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24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考点二十二小说的艺术技

考点二十二 小说的艺术技巧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小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色、材料安排等。

考查形式

或客观题,或主观题。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的?

②文中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它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某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④某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

趋势分析

描写手法的作用和结构安排的作用或为主要命题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山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

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

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

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

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

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

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

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

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

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

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

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

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

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

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

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

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

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

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

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

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

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

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

来人自然没有瓦片。

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

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

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

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

那就留给你慢慢抽。

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

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

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

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

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

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

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

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

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

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

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

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

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

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

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

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

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

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小山村的环境,突出小山村质朴、和谐的特征,同时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

B.文中“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

C.每天来治疗疼痛的没几个人,“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从中可以看出医生追求利益的心理。

D.开贼黑贼黑的小车的年轻人,办事不按规矩,对于其搞特权的行为,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答案 A

解析 B项,“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说法错误,药物独特并不是对医生的讽刺;C项,当时村民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医生附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是为村民考虑,并没有刻意追求利益。

D项,“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不合文意,文中说村民“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2.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洋楼”和“小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医生的变化;②村人每每路过眼睛是斜视的,表明医生被村人鄙视;③通过居所的对比和村人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华主旨;④和小说开头交代的小山村的环境形成对照,发人深省。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深意”,文章结尾段落所写的是医生盖了小洋楼和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从“小洋楼”与“小瓦房”的鲜明对比中可看出医生的变化,即医生变得富有,却丧失了医德。

从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中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即对医生进行批判,对使医生发生改变的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进行批判。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3.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瓦片”是医生看病排号的凭证;②“瓦片”是小山村人质朴、诚信、守规矩的象征;③“瓦片”失去作用象征着医生医德的丧失;④“瓦片”命运的变化构成文章的暗线,使文章的结构严谨;⑤“瓦片”是在“一张大票”面前失去作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瓦片”的深意和作用,从表面上看“瓦片”是村民排队看病的凭证,深入挖掘可知它象征“质朴、诚信、守规矩”,然后分析“瓦片”在串联文章结构、暗示文章主旨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

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

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盲人。

风吹来,浑身很冷。

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

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

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

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个人,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

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

剩下一些,放在那儿。

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

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

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

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吧?

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

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

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

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

显然,是饿的。

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

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

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

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

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盲人。

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

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

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

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

那人惊问。

你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

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

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

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

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

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

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

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

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

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

然后,拿起二胡。

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C.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瞎子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上去有点突兀,所以后文作者借瞎子之口进行解释。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地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答案 D

解析 A项,“只有他弟子一人”错,小女孩也是瞎子的知音;B项,“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无中生有;C项,本篇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

如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了铺垫;瞎子师傅要饭时总是“吃一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弟子在漂泊途中第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嗓子,前后呼应。

2.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面描写,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

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

这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声悠扬、动听。

②比喻,“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

③通感,“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所以回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二胡声音的文字。

然后分析描写的手法、角度及其作用。

3.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

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

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弟子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瞎子不但没有记恨弟子,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一半吃的。

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改的人。

弟子为了得到瞎子的乐谱,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并一直跟随瞎子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跪倒在师傅身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解析 探究人物形象特点需结合其人在文本中的相关描写,在对人物的性格把握中完成人物形象的概括。

结合人物形象谈启示,从对人物自身经历的把握上,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衡量,并从正反两方面提取感悟,归纳成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

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

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

“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

”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

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

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

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

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

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

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

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

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

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

”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

”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

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

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

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

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

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

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

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

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

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

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

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老妇人”的骗术十分高明,她和“萨莎”的一番对话就使“萨莎”放松警惕,放心地在沙发上入睡,可谓是精于此道,深谙别人心理。

C.“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D.“老妇人”发现“萨莎”的钱包里居然有800美元,不禁喃喃自语,十分惊喜,可见其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不得已而为之。

答案 C

解析 A项,老妇人是个诈骗惯犯,习惯于黑吃黑,不是所谓的反骗专家,而且事件也称不上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B项,萨莎是被老妇人茶水中的药剂所迷倒,不是自己放心入睡。

D项,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当。

2.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描写:

如“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这表现了萨莎的见风使舵和善于察言观色。

②神态描写:

“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

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表现出萨莎伪装出的谦恭和内心的虚伪;“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表现了萨莎自认为即将得手时内心的自鸣得意。

③动作描写:

萨莎说话的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流露出她的诈骗盗窃的本能反应;“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乐不可支,体现其放松警惕,自以为胜利在望,扬扬自得。

④心理描写:

“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表现出萨莎对自己的骗术十分有信心,并且为此而沾沾自喜。

解析 基本思路是:

点明手法——举例说明——表达效果,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侧重人物性格这一角度,组织答案时注意分条表述。

结合文本可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考虑,再结合相应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3.文中“菜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菜鸟”为题更好,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菜鸟即初学者,新手,生手。

指刚进入某些圈子,对某些事物操作不熟悉,能力不高的人。

(示例一)“完美的猎物”合适:

“完美的猎物”,猎物直接体现小说的主题,点明是一起诈骗事件;有利于情节的展开,老妇人和萨莎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诈骗对象即猎物,并且对他们而言都是最“完美”的那一种;题目与文中的首尾照应,圆和如一,突出了中心。

原题目合适。

(示例二)“菜鸟”合适:

题目新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利于凸显主题,老妇人和萨莎都认定对方是菜鸟,围绕这个中心,巧妙斗智,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妇人成为了最后胜者;“菜鸟”一词贯穿始终,是全文的线索。

因此,以“菜鸟”为题是合适的。

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重点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不求唯一,但要言之有理。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文章,在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态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

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

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

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

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

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

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

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俩今晚第一次搭话。

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

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

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

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

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

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

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

男生也很爱她。

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

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

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

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

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

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只一处,正在抢修。

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

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

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

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

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

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

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

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

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