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107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docx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漫谈哲学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漫谈哲学

  漫谈哲学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肖洵萁

  小记:

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其含量还是大的,本人读此书目的是真正去学习西方哲学,相比较艰涩的《西方哲学史》以及文言色彩浓厚的《中国哲学史》(我均读过一部分),此书虽不如前两者博大、专业,但其引导人们思考、鼓励人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其简略的介绍(相对而言)以及鲜活的例子对于初学者都是莫大的快乐。

本书我已略读完,但精读却未到四分之三,读书笔记更是未到四分之一,读后感我也只能就本书前四分之一与后面的一部分谈谈我的对于各类哲学的看法,并且不涉及专业性的知识,故号为《漫谈哲学》。

其中的内容是我借此机会对读书笔记的整理,希望与其他哲学小白分享,如有大佬当然请指教。

  1保持童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看过许多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印象深刻的还是本书的”定义”.“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有好奇心”,作者在暗示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所以作者言,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其实已经具备哲学家所必要的条件。

小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兴奋,不可置信,然而可惜的是,当他长大以后,他便会逐渐对周遭事物习以为常,不在追根问底,不再去思考,那么”远在孩童时期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思考之前,他就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了。

  许多人开始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都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项原本空空如也得帽子里拿出一只小白兔一般,我们就如同小白兔,再微小一点,可以说我们在这些小白兔的白毛上,而这个帽子的外面是”宇宙”,我们只不过是生命奇迹、神秘事物的的一部分。

哲学家一直在往毛的顶端爬,希望能窥探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大部分人习以为常,已经在舒适的兔毛底端安适的生活。

经验主义哲学家休姆这样描述,当我们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就会产生”习惯性期待”,而出乎意料的就被我们称之为”奇迹”,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奇迹”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比如说月球上的失重体验。

是的,我们习惯了地心引力,但哲学家不会,他们怀着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牛顿从习以为常的苹果掉落中脱离对地心引力的”习惯性期待”,他便能发现自然界规律,并感叹知识的无穷无尽,这恰恰是哲学家与普通人的不同,而这样的发现数不胜数。

(科学由哲学发展而来)也可能正是如此,我们能看见科学家们、哲学家们的孩子般的气质。

  2由寻求自然的解释引发的思考——实物是否改变?

感官是否可靠?

我们能认识这个世界吗?

  科学的先驱便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他们主要在寻求这个世界的答案。

帕梅尼德斯认为其实现有的万物一直都存在,没有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在他眼中,正因为没看见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人会变成马吗?

在我看来不会),他便否定了一切大自然的恒常变化,认为感官不可靠,而他的使命便是去揭穿感官幻觉。

而赫拉克利特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不是运动,是变化),没有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这也是在反驳前者,证明感官是正确的。

而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坚信自己的理性,都是坚定的理性主义者。

哲学家其实就是这样,不断地去否定,当然也在继承,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高中所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断争斗,而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互相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便是唯心主义对于唯物主义最好的借鉴(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这都是从黑格尔那继承过来的)用之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这段理性主义者的相杀相爱是这样的:

若帕为”正”,那赫便是”反”,而之后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综合了他们的学说,是为”合”.

  他们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的先驱,而后在一群哲学家(理性主义者)的不断努力下,如莱布尼茨、笛卡尔、牛顿、哥白尼(他们的时期是新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到现在,世界不是正通过数字的证明(科学证明、数字运算)与感官的发现(放大镜、望远镜),这个世界越来越明朗。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真的能凭理性认识一切吗(坏笑)。

这就要从经验主义开始,一场让人云里雾里但却十分有意思的哲学介绍便出现在本书后面。

洛克、休姆、柏克莱从心灵出发去阐述”玄之又玄”的感官问题,作者不妄加推翻,或许,世界上如此多超自然现象能从经验主义者中的到合理的解释;再或许,人类认识世界的不一定靠理性,还得靠”感觉”.

  我还记得”薛定谔的猫”中,当我们观察时,其实猫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们又怎能认为我们看到的一定是真相呢?

由此,我就不得不感叹不可知论者着实有他的正确所在。

(不可知论与经验主义相对复杂,本人没有能力将其完全概括)作者这样提醒我们”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人类走出了迷信神,而我们普通人现在对科学的百分之百相信何尝不是对科学的迷信呢?

  不过我仍相信,伴随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所言:

螺旋式上升、蜿蜒式前进),人类总可以一步步解决不能解决的事,发现尚未发现的规律。

  3未知生,焉知死?

神是否存在?

天命是否存在?

  关于神这回事(或上帝、上帝意志、造物主之类),哲学家也有过激烈争论。

书中在雅典哲学中提到智者学派(诡辩学家)与苏格拉底,他们开始将研究事业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

”当有人问他(普罗塔格拉斯)世上是否有神时,他答道:

‘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

‘“,我想,这不仅是普罗塔格拉斯的感叹,更是作者借他之口表现的人文关怀:

哲学虽然探讨这类问题,但活着最重要,实在的事物最重要。

不同的地域,两千年前的同一时代,孔子也对这类问题发出喟叹,积极引导人们聚焦于人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在当时古代中国,人们用活人祭祀,开展各种祭祀活动,孔子希望人们不要过分注重死亡之后的事于鬼神之事,而这在当今生活中也具有深远的意思。

  不过,神是否存在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关于神但其实又是关于人类地位的讨论。

我对斯宾诺莎的观点又一种亲切感,他认为神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可以在一朵花,当然也可以在我们人之中,不知”上帝与我同在!

”的感叹是否有此类味道。

他认为是上帝在透过自然万物表现,上帝是每一件事物的”内在因”(或许这就是基因的秘密——开玩笑,我随便想的),而我们人类其实就永远不会有”自由意志”,”我们的灵魂将永远困在一个类似于机器的身体里。

”(这让我想起了《驱魔少年》,灵魂被禁锢在机器里)。

但如果我们接受他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每一件事都会有联系”、”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而最后的目标就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心态来理解时间所有的事物,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作者)先生的观点:

人的境界有四种,功利境界,社会境界,道德境界以及最后的天地境界。

这最后一种境界颇有道家的”万物与我唯一”的风范,同时与斯宾诺莎的理论极为相像。

人若有天地之心,那将是多么豁达;人如果认识到自然万物都是与人合而为一的,那么地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4最后,我想谈谈道德与良知

  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在康德的哲学中找到了影子。

康德是一个对道德十分崇敬的人,他的原则(”无上命令”,”普遍性道德法则”)是这样的:

”当我在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开始我纳闷了半天,这什么意思,仔细想想,这不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吗?

作者补充道《圣经》里的一句话:

”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诸人。

  这种文化的渊源仿佛不是一种巧合,苏格拉底,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同样是”“述而不作”,即不写书,由弟子编纂语录),反驳智者学派道:

”有道德的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再回到康德的学说,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基于责任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只有那些我们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

这其实也在教导人们不要为利、为名而做好事。

康德还说:

”我们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正取决于我们是否出自于善意而为之,而不是取决于后果。

”不取决于后果!

如果大家知道如此,那么在道德层面,”扶不扶”其实无需考虑,出自善心即可(但这毕竟是伦理上看)。

  孔子传播儒学时,曾说: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传播道,是出自于孔子的社会责任感,而”道之不行”已经知道了,但我已经尽力了。

我也还曾读到董仲舒的一句话: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对道德、正义、责任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呢?

或许康德太过于讲究道德显得愚笨(理性主义为浪漫主义所不满),但谁又能否认他的高尚呢?

  后记:

写完真有身心舒畅的感觉,但愿四年后的自己看完会笑这不严密的联想与表述,也能笑此时此刻的一腔热血吧。

  小评(文/氓白):

  这是一篇学弟的文章,这个版本是我没有做任何修改的版本,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和糅杂的句式,且细细读来似也稚气未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在看完《苏菲的世界》后真正冲击或是启发他大脑的种种思绪。

是故对于他逐渐入门的哲思而言,这篇文章便也差强人意,词句的冗拙和错误倒显得无伤大雅了。

我发布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我个人觉得很庆幸这个时代还存在着想这个学弟一样不愿随波逐流,愿意真正沉下心来仔细思考的人,若说得过分一些,文化也正是靠这些人而流传并发扬的。

  诗人西川说:

”诗歌就是处理时代”,我想,哲学也是。

人的个体对于人类历史甚或地球史甚或宇宙史都是微乎其微的,是故若不去处理时代,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你便从就未存在过。

作家刘亮程曾经在《一个人的村庄》中质问到底什么才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他认为那些曾与他本人发生过联系的种种客观实体可以证明他的存在。

或许他是对的,也或许不是。

或许他靠着这些客观实体也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处理了时代。

  总之,希望这个学弟可以继续静心思考,寻找到时代的动脉,从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对世间的”觉悟”.

  开篇配乐为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所演奏的巴洛克风格音乐的代表人物维瓦尔第(AntonioLucioVivaldi,1678—1741)所谱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E大调,作品第8号,第一首)。

意在顺应现景并点明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