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156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docx

电信业转型十回顾反思与展望

电信运营业转型1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 蔡康院长)

 摘要 近10年,在国家加快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的影响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政企剥离、分拆重组、客户需求变化、异质技术竞争和互联网发展的强烈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电信运营业面临全面转型:

从“提供单纯的通信服务”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型成为我国运营商的共同选择。

本文从我国电信运营业的商业模式转型、网络技术发展和IT支撑系统的演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提出电信运营业转型的主要特征,并对未来影响电信运营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 电信转型 商业模式 网络技术 支撑系统 

1、引言

最近10年来,在国家加快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的影响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政企剥离、分拆重组、客户需求变化、异质技术竞争和互联网发展的强烈冲击。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电信运营业务量增速放缓、用户价值逐渐降低,我国电信运营业务资费从2000年至2007年每年下降10%以上,低端用户从每月电信资费超过100元下降到2007年的50元;电信运营业利润整体呈下降趋势。

图中国移动近年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移动年报)

在这种冲击下,电信运营业逐步转型:

从“提供单纯的通信服务”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型成为我国运营商的共同选择。

业务和服务方面从“管道”向“平台”、从“卖功能”向“卖服务”、从“单卖”向“套餐”的转变;网络方面需要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向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业务网络水平化的综合信息网转变。

与此相适应,电信运营商在组织与人力资源、产业链合作、支撑系统等各个内外部环节都实施了全面转型。

转型,成为电信运营业近10年发展中最主要的关键词,未来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下面,作者拟从商业模式的转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T支撑系统的演进等几个方面,对电信运营业这10年进行探索和总结,并对未来影响电信运营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思考。

2、电信运营业转型探索

近10年以来,电信运营业转型缘起于通信信息业高速发展后的非理性行为和惨痛教训。

全球电信运营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转型重点、深度、广度均有所不同: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和欧洲3G危机给电信运营商敲响了警钟,自2002年起,就开始陆续有运营商提出“转型(Transformation)”概念;以法国电信为例,其第一阶段的转型战略就是从传统的固网话音向移动、互联网和宽带领域拓展,盈利方向由窄拓宽。

2004~2005年间,以固网运营商为首的运营商们,英国电信、德国电信、意大利电信等相继走上转型之路,提出第二阶段的转型战略——以IP化网络为基础,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推进移动与固定业务融合,为用户提供融合服务。

2008年后,成熟市场的运营商如日本NTT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转型战略——以高速宽带网与移动网为基础构建泛在网络,以业务创新与全球扩张为保障,提供泛在信息服务,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设施”。

国内电信运营业的转型进度相对国外而言可谓三步并做一步走。

2005年,中国移动定位“移动信息专家”,深耕移动领域,向移动信息、移动互联网领域进军;中国电信提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聚焦客户需求,信息化创新,差异化竞争,规模发展宽带用户,积极推进下一代网络。

对比国外领先运营商,国内运营商的转型步伐更快更大。

但由于2009年之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不具备全业务运营资质,无法真正实现跨领域的拓展与融合,导致各运营商虽有转型意愿与行动,但转型成效仍未能如愿;2009年1月3G牌照颁发之后,各运营商才真正进入对全业务的深耕运营,移固融合、光进铜退、网络IP化、物联网都是国内运营商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营商不断尝试转型探索,推动企业面向客户的内部组织和流程变革,电信运营业务逐步丰富,逐渐形成市场品牌化、渠道多样化和产品差异化,以及网络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和水平化的趋势。

整体而言,近1O年来我国电信运营业转型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2.1 商业模式从管道型向智能化的平台型商业模式迈进。

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贯穿在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从单纯的管道提供转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向更高价值的应用与内容领域扩展,运营商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拥有自己的内容生产单元,开始向智能化、综合化方向转型。

比如,中国电信采取了重点针对3I交融领域的聚焦客户信息化创新战略,分步骤推出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IPTV等业务。

而中国移动则通过参股凤凰卫视、建立音乐基地等方式进入内容运营领域,通过OPhone和MM等不断加大对终端行业的影响力。

在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WEB2.0的出现再次对管道型商业模式发起挑战,WEB2.0的去中心化和对等概念,使客户、上游供应商、应用提供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供给关系,而是自由与对等的关系,客户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定制能力,甚至可以参与电信运营业务与产品开发过程。

运营商从管道转而定位开放与聚合平台,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智能的、可定制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国电信的能力开放计划都是基于此种商业模式的初衷与尝试。

近几年兴起的SaaS、云计算、应用程序商店等商业模式理念与WEB2.0理念同根同源,也正源源不断地推动电信运营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向智能的平台型商业模式迈进。

2.2电信网络向水平化、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移动、IP技术的发展成熟,正在极大地动摇长期以来传统电信网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的技术模式,组网机构,运营模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信运营业试图利用最新技术成果适应技术业务的发展变革和竞争需要,实施业务和技术转型而提出的下一步网络发展的总体设想和思路。

10年间,电信运营业在网络转型方面执着不断的探索,纵观10年转型,经过技术的发展变迁和不断的探索整合,整个网络整体朝着水平化、融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2.1网络结构水平化

从最早提供电路交换技术为主的语音网络,到提供基本上网应用的互联网络,10年间,技术的突破和业务需求的发展,传统的纵向组织,按照专业划分的垂直网络,逐步向水平横向的架构进行过渡。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逐步从网络的各个层面入手,整合网络资源,网络逐步演进为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的横向架构。

(1)业务层:

以业务需求为切入点,网络的业务层在10年间分阶段、分领域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屏蔽技术复杂性、开放业务能力,力求实现高效开发部署,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2)控制层

10年间,随着移动牌照的取得和移动网络的承接,中国电信逐步形成了四张网络的控制层架构,即:

固定TDM网络、固定软交换网络、移动TDM网络、移动软交换网络。

并计划逐步整合成“1+1”(软交换+IMS)的简洁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增强多媒体业务提供能力。

(3)承载层

随着近年来MPLS、IPv6等技术取得的长足发展,使IP应用于具有高可靠性保护的电信网中成为可能。

在IP综合承载前提下,各运营商通过建立轻载高效的IP网络,保证了不同业务对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等的差异化需求。

(4)接入层

10年来,伴随着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入层从单一的提供固定语音接入,逐步发展能够提供无缝的高带宽接入能力,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相结合的模式,在接入带宽、接入速率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2.2.2 网络架构融合化

10年来,中国电信相继建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数据网等,这些网络的格局纵向独立,每种不同网络有其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并基于这些网络资源提供特定的功能和业务。

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

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共享、不便于跨网络业务的提供等等。

同时,对于用户来说,也希望可使用任一终端(移动台、PDA、PC等)通过任一方式接入网络(WLAN、DSL、GPRS等),享受丰富、统一的业务。

为此,10年中,电信企业逐步开展了对各种网络的整合,逐步向网络的融合化探索和演进。

NGN基于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思想,它采用软交换为核心技术,承载于分组网络之上,不仅解决了目前交换网存在的问题,也将交换网和数据网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灵活丰富的业务提供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电信运营商逐步在网络上引入软交换设备,对网络融合进行探索和尝试。

2005年中国电信大力推进软交换试商用,逐步在C3长途、C4汇接、C5接入等多个层面进行软交换网络对TDM网络的替代。

在软交换开始大规模商用的同时,软交换对固移融合业务、多媒体业务支持能力薄弱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

IMS标准开始受到了全球的关注,相对软交换而言,IMS集成了互联网和电信网的优点,其终端和业务层是网络的两大智能中心,核心网更关注逻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控制层面的统一架构以及宽带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

软交换和IMS是传统网络向NGN演进的两个不同阶段。

可以认为,软交换是NGN的初级阶段,IMS是目标架构,两者将以互通方式长期共存。

从长远来看,IMS将可能最终融合软交换,成为统一的融合网络。

2.2.3网络技术IP化宽带化

随着IP技术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基于传统电路交换TDM技术的固定网络被采用统一IP通信协议的分组交换网络取代的趋势不可避免,新的IP网络将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与此同时,IP技术和基于IP的应用控制协议的成熟(如:

SIP、H.248、H.323等),为控制与承载分离、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引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网络技术的IP化体现在网络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接入层面,从2000年左右开始规模采用ADSL接入方式,到2005年,业界以中国电信为代表开始的“光进铜退”接入带宽提速,至2009年底,用户接入带宽能力普遍大幅增长,不少用户已可使用20Mb/s以上直至1Gb/s的带宽。

在近几年,业务和网络IP化趋势越来越明显,PON技术的规模使用及家庭网关的逐步普及,业务在用户终端就完成了全业务的IP化,接入网络也因此将逐步发展成纯IP数据接入。

移动接入方面,秉承CDMA20001X网络一贯的高速优势,电信主力发展数据卡上网业务,在全网部署CDMA20001XEV-DORevA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升级版本CDMA20001XEV-DORevB的测试和试点工作。

RevB在3载波(5MHZ)的情况下,下行峰值速率能达到9.3Mbps,相关产品已能在2010年投入商用。

其次是承载层面,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信进行CN2建设,开始对差异化承载进行探索。

它将承载NGN、3G、VPN等所有面向未来的重要业务。

到2005年岁末,这个网络已经初步建成。

紧随其后,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的IP骨干网建设也一次展开。

可以预见,未来10年将是IP网一统天下的10年。

而在核心网层面,中国电信于2003年开始进行NGN试点工程,进行软交换网络的业务实验,逐步实现固定核心网的IP化改造。

对于承接的联通的CDMA网络,是一张基于TDM承载的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

承接之初,为顺应业界技术IP化的趋势,C网的电路域直接引入了移动软交换设备,实现了承载与控制分离,大局所少容量,集中控制与运维的建设目标,为网络向全IP化演进打下了基础;分组域部分则积极试验及试商用移动IP,HA/CCG等技术,加快了移动网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将能大大提升天翼用户冲浪移动互联网的体验。

2.2.4网络元素智能化

针对传统电话网络TDM承载和网络结构复杂、机型多、功能差异大、新业务开展困难的现状,中国电信于2003年开始进行NGN试点工程并开展固网智能化的研究和试验,2005年中国电信开始进行网络智能化的推广应用工作,并主要采用软交换技术大力推进软交换试商用。

改造后的智能化网络将大大提升了固定电话网络对新业务的支持能力,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语音服务,而且能够提供包括数据、视频、宽带和多媒体在内的一系列日益丰富的娱乐、商务等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新业务,除了移机不改号外,固话逐步将可以像移动电话一样提供预付费、市话详单、彩铃、彩话等功能。

2.3支撑系统向职能专业化、客户导向化和系统集中化发展。

针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运营商不断尝试相关多元化战略,电信运营支撑系统为满足企业不断调整的战略需要,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得益于IT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撑系统实现了的长足发展。

回顾10年来,从97系统时代以来,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包括:

职能专业化、客户导向化和系统集中化。

(1)组织层面越来越专业。

为了将支撑系统塑造成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运营商均建立了基于全IT生命周期管理和流程化运作的IT组织,加强专业化垂直管理力度,强调省和本地网IT组织的规范性和执行能力。

10年来,这些IT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有效地推动了电信支撑系统领域技术和业务的发展。

 

(2)功能层面越来越外向。

伴随着市场从垄断走向竞争,电信支撑系统从最初的97系统关注内部网络资源和流程优化,到现在越来越关注对外推出的业务和套餐,以及外部客户的体验,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外向趋势,具体体现在业务交付、营销支撑和电子渠道等方面的加强和提升。

 

(3)系统层面越来越集中。

这种集中,既包括纵向的,从本地网级集中到省级,甚至是集团级的集中,也包括横向的,从单业务到多业务,甚至是全业务的集中处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后者更加重要、更加困难。

 

3、未来展望

电信运营业在转型中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0年。

未来几年,在全业务运营时代,转型依然是电信运营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题。

从产业发展来看,首先,传统电信运营业务仍有相当发展空间。

宽带、互联网与移动用户规模已居全球首位,从全民普及率上看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其次,文化、娱乐等与信息产业融合将为电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FM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融合(3C融合)……,每一种融合都有可能进一步刺激新需求的产生,为电信运营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国家信息战略的新定位也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要求给运营商的IC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对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全民信息化普及程度的要求也使运营商可以发挥所长。

从网络技术发展来看,我国电信运营业已经步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将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推向了目标更为明确的全新发展阶段,业务以聚焦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中心,而融合的网络则服务于为用户提供全业务体验。

网络融合,就是要求网络结构从传统的纵向网络体系向分层、水平、融合网络体系演进,业务提供模式从“以运营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转变。

“智慧地球”、“泛在网络社会”等概念的提出昭示着泛在网络时代的到来。

“无所不在”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应用和终端上,更体现在基础网络上。

网络技术将会向移动宽带化、网络全光化、IP-传输融合化、资源管理智能化、通道高速化和绿色节能等方面发展。

下一代网络演进发展的目标是打造“有线、无线有机结合,宽带无处不在,IP化、智能化、融合化、扁平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支撑灵活的业务提供、多样化接入与高效的网络运营。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网络的发展演进将涉及网络的各个层面和部分,是一种整体的、端到端的、演进的和融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的改进更新或单项技术的引入。

具体说来,未来的电信业发展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关键问题的发展。

3.1IMS

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的全IP网络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也是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而IMS(IP多媒体子系统)则被业界普遍认可为下一代融合网络架构中的控制核心,并已成为国内外主流运营商实施转型战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已迈入了商用期。

在国际,解决话音网络演进问题与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是运营商引入IMS的两大驱动力。

在国内,随着全业务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融合成为三大运营商业务与网络发展的主方向,IMS因此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中国移动已计划在09年底全面启动IMS的商用部署,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也计划开展IMS的试点或小范围部署。

可以预见,IMS在近几年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IMS体系离全面成熟以及全面商用还有距离,而目标网络的演进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为此,电信企业可实施以下举措:

(1)从战略层面规划核心网络的演进发展,理清运营商现有网络与IMS的关系,明确网络发展演进总体方向与实施路径。

(2)从网络演进与业务引入两条主线积极开展IMS的试点与小规模商用,推动IMS相关技术、标准与产品的进一步成熟,为IMS的规模商用积累运营经验,奠定网络与技术基础。

(3)从IMS应用、IMS网络、IMS终端三大环节推动IMS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定制产品、业务分成等方式推动业务提供商、终端提供商参与到IMS应用产品研发中。

3.2IPv6:

网络应用的拓展和寻址空间的扩大,使IPv6协议的应用成为历史必然。

中国电信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进IPv6的引入。

但是,目前IPv6引入所面临主要问题是产业链不够成熟,缺乏大规模应用的动力。

因此,不仅需要从应用、终端和网络同步推进的角度,加速IPv6引入,还需要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链发展,强化产业联盟,寻求合作共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

在IPv6引入过程中,应首先通过网络和IT支撑系统的改造为IPv6发展奠定基础,然后通过业务平台和终端的推进,为用户提供与现有IPv4环境相同的IPv6使用环境,甚至使用户无需关心自身所使用协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IPv6的大规模发展。

3.3云计算

云计算的出现是IT领域和CT领域不断交融、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转变共同促进的结果。

云计算的提出,对于电信运营业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对电信行业价值链的整合产生深远影响。

可通过以下举措发展云计算:

(1)合作发展,推动标准化进程,聚合产业链

目前,云计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加速期,但仍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

应积极推动ISP、ICP和ASP等相关各方沟通对话机制的形成,推动标准化进程,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使云计算相关技术和应用走向发展的快车道。

(2)内外并举、稳步发展

云计算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稳步发展。

一方面,在行业或系统内部,通过云计算技术逐步实现资源优化和平台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相关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现有业务系统和运营体系,丰富相关服务和应用。

(3)聚焦平台建设,拓展服务领域

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IaaS、PaaS和SaaS)都是依托平台,分别提供基础资源、平台和应用软件等不同类型的服务。

因此,云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应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

3.4物联网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观念变革。

网络服务对象的泛化和空间的扩展,将对电信运营业产生深远影响。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应对:

(1)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

目前,物联网领域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在泛在对象描述模型、网络拓扑描述和对象寻址等方面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必将严重制约物联网的产业化和进一步发展。

推进标准化进程,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ITU-T等国际标准组织形成物联网相关的技术联盟,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其次,通过国家标准制订和相关立法程序,规范物联网技术标准,结合国内外标准制订行业应用规范;最后,跟踪EPC等模型及其实用化解决方案,推进行业应用。

(2)提升IP网络承载能力,积极应对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开展后,IP网络流量将是现有流量的上百倍甚至更高,同时对安全性、可靠性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应从IPv6引入、承载控制、接入可靠性、网络结构优化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开始,重点研究,提升IP网络承载能力。

(3)从重点行业应用着手,逐步推进物联网应用发展,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人类的需求是物联网发展的最终动力。

物联网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一而足。

为推动物联网快速发展,应从与人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行业(如智能家具、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入手,让人们感受到物联网相关应用所带来的益处,驱动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3.5EPS和LTE

目前,全球主流的移动运营商都倾向于把秉承3GPP良好开放性的LTE作为未来网络的演进方向。

3GPP在R8版本标准提出了EPS网络演进架构,包括无线网络LTE接入和核心网络EPC架构。

对于CDMA移动网络运营商来说,由于涉及到不同标准组织定义的不同的网络之间的互操作,从CDMA向LTE演进要考虑的问题将比从WCDMA/GSM向LTE演进要复杂得多。

可以预见,CDMA运营商在解决了EPS网络和CDMA网络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后,通过1x、HRPD、LTE等多种接入技术和融合的网络,能够部署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优质的、高速的业务体验,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更可观的效益。

 

3.6支撑系统

为满足市场发展和运营管理的需要,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客户导向化和系统集中化趋势还将进一步继续,同时,电信运营商面临的竞争压力促使运营商尽可能高效快速地推出能赢利的新业务,特别是电信增值业务,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在业务层面,支撑系统能够快速地适应新产品的推出和业务流程的改变。

从管理上来看,统一、完整的产品目录以及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也是满足未来电信运营业务产品爆炸性增长所必须的,完成产品创意、设计、研发、测试、审批、上线等全过程管理,以实现业务平台的产品生成和IT支撑系统产品销售的体系化管理。

从技术上来看,需要推动和完善增值业务管理平台规划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封装的支撑服务提供给增值业务平台统一调用,从而明晰增值业务推出的过程,缩短业务上线时间。

在技术层面,运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理念和方法,在应用组件化设计基础上进行服务封装,引入ESB技术,利用工作流引擎和业务规则引擎有效规范系统间流程和接口。

SOA是一类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将应用的不同功能部件(称为服务),通过服务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它提供了一个适应快速变化的框架,使得搭建灵活的可配置体系以支持随需应变的业务成为可能。

在电信支撑系统实施SOA,应用SOA指导中长期的IT规划,将其作为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内容,在遵循全局观的前提下,基于循序渐进的模式逐步实施。

其核心思想是把企业应用中的功能组织为基于标准、可互操作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进一步被组合和重用以满足业务需求。

因此,SOA不是针对单个系统或集成项目,而是更强调站在IT建设全局,规划并逐步建成统一的IT架构,积累可复用的资产库,以实现数据共享、系统协同、新系统的快速构建以及系统对业务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

 

(作者简介:

蔡康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网络发展规划、新技术开发和试验以及通信网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IP宽带网络技术及业务运营和下一代网络技术及业务运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1997年作为学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青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2002年作为电信行业的资深专家获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完成重大通信科研成果十余项,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项;出版了、<下一代网络业务与运营>、<3G网络建设与运营>三部专著,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