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遗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244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邯郸遗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邯郸遗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邯郸遗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邯郸遗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邯郸遗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邯郸遗稿.docx

《邯郸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邯郸遗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邯郸遗稿.docx

邯郸遗稿

邯郸遗稿

邯郸遗稿明·赵献可公元1368-1644年

妇产科著作。

不分卷(本电子书分四卷)。

明赵献可(养葵)撰。

撰年不详。

赵氏于前人基础上倡命门学说,并用之于女科。

认为妇女诸病,多因肝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所致,与命门水火盛衰之关系尤为密切;又谓命门为人体生命之根本,命门有主宰妇女发育、生殖之功能。

故治疗偏重于壮肾益脾,选方多以六味、八味、补中益气、六君为主,学术上有所创见。

此书传本甚少,建国后有复印本。

叙《史记》扁鹊传中称其过邯郸,闻赵贵妇人,遂为带下医,此女人科之所乎?

先生之《邯郸遗稿》,此物此志也。

妇女之病难治于男子,禀性阴柔,气血最多凝滞,且见症又诡变百出,往往误投一剂即酿成沉,而世所称女科善本,如《济阴纲目》诸书,议病裁方不无畸重畸轻之弊。

《邯郸遗稿》他书引用颇多,其论胎产别开生面,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

惜无刻本行世,辛丑岁得抄本一帙,屡于临症时师其大意,辄获奇效。

藏诸家塾,借抄者踵相接也,恐转辗沿写,或滋亥豕鲁鱼之误,亟付梓人,以公同好,庶先生一片苦心,其启牖靡涯欤!

先生《医贯》一书,久经行世,以未化拘墟之见,故洄溪砭之,而此书则简赅详明,能令读者耳目一新,较诸《医贯》,奚翅霄壤哉!

想《医贯》着在学养未深之候,或根据草附木者流捉刀所为,亦未可定。

乌容执一以薄古人耶。

先生赵氏,名献可,养葵其字也。

  着述家每出一书,辄称翻刻必究,余甚惑焉,倘艺林中有同余好者,或嫌镌板未工,务期陆续刊发,则先生之立言,尚其不朽乎千古。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春王月吴趋生吴升谨叙

[卷之一]调经总论

凡妇女经事,谓之月水,又谓之潮水。

曰月者一月一至也,曰潮者取其信也。

上蓄为乳汁,下行为月水。

夫阴必从阳,故禀火色而红。

血为气配,气寒则寒,气热则热,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行则行。

平和之气,三旬一见,应月盈焉,其行有常,故名曰月经。

贵调其气以行其血,血盛气聚是谓之从,从则孕而无损,若将理失宜,变证百出,为病不浅。

有枯闭不通者,有淋漓不止者,有不及期与过期者,有先通而后止者,有错经而妄行者,有紫黑块而行痛者,有全白色而似鱼脑者,有黄绿色而似牛髓者,有肥人痰多血海弥满而经闭者,有瘦人精气不聚子宫无血者,有因久患潮热消血者,有因久发盗汗耗血者,有因脾弱不生血者,有因七情气结而经闭者,有泻痢失血者,有年久经不绝者,有一生经不至者,有来时发谵语如见鬼状者,有临行遍身痛而浮肿者,或赤白淋浊,或崩中带下,或七疝八瘕,或聚或散,乍有乍无,其余病证未能悉举。

其将来而痛者血之滞也,块而下者气之凉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乱也,色紫者气热也,黑者热甚也,参前者气热而速也,迟后者气滞而涩也,一月两至者血热、故多也,两月一至者血冷、故少也,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也,热用冷药,冷用热药,不可一途而取明矣。

[卷之一]经候

《素问》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灵枢》曰∶“冲脉起于胞中,出于气街,前行于胸,伏行于背,上出颃颡,渗灌诸阳,下入于足,注诸经,为十二经脉之海,其出入偕少阴经以行,故为血海。

”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为石女,不在经闭成劳内论,不须服药。

亦有年大自通而受孕者。

凡室女诸病,以调经为先,理气为要,每遇经至,切戒气恼,否则有症瘕之患。

室女经闭成劳,不可投通血桃仁之类,当用生血四物之剂。

若骨蒸、潮热、咳嗽,脉七八至,视其肌肉消瘦之甚,药之无益。

室女经水先通后闭有二∶饮食如故,面色不黄,名曰歇,非病也,不须服药;如面黄身热,不食,此因积想沉思,气郁不遂,致血枯竭而月水先闭,多成劳损,名曰童劳,非药可治,此症阴阳不和,急于配合,夫妇成欢即愈,否则十死八九,宜服补中益气汤加知、柏、生地,如咳嗽,加五味、门冬之类。

【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生姜大枣室女经闭不通,五心烦热,宜四圣散。

【四圣散】

桃仁当归红花牛膝室女经水淋漓不断者,宜琥珀黑龙丹。

【琥珀黑龙丹】

五灵脂当归地黄川芎良姜入砂锅内,用赤石脂、纸筋、盐泥封固,火红,去火候冷,取去黑色,研细入后药∶百草霜乳香生硫黄琥珀花蕊石上五味研细入前药,和匀,用醋煮糊为丸。

每服时用炭火红,投入姜汁内浸淬,以酒、童便调服。

寡妇尼姑经闭,乃独阴无阳,志欲不遂,是以阴阳交争,乍寒乍热,全类温疟,久则成劳,肝脉弦出寸口,比男十倍难治。

当开郁为先,后乃调经生血,然亦生死参半,盖由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欲动也。

娼妇经闭由劳郁所致,但娼妇本无经闭之理,间或有之,乃为元气未足即被男子所伤,宜服补血养气之药。

经水过期而来,有血虚、血寒、血滞、血热。

血虚者,腹不痛,微微身热,宜生血调气,用八物汤加香附,或四物汤加黄、升麻、陈皮。

【八物汤】

人参茯苓当归白芍白术甘草地黄川芎

【四物汤】

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血寒者,宜四物汤加木香、香附、陈皮、甘草、红花,或用归附丸、艾煎丸。

【归附丸】

香附童便醋煎至四分之一,下艾叶,煮干取出,捣烂入后药∶当归(酒浸)地黄(酒浸)川芎醋、酒糊为丸。

【艾煎丸】

吴茱萸(泡淡)当归熟地白芍石菖蒲川芎人参艾叶橘红如恶心呕吐,加丁香、半夏、生姜。

血滞者腰腹疼痛,胸膈饱满,宜四物汤加醋炒香附、延胡索。

腹不痛者为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过期而来,并色淡者,此痰多血少也,宜补血豁痰,治以川芎、当归、生地合二陈,或加参、、阿胶。

【二陈汤】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肥人过期是气虚挟痰也,以二四汤去熟地,加香附、参、,或二陈加芎、归、苍、附、南星。

【二四汤】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芍药瘦人过期是热多血少也,宜四物加归、地、甘、,少佐桃仁、红花。

经水过期不调,或一二月不至,或三四月不行,用艾煎丸、醋附丸主之。

【醋附丸】

香附(醋浸透)醋糊丸淡盐汤下。

加艾、当归,如前法,治症同,名艾附丸。

若经水过期,骨蒸发热更兼白带者,宜四物加杜仲、续断、巴戟、丹皮、柴胡、香附、白术、地骨皮。

经水先期而来者,有血热、有气伤血海,血热者腹多不痛,乃是火也,宜服凉血地黄汤,或四物汤加芩、连、柴胡、香附,或加黄柏、知母、陈皮为丸。

【凉血地黄汤】

生地黄连升麻细辛当归黄芩柴胡本红花黄柏防风蔓荆子川芎知母羌活荆芥甘草肥人亦兼痰治之。

虚热者,宜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

【逍遥散】

白术当归柴胡甘草茯苓白芍薄荷加煨姜一片,水煎服。

气伤血海者,宜大用芎归之剂,盖此证以肚腹痛为别∶若泻、腹中冷痛,用五个散;干嗽者,逍遥散治之。

【五个散】

陈皮甘草枳壳川芎大腹皮浓朴桔梗白芍半夏香附紫苏白芷茯苓藿香麻黄干姜肉桂经水如不及期而来者,有火也,宜以六味地黄丸滋水,则火自平矣;如不及期而来多者,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如半月或十日而来,且绵延不止,此属气虚,用补中汤;如过期而来者,火衰也,本方加艾叶;如迟而色淡者,本方加桂。

此其大略也。

其间亦有不及期而无火者,有过期而有火者,多寡不同,不可拘于一定,当察脉之迟数,视禀之虚实、强弱,但以滋水为主,随证加减。

凡紫与黑色者多属火旺之甚,亦有虚寒而紫黑者,不可不察脉审证,若淡白则无火明矣。

【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丹皮经水来脐腹绞痛,时作时止,乃气郁血滞,宜四乌汤。

【四乌汤】

当归香附陈皮甘草川芎乌药白芍经水欲行脐腹绞痛,乃血涩故也,以四物汤加延胡索、槟榔、川楝子、木香治之。

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血气阻遏,脐腹刺痛,宜服当归须散。

【当归须散】

当归须桃仁香附赤芍乌药红花苏木肉桂甘草酒、水煎服。

临经腹痛,以四物汤加延胡索、丹皮、陈皮。

如痛甚者,豆淋酒;痛缓者,童便淋酒。

【豆淋酒法】

以黑豆炒焦投入酒中经水行后,腹痛绵绵不止,虽曰虚寒宜补,然气亦能作痛,若一概补之,不益痛乎!

须视受补与否?

如不受补者,以四物加陈皮;如受补者,以八物加香附,血虚者倍参、,挟寒者加干姜,血行气滞者加艾。

若经净后腰腹疼痛者,此血虚也,宜服八珍散,以白芍易赤芍,白术易砂仁;如觉腹冷,加肉桂。

【八珍散】

与前八物汤同经水过期紫黑有二∶有气血混并而成紫黑者,有块痛是也;有血热而成紫黑色者,腹不痛是也,统以四物加连、附治之。

经水过期而似鱼脑者,痰多血少也。

有绿黄如泥土者,血寒气虚也。

其黄绿者宜暖经和血,忌用凉剂;其淡白者,宜补血导痰,以二陈加芎、归、参、、胶、地。

经水涩少不快,宜四物加红花、葵花,如经水行微少、或胀或疼,宜四物加延胡索、白芷,醋煎。

经水过多,以六合汤或胶艾汤治之。

【六合汤】

生地白芍归身川芎黄芩白芷

【胶艾汤】

阿胶熟地川芎艾叶当归白芍如去血过多,神气倦怠者,宜增减四物汤。

【增减四物汤】

人参当归白芍干姜川芎甘草如去血过多,心神不安,言语不常,宜宁心膏、胶艾汤。

【宁心膏】

辰砂枣仁琥珀人参茯神乳香上为末,每服一钱,浓煎枣子、灯心汤。

或作丸,薄荷汤下。

因气不和,致血不能流转而经不调、脐腹疼痛者,是血凝气结,其脉沉紧,宜温经汤。

【温经汤】

人参当归白芍延胡索肉桂川芎牛膝蓬术丹皮甘草气滞血凝者,腰腹刺痛,宜桂枝桃仁汤、通经六合汤。

【桂枝桃仁汤】

桂枝桃仁生地芍药人参甘草加枣子煎。

【通经六合汤】

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蓬术肉桂经水凝滞,心腹疼痛者,宜琥珀散、佛手散治之。

【琥珀散】

熟地赤芍肉桂三棱当归丹皮延胡索蓬术乌药蒲黄刘寄奴琥珀为末,酒调服。

【佛手散】

川芎当归水、酒各半煎服。

经闭腹满疼痛,发热恶寒者,宜凌霄花散、牡丹皮散。

【凌霄花散】

凌霄花当归桂枝红花刘寄奴赤芍延胡索丹皮白芷酒半盏,再入红花煎。

【牡丹皮散】

当归红花肉桂蓬术赤芍丹皮苏木延胡索鬼箭羽干漆没药(另研)陈皮乌药甘草室女经闭成劳,脐腹瘕痛,宜牛膝散或通经丸。

【牛膝散】

当归丹皮肉桂桃仁川芎赤石延胡索牛膝木香水、酒煎。

【通经丸】

肉桂大黄(煨)干漆(研碎炒令烟尽为度)青皮川乌(泡去皮)川椒蓬术干姜桃仁红花当归上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淡醋汤下。

经水涩少,渐渐不通,潮热瘦弱者,宜四物汤倍加泽兰治之。

淤血凝积,经候不调,时时作痛,腰膝重疼,小腹坚硬者,宜红花当归散。

【红花当归散】

红花牛膝刘寄奴肉桂当归紫葳苏木白芍白芷甘草酒煎服。

妇人胃气不调,亦能使经经岁不通,体壮实,但饮食减少者是也,宜服逍遥散以消食理脾,使饮食进而元气足,后以和其血气,则经水自行矣。

经沉滞不调,脐腹刺痛,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一月不至,或一月两至,宜服佛手散,或三神丸。

【三神丸】

当归橘红延胡索(酒炒)为末,酒糊丸,空腹艾醋汤下。

妇人月水不调,或前或后,或淋漓不断,断后复来,状若泻水,腹中坚痛,或闭塞不来,宜服桃仁散。

【桃仁散】

人参川芎赤芍丹皮牛膝肉桂当归生地泽兰蒲黄桃仁半夏生姜甘草经水不调,或来多不节,或过月不行,或崩血不止,宜大温经汤。

【大温经汤】

人参肉桂川芎白芍天冬阿胶吴茱萸当归丹皮甘草半夏生姜经水适来适断,日晡往来寒热如疟状,或痰嗽,宜先服小柴胡汤,后服四物汤。

若泄泻,去黄芩,加白术、茯苓;如自汗,减柴胡,加黄;如寒热皮肤冷,加桂枝;如腹冷,加肉桂,如咳嗽,加五味。

【小柴胡汤】

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阴虚潮热,渐成骨蒸,宜逍遥散,或牡丹皮散。

月水或前或后,崩漏,赤白带下,每遇经行,小腹急痛,头眩,饮食少进,气闷者,宜加减吴茱萸汤。

【加减吴茱萸汤】

吴茱萸干姜当归防风茯苓肉桂细辛丹皮桔梗木香门冬半夏甘草加姜、枣煎服。

经水不调,脐腹冷痛,恶心,胀满,至晚则剧者,宜四乌汤、姜黄散,或艾煎丸。

【姜黄散】

姜黄川芎肉桂蓬术丹皮红花当归赤芍延胡索水煎,入酒少许。

形体黑瘦,经水不调者,子宫无血故也,养其阴则自然经至矣。

肥人经水不调,乃湿痰也,去其痰,则经自调矣,宜二四汤,或导痰汤入芎、归、连、地(必用姜汁炒,恐泥膈也)。

【导痰汤】

半夏茯苓枳壳南星甘草陈皮姜经水不调,脐腹冷痛,宜牛膝散;若经水不利,时觉冷痛,寒热往来者,宜异攻散。

【异攻散】

丹皮肉桂川芎乌药白芷芍药干姜当归延胡索桔梗生姜水、酒煎服。

妇人血枯经闭,有因胃气虚,水谷难化,津液不生,而血虚不来者;有因少时吐衄,崩漏大脱血,气亦不足者;有因潮热骨蒸,不生津液,而经水闭绝者;有因房劳多产,枯竭于内,而经不通者。

以上四者,总名血枯。

若脾虚胃消善食,黄瘦而不生血,月水全闭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生地、天花粉。

气血俱虚,潮热骨蒸,宜十全大补汤,加酒黄柏、牛膝。

【十全大补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肉桂生姜大枣心肾俱虚,咳嗽一、二声无痰,夜热盗汗,肌体瘦弱,饮食减少,卧则恍惚,异梦不常,微咳,痰中有红丝者,名曰脉痿,宜劫劳散。

【劫劳散】

人参黄茯苓半夏甘草熟地当归白芍阿胶五味子每服二钱,水盏半,加姜三片,枣子三枚,煎八分,日进三服。

经水断后,身热谵语,日哺尤甚,宜小柴胡汤。

经水先断,后小便不通,四肢浮肿,名曰血分,此症难治,宜小调经汤。

【小调经汤】

当归白术肉桂赤芍没药细辛麝香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汁调或酒下。

若先小便闭,后致经水不通,四肢浮肿,名曰水分,此病易愈,宜葶苈丸。

【葶苈丸】

葶苈子续随子干姜上为末,枣肉为丸,桐子大,煎竹叶汤送下七丸。

如大便去,减续、葶,加白术为丸。

或问∶论调经以滋水为主,不须补血,何也?

曰∶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者天一之真,癸者壬癸之水,月者水之精,以一月而盈,盈则昃。

女人经水一月以时而下,能有子;不以时下,或过期,或不及,皆为病,病则不能有子。

所以必须调经,调经必须滋水为主。

又问曰∶同一红色,非血而何?

曰∶女人系胞之所而养经之处,养之一月而行,行则虚矣;以时交感,以虚而受,人若有孕,此水即化为乳而不月。

乳之色白也,何谓血乎?

至四十九而天癸绝,其所绝者天癸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见其亏,故不须四物汤补血,补血兼不得滋水,滋水必兼补血,故必以六味丸滋水。

何也?

盖血乃后天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而成,以为流行之用。

若经水乃冲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经八脉,俱属肾经无形之脉,其冲任者,奇经之二,其脉起于胞中,为经脉之海,与手太阳、手少阴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女人独禀此水以为生生之原,与男子二八之精同气,从天一之源而来,精则一月而满,满则溢,似血实非血也。

  冲任起于胞中,男于藏精,女子系胞,其间又恃一点命门之火为之主宰。

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

所以,滋水更当养火,甚有干涸不通者,虽曰火盛之极,亦不宜以苦寒之药降火,只宜大补其水──天一之原。

以养之使满,满则溢,万无有毒药可通之理!

此调经之法类如此。

[卷之二]血崩

凡血崩之疾当分阴阳而治,气血人身之阴阳也。

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

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足则降者胜,血出下窍。

总之血随阳气而升降,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故用助风益气。

凡气虚不能摄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脉虚大、食饮无味,久病者有之。

崩漏,有血虚,有惊忧,有怒气,有热搏,有劳伤。

经血忽下者,名曰崩漏。

其为病,须审腹痛、腹不痛。

如腹痛,当分虚实之异,缓急之殊,若淤血者,体必作寒;空痛者,少腹喜按也。

淤血则当去,空痛则当补。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经曰∶崩中日久为白带,漏若多时骨髓枯。

脉小虚滑可治,急疾紧数难痊。

凡治崩漏,宜大补气血与养脾胃,微加镇逐心火之药以治之,补阴泻阳其患自愈矣。

经水妄行及血崩不止,宜黄柏散,或凉血地黄丸。

【黄柏散】

地黄柏叶黄芩蒲黄当归艾叶伏龙肝干姜因热崩下者,宜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或黄连解毒汤加艾叶。

【黄连解毒汤】

黄连栀子黄芩黄柏崩漏纯血,乃脾弱气逆也。

如身热,宜当归芍药汤。

【当归芍药汤】

当归白芍陈皮甘草黄白术柴胡苍术若崩而脉紧无力,脐下如冰,白滑间有如屋漏水者,宜胶艾汤加青皮、炮姜炭、蒲黄、黄,或丁香胶艾汤。

【丁香胶艾汤】

丁香阿胶艾叶四物汤若气血俱虚,以四物汤加人参、黄,或平补散,或大温经汤,治之即愈。

【平补散】

阿胶椿树花熟地川芎艾叶蒲黄白芍当归地榆若因气虚而下,宜四物加参、、白术、升麻、蒲黄、香附。

若崩中过极,心神恍惚,宜茯苓补心汤。

【茯苓补心汤】

人参熟地当归白芍茯苓紫苏川芎用米饮汤煎服。

若崩漏连日不止,宜荆芥散、如圣散、黄柏散、立效散,或四物汤加黄芩、荆芥,或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槐花。

若少腹刺痛,艾煎丸主之。

【荆芥散】

荆芥用麻油少许以灯草燃灯,烧荆芥焦色为末,童便调服。

【如圣散】

棕榈干姜乌梅并烧炭存性,用乌梅酒调下。

【立效散】

当归莲蓬壳红花茅花白棉花用白棉纸包好,以火之存性为末,开水送下。

若崩漏昼夜不止,或经年不愈,诸药不效,急则治其标,宜白芷、香附、百草霜;缓则治其本,宜四物汤加芩、连、参、、姜、附,又四物汤加荆芥、黄芩止血尤效,或香附、莲房灰、米饮汤送下,或以十灰丸,或以五灵脂烧存性为末,乌梅汤下。

【十灰丸】

黄绢艾叶莲房棕榈马尾蒲黄油发绵藕节赤松皮上十味各烧存性为末,醋糊为丸,米饮汤下。

肾虚不能镇守相火,如暴崩、下血不止腹不痛者,宜服凉血地黄汤,或八物汤内加芩、连。

因内伤所致,腹不痛者,宜凉血地黄汤;如腹痛者,宜大剂四物汤治之,后用补宫汤。

【补宫汤】

当归熟地阿胶艾叶川芎白芍地榆白术甘草老年血崩腹不痛者,宜八物汤加芩、连、柏叶,此乃急则救标之意,必当先理脾胃为主。

若少年血崩腹痛,实者多,虚者少,虽崩,当服四乌汤。

若年高血崩腹痛,有余者少,不足者多,虽痛,宜眼十全大补汤。

[卷之二]带下

白带,如带不断者是也。

其所以然之故,带者奇经八脉之一也,腰脐间回身一周,如束带然。

八脉俱属肾,人身带脉统摄一身无形之水。

下焦肾气虚损,带脉漏下,白为气虚,赤为有火,治法俱补肾为主。

白者多,赤者少。

有脾虚者,六君子汤加升麻;有气虚者,补中汤;肝虚者,逍遥散兼六味地黄丸。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橘红带下有气虚、痰郁、血虚,种种不一,伤于脏腑,流经而发。

伤肝经者,色青如泥;伤心经者,色赤如红精;伤脾经者,色黄如烂瓜;伤肺经者,色白如涕;伤肾经者,色黑如衄。

然虽分五色之伤,大约赤、白色居多。

白者热入大肠,赤者热入小肠。

白者属气,赤者属血。

气虚者用参、术,血虚者用芎、归也。

然此症腰痛者多,不痛者少。

大凡白带甚则腰痛,轻则不痛也。

今人受气甚时,则就腰痛、头晕、眼眩,然则白带系气虚可见矣,宜服养荣汤。

【养荣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姜黄乌梅白芷生姜五加皮海桐皮肥人白带,多是湿痰,宜用星、夏、海石、芎、柏、苍、附之类。

瘦人白带,多是湿热,宜用滑石、芎、柏、海石、蛤粉、青黛之类。

治赤白带与痢同法,宜胃风汤、五苓散、四物汤。

【胃风汤】

白术牡蛎当归白芍肉桂茯苓粟米川芎

【五苓散】

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痰流下注,渗入膀胱,上宜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术二陈丸、瓦楞子以燥其湿。

【二术二陈丸】

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白带、心腹痛,面黄虚弱者,宜当归煎丸。

如腰痛,宜萆厘清饮。

【萆厘清饮】

川萆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甘草梢茯苓盐

【当归煎丸】

当归赤芍牡蛎陈皮熟地白芍地榆川断上为末,醋糊丸。

酒、米汤下。

白带漏久,尺脉微弱,肾水枯者,宜用补经固真汤。

【补经固真汤】

白葵花郁李甘草陈皮干姜柴胡人参上药先煎,再入川芎煎服。

治白带用白芷、黄柏,须炒成炭;苍术,盐水炒焦。

东垣先生用葵花法∶白者治白带,红者治赤带;芍药须炒黑,用之良验。

治妇人赤自带下,宜用七制香附丸。

【七制香附丸】

香附、三棱、蓬术,童便同浸;又以香附、红花、乌梅、盐水同浸;又以香附、川芎、生水同浸;又以香附、当归、酒同浸;又以香附、延胡索、生水同浸;又以香附、熟地、酒同浸;又以香附、丹皮、艾叶、醋同浸。

用净香附为末,酒、醋糊为丸,淡醋汤送下。

[卷之二]淋浊

妇人年七七,数尽而经不断,此乃气血有余也,不可止之。

若既绝而复来者,或伤损,或淤血,皆以两胁、少腹急痛为辨,宜四乌汤,用赤芍;其势不可止,宜八物汤加芩、连,然不可遽投,恐伤脾胃。

老年淋漓不断,因幼时气多,积久而成。

经水每月二、三至者,多成崩淋,宜大剂八物汤主之。

淋漓白滑,间有如屋漏水状,下而不止,止而复来,脐下如冰者,宜香胶艾叶汤。

若劳伤血气虚弱,淋漓日久者,宜胶艾汤加炒蒲黄、黄芩。

如有汗,加黄;如虚者,加人参。

【香胶艾叶汤】

丁香阿胶艾叶川芎熟地当归白芍血淋不断,三、五日一至,积久不愈,或因经来入房致劳,或因受气郁结所致。

须视小腹痛与不痛、脾胃实与不实。

若房劳所伤,宜先活血,后理其经。

如小腹痛者,以归附丸治之;如小腹不痛者,以内补汤治之。

如气伤,胸满迷闷,腹痛,与脾胃不实者,恐上有淤血,未可止也。

宜四乌汤、归附丸、大个散、四物汤加陈、甘、桂、附,后以补宫汤、安胎饮。

【内补汤】

地黄当归川芎白芍橘红茯苓白术甘草

【大个散】

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浓朴苏梗香附藿香白芷茯苓菟丝子

【安胎饮】

白术黄芩地榆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阿胶艾叶半夏腹不痛,胃实而淋日久者,宜八物汤加芩、连,若食少者,略加陈、楂少许,或内补汤、补宫汤治之。

若泻,腹不痛者,宜胃苓汤治之;若泻,腹冷痛者,宜五积散治之。

若嗽而不泻者,宜二四汤治之;嗽而兼泻者,宜胃苓汤治之。

大凡治血淋症,必以胃气为本,故先理胃健脾为要。

如嗽急淋缓,先止其淋,勿可忽也。

【胃苓汤】

(又名五苓平胃散)肉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五积散】

肉桂干姜白芷茯苓麻黄藿香甘草桔梗半夏生姜浓朴陈皮川芎枳壳当归白芍淋虽有赤白之分,不过虚寒郁结为多。

如淋漓不断,养胃汤加香附;红色者,用八物汤;白色者,用艾煎、归附二丸;如淋而带沙者,尤当分气血轻重,不可渺也。

若白淋变为黄水,则将变血为淋矣,宜艾煎丸加白芍。

【养胃汤】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皮青皮姜黄白芷生姜海桐皮五加皮白浊者,膀胱经热也,失治当生痈疽,宜服清心莲子饮。

若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寡妇尼姑多有是疾,此乃郁火也,宜降火为主。

或有劳伤肾虚,或有心虚而得,或因思虑过度。

若过虑伤脾,宜四七汤、锁精丸,重则加益智、盐煎。

【清心莲子饮】

人参黄茯苓甘草黄芩车前子石莲子地骨皮麦冬水煎候冷,空腹服。

【四七汤】

半夏浓朴茯苓苏叶生姜大枣

【锁精丸】

  青盐茯苓五味子破故纸上四味,等份为末,蜜丸,淡盐汤下。

[卷之三]妊娠

《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人身气血,各有虚实寒热之异,惟察脉可知。

舍脉而独言药者,妄也。

脉不宜太过而数,数则为热;不宜不及而迟,迟则为寒;不宜太有力而实,实者正气虚,火邪乘之而实也,治法当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后正可补;不宜太无力而虚,虚者气血虚也,冶法当补其气血。

又有女子,气多血少,寒热不调,月水违期,皆当诊脉,而以活法治之。

务使夫妇之脉,和平有力,交合有期,不妄用药,乃能生子也。

或问曰∶“黄芩、白术,安胎之圣药,此二味恐胎前必不可缺乎?

”曰∶“未必然也。

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

若栋柱不固,栋梁必挠。

所以安胎先固两肾,使肾中和暖,始脾有生气,何必定以白术、黄芩为安胎耶!

凡腹中有热胎不安,固用凉药;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温药,此常法也。

殊不知两肾中具水火之原、冲任之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术、黄芩之所能安也。

如肾中无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黄丸壮水;肾中无火,用八味地黄益火。

故调经当用杜仲、续断、阿胶、艾叶、当归、五味子,出入于六味、八味汤中为快捷方式。

总之,一以贯之也。

此诸书之所不及,余特表而出之”。

【八味汤】

地黄山萸肉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