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063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书笔记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书笔记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书笔记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书笔记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欣赏.docx

《读书笔记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欣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欣赏.docx

读书笔记欣赏

从现象到本质:

金融全球化的审视

按照导师赫国胜教授的布置,本学期阅读了以下书目:

(法)沙奈著《金融全球化》、李扬著《金融全球化》、钟伟著《资本浪潮:

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等等,对金融全球化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加深,透过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揭示其本质。

一、关于金融全球化含义的表述

金融全球化是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金融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迄今并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

关于金融全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第一种,戴相龙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形成无国界金融;二是金融活动按同一规则运行,在全球范围形成统一的金融体系,资本、资金市场按国际通行规则运行;三是在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

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按国

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范围迅速运转,同质的金融资产形成统一的价格。

第二种,江时学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联系的一个过程。

这个表述强调三个要点:

其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

这里突出的是金融活动的风险属性。

其二,金融全球化固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经济组织有意识推动的,但在相当程度上更是由无数的微观经济组织通过市场的逐步一体化所导致的。

这里强调的是金融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市场化的结果的特征。

其三,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

这里强调金融全球化并不是均匀展开的。

在时间的推进上,它有缓有急;在空间的扩张上,它有深有浅。

时间上来考察金融全球化,有它的阶段性;从空间上来分析金融全球化,则看到它的区域性。

第三种,徐忠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协调、

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的形态主要表现为:

1.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由于电讯技术的发展,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全球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从而遍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区域性、世界性金融机构空前的活跃,国际性商业银行不断地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银行网络日益扩展,覆盖面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总和营网络,使得银行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全球金融市场日趋活跃,世界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也迅速膨胀。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资总量不少于7.2万亿美元,约等于各国gdp总和的20%;世界外汇市场日成交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年交易额已达到几百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量的几十倍。

2.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化。

金融机构在不断开发业务品种的同时,在规模和地域上也不断地拓展。

金融机构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他们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大幅度增长。

以东道国统计的外资银行数量,1980年,美国在海外的分支机构579个,而到1990年增加到783个,十年增长了约18%;同期英国增长了约56%,德国增长了约35%,法国增长①②

戴相龙,《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式及我国的金融政策》,《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3期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③

徐忠,《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了约20%,日本增长了约32%。

其次表现为海外机构资产的大幅度增长。

以美国为例,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次回落后,在1995年至1996年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如表1所示)

表1美国的对外资产和在美国的外国净资产(亿美元)

资料来源:

imf《国际资本市场》1997年中国金融出版社译本。

3.各国金融政策趋于协调化。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整体性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融合性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金融政策也日趋协调。

各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统一政策、采取协同行动来调节金融市场,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

全球利息率的下降,正是各国金融政策一致化的具体体现。

4.对外投资的自由化。

投资自由化是金融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

如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采取自由化的措施。

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

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字,199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的年均1555.78亿美元增加到3468.24亿美元。

90年代上半期,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1.8%,远高于世界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7.0%,更是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4%的三倍多。

投资自由化的进展还突出表现在各国投资政策的目标越来越趋于自由化,各国政府竞相减少投资限制、提供投资保护和提高优惠条件。

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之间签订的保持和促进投资的协定数量大大增加。

截止1996年6月,世界158个国家间共签订了1160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三分之二是90年代以来签订的。

并且其中的95%是放宽投资限制。

可见,投资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全球化的本质:

金融资本的全球统治

由于国与国之间自然资源的不均衡性和有限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用了残酷的掠夺方式来解决资源全球化配置的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资本的输出入成为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经济化、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资本输出的形式从国际直接投资、银团贷款,逐渐发展为证券投资,金融资本积累也因此从生产性积累发展到金融化积累。

国际金融资本是他国社会资财的索取权,具有配置他国资源的特性因此,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无非是发达国家通过金融资本的输出获得他国资源的支配权,以实现金融资本的全球统治。

(一)金融资本的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非银行金融中介的不断壮大,金融资本的外延也随之拓展。

现代金融资本不再仅仅是垄断的银行金融资本与垄断的工业资本的融合,而是垄断的金融业资本与垄断的企业资本的日益的融合。

金融业资本包括垄断的银行金融资本和垄断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资本;企业资本包括垄断的工业资本、商业资本、运输业资本以及其他公用事业资本等。

金融资本的形式也由此发展为银行金融资本、证券金融资本、风险金融资本等。

以存款凭证等间接金融证券形式、由银行中介的资本为银行金融资本;以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证券形式、由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中介的资本为证券资本。

由风险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集中的专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基金为风险资本。

在金融资本结构中,后两种形式的金融资本即非银行金融资本比重日益提高,而占有传统主体地位的银行金融资本的地位却大幅度下降。

例如,美国从1960年到1995年35年的时间里,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银行在金融中介总资产中的比重由58.7%下降到37.8%。

而非银行金融机

i

构的比重则由42.3%上升到62.2%,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

1995年,美国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总额

ii

达到11.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9%),而同期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为5万亿美元。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特征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规模化、证券化、机构化等三个方面。

1.规模化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的规模扩张,无论从总量还是从速度上都已经远远地脱离了世界贸易和世界总产出当实物指标的增长,呈现出日益加大的趋势。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二十世纪70年代,国际债券的融资年均增幅为15%左右,而到90年代年均增幅上升为23.5%左右;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均流入流出量4-5年就翻一番。

2.证券化

从金融资本的输出来看,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是金融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到70年代末,国际投资逐渐让位于国际银团贷款;80年代以前,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国际银团贷款居于主导地位,而国际证券融资的规模很小。

80年代以后,各国放松了国际证券投资的限制,国际证券融资迅速发展并超过了国际银团贷款,成为国际筹资的主要方式。

资料来源: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53页

从表2可以看出:

国际金融市场上,国际证券融资在规模和增长率上均超过了国际银团贷款。

从规模上看,1976至1980年,国际银团贷款为594亿美元,远远高于国际证券融资362亿美元;1981年至1985年,国际证券融资开始超过了国际银团,二者的比例为1.34倍;80年代后半期,国际证券融资则迅速扩大,而

国际银团贷款增长缓慢。

在此期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在2-4倍之间。

从增长率来看,国际证券融资在1981-1985年期间比1976-1980期间增长了83.4%,1986—1990年期间比1981-1985年期间增长了约143.5%,1996年比1990年增长了约223%。

而国际银团贷款在上述期间的增长率分别是21.2%、43.2%和1765,都远远低于国际证券融资的增长率。

这说明,金融资本越来越脱离生产领域,转化为食利性金融资本,即“纯”金融投资资本,金融资本的积累出现了金融化的发展趋势。

3.机构化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个人即家庭部门,另一类是机构投资者。

传统上,家庭部门是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各国金融资产的数量急剧增长。

然而,随着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家庭部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数量却不断下降,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数量急剧上升。

金融市场由以家庭部门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种类繁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

资料来源:

imf《国际资本市场》1997.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结构转变的典型代表。

金融资产从家庭部门向机构投资转移的现象非常明显,美国个人持有的金融资产从二十世纪60年代的85%下降到近年来的50%左右(allen1996),而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却迅速增长。

从1990年到1995年,美国机构投资者的资产总额增长了70%。

其中,保险公司增长了50%,养老

基金增长了65%,投资公司增长了135%。

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共同基金所积累的财富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到1998年4月,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超过了5万亿美元,高于美国所有银行资产的总额。

对冲基金1990-1997年,其管理的资产总额增长了12倍。

目前,美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超过90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985年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资产总额的5倍(以不变价格计算)。

(三)金融资本积累的方式

首先,金融资本积累证券化、衍生化

从各国银行资本积累来看,由于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竞争,银行的税后收入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在1983年至1986年,英国的这一比重约为1%左右,而到1991年至1994年下降到0.6%左右,减幅为40%左右;而同期德国从0.75%左右下降到0.5%左右,减幅为30%多,法国下降的比例比较明显,从0.3%左右下降到0.01%左右,减幅几乎为一倍。

与此同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3年到1991年,除了意大利以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例如美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分别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英国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日本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上升说明,银行已经从传统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转向了如信托、共同基金、保险代理、抵押贷款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等费用性和交易性业务,银行金融资本的积累从利息收入转向了费用性收入,即以证券和衍生业务为主的金融性交易成为银行金融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其次,工业集团的投资金融化

一些特殊的金融中介—非银行金融中介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金融投资公司和为散户服务的资产高度集中管理机构等。

它们掌握着企业资本的份额大大增加,例如,从1990年到1994年,美国的互助

iii

基金这方面的资产从4300亿上升到10000亿美元,其中50%为企业的股票;英国养老金资产63%为股票投资,14%为债券投资。

在产业资本形式的资本积累放缓时,机构投资者通过操纵金融交易市场而成为工业集团的所有者,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股东。

这些特殊的大股东越来越多地考虑缩短返还时间和返还多少,而不再关心工业集团的生产规模,促使工业集团利润投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领域的数量逐渐减少,而投向金融领域的增加,其金融收益战略与工业投资的需求毫不相干(沙奈1996)。

这样,金融资本越来越脱离生产领域,转化为食利性金融资本,即“纯”金融投资资本。

金融资本的积累出现了金融化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的化的发展,使工业化国家的实际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如表3),导致了债务的成本高于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金融资本的发展大大优于产业资本(古特蔓,1994年)。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愿意进行生产性的投资,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将投资转向了金融领域,即从向银行借贷进行生产性投资的“债务性经济”,过度到“依靠自由资金型的经济”(西克斯,1994)。

在这种经济中,企业千方百计地进行金融投资以实现利润来满足股东们的要求。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自1983年以来,工业化国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了向金融资产倾斜的普遍现象,倾斜程度最高、变化最大的是法国和日本。

1982年至1989年期间,法国企业生产性的投资份额从76%下降到47%,而金融资产的投资从2.9%上升到35%;企业的资产明显地向金融资产倾斜,图2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987年以后,法国企业的生产性资产下降,而金融资产的增长明显地超过了生产性资产的增长。

这种趋势的发展,使许多工业集团的利润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投资,资本积累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

资料来源:

沙奈1996三、金融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所处的地位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以及货币、信用、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各国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是不同的。

有人形象地将全球化比做一艘船,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在这艘船上,住在舒适头等舱里的是发达国家,而住在受海浪冲击时颠簸最厉害的末等舱里的是发展中国家。

也有人把全球化比做汹涌澎湃的大海,世界所有国家都乘船远航,发达国家乘着现代化的航空母舰向着理想的目标行驶,而发展中国家却乘着小帆船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找航向。

且不论这两个比喻恰当与否,后者更能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中的处境和前景是绝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利益的最大获得者。

在1999年5月19日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举行的主题为“重建国际金融体制”的研讨会上,主管经济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艾森斯塔直言不讳的指出“最大限度地从全球化中获得收益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

而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同时,面临更大的风险。

正如萨克斯预言,“在一个未加改造的全球经济制度下,将会出现一个贫富悬殊比任何时候都严重的世界”。

进一步讲,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绝对地位,推动金融全球化,形成金融霸权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国家可能利用金融全球化对“危害或妨碍”自己利益的国家进行打击,借以实现其政治或军事的目的。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在金融全球化中的争夺金融主导权的斗争会进一步加剧。

因此,21世纪全球金融格局的发展将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矛盾加剧与西方大国间争夺金融主控权的较量并存。

(一)发达国家掌握着金融资源的主控权

与其他资源相比,金融资源具有特殊性。

它即是各国政府、金融部门开发配置的对象,又是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主体,掌握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主控权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于有利地位的决定因素,因此,金融将是21世纪大国间竞争的主要领域。

实际上,发达国家一直把争夺国际金融格局的中有利地位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因此在国际金融格局中是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

而决定国际金融主导权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即国际货币权力。

在纸币流通的机制下,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该国就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特权,就能够通过发行国际货币享受多方面的利益。

首先,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从其被认可的国际收支逆差中获得资本流动利益。

如可以直接用本国的货币支付进口外国货物、劳务;对外进行经济援助;同时也不必在短期内通过牺牲国内经济利益的调整办法来平衡国际收支等等。

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则不行。

其次,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利用本国货币直接对外投资,通过通货膨胀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减少本国债务的余额。

最后,国际货币发行国还可以从贸易和资本转移中获得收益,增强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因此,谁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这一国际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主导权,谁就可以“创造”金融资源,输出金融资源和配置金融资源,进而“掠夺”他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即所谓的“越有钱的人的越值钱,越没有钱的人的钱越不值钱”。

从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时代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日元、马克“三足鼎立”的牙买加体系时代以及未来的美元、欧元、日元“谁主沉浮”的时代,无一不是发达国家争夺国际金融体系中货币主导权的例证。

国际货币发展史是一部发达国家一直牢牢掌握国际货币主控权的历史,也是特立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所倡导的美国、英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阻止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实践。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实际上表现为美、日、欧垄断资本对货币权力的争夺。

在金融全球化日益篇二:

《好诗共欣赏》读书笔记

《好诗共欣赏》读书笔记

七年级五班陈再洋

翻开《好诗共欣赏》的目录,看到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什么是好诗”,“陶渊明的好诗”,“杜甫的好诗”,“李商隐的好诗”还有“好作者与好诗”。

在该书的第一章节“什么是好诗”就阐述了好诗应该具有“摇荡性情的诗意”,这种诗意是可以摇荡性情的,是自己的性情变得平稳。

叶嘉莹先生说过:

“中国诗歌是有气的。

”我的理解就是中国诗歌是具有生命的,它能传达除了文字以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中国诗歌的“兴”。

在几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古代,诗人所作好诗,都是心中有一种不便于表达的情意。

或许悲伤,或许兴奋,或许壮烈,或许凄凉,这一份份感情才使我们的诗歌具有了生命力,才让我们的诗歌有了灵魂。

古代的诗人都早已去世,但他们留下的诗篇,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这些诗篇比照相机还要厉害,记录了古代诗人的感情。

我们现代人通过吟诵诗篇,古人的感情依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心中。

小时读诗时,总是像叶先生说的,就觉得这句写得好,可是有说不出为什么好,这时诗可能已经打动了你。

靠诗传达出来的感情是无法传播的,你要想了解诗意,就一定要通过吟诗了解作者当时的感情。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为了培养一份使人心不死的感情。

即使人不在了,靠诗记录下的感情,也会继续报留下来。

写诗时的场景,花草虫鱼,草木鸟兽,风花雪月其实都跟自己无关,但是正因为作者心中有一份使心不死的感情,才能让那些无生,无知,无情的事物像人一样,拥有感情。

好的诗歌是可以传递感情的,运用好动词,比拟,就能让是个充满生命。

这也恰是我国诗歌的精华。

举个例子:

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曾在词《水龙吟》里说过: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在梦中相见,中国诗歌的魅力真是不一般。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够保存千年,千年不衰,就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着这样的一份感情,一份让心不死的感情。

中国诗歌的灵魂在于“兴”,前者作者有兴而发,后者读者有兴而察,“兴”就相当于储存卡,他储存的不是文件,而是储存卡储存不了的感情。

中国人需要诗歌,中国人需要这份兴发感动的力量,中国人也需要拥有自己不同寻常的文化。

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拯救中国的文化。

让它不仅是书本上的印迹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那份让心不死的感情!

篇三:

文章摘录与赏析。

(可做读书笔记、旁注等)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散文。

作品紧扣“故都的秋”来描写。

写出了故都的秋味,秋声,秋色,秋风,秋雨等。

在具体表现时,作者不去写古往今来人们常赞叹的,北京“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而是集中笔墨,去写北京的街旁、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秋景。

如:

“即使不出门”,“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还有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接着,作者又写了北国的秋风,秋雨,秋天的果树,进一步表现了北国秋色的清丽,幽静,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怀恋故乡的感情。

-----------------------------------------------------------------优美文段和赏析。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

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

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

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

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

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

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