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461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解析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凯恩斯主义

 

为了摆脱困境,1933年,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推出了所谓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

在美国施行新政期间,德国、瑞典等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二战结束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在大危机以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这种理论认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生产会自动制造需求,因此不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这个自由主义的基本结论。

胡佛的自愿联合方案破产,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经济取得了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

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

在财政政策方面,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

凯恩斯的理论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分成两大派别: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

 

1.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现实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他的治疗方案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

2.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庸俗经济学理论。

③因此,它不可能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④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发展停滞、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三高一低”现象,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逐渐为其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所取代。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正如我在咨文中首先指出的,我认为国会复会时正是一个非常紧急的时期。

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

 

(一)尽快复原不必要的武装部队;

 

……

 

(四)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

 

(五)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

 

……

 

(八)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

 

我请求迅速采取行动,颁布关于充分就业的方法,来保证我们对经济和繁荣的坚强信心。

……我深信,既然说充分就业,那就必须使各个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和肤色的人有平等的机会,我们的政治哲学的这种基本信念,也应当成为我们经济中的主要部分……这个咨文,在其正式提出的各项建议中和咨文所用的字句中,就已经包含了公平施政纲领的基本内容,但在国会宣读这个咨文的十个星期内,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圣劳伦斯河道工程的发展计划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等等。

 

──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引自王春良编《世界近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轨,而当时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大批的军人急需复员转业,随着军工工业的减产而带来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以及种族关系的紧张等诸多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杂乱无章”,严重威胁到和平经济的恢复和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而且也影响了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美国的全球战略,因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摆在杜鲁门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

而与此同时,杜鲁门总统在第一期任内支持率却不断下滑,迫切需要制定一项新的政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选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提出了他的公平施政纲领。

从材料上看,杜鲁门的公平施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制定充分就业法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

②制定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为此政府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急剧削减军费支出,由战时最高点,即1945年的812亿美元削减到1948年的118亿美元;二是急剧减少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③规定房屋最高限价,并授权给他将全国建筑材料的半数用于营造廉价住房;扩大住宅投资保险制度,鼓励私人出资建筑住宅;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寻找更好的和更便宜的建筑材料和方法。

④制定措施解决种族歧视,建议在司法部门设立民权司,制定反对私刑和反人头税的法律、设立常设的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以防止就业上的种族歧视。

⑤扩大社会保险范围,1950年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的几条修正案,结果使受益人增加了1000多万,并将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平均增加77.5%。

1952年,对该法又加了1项修正案,养老金再增加12.5%。

另外杜鲁门还促成了《公平劳动标准法》中的12项修正案,将工人的最低工资从1945年的每小时40美分提高到1950年的75美分。

 

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是在继承了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改革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新老问题,运用总统的权力,而提出的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将来的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尽管这一方案的宗旨是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它毕竟是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又对当时美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2.它巩固和扩大了罗斯福新政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后的许多社会问题。

3.公平施政为60年代肯尼迪“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社会”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为战后二十多年美国国内政策奠定了基础,在美国自由主义改良运动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

 

〔材料一〕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社会主义者所能接受的任何简短纲领必须包括要使国家走一段漫长的道路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措施。

这个纲领必须包括大规模的国有化。

国有化的主题绝不是那些没有什么争论的,因为那些是不关重要的,而是那些对于社会变革具有真正重要性的并且为全民利益所需要的。

 

──英国首相艾德礼《工党的展望》,商务出版社1961年版

 

〔材料二〕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的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

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决定了才能执行。

我认为,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解读】英法的国有化运动是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欧洲在近代就存在着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左翼势力强大,社会公平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希望国家代表他们的利益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公平利用和分配。

1929年经济危机,一些私人银行和企业大批倒闭,无法继续经营,使国家直接介入,形成了强大国有资产。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各国政府为了复兴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和应对经济危机,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压力,纷纷采取了国有化措施。

英国工党执政后,从1945年起,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

法国在战后也推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

从资料上看:

①英法实行国有化的部门都是像能源、资源、钢铁和银行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

②国有化的动机是为了大规模的开发新资源,兴建公共工程,推进科技进步。

③政府要在经济发展中承担领导作用。

 

1.战后西欧的国有化运动是受凯恩斯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运动双重影响的产物,前者主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而西欧的各左翼政党也试图把国有化当作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试验。

2.国有化企业在初期运行良好,推动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福利责任,帮助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金融体系,加强了金融调控,稳定了经济,同时为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3.不过,自从第二个十年期,国有企业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使高成本、高价格、低生产力和资源的无效使用逐渐成了国有经济的特征。

4.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私有化运动。

 

4.德国的市场社会经济理论

 

竞争是获致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

它保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循着竞争的道路,经济发展与企业利润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

此外,为提高生产力的个人刺激将能得到保持。

让所有劳动人民能从提高生产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资,这是通过竞争来促进繁荣这一信念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限制竞争的威胁经常来自许多方面。

因而在一个以自由社会制度为基础的国家里,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是保证自由竞争。

 

我重复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至少经济尚未要求干涉时应当这样。

如果国家参与生产,这跟一个以冒险精神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不相适应,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意味着,经济绝不能由国家来代表它的利益……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

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解读】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联邦德国在战后所推行的与西欧其他国家的国有化模式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是战前魏玛共和国自由放任经济和纳粹德国统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是德国所面临的分区占领的形势不允许它走国有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境下,德国的新自由派经济学家们逐渐形成了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造方案。

而担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把这种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施,从而形成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从资料来看:

①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②政府要通过货币、信贷、贸易、关税、投资等经济手段对经济生活实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效竞争,从而达到尽量减少经济波动和危机的目的。

③国家还要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实施阶级调和与公平分配,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的实施。

 

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欧其他国家国有化的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德国的执政者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条件而做出的正确的选择。

2.这种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效率”和“公平”两大难题,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福利制度的顺利实施,是德国经济奇迹的根本政策保证。

 

5.肯尼迪的新边疆

 

〔材料一〕美国经济发生了麻烦。

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国,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最落后的。

去年春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是降低了,企业投资在减少,利润已经下降到预计的水平以下。

建设停下来了。

卖不出去的汽车存货量达100万辆。

有工作的人减少了,而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已缩短到远远不足40小时。

但是物价却继续上涨,因而有太多的美国人,他们可以用来购买涨价物品的钱减少了……我将在今后14天内向国会提出一些法案,目的是通过在自助的基础上临时延长失业救济金期限的办法来改善失业补助;向失业者的家庭提供更多的食品并救济他们的贫困的子女;重新开发我们的劳动力长期过剩的地区;扩大美国就业服务的范围;鼓励建造住房和建筑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增加工资最低的工人的购买力;从税收方面鼓励正常的工厂投资;加紧开发自然资源;促使物价稳定;并采取旨在保证迅速恢复经济并为今后扩大的长期发展铺平道路的其他步骤。

 

──肯尼迪《扭转颓势》,三联书店1976年版

 

〔材料二〕让双方去探求科学的奥秘而不是科学的可怕力量。

让我们共同探测星球,征服沙漠,消除疾病,开发海底资源,促进艺术和贸易的发展……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

 

【解读】新边疆是肯尼迪1960年在洛杉矶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所提出的口号,他声称:

“今天的新边疆是未知的科学与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的孤立地带,尚未有答案的贫困与过剩的课题。

”在担任总统后,新边疆成为肯尼迪时期国内外政策的总称。

上述材料包含下列内容:

①承认美国经济遇到了麻烦,增长速度缓慢,利润下滑。

②政府要制定反危机的经济立法,改革农业、赋税贸易和工资价格政策。

③扩大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

消除贫困,缓和贫富差距。

④推动科技进步,开发未知领域和新资源。

 

1.肯尼迪所开拓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垄断统治的新边疆,他注意发展科技和空间技术,强化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和控制,既有利于国际争霸,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刺激作用。

2.肯尼迪政府所推行的国内外政策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种族矛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肯尼迪的新边疆是罗斯福新政和杜鲁门公平施政改革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肯尼迪遇刺身亡后,他的一些政策和主张为后来的约翰逊政府所继承和实现。

 

6.里根经济学

 

1981年里根总统上任后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滞胀问题制定的经济政策理论。

集中反凯恩斯主义各家之见,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供给经济学,加速折旧进而扩大供给,摆脱滞胀。

此外还采纳货币主义理论,要求将货币增长严格控制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上;同时吸收传统保守经济学观点,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

这一政策以紧缩社会福利开支为代价,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未使美国经济完全摆脱“滞胀”。

后逐年有变化,由反对政府干预变为主张一定程度干预,由减税刺激投资变为有减有增。

由于坚持推行“实力外交”,军费增加,赤字上升。

暴露出美国经济中潜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杨生茂、张友伦编《美国历史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解读】美国自从罗斯福新政以来,一直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可到20世纪70年代,由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触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即滞胀。

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资本严重过剩并在慢性危机中被销蚀;到80年代初,美国工业有25%开工不足,通货膨胀率高居两位数,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

在对付滞胀方面,凯恩斯在30年代提出并由其追随者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的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受到了普遍的抱怨。

罗纳德·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

“里根经济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理论和流派,而是新闻界对里根政府时期所采取的政策的统称。

它以供应学派与货币主义思想为源泉,充满了保守主义的意识风格。

根据里根的理论,社会价值之根本就在于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如果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得到了自由,就不再需要任何人向他们发号施令了。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随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复兴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①大幅度减税,以鼓励储蓄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②用提高银行利率等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紧缩信贷,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③紧缩社会公共开支以平衡财政预算。

④重振军备,大幅度提高军事预算,用军事实力补充或保障美国的经济实力。

 

1.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是以供应学派的政策,对付经济停滞;用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增加速度的观点对付通货膨胀,同时吸收了代表东部利益的经济学家如乔治·舒尔茨、格林斯潘等人有关平衡预算的理论,所以,里根经济学是供应学派、传统的平衡预算理论和货币学派的混合物。

2.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从根本上重组了美国的经济结构。

里根所开创的经济政策新理念并初步建立起来的新的政策框架,为经济增长,甚至为电脑、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美国经济的竞争力迅速上升,为90年代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7.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主张放弃大政府小社会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以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

她的政策主张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

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

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在各种措施的影响下,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解读】二战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政府基本上都延续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过分强调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出来,英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被称为“英国病”。

凯恩斯主义对此已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毅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奉行货币主义理论,推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上述材料看,撒切尔主义包括如下内容:

①简化税制,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

②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和减税。

④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

 

1.撒切尔的改革对于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83年到1988年,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平均5%以下,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2.支撑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学派的主张,这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撒切尔政府对战后30多年来历届英国政府所信奉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重大调整。

3.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的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趋势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她的一些主张为后来的英国工党和布莱尔政府所继承,所以,有人称布莱尔的政策是“布莱切尔主义”。

 

8.新经济

 

〔材料一〕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

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基本上实现了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论点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假定,也否定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种经济就是新经济。

 

──刘绪贻《我看美国新经济》,《读书》2003年第3期

 

〔材料二〕谈“新经济”时我们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

 

〔材料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

在这一经济中,风险、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不是例外。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参考消息》1999年8月8日

 

【解读】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表现为“两高两低”现象(即经济高速增长和高劳动生产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人们把这段时期的美国经济称为新经济。

这一提法是美国记者迈克尔·曼德尔1996年12月在《商业周刊》上撰文首次提出的,后来成为流行的提法。

除此之外,还有“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因特网经济”等提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新经济的争论还在继续,有的学者把美国经济两高两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增长方式,有的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加信息技术革命,等等。

导致克林顿政府新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以削减和消灭预算赤字为核心的刺激供给和控制需求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②灵活而有效的货币政策。

③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

④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和优化。

⑤充分利用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一方面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行以开拓国际市场为核心的外贸政策。

 

1.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经济政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它的出现,为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

2.美国“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也提出了挑战。

 

9.货币学派

 

经济自由是货币学派政策主张的基调。

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它认为社会应保证每个人在择业、保有私有财产、使用收入、运用资源等方面享有充分自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然后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而实现公共利益。

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

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

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滞胀危机的出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对此无能为力,为了寻找救治的良方,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活跃起来,纷纷从各个方面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其中货币学派是比较活跃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支。

它又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或“现代货币主义”。

20世纪5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弗里德曼最先提出,70年代以后,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①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指挥破坏经济的均衡发展。

②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赤字财政和扩大政府开支。

③主张自由效率,反对福利主义。

 

1.货币学派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而提出的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