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32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docx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革命探索主题

革命探索主题

1.(2015·福建高三质检·38)(36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6分)

【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革命探索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由材料一中“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得出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瞢醒国人;第二小问爱国活动,根据所学知识把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救国活动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应各个派别总结出来即可。

(2)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二中“(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得出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由材料二中“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得出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由材料二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得出影响更大;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应超越的表现,从20世纪初的科技、大众传媒、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即可。

_

(3)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三中“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由材料三中“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得出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即可。

(4)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民族危机加剧,由材料二中“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得出先进中国人的引领,根据第

(2)问中的第二小问可知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推动了民族的觉醒,促进民族团结,由材料三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答案】

(1)原因:

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瞢醒国人。

(4分。

答对二点即可)

活动:

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领导民主革命。

(6分)

(2)表现:

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

(4分。

答对二点即可)

因素:

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人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6分)

(3)特点:

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分)

说明:

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6分)

(4)因素:

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6分。

答对三点即可)

2.(2015·山东枣庄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史料

史论

①1861~接轨

奕:

“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②1898~变局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

“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③1945~复兴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

(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6分)

材料二共祭炎黄始祖圣陵千里播迁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

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

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

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

(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9分)

(4)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

(5分)

【考点】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探索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史论,根据材料一中“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第一个史料只体现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而没有求富,所以史论错误。

材料一第二个史料中“革去故,鼎取新”,“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等词反映出了维新思想进步性,所以史论正确。

根据材料一第三史料中“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战役”可知台儿庄战役只是国民党军队独力的抗战表现,不符合全民族抗战的定义,所以史论错误;第二小问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第一组史料和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结合洋务运动中与“求富”相关的历史史实补充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去掉多余的“求富”目的即可。

第三组史料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举例有各民族、各阶层参加的抗日活动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结合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修改即可。

_

(2)根据材料一第一组史料中“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所以结合洋务运动的原因回答即可。

(3)结合材料二中“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这句话分析其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二中“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

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

”这几句话来描述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二中“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这句话分析其历史意义。

(4)根据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抗日战争之间的共性分析主题。

【答案】

(1)史论:

②可直接推出(2分)

①史料补充: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相关史实。

(修改结论:

师夷长技以自强)(2分)

③史料补充:

中共敌后战场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有关抗战史实(其他少数民族、爱国华侨等有关抗战的史实亦可得分)。

(修改结论:

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2分)

(2)因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或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6分)(若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王朝的衰落,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也可得分)。

(3)现象: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逐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分)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和成陵西迁,显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国共两党抛弃前嫌,推动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

(3分)以上现象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答出保护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亦可得分)。

(3分)

(4)主题:

独立、富强、民主——中国近代社会嬗变更新。

(或答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等都可酌情得分)(2分)

方法:

史料搜集;实地调查;调查报告。

(3分,答1点2分,两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015·河北唐山二模·41)(12分)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

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

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

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

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12分)

(要求:

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辛亥革命;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探索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在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_

【答案】示例一:

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

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

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4.(20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

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

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考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探索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材料及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考虑,主要的妥协事件有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重庆谈判,然后对这些具体的事件围绕着妥协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行说明。

_

【答案】示例:

(1)南北议和。

(1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所控制的清政府进行的和谈。

和谈虽迫于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达成协议,但有利于减轻南方革命政府内外交困所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流血斗争。

(3分)

(2)第一次国共合作。

(1分)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分)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分)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谏”。

在中共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解决时局转换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分)

(4)第二次国共合作。

(1分)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协商谈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3分)

(5)重庆谈判。

(1分)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3分)

注:

史实如列举无积极意义、作用或影响的,诸如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陈独秀的妥协退让等,一律不给分。

5.(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2)(13分)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2分)

【考点】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革命探索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形势,由材料一可知,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注意时间是1929-1932年,联系1929年之前发生的相关史实,北伐战争使国民党军队北调,南方相对空虚,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

(2)第一小问形式,根据所学知识,“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二“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可见,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第三小问不足,“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范围过于庞大,而支持力量只有农民。

(3)第一小问创新,概括材料三关键信息即可“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第二小问意义,调动各阶层参与有利于巩固合作,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_

(4)材料反映了中共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材料三中三三制的实践,说明中共注重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

(1)形势:

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分)

因素:

国民大革命(或北伐战争)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

(2分)

(2)形式:

武装斗争。

(1分)

内容:

土地革命。

(1分)

不足: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有剥削的人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2分)

(3)创新:

建立抗日的各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

(2分)

意义:

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

(4)认识:

中共从实际出发调整方针政策;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建设。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