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498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17明朝的灭亡学案新人教版

17、明朝的灭亡

课题:

17、明朝的灭亡课型:

新授共1课时第1课时总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3、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

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追忆奠基】

明朝的建立者、

都城、时间

二、【情景激趣】

 

五、【依纲自学】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表现在哪两方面,经济方面的什么情况加深了政治腐

败和社会危机

2、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什么叫“均田免赋”,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时间、地点,明朝的灭亡时

3、大金的建立者、时间,女真改为满洲的时间,谁于什么时候改金为清

八、【巩固训练】

九、【达标测评】

1.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政治腐败②蝗灾连年③赋税沉重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D.“均田免赋”

3.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4.明朝灭

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起义军失败。

这里的“将领”是(    )

A.张献忠          B.吴三桂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5.

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

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官府赋税苛重B.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逃亡

C.连年天灾D.阶级矛盾的激化

6.明朝末年,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的事件是()

A.陕西饥民暴动  B.红巾军

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前组织】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依据问题解决导学方案中的自学导读预习本课内容

 

三、【明确目标】

给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四、【学前指导】

学生依照自学提纲从书中找到答案,找不到的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注意分点说

 

六、【合作共学】

组长组织,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合作找出老师让回答问题的答案。

七、【展示点拨】

1、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适时点拔、纠错、补充完善。

十、【归

纳小结】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是

A.隋的统一B.唐的统一

C.宋的统一D.元的统一

2.历史小短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

“时间:

×× 地点:

科举考试的路上 人物:

张公子和书童 旁白:

张公子带着书童张二,去和州府……”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开始于

A.秦朝B.西汉

C.隋朝D.唐朝

3.学习隋唐史后,同学们进行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4.下列不是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A.隋文帝厉行节俭B.隋炀帝不恤民力

C.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D.重视人才

6.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是哪位皇帝

A.武则天B.唐太宗

C.唐玄宗D.唐高祖

7.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

①经济繁荣②民族交往与交融③开放的社会风气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8.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唐三彩

9.唐朝某高僧到达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这个高僧是

A.玄奘B.唐三藏

C.悟能D.悟空

10.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朝代是

A.北宋B.南宋

C.辽D.元朝

11.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

12.下列少数民族与其建立的政权搭配错误的是

A.鲜卑族——辽B.党项族——西夏

C.女真族——金D.蒙古族——元

13.如果你在XX搜索中输入以下几个关键词:

精忠报国、抗金名将、莫须有,搜索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A.霍去病B.岳飞

C.卫青D.蒙恬

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应该是

A.唐B.北宋

C.南宋D.南唐

15.小明同学选用宋代众多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农业经济的发达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政权并立D.商品经济的繁荣

16.“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这种城市繁荣场景反映的是

A.秦朝B.汉朝

C.宋朝D.唐朝

1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是

A.清朝B.元朝

C.宋朝D.辽朝

二、综合题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请写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的盛世局面。

(3)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结合所学,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依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并立(同时存在)的3个政权名称。

材料三:

“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瑞军《大统一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写出文中的“它”是哪个朝代?

“它”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判断并写出图一、图二是哪个朝代的农具?

它们对农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请写出图中宋代海外贸易的两个大商港(港口)

(3)请依据所学,解释为什么宋代的海外港口主要集中在南方?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终结了自西晋灭亡以来民族政权南北分立局面,并为盛世唐朝奠定基础。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是解题的关键,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终结了自西晋灭亡以来民族政权南北分立局面,并为盛世唐朝奠定基础。

2.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科举考试”可知,科举制最早应该开始于隋朝。

隋文帝时期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产生。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科举考试”是解题的关键,隋文帝时期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产生。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采取开放国门的政策,国际间和国内各民族的交往日益繁荣,“繁荣与开放”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厉行节俭,励精图治,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符合题意;隋炀帝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由于其残暴统治,隋二世而亡。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重用贤才,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重用贤才,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

6.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她得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唐代经济达到极盛,称为“开元盛世”;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与交融;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唐朝的制瓷艺术。

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的选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

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A错误,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B错误,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C错误,元朝时才出现青花瓷。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9.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解题的关键,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宋的社会生活。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故选D。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A项符合题意;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女真族建立金;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精忠报国、抗金名将、莫须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岳飞。

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

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但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知,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国仇家恨的精神状态。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D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

第一副图片是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

题干第二幅图片是交子,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第三副图片是南宋海船,说明南宋对外贸易发达,货郎图也表明宋代贸易繁荣。

所以四幅画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繁荣。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可知,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城市繁荣;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反映了南宋商业繁荣。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的王朝。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8.

(1)变化:

人口增长较快较多。

原因:

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等皆可。

言之成理即可

(2)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玄宗:

开元盛世

(3)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

“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代人口增长较快较多;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唐代经济达到极盛,称为“开元盛世”;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19.

(1)联姻事实: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和亲等,均可。

民族政策:

开明

平等。

(2)宋、夏、辽等

(3)朝代:

元朝。

历史意义:

结束分裂,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和亲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960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来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宋、夏、辽并立;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

“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可知,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

20.

(1)唐,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之意即可。

(2)广州、泉州。

(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权在南方等。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图示曲辕犁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两个大商港是广州、泉州;

(3)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权在南方等。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称隋文帝:

“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

”由此可见,隋文帝()

A.崇尚节俭B.重视农业C.整顿吏治D.生活奢侈

2.《贞观政要》记载:

太宗谓侍臣曰:

“守天下难易?

”侍中魏征对曰:

“甚难。

”太宗曰:

“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太宗)又谓(太子)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3.“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

4.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

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隋宋B.秦隋元

C.秦元明D.隋元明

5.5.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

“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

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7.《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

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崇尚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相关知识。

根据题干材料“任贤能、受谏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选④虽然说法正确,但材料中看不出来。

所以应选①②③,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分析题文的“开元初,四方丰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由此可知,题文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

A的年号是贞观,B出现在唐玄宗之前,D的年号是天宝。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从题文获取信息是关键。

解答此题,从题文获取的关键信息是“开元”。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嬴秦氏,始兼并”是说秦兼并六国,开始统一全国,“迨至隋,一土宇”是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元灭金,绝宋世”是说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等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而宋朝只是结束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周边还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明朝是延续元朝的统一。

因此,这则材料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朝代是秦隋元。

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5.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知识。

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对其他国家有吸引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外交通发达是客观条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这在政策上有利于对外交往。

ABC不全面,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6.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宋和南宋是汉族政权,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所以①③⑤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西夏的和战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根本,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由此两则材料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项符合题意。

B项不合题意;AC两项两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