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15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docx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27

题组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内容

1.(2014年高考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答案:

C

2.(2014年高考广东卷)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

答案:

C

3.(2014年高考江苏卷)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答案:

B

4.(2012年高考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1)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

所谓“生物类型”是指________。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2)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气候变化B.化肥使用

C.耕作措施变化D.除草剂使用

(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4)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

A.无敏感性个体

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

C.无抗药性个体

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5)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

下述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________(多选)。

A.机械除草B.除草剂交替使用

C.人工除草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1)由题中信息可知,这里的“生物类型”是指遗传多样性。

(2)~(5)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增加;在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较少;可通过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等方法清除抗药性杂草。

答案:

(1)C 

(2)D (3)B (4)D (5)ABC

题组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5.下列关于鸭跖草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也增加

B.若鸭跖草种群中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R基因频率也增加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降为0

D.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

解析:

种群数量越大,种群某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越小,A错误;Rr的群体中,个体连续自交,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而R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B错误;有时,人为因素也能够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D错误。

答案:

C

6.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

a基因的频率为0.4×1/2+0.3=0.5,A的基因频率为0.5。

根据遗传平衡理论aa的基因型频率=0.52=0.25。

若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AA=0.3+0.4×1/4=0.4、Aa=0.4×1/2=0.2、aa=0.3+0.4×1/4=0.4。

如果子一代同样进行相同基因型之间交配,后代中基因型频率AA=0.4+0.2×1/4=0.45、Aa=0.2×1/2=0.1、aa=0.4+0.2×1/4=0.45。

可见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

(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一、选择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而①②④⑤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解析: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同一群体内的不同个体具有性状差异,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不利性状,保留有利性状,而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A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B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答案:

A

3.(2015年济南月考)据调查,某校学生关于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0%、8%B.80%、92%

C.78%、92%D.92%、8%

解析:

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

某个基因的频率=某个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即XB的基因频率=XB/(XB+Xb)。

由于B、b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体内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此类基因(XB或Xb);而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有两个此类基因。

所以被调查的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

=92%,Xb的基因频率=1-92%=8%。

答案:

D

4.(2015年南昌调研)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

C.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D.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不会不断增加;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生活在两个地点,因此为两个种群;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只有当种群基因库差别很大时,才会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D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遗传多样性越低的种群,其在自然选择中就越容易被淘汰;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

C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细菌的变异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青霉素只是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答案:

C

7.(2013年高考北京卷)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项正确。

答案:

B

8.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一个物种。

答案:

B

9.(2015年安庆联考)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

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且存在地理隔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由题图的信息可知,种群①在第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基因型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1/16;在约150世代交替中,种群③中A的基因频率没有太大变化;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答案:

A

1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解析:

a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表示地理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11.(2015年无锡模拟)右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解析:

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故在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

答案:

B

12.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

如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得出如下结论:

在较短的时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  )

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D.自然选择、突变

解析:

在这两种生物进化过程中,病毒和兔子始终在一起,不存在隔离,两生物的协同进化是由于彼此存在变异和相互选择。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生理状况相似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

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杀虫剂作用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

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题

(2)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下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相对应的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

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

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_______。

解析:

(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个体增加,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据题图观察可知,A可以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多个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a、a→A说明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诱变处理的时间较长才会达到效果。

(4)碱基互补程度越高说明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

(1)抗药性基因突变 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②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 ③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4)丙

14.(2015年潍坊质量检测)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

Ⅰ型(含LA基因)、Ⅱ型(含LB基因)、Ⅲ型(含L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

个/10-2mm3)如表,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次数

类型  

1

2

3

4

5

6

野生型

95

150

320

320

300

250

Ⅰ型

100

210

655

950

1085

1100

Ⅱ型

80

120

110

98

60

35

Ⅲ型

110

160

210

215

150

73

(1)野生型细菌能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________的特性。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

________,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在通气的条件下培养,杂种细菌能否生存?

________,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多种新类型基因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2)表中的数据是在恒定密闭的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获得的,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所以不能判断自然条件下LA的基因频率上升,因为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不同,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坏境而言的,只有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频率才能上升。

(3)融合后的杂种细菌含有亲本的基因,基因组成为LALB。

答案:

(1)基因突变 不定向 

(2)不能 ①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②只有适应生物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其频率才会上升 ③表中数据只能说明在密闭条件下,种群中L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 (3)LALB 能 杂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都含有LALB基因(或不能 LB基因有可能不表达)

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2)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因过度繁殖而出现的生存斗争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所以联趾蜥蜴适于游泳,更易获得食物,出现个体比例上升的现象。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5)性状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遗传(基因)多样性决定的。

DNA分子的多样性可用PCR技术检测。

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