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181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docx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

河西走廊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河西冷凉风沙灌区东起兰州永登,西至酒泉敦煌市,涉及5个市20多个县区,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40%,区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1300—2200米,年平均气温8.1℃,日照时数2600—3100小时,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降水量50—200mm,蒸发量2000—2300mm,风多风大,年平均风速2.2—4.2米/秒,属中温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为一年一熟制灌溉农业,水资源主要是发源于祁连山雪融水和地下水。

由于水资源量重利用轻保护,水资源短缺且破坏严重,特别是祁连山雪线不断上移,地下水过度开采,加上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居民用水争水矛盾不断升级,而且传统的农田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土地沙漠化严重,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频繁,不仅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成为全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和通过走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

2003年以来,农业部、省农机局在河西冷凉风沙灌区不同地区设置了示范点,开展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蓄水保墒、抑制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并在节本增效、生态建设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作用明显,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

为了进一步发展保护性耕作,加大河西冷凉风沙灌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力度,现结合本区域实际,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适宜推广的主要技术模式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全新的耕作技术,为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实际生产中切实感受到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群众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技术模式的制定应针对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区域技术定位。

河西冷凉风沙灌区应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征及耕作制度,大部分地区采取轮作倒茬制,农作物种类主要以小麦、玉米、大麦、棉花为主,种植栽培方式为大田和铺膜种植。

据此,河西冷凉风沙灌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分为大田种植技术模式和铺膜种植技术模式两大类。

(一)大田种植技术模式

大田种植技术模式主要有四种:

春小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冬小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玉米一年一作技术模式和大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

1、春小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

玉米收获时留高茬10—15㎝,根据需要进行深松,冬灌,残茬覆盖越冬,春季播种前施农家肥,视其地表状况进行浅耙处理,采用旋耕分层施肥播种机或免耕播种机播种。

其技术路线为:

玉米收获(留高茬10—15㎝)→深松(根据需要选用)→冬灌→根茬覆盖越冬、休闲期田间管理→播前施农家肥→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旋耕分层施肥播种机或免耕播种机播种→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收获。

2、冬小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

玉米收获前灌水泡地,收获时留高茬10—15㎝,根据需要进行深松,施农家肥,采用旋耕分层施肥播种机或免耕播种机播种。

其技术路线为:

玉米收获前灌水泡地→收获时留茬10-15㎝左右→深松(根据需要选用)→施农家肥→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采用旋耕分层施肥播种机或免耕播种机播种→出苗后灌冬水→麦苗覆盖越冬管理→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收获。

3、玉米一年一作技术模式

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留茬10-15㎝,根据需要进行深松,休闲期杂草防治,灌水泡地,播种前施农家肥,播前浅耙,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

其技术路线为:

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10-15㎝)→清除机收吐出的秸秆→机械深松(根据需要选用)→休闲期杂草防治→九月底灌水泡地越冬→春播前施农家肥→浅耙→免耕播种机播种→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收获

4、大麦一年一作技术模式

前茬作物收获时留茬10—15cm,根据需要进行深松,冬灌残茬覆盖越冬,春播时采用旋耕分层施肥播种机或免耕播种机播种。

其技术实践为:

前茬收获→深松(根据需要选用)→冬灌→根茬覆盖越冬→休闲期田间管理→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播前表土处理(根据需要选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收获。

(二)铺膜种植技术模式

铺膜种植作物主要是玉米和棉花。

前茬作物收获(留茬高度10cm以下,前茬为铺膜种植的捡拾地膜),留茬越冬,春播前灌水,播前浅旋留茬,铺膜播种。

其技术路线为:

前茬作物收获(铺膜作物捡拾残膜)→留茬越冬,休闲起管理→春灌→播前浅旋→铺膜播种→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及田间管理→收获。

二、主要技术内容及要求

(一)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是指将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的目的。

秸秆覆盖形式以根茬覆盖为主,留茬高度:

小麦(大麦)10—15cm,玉米10—20cm,棉花5—10cm,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二)免耕和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和少耕播种技术是在有留茬秸秆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或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种子和肥料施肥作业,达到减少机械进地次数,简化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的一种技术。

通常在地表不平、秸秆量太大影响播种质量时,可有选择的进行浅旋、浅耙等辅助作业,然后利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或不进行辅助作业直接用旋耕施肥播种机完成播种作业。

(1)春小麦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或旋耕施肥播种机均可进行播种,播种深度3—5cm,行距15—17cm,亩播种量20—30kg,作业质量应满足《小麦免耕(或旋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2)冬小麦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由于玉米收获后即种植冬小麦,可采用浅旋耕茬后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也可用旋耕机直接播种。

播种深度3—6cm,行距15—17cm,亩播种量25—35kg,作业质量应满足《小麦免耕(或旋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3)大麦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直接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

播种深度3—5cm,行距15—17cm,亩播种量20—25kg,作业质量应满足《小麦免耕(或旋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4)玉米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根据地表平整情况,选择辅助作业,播种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深度3—6cm,行距40cm,株距30—33cm,亩播种量3—4kg,作业质量应满足《玉米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5)玉米铺膜穴播技术:

采用玉米铺膜穴播机播种。

播种深度3—5cm,行距40cm,株距30—33cm,每穴籽种2—3粒,亩播种量3—4kg,膜面平整,作业质量应满足《玉米铺膜穴播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6)棉花铺膜穴播技术:

采用棉花铺膜穴播机播种。

播种深度3—5cm,行距28—40cm,株距10—16cm,每穴籽种2—3粒,亩播种量6—8kg,膜面平整,作业质量应满足《棉花铺膜穴播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三)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1)杂草防治。

种类主要为阔叶类和禾本科杂草,采取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小麦和大麦的草害一般发生在4—5月份,对阔叶类杂草,采用75%的2.4DJ酯进行喷洒防治;对禾本科杂草,可在播种前用60%的青燕灵一号乳剂喷洒地表达到防治目的。

玉米草害一般发生在5—7月份,防治方法:

一是在玉米播后出苗前,采用克无踪、2.4DJ酯化学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防除;二是在玉米苗期,采用莠去津,乙草胺等除草剂喷施及结合中耕培土施肥达到防治目的。

(2)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按传统耕作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执行。

主要防治技术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合理轮作、及时除草清田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小麦病虫害多为:

小麦锈病、根腐病、金针虫、蚜虫等,小麦根腐病可在播前用0.3%的退菌特进行拌种;小麦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0倍液的敌锈钠进行喷洒;金针虫可在播种前用50%的辛硫磷250ml,兑水4-5公斤,拌细沙40-50公斤,撒于地表;小麦蚜虫可在小麦发病期,用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

玉米病虫害多为黑粉病,锈病,茎腐病,地老虎,红蜘蛛,玉米螟。

玉米黑粉病采用0.2的硫酸铜进行拌种,对锈病,茎腐病可分别用30%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叶枯灵和60%硫酸铜600倍液在玉米发病期和大喇叭口期喷洒:

地老虎可用90%晶体敌百虫、水药100:

5:

0.5的比例拌匀,以每亩10-15公斤的药液撒于地表;红蜘蛛可用73%克螨特2000倍液和2.5%天王星2500倍液在发病期进行喷雾。

玉米螟可用Bt乳液200ml拌细沙5公斤撒在玉米植株心内。

(四)深松技术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增加水分入渗能力,应根据保护性耕作实施地块历年耕作情况,进行深松作业,一般推荐首年深松,主要用于打破多年铧式犁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加大土壤孔隙度,增加雨水入渗速度。

之后,应主要依照根系松土、蚯蚓松土和胀缩松土等生物措施增强土壤通透性。

但如果土壤容重超过1.4g/cm2时,也可进行机械松土。

深松深度应在30cm以上,作业质量满足《深松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五)表土处理技术

表土处理技术包括浅松、浅旋、浅耙等技术,主要用于灭茬、除草、施肥及播前整地。

播前整地,应根据农田平整情况及下茬作物播种要求,有选择的进行。

但作业深度不宜过深,一般应掌握在6-8cm为宜,并满足各项作业质量技术要求。

(六)配套农艺、植保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农业技术。

为此,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应注重与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植保技术相结合,如优良品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植物保护、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及轮作倒茬等技术。

以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主要配套机具

(一)推荐机型

免耕播种机应能够满足当地农艺对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行距、株距的农艺要求,作业质量满足《小麦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玉米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玉米铺膜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棉花铺膜播种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等标准的要求。

根据近年来实践,适合河西地区种植需要的小麦免耕播种机主要有:

酒泉铸陇公司、金塔县金农机械制造公司、甘肃正宁金牛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2BMF—7型、2BMF—11型小麦免耕播种机等;玉米免耕播种机主要有酒泉铸垅公司生产的2BYF-4型玉米免耕播种机、河北农哈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等;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主要有酒泉铸陇公司生产的2BMFX-9/12型旋耕施肥旋播机;玉米铺膜播种机主要有酒泉铸公司生产的2BMYF-4型玉米铺膜播种机;棉花铺膜播种机主要有酒泉铸陇公司、金塔中杰公司生产的2BMK-4/5棉花铺膜播种机等;深松机具主要有甘肃正宁金牛有限责任公司、酒泉铸陇公司生产的1S、ISQ系列深松机等;表土处理机具主要有甘肃正宁金牛有限责任公司、酒泉铸陇公司生产的1S—5型铲式浅松机及目前广大农户普遍使用的圆盘耙和钉齿耙;植保机具主要有机动WTB—18AC型喷雾机或手动背负式喷雾器等。

四、注意事项

(一)一年一熟制冷凉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地表覆盖量不应太高。

由于作物秸秆是主要用作养殖饲料,同时,采用秸秆粉碎,易被风刮走,加上该区低温少雨,大部分秸秆当年不能腐烂会影响来年播种,而且地表覆盖物高容易降低地温,影响播种时间。

因此该区地表覆盖应以作物残茬和地表植被为主,留茬高度应为10—15㎝。

(二)田间杂草总的来说只能控制其生长,而不能完全消灭,因此,杂草防治以最大限度不影响作物生长为前提。

杂草的生长控制应按杂草的种类,分别在播种前、作物苗期和作物生长中期三个阶段进行。

播种前,单一品种浅层杂草可利用化学药物控制。

品种多根系深特别是多年生劣根性杂草,应使用翼形浅松机进行机械除草,作业后立即播种,使作物在杂草新芽再次破土前出苗,利用作物生长优势抑制杂草生长;作物苗期,应视杂草的生长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化学药物灭草,或采用人工除草方式控制杂草的生长。

(三)保护性耕作在干旱冷凉地区应以防风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这在短期内就可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而要达到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必须要坚持长期战略方可达到。

(四)深松是解决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压实的有效措施,深松作业后易造成地表不平。

因此,深松作业后的地表不宜直接进行免耕播种,应进行播前浅耙处理或采用旋耕播种。

(五)化学药品的选择以能够充分发挥化学药品的有效作用并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危害,选用的化学药品必须做到高效、低毒、低残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平台,是农民群众学习保护性耕作的窗口,因此,要集中已有的财力、人力、物力,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通过建设示范区,确立主推技术路线,确定成熟机型,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把面上的问题拿到点上来解决,为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

(二)努力扩大实施规模,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要按照“农民自愿,积极稳妥,效益为先,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规模。

选择积极性高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村组干部家庭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头人,对他们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指导,采取典型引路,通过他们带动周边农户,亲帮亲,邻带邻,扩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面积。

(三)加强技术服务指导,重视宣传培训工作。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一手通过技术培训指导,使更多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通过他们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发挥技术示范宣传作用。

技术指导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到田,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把技术送到农家,把服务送给农民,及时解决推广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另一手要加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做到报纸上有文字,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影像;结合科技入户,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保护性耕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增加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投入,建立以社会投资为主题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要千方百计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地方政府实施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把购机补贴政策等相关资金政策同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结合起来,引导扶持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扩大社会投资为重点,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五)推进保护性耕作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

首要的任务是培育、扶持、发展一批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培植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利用价值法则,遵循经济规律,逐步建立起以农机专业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撑为保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加强部门之间的技术合作,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农机部门继“跨区作业”之后的又一大“品牌工程”,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同农艺、水利、气象、统计等部门的合作,开展系统而又全面的技术合作,在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广泛交流,发挥各个部门的技术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保护性耕作又好又快发展。

(七)加强保护性耕作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保护性耕作普及水平。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经验和技术共享。

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各地实际,批判性地继承,解决在发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保护性持续健康发展。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