:

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

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探索与争鸣

用这个观点(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中关于文化交流的言论,略)考察非洲,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历史,你有什么体会?

(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这段言论符合历史史实。

从黑非洲与其他大洲对比考察,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参见“读图学史”)。

从黑非洲内部考察,地处东北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联系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

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

即使是曾经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

这段言论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附:

本课图文出处

1地图(古代黑非洲文明示意图,114×128)自制

2古代非洲国王头像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18页

3刻有麦罗埃文字的石碑

——《世界文明史》(彩图版)第四卷非洲与美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4页

4刻有“万王之王”铭文的阿克苏姆石柱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15页

5阿克苏姆圆头碑

——《世界文明史》(彩图版)第四卷非洲与美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1页

6大津巴布韦的石头城

——《世界文明史》(彩图版)第四卷非洲与美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6页

7阿克苏姆石柱上的铭文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15页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的历史地位。

知道古代城邦制度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间及特点等历史概况。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进程,理解其深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史实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推崇民主制度,赞扬古代人民在政治文明方面的创造。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仔细观察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联系第一单元的内容,你认为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种环境对于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古代希腊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境内多山,多岛屿,土壤贫瘠,淡水缺乏,海岸线长而曲折,﹡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古代希腊与埃及、巴比伦、波斯等亚非文明古国相毗邻。

这种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

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地小人多,向海外大规模移民;本土和殖民地建立起一批城邦,形成城邦政治;通过海外贸易等途径,吸纳亚非文明古国的文化成果,又向外传播希腊文化。

(二)练习与测评

1.古代希腊为什么会形成众多城邦?

(提示:

本题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为什么形成国家?

二是为什么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点的城邦制国家。

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生产力进步,铁制工具广泛应用,手工业中铁器、铜器、陶器、纺织业和造船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在对外贸易中,金属货币出现。

希腊字母创制。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加剧,人口流动增加,血缘关系的纽带渐趋松弛,氏族社会组织日趋解体,在希腊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

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余个以某一建立于高阜附近的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部分乡村地区的“城邦”。

2.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三)探索与争鸣

请你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评价伯里克利和柏拉图的观点。

(提示:

本题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伯里克利和柏拉图的观点都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某一方面做了评价,有事实依据,但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伯里克利全面肯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它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