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992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

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

他曾经说过:

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

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

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答案】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解析】【分析】

(1)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依据段意找段落,这就要求对文章由一个整体的了解,看看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然后在确定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赞扬了什么。

故答案为: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理解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题考查依据段意找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主要运用了“总-分”方法的手法,结合短文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

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

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

“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

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

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

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

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

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

刘英同志却说:

“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

”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________。

津津有味:

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________     坚定──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答案】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茫茫:

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津津有味:

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为

灾难

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

________。

②滥用:

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答案】

(1)wéi;nàn;cún  

(2)重新;不加节制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但是;转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因为wéi、灾难nàn、生存cún。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再生:

重新。

②滥用:

不加节制。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真正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①从文中“但是”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二是滥用化学品。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生态灾难的类型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

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

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如:

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故答案为:

(1)wéi、nàn、cún

(2)重新。

②滥用  不加节制(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4)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滥用化学品  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点评】

(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广告的能力

5.阅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明朗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愉快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仿例写句子。

(最少写3句)

例: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空气清鲜)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晴朗

;阴暗

;快乐

;忧愁

(2)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天空明朗

;一望无际

;牛羊成群

(4)对草原和草原人民(蒙古族人民)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4)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③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③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从选项中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体会重要语句的意思,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7.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A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矗立________  陆续________

B.找反义词:

平静________  停止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文中“抢前一步”“夺过”等画线的动词体现出________。

文中“眺望”“回头望望”等加点的动词体现出________。

(4)“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画线字的意思是(  )

A. 用掉                                 

B. 模糊不清                                 

C. 样子或形状像花

(5)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B.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C.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答案】

(1)屹立;相继;激动;继续

(2)比喻;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砸下的石头非常密集、迅猛、有力,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战士们对敌人的痛恨,以及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

;既表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又表现出战土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4)C

(5)A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矗立:

高耸直立。

陆续:

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平静:

心情平和安静。

停止:

停下来,不再进行。

(2)把“石头”比作“雹子”是比喻。

(3)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B、C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

(1)屹立、相继、激动、继续

(2)比喻;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砸下的石头非常密集、迅猛、有力,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战士们对敌人的痛恨,以及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既表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又表现出战土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4)C;(5)A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体会词义,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又叫人_____,既愿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