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171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docx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

高考历史选修三试题汇总

含答案

1.[2017·浙江卷]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T3[2017·天津卷](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

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

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5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

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4分)

 

4.[2017·山东卷](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图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a) 1945年的德国   图(b) 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a)、图(b)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2)概括指出图(b)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5.T3[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6.T3[2017·全国大纲卷]下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

该图反映出(  )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7.[2017·广东卷](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8.[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禹州市二高历史练习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以埃及纳赛尔的主要事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戴维营协议”签署的时间是1978年,此时纳赛尔已经去世,故不能作为他的生平事迹,B、C、D三项均是纳赛尔的主要活动。

故本题选择A项。

2.A [解析]本题以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A项是巴以分治,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故A项正确。

3.[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归纳为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第三小问需联系所学知识,从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进行分析即可。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有效信息可归纳出和平主义思潮;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等关键信息可归纳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

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归纳出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从材料二中“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等信息可归纳出一部分答案,然后通过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归纳出另一部分答案。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应该首先从全部材料中总结经验教训,再结合现实谈谈对策和做法即可。

4.[答案]

(1)图(a):

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b):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要注意第一幅图的时间1945年。

根据二战中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

第二幅图时间是1948年。

二战后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始冷战,后来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在苏联占区成立民主德国。

(2)问,影响从造成德国分裂、加剧世界紧张、冷战加剧等角度概括。

5.[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远征军,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时间1942年、材料信息“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以及太平洋战争的情况概括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根据此时中国处于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概括中国战场的态势。

(2)问,对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解答,注意两大角度:

“军事意义”“政治意义”。

军事意义要从中国远征军对盟军的贡献和对中国自身的影响分析;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远征军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分析。

6.B [解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二战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地图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国轴心是德、日、意三国,而图片中没有日本,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的内容主要是将苏台德地区强行割让给德国,而地图中苏台德地区依然是捷克斯洛伐克领土,故排除C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故D项错误;地图信息反映的是奥地利被划入德国的范围,说明被德国吞并,故答案为B项。

7.[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3)以1992年为界:

经济改革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

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解析]本题以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容易得出孔多塞是从知识进步这一角度阐述历史的;影响从经济、促进文明发展等角度作答。

(2)问从材料中判断一战对世界的影响和二战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第(3)问从经济的转型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角度作答即可。

8.[答案]

(1)原因:

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解析]本题以不扩散核武器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现象的阐释。

(1)问从关键信息“1960年”“1576号决议”,并联系美苏争霸、战后世界亟待和平、法国核试验成功、近代以来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等说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问从联合国的推动、二战后期美国核武器的破坏等方面说明其得以签订的原因;再结合当今国际形势等知识阐释禁核条约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