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24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5分)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5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

①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

②典出《汉晋春秋》:

“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5分)

答:

 

2、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5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5分)

答: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说明之。

(5分)

答: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唐?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②黄芦草:

枯黄的芦苇。

③幽并:

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隋书?

地理志》云: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④矜夸:

骄矜夸耀。

紫骝:

骏马名。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5分)

答: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

其目的是什么?

(5分)

答: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

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5分)

答: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5分)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

“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

(5分)

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它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引水行①  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注:

①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1、首句中的“寒玉”可否改成“碧玉”?

(5分)

答:

 

2、三四句描写精确但是并不乏味。

试分析诗歌生动的情趣。

(5分)

答: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高二第4周周考

语文答案

一[解析](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

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二【解析】(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情志。

三【解析】1.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四【解析】子规,杜鹃写的别称。

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

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

“望常春心托杜鹃”。

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五【解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

“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六【解说】王昌龄(?

——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

《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解析】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

七【解析】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

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

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八【解析】“岁岁、朝朝”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不满。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九【解析】1、“青山”指北固山。

“绿水”指长江。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十[解析]1、不可以。

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映,以突出饮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冷的感受。

2、这是一道主观开放题。

三四句精确地写出了竹筒引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的样子,非常符合南方人生活的实际,但它绝不是客观的叙述,它还写出了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关系。

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

行人走路寂寞,遇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

“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