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887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项目实施方案.docx

《2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项目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项目实施方案.docx

2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

二、项目性质

新建

三、项目主管单位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昌都地区农牧局

四、项目协调、督导部门

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

昌都地区发改委、财政局、农牧局

五、项目法人、法人代表

项目法人:

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代表:

白玛占堆

六、项目技术支撑单位

地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七、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地点:

类乌齐县长毛岭乡、岗色乡、类乌齐镇、伊日乡。

2、建设内容及规模:

在4个乡镇选择460户牧民进行项目建设,其中长毛岭乡150户、岗色乡100户、类乌齐镇100户、伊日乡110户。

每户建设1座牲畜棚圈,建设规模为200平方米;共建设棚圈面积9.2万平方米,其中暖棚2.3万平方米、畜棚6.9万平方米。

八、建设年限

建设年限为3个月(2011年3月——2011年6月)。

九、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872.1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96.16万元,占总投资的68.35%;牧民群众自筹及劳务投入276万元,占总投资的31.65%。

十、主要技术指标

1、建设指标

户均牲畜棚圈建设标准为200平方米,其中暖棚50平方米,畜圈150平方米。

户均牲畜棚圈建设投资标准为1.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万元,群众自筹0.6万元。

每平方米国家投资标准为:

暖棚150元/平方米,畜圈30元/平方米。

2、技术指标

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将采取土木结构的方式,在县农牧局的技术指导下,由牧民群众自行组织修建,技术指标达到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

暖棚向阳,保暖;畜圈平坦,地势开阔,有利于牲畜的运动。

3、经济指标

项目实施后,可以重点扶持牧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牧民群众饲养牲畜的环境,为高寒牧区牲畜棚圈起到很好的作用,直接受益牧户达到460户,3463人。

同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示范牧户的牲畜饲养条件,提高防抗灾能力,降低牲畜死亡率,可以将牲畜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第二节项目编制依据

1、全国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西藏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规划。

3、自治区发改委《关于下达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资金的通知》(藏发改投资〔2009〕538号)。

4、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加快做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5、昌都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

6、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十一五”建设项目规划。

7、西藏类乌齐县《农林牧渔综合统计年报表》(2008年、2009年)。

8、类乌齐县土壤、气象、水利等相关资料。

第三节综合评价

一、政策依据充分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冷季长暖季短,冬季是青藏草原最脆弱的时期,也是牲畜掉膘减量的季节。

在青藏草原上饲养畜牲,必须经历一个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必须经历一个频发黑灾白灾的冬季。

过冬的牲畜不仅不能生长增重,还要消耗掉膘,勉强维持生命,完成从夏壮秋肥到冬瘦春弱的循环。

这是青藏草原畜牧业最突出的问题。

为此,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了《西藏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规划》,开展了有关重点项目的规划调研与编制工作,并加大了项目前期的工作力度。

项目实施后将逐步改善西藏高寒牧区牲畜的饲养条件,提高畜牧业的综合防抗灾能力,减少冬季牲畜的死亡数量,有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简单实用

长期以来,类乌齐县牧区群众都有自建牲畜棚圈的习惯,但由于受经济能力的限制,思想观念保守的束缚,牲畜棚圈一直修得比较低矮,不利于冬季牲畜的圈养。

通过项目实施,试点示范的牧民户将得到国家的资金补助,有能力建成面积大、保暖性强的牲畜棚圈,更好地提升防抗灾的综合能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过程中,牧民群众将在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人员的监督与指导下,完成木材的采购、沙石料的储备以及暖棚、畜圈主体工程的修建工作。

由于项目实施的主体工程操作技术简单,牧民群众修建棚圈的经验丰富,为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论点论据科学

发展青藏草原畜牧业,建设暖棚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有了暖棚牧民就能转变饲养方式,就能够提前配种提早产羔犊。

实现羔羊当年育肥出栏,要改变接春羔的传统习惯,繁殖母羊要提早在七月份配种,保证第二年接冬羔。

为实现接冬羔,要建造越冬暖棚圈舍,暖棚既是基础母羊越冬提供场所,也为接冬羔创造了的有利的物质条件。

暖棚是接冬羔的必备的物质条件,有了暖棚,牧民才能够接冬羔,没有暖棚,就无法接冬羔。

就能够让牦牛藏羊快速育肥,缩短出栏时间。

四、修建棚圈经验丰富

近几年来,类乌齐县不断探索天然草地的治理和保护的措施,在2009年更实施了天然退牧还草工程(2007),进行了一系列的草场围栏、人工种草、灭鼠和牲畜育肥的试点工作。

只要通过国家投资,类乌齐县有能力将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搞好。

五、实施方案可行

本实施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县农牧局组织编写人员深入到高寒牧区的长毛岭乡、岗色乡、类乌齐镇、伊日乡腹地,对牲畜棚圈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征询各乡镇的意见,然后再进行论证,确定了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的具体地点、内容和规模,有效地保证了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节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及昌都地区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对策,是逐步落实《西藏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规划》的具体表现,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二、建议

项目实施必须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项目建设中,要组织牧民群众精心施工,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达到试点示范效果。

总之,项目的实施,对类乌齐县高寒牧区的畜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项目建设条件也已具备,应尽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在全区干部职工、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前进。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西藏的农牧业优势在于畜牧业,发展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是西藏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举措。

目前,畜牧业无论是在全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是在资源开发,经济优势发挥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

但是,由于受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西藏畜牧业一直发展比较迟缓,部分畜产品还要靠外省供给,畜牧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西藏的畜牧业的优势还是集中在高寒牧区,但由于防抗灾设施尤其是牲畜棚圈建设滞后,防抗灾能力较差,牲畜越冬能力减弱,造成部分牲畜死亡,牲畜死亡率居高不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藏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规划》应运而生,为西藏高寒牧区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

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是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实施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今年,自治区力争在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全面启动我区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以易灾区域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我区高寒牧区抗灾保畜基础条件,提高防抗灾能力,促进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牧民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二节牲畜棚圈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棚圈建设现状

类乌齐县是一个半农半牧业县,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寒牧区乡镇的经济收入占有很大的比重。

类乌齐县高寒牧区主要分布在类乌齐镇、岗色乡、长毛岭乡、卡玛多乡的部分高寒山区。

由于高寒牧区的牧民群众一直习惯于游牧民的生活,对牲畜棚圈的建设不是很重视,沿袭过去棚圈的矮、小,对牲畜越冬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类乌齐县高寒牧区的牧民群众主要靠春季、夏季、秋季牧场进行放牧,冬季则迁入冬季牧场,由于冬季放牧时间特别短,牲畜只有以家庭圈养的方式进行饲养。

虽然家家户户都修建有牲畜棚圈,但其规模十分有限,面积比较小,暖棚由于多年失修,有的不能遮风避雨,根本起不到保暖的作用;有的畜圈主要由牛粪进行围建,运动场所十分有限,不利于牲畜在冬季进行运动,降低了牲畜的体质,膘情不能得到巩固,甚至有的牲畜由于棚圈陈旧的原因,不能很好御寒,牲畜冻伤、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牲畜死亡也集中在冬季,对于发展畜牧业有较大的阻碍。

二、牲畜棚圈存在问题

类乌齐县高寒牧区群众自建的牲畜棚圈,受资金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一直修建得比较矮小,对于发展畜牧业有不少的制约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人畜混杂居住。

由于高寒牧区的牧民属于游牧民性质,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春、夏、秋三季牧场的帐篷时,只有冬季才搬迁回冬季牧场,生活在自己的固定房所里。

由于在固定房所里居住时间短,牧民基本上不重视房屋的建设,基本上采取是人畜混居,生活环境差,卫生状况差。

2、牲畜棚圈狭窄。

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牧民群众修建的牲畜棚圈主要是与人的住房紧挨在一起,暖棚面积很小,畜圈周围是用牛粪围建,根本不能将全部牲畜进行圈养。

3、棚圈年久失修。

由于高寒牧区经常出现雨雪天气,气候情况复杂,有的牲畜棚圈因年久失修,不能遮风避雨,起不到保暖的作用,对防抗灾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一到冬季冰雪季节,牲畜死亡的幅度有较大的增加。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在高寒牧区开展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将进一步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我县农牧业防抗灾工作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御转变,确保农牧业稳定和健康发展。

1、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是改善人畜混居局面,促进牧民居住环境的需要

在高寒牧区,牧民群众一直沿袭传统的游牧民方式,游牧民由风餐露宿,逐水草而居,人畜混居的现象十分严重,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实施高寒牧区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可以改善试点示范户的居住环境,促使人畜居住分离,改善卫生状况,确保牧民健康生活。

2、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是提升畜牧业防抗灾能力的重要表现

高寒牧区的牲畜棚圈由于修建得比较矮小、狭窄,加之有的年久失修,不能遮风避雨,保暖性能比较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对发展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可以修建全封闭的牲畜暖棚,可以有效进行保暖;有更为宽阔的畜圈,可以提高牲畜的运动能力,增强牲畜的体能,减少牲畜冻伤、冻死现象的发生。

3、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是加快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可以加快畜牧业产业发展,逐步调整畜群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优势的牦牛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能力。

4、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试点示范项目是实现牧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类乌齐县有相当比例的农牧民生活在高寒地区。

交通不便,通讯不灵,灾害频繁,农牧业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商品率不高,条件的制约和技术的落后共同造成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

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可以改善牲畜棚圈的结构,增大棚圈的建设面积,保证牲畜有充分的居住条件,减少牲畜死亡数量,促进牧民群众经济增收。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艰巨任务,调整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基本思路,明确项目目标定位,拓宽农业项目的多功能性,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项目组织管理和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发挥示范项目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第二节建设原则

1、高寒、自然条件严酷、易灾的牧区优质安排的原则。

2、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当地生产习惯的原则。

3、布局合理、区域集中、规模适度的原则。

4、突出试点、把握宣传、发挥示范的原则。

第三节建设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逐步引导牧民群众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改变牲畜棚圈低矮,不能遮风避雨的现象,提高畜牧业防抗灾的综合能力,减少越冬牲畜,尤其是新生仔畜的死亡数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县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类乌齐县地处西藏东北部,地处国道317线和214线交汇处,属于半农半牧业县。

县政府驻桑多镇,是全县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北与青海省囊谦县交界,西与昌都地区丁青县相邻相距160公里,东南与八宿相邻相距300公里,与洛隆相距100多公里,与昌都县相距105公里。

类乌齐县属东南部分为高山峡谷地貌,西部属于北高东低趋势,平均海拔4000米。

西北部属高山寒带气候,东南属高山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本县的经济以牧业为主,农、牧、林业相结合。

区域经济划分为西北高寒草甸草场,西南高山峡谷林牧区,东部高山峡谷农、牧、林区,北部干热河谷半湿润农牧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

类乌齐县的现辖10个乡镇,其中5个牧业乡镇,5个农业乡镇,80个行政村。

经济以半农半牧业为主,农、牧、林业为副,全县总人口40900人,其中农牧民37485人,城镇人口3415人;总耕地面积为44700亩,各类牲畜存栏228849头(只、匹),其中:

牛153554头,绵羊37829只,山羊27561只,马9905匹。

全县奶产量达到7622吨,肉产量达到6265吨,全县上市牦牛3100头。

类乌齐县全县拥有天然草地509.7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9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6.46%,人均占有草场133亩。

第二节项目区乡镇基本情况

长毛岭乡:

总人口6289人,劳动力2737人全乡有牧户972户。

全乡共计牲畜44522头(只、匹)其中;牦牛25266头、马970匹、山羊6536只。

绵羊10620只,全乡人平纯收入3663元,其中有80%来自畜牧业。

岗色乡:

总人口2059人、劳动力659人.全乡有牧户316户。

全乡共有牲畜13879头(只、匹),其中:

牦牛16357头、马482匹、羊3046只,全乡人均纯收入3678元。

类乌齐镇:

总人口5991人,劳动力2462人,全镇有牧户969户。

全乡共有牲畜35777头(只。

匹),其中:

牦牛24786头、马1651匹,羊1299只,绵羊8041只,全乡人平纯收入3720元。

伊日乡:

总人口2851人,劳动力751人,全镇有牧户485户。

全乡共有牲畜19508头(只。

匹),其中:

牦牛14120头、马987匹,羊997只,绵羊3404只,全乡人平纯收入3910元。

第五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建设单位

类乌齐县农牧局下属5个副科级局(站),共有技术人员24人,其中:

中级以上职称有9人,初级10人,自1995年先后实施了防抗灾基地建设、牲畜温保工程、牧区开发示范工程、草场建设工程、扶贫点建设工程等,为本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县兽防站负责全县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在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的指导下,有能力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节项目依托单位

⒈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之一是自治区农科院。

该项目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科技研究的最高机构,具有极为强大的技术能力,通过他们的技术指导,能使项目顺利实施。

⒉技术依托单位之一:

昌都地区兽防总站。

昌都地区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隶属于地区农牧局管理的副县级事业机构,内设办公室、畜牧站、兽医站、草原站、动植物检疫站、果扎种畜场等7个科室,全站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50人,工人22人(含种畜场2个)。

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的17人,初级职称29人。

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编制了多项畜牧业工程规划、初设等前期工作和项目申报立项。

“十五”期间成功的组织实施了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短期育肥基地、防抗灾基地建设等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实施本项目已具备了较成熟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够从技术上保证指导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第一节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项目建设的宗旨,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修建牲畜棚圈460座,每户建设1座牲畜棚圈,建设规模为200平方米。

共建设棚圈面积9.2万平方米,其中暖棚2.3万平方米、畜棚6.9万平方米。

第二节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科学的布局、慎重的选址、仔细的选户,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对于能否产生最大的建设效益起到关键作用,项目实施后将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一、项目选址

根据类乌齐县游牧民分布现状,结合天然草地分布、交通、水文、海拔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本项目的实施点。

本项目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在岗色乡多苏村、岗色乡的岗达村两个村。

棚圈的位置应选择地势高、干燥、易排水、无污染源的地方,且水源可靠,交通便利,棚圈要建于住房或居民点的下风向。

二、项目布局

四个乡镇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共选择牧户460户,修建牲畜棚圈460座,其中长毛岭乡150户、岗色乡100户、类乌齐镇100户、伊日乡110户。

二、建设条件

1、地理条件:

项目区实施示范点,平均海拔在4000米~4500米之间,实施示范点的位置多在冬春草场的边缘或非草地上,以减少对草地人为破坏为选点原则,实施示范点距冬春草场的距离为1~5公里。

2、人畜饮水条件:

实施示范点地下水埋藏较浅,基本上从未利用,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人畜饮水用水标准。

水源主要为河流,各实施示范点附近均有河流及支流,可基本满足人畜饮水需要,可有效保障冬春季节的人畜饮水。

3、建筑材料:

本项目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沙石、粘土,这些基本可在项目区的就地解决,少数缺乏木材的实施示范点,可以通过项目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不存在的材料困难的问题。

4、交通条件:

项目区交通十分便利,国道317线和214线交汇处,将给项目的实施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三节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项目根据统盘考虑,全面规划,配套开发的原则,在定居房屋的东侧或西侧建设牲畜棚圈,以改变项目区无棚圈设施,牲畜长期顶风冒雨,靠消耗体内脂肪,维持生理活动,致使生产力低下,商品率不高局面。

一、棚圈朝向

棚圈建筑朝向的确定:

主要考虑其光照,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畜舍的适宜期间向要求冬季冷风渗透小,夏季通风良好。

朝向确定为座北朝南,与房屋形成一体。

二、建筑类型

根据本区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以利于冬暖夏凉,畜棚建筑类型设计为全封闭式,上有屋顶,屋顶采用土木平顶结构,四面为土墙;畜圈在畜棚阳面,三面围建。

三、建筑结构、规格与要求

牲畜暖棚为土木石结构,畜圈与暖棚连成一体为土石结构。

每户新建牲畜暖棚50平方米,暖棚为全封闭式类型,正面墙设有2扇小窗,中间设有1道门(双开门),尺寸为1.3×1.6米。

四、地基和基础

暖棚和贮地基为土石结构,挖地基深0.8米,宽0.6米,圈的地基深度0.4米,宽0.6米,墙基垫0.2米的碎石。

墙体:

土石结构,暖棚墙体厚度0.5米,长为20米,后高为1.8米,前高1.6米。

屋面:

土木平顶结构,长为20米,宽2.5米,保温效果好。

地坪(畜床):

土质结构,必须具有较高的保温性,材料致密、坚实、平整、不硬、不滑。

第四节项目建设进度

根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加快做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项目建设将于今年6月10日建设完成。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3个月(2011年3月—2011年6月)。

1、2011年3月初开始着手采购建筑材料,做好项目的开工建设工作。

2、2011年3月中旬开始开挖牲畜棚圈的基础工作。

3、2011年3月下旬开始建设牲畜棚圈的主体工程。

4、2011年5月底全部完成牲畜棚圈的建设工作。

5、2011年6月初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建设资料,申请上级部门验收。

6、2011年6月10日前正式投入使用。

第七章项目投资概算

第一节概算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

2、《西藏自治区预算定额(2007)》。

3、昌都地区建筑市场材料价格、运费和施工费用等有关文件和资料配套使用。

4、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下达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资金的通知》(藏发改〔2009〕538号)。

5、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加快做好高寒牧区牲畜棚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第二节项目建设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872.1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96.16万元,占总投资的68.35%;牧民群众自筹及劳务投入276万元,占总投资的31.65%。

一、投资概算

1、暖棚:

23000m2×220.22元/m2≈5065000元。

2、畜圈:

69000m2×45元/m2=3105000元。

3、项目前期费用(招标、监理、地勘):

55.16万元。

合计:

872.16万元。

二、投资构成

1、国家补助投资

(1)暖棚:

23000m2×150元/m2=3450000元。

(2)畜圈:

69000m2×30元/m2=2070000元。

(3)项目前期费用(招标、监理、地勘):

55.16万元。

小计:

5630000元。

2、群众自筹及劳务投入

(1)暖棚:

23000m2×70.22元/m2≈1615000元。

(2)畜圈:

69000m2×15元/m2=1035000元。

小计2650000元。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以提高防抗灾能力,减少牲畜的冻伤、冻死数量,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第二节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建设,试点示范户的牲畜棚圈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人畜混居的现象将不在发生,人畜分离,可以改善牧民的生存条件,促进牧民健康生活。

第三节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大类乌齐县牲畜出栏力度,让群众把众多的牲畜通过圈养育肥出栏,将减少牲畜总量,有效减少草场牲畜超载的压力,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使生态逐步恢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项目组织管理

一、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农牧局、发改委负责人为副组长,县财政局、监察局、科技局、农推站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协调实施;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

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白玛占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

嘎玛扎西(县农牧局局长)

向巴江措(县发改委主任)

成员:

赖乾优(县农牧局副局长)

董刚(县农牧局副局长、农推站站长)

王之刚(县财政局局长)

李健(县监察局局长)

次旦旺扎(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

拉巴次仁(岗色乡乡长)

扎西罗嘎(长毛岭乡乡长)

觉阿次仁(类乌齐镇镇长)

洛加(伊日乡乡长)

二、技术措施

成立由县农牧局、发改委等单位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技术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及竣工投入使用后的技术服务工作,切实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发挥最佳效益。

项目技术实施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嘎玛扎西县农牧局局长

副组长:

董刚县农牧局副局长、农推站站长

向巴江措县发改委主任

成员:

次旦旺扎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

元旦顿珠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

达瓦(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

罗松扎西县农推站技术员

三、管理措施

1、计划管理,要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农牧厅批准的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施工时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实施计划,并制订项目管理办法,确保按期完工,做到对项目有计划、有安排。

2、工程管理,在项目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