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019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docx

初二下期中地理会考复习

八上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地理位置:

①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②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③属于北温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我国有6个海上邻国: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4.四海一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5.四个端点:

北至漠河北部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西至帕米尔高原上

南至曾母暗沙

6.北回归线自东至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轮廓:

 

7.长江沿岸: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

8.旱地:

<今年>山东,甘肃<去年>云南

9.常考:

湖北—鄂—武汉湖南—湘—长沙安徽—皖—合肥江苏—苏—南京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中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

3.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39亿,比第五次增长了5.84%

4.海淀区常住人口——328.1万人,机械增长率为31.15%

5.北京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

6.我国人口的分布,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为界,东多西少

7.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的总人数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2.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特点:

藏族的集体舞//傣族的泼水节//傣族的干栏式木楼//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阶梯

海拔

地形

界线

第一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

1000-2000米

盆地,高原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

500以下

平原,丘陵

2.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山脉分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银阴山山脉-贺兰山

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秦岭-淮河

4.四大高原:

①黄土高原——沟壑从横

②青藏高原——冰川广布,远看像山,近看像川

③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

④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5.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中国面积最大,封闭性盆地,流动性沙丘,菱形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第二大,不动形沙丘,三角形盆地;

③柴达木盆地——海海拔最高,聚宝盆,盐多,矿产多;

④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紫色盆地

6.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中国面积最大;有肥沃的黑土地;沼泽变良田

②华北平原——形态最完整,;土壤多为钙质土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河密布;东西长,南北宽;水稻土

7.泥石流:

条件——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的地方

原因——夏季突降暴雨或者冰雪融水交汇

易产生地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e.g.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交替时也有时发生

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

舟曲泥石流:

1、地质地貌原因。

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2、“512”地震震松了山体。

徐绍史说,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3、气象原因。

徐绍史说,今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

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5、当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影响气候的因素: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暖、寒流

2.影响中国冬季温度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西风)是加强它的

3.在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4.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5.北京在暖温带;安徽在亚热带

6.五代的范围:

寒温带——黑龙江、内蒙古的最北部

中温带——吉林全部和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大部,西江天山以北地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山东全部和陕西、山西、河北大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亚热带——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热带——海南全部和台湾南部、广东南部(雷州半岛)、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7.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原因为夏季风。

8.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方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吻合。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祁连山脉--冈底斯山脉),夏季风主要是东南风加上西南风。

9.我国季风区的气候特点:

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0.我国的灾害:

a)冲旱——东北,西北,西南

b)台风——东南,华南

c)寒潮——北部地区

d)旱洪涝——太平洋沿岸,长江沿岸

11.气候:

1)北京——温带季风气候

2)长江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3)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4)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

12.秦岭淮河分界线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

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

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

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

区域界限

  1、地理分区上: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

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

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

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

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

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

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

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

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14、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约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水量超过95%

2)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

3)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河流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

4)西北内陆河流较少,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道

5)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全长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在南水北调的工程中,运河还将作为长江水北上到达京津的输水通道。

6)中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是塔里木河,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是额尔齐斯河。

7)黄河的概况:

a)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入渤海

b)长5500千米(公里)

c)流经省市9个: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陕甘宁,山西,山东,你何时青?

d)地形: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e)气候:

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温带季风

f)干湿: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

g)上中游分界点:

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

河南省旧孟津

8)黄河的下游出现了“地上河”现象,主要位于河南、山东两省境内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游大量泥沙进入河道

b)是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小,流速变缓慢,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升高

9)长江的概况:

a)长6300千米9(公里),我国第一长,世界第三长,流域

b)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c)发源地:

唐山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6621M,入海口:

东海

d)流经的省市自治区11个: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江江湖湖,安上重云四青)

e)流经的地形: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f)流经的气候区:

高原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g)流经的干湿区:

半干旱,半湿润,湿润

h)上中游分界点:

宜昌;中下游分界点:

湖口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种就有160多种,自然资源有的可以重生,有的不可以

第二节土地资源

1)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4月22日是地球日

3)6月25是中国土地日

4)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这为我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中国土地资源特点:

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②土地类型多样③耕地林地少④难利用土地多⑤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6)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7)北方区耕地占60%,南方区耕地占40%

8)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

9)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2)海洋水占97%,淡水占2.5%(淡水中,冰川、深层地下水占98%(要处理),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0.3%)

3)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

4)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量最为严重。

5)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6)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7)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为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并且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

8)开源节流:

开源——a)海水淡化:

脱盐脱碱b)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c)修建水库: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d)污水回用e)寻找新的水源节流——最根本的问题

9)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五纵三横:

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包兰线——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桂昆线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中国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内陆的西北半干旱、干旱(干湿区)的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中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半湿润、湿润(干湿区)的平原地区。

2)中国的三大产棉区分别是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为: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4)商品粮基地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

i.三江平原:

小麦

ii.松嫩平原:

小麦、玉米

iii.珠江三角洲:

水稻

iv.洞庭湖平原:

水稻

5)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6)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

辽中南工业区

京津塘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全国最大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

沈阳大连旅顺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

 

3)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

4)特点:

①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3产品更新换快

5)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

八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分界线+成因: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气候)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地势)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建筑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干旱

高寒

民俗

滑雪,滑冰

游泳,赛龙舟

2)特点:

 

2)四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牧场(山地牧场)青海、西藏牧场(高寒)

3)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青藏(牦牛、藏绵羊)宁夏(滩羊)

4)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2)人口过快会带来的问题:

①交通②就业困难③看病困难④垃圾增多

3)地形特点:

西高东低——河流流向是西北到东南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1)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旅游中心,房地产发达。

2)经济联系:

内陆:

廉价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

      香港:

丰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自由的转口贸易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美称:

①美丽的风景②亚洲天然植物园③东方米仓④东方甜岛⑤水果之乡⑥蝶岛⑦茶叶之乡⑧矿产之岛⑨东南盐厂⑩水产丰富(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2)台湾的主要农产品:

水稻,甘蔗,水果,茶叶

原因:

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地势低平(西部)

分布:

农产品——西部平原森林——中部山地

地势不同,温度不同,江水不同

3)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原因:

处于低纬度,山地海拔高,自然带种类多,从热带到寒带

4)台湾的经济特点:

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

5)承上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对外联系密切③劳动力资源丰富,人的

素质比较高④形成固定的出口商业区

6)新竹科学园区—“台湾硅谷”—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代表—“高科技、高收入”的代名词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2)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在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最北是阿尔泰山脉,最南端是昆仑山脉。

3)新疆富有特色的是绿洲农业

4)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瓜果颜色鲜艳;

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瓜果特别甜

夏季炎热干燥,灌溉水源稳定,沙质土壤——棉花生产系列基地

5)新疆富有石油和天然气

6)西气东输:

start—轮南end—上海

经过省市—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苏州,上海

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长江

7)益处:

西边——使本地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

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

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边——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我国的“南大门”

2)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

3)珠江三角桌是外向型经济,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4)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香港:

①承接海外订单②制造和开发新东西③供应原料④控制产品质量⑤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

珠江三角洲:

①有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②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5)珠江三角洲至后的原因:

①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②远离市场③人才储备不足

长江三角洲上前的原因:

①人才资源丰富②科技实力雄厚③市场潜力巨大

第二节新岸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位于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

3)特殊植物:

望天树,板状根,独木成林,绞杀植物

特殊动物:

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

4)旅游资源:

边境①越老旅游风景区②缅甸边境旅游区③老泰边境旅游区④“金三角”旅游区

民族①缅甸民族风情

热带①版纳野象谷②孟仑植物园③西双版纳傣族园④澜沧江—湄公河⑤中国第一村

5)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①资金丰厚②促进交通运输业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④城市面貌发生变化⑤对懂了房地产和服务业的发展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隔壁吹过来的。

4)黄土高原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

①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②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文:

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②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5)问什么会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个循环)

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6)对于上面如何解决方式:

①工程②生物③技术

生物——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科学中田,改变优质品种,提高土地肥力,蓄水保土,成生态农业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图册P34一张图

 

2)辐射——将本区的经济、贸易、信息、产业向南北辐射,推动南北经济的发展

被辐射: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目的——使中国经济全面腾飞

3)纽带——“H”型工业带——重庆市(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武汉市、南京市(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相中西部传递、传递的通道)上海市(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4)又一个图书的P78

 

5)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上游+西部)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游+北方)

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下游+东部沿海)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个长江——全国)

6)沿江地带的工业:

a)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①地势落差大(水能资运丰富)②煤铁资源丰富

b)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c)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①矿产资源丰富(铁矿)②交通枢纽(水陆交通便利)③农业资源丰富

d)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

7)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含沙量大中游——洪涝灾害下游——水污染严重

8)酸雨可导致a)水体、土壤酸化b)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灾害。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1)国情:

国土辽阔,人口多,区域差异大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人口众多,人均国情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一基本国情。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

各国家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

我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