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143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3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 34部分.docx

初步设计汇总报告34部分

 

3工程地质

 

院长

胥树茂(副)

总工程师

胡大可(副)

设计总工程师

曾雪艳

专业总工程师

李学政

校核

魏晓南

编写

陈建国

魏晓南

3工程地质

3.1勘测工作概况

海南省昌化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戈枕枢纽)工程位于海南省昌化江中游戈枕峡谷出口下游2km处,上距已建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27km,下距叉河镇11km。

行政区划左岸属东方市大田镇,右岸属昌江县(石碌镇)红林农场管辖。

两岸均有15~20km的简易公路与海榆公路相接,见图3.1-1。

图3.1-1戈枕工程位置交通示意图

戈枕枢纽工程是利用大广坝水电工程尾水进行发电、灌溉、供水的配套工程;设计正常蓄水位54.0m,相应总库容1.04亿m3,装机容量8万kW,年均发电量1.30亿kW·h,灌溉面积64.55万亩;属大

(2)型工程。

该工程于1979年8月由原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水电局进行过勘测工作。

完成了坝址区1∶2000地质测绘0.42km2;1∶500地质剖面测绘7条,计4.38km;岩石钻探孔8个,进尺207.83m等工作。

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我院对本工程进行了多次现场勘察工作,将坝线拟定于现戈枕低坝下游30m处。

初步设计阶段地质勘测工作于1993年3月开始,同年10月结束外业,于1994年5月提出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戈枕枢纽)初步设计报告》。

1994年10月对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戈枕枢纽)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审查,同意报告设计方案。

对下步勘测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

1)对坝址区缓倾角节理集中发育的坝段以砼/岩石接触面与缓倾结构面组合的浅层滑动作稳定复核。

2)查明右岸坝基F4与F10断层交汇带深风化槽对大坝稳定的影响,并建议开挖清除处理。

3)结合厂房的布置,做好厂房开挖边坡在不利结构面组合下的楔形岩体稳定性评价,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复查。

受海南省水利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于2005年1月开展了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戈枕枢纽)工程补充勘测工作,同年4月提出了《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戈枕枢纽)可行性研究设计报告》,在其基础上,针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补充了必要的地质与试验工作。

各阶段完成的主要勘测试验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主要勘测工作汇总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原初设阶段

补充勘测

测量

1∶500地形图测量

km2

0.63

1∶1000地形图测量

km2

0.65

1∶2000地形图测量

km2

6.73

3.82

1∶2000地类图测量

km2

25.0

地质

区域1∶50000地质调查

km2

800.00

水库1∶10000地质调查

km2

25.00

1∶2000工程地质测绘

km2

2.3

2.32

1∶1000工程地质测绘

km2

0.63

1∶500工程地质测绘

km2

0.65

节理裂隙统计

10

缓倾角节理地质调查

m2

2550.0

注水试验

段(次)

28

槽坑探

m3

1077.3

800

钻探

岩心钻探

m/孔

655.65/49

钻孔压水试验

81

物探

地震法剖面测试

m/条

7535.0/43

标点3200个

表3.1-1(续)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原初设阶段

补充勘测

试验

水化学简分析

点/件

5/20

岩石光性分析

34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120

混凝土/岩石抗剪(断)

15

岩石/岩石抗剪(断)

5

原状岩石节理抗剪(多点法)

2

原状土物理力学试验

10

扰动土样

30

砂料样

30

人工碎石

t

2

野外土物理性质

26

碱活性试验(石料及砂料)

16

碱活性抑制试验(石料及砂料)

5

料场

天然建筑材料普查

6

5

钎探

m

250

沙砾料野外筛分

48

石料场

调查面积/方量

km2/万m3

0.2/100

土料场

0.44/84.5

砂料场

1.4/335

3.2区域地质及地震

3.2.1区域地质

3.2.1.1地形地貌

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西北麓,流经乐东、东方、昌江等县(市)境内,于琼西的昌化江港入海。

乐东以上为上游,乐东至叉河为中游,叉河以下称下游。

流域内整个地形南高北低,主要山脉走向北东至南西,山岭高程300~1600m。

沿河盆地和峡谷毗邻。

本工程地处昌化江中游河段,水库区属中低山峡谷地形。

河流流向:

广坝跌水以下至机保为SN向,机保至叉河为330°~350°,叉河以下为280°左右。

地形地貌形态按成因分3个类型。

1)构造侵蚀地形

主要为中低山。

以昌化江为界,西有峨理塞岭(高程347m),旧村岭(高程638m);东有石碌岭(高程610m),霸王岭(高程1000m以上)。

山岭陡峻,冲沟较为发育。

2)岩溶侵蚀地形

受构造控制,岩溶侵蚀地形呈带状分布:

自俄拢以25°方向延伸,经燕窝岭后,折转为SN向至俄珈岭北2.5km,山岭高程300~500m。

在燕窝岭、南阳河两岸发育的溶洞多数分布于高程100m以上,少数小的孤立溶洞分布于高程100m左右,未发现暗河。

3)河流侵蚀堆积地形

河漫滩:

沿河凸岸均有分布,枯水期高出河水面1~3m。

Ⅰ级阶地:

沿河两岸断续分布,一般高出河水位5~10m。

Ⅱ级阶地:

一般高出河水位50~60m。

3.2.1.2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除第四系(Q)外,基岩有前震旦—震旦系(Pt)、志留系(S)、石炭系(C)、二迭系(P)、白垩系(K)沉积岩、变质岩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晚期的岩浆岩。

a)沉积岩、变质岩

由老到新描述如下:

1)前震旦系—震旦系(Pt)

抱板群(Ptb):

由变质程度普遍较深的角闪岩相片岩和片麻岩类岩石组成,厚度大于3000m。

石碌群(Ptsh):

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砂岩、铁质砂岩、千枚岩、白云岩等中浅区域变质岩组成,厚度1700~2600m。

2)志留系下统(S1)

陀烈群(S1t):

由泥岩、粉砂岩、绢云母板岩等中浅变质岩组成,厚度1600m。

3)石炭系(C)

为泥质页岩、绢云母页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千枚岩;中部有厚度320~600m的灰岩、燧石灰岩,总厚度2900~4000m。

4)二迭系下统(P1)

峨查组(P1ec):

为页岩、粉砂岩、石英粗砾岩等,厚度205~245m;

峨顶组(P1ed):

为含生物燧石条带灰岩夹砂岩、页岩及泥岩透镜体,厚度230~580m;

南龙组(P1n):

由页岩、灰岩与石英砂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385~600m。

石炭系、二迭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东方至机保一带及石碌水库等地。

5)白垩系下统(K1)

鹿母湾群(K1Lm):

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夹泥质页岩等,分布于叉河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2650m。

6)第四系:

Ⅱ级阶地冲洪积(Q3apl)为棕红色砂质粘土、含泥卵砾石。

厚度1~5m;Ⅰ级阶地冲积(Q41al)为黄褐色粉质粘土、砂砾石,厚度2~3m;现代河流冲积(Q42al)为砂卵砾石,厚度1~2m;残坡积(Qedl)为砂质粘土夹碎石,厚度0.5~2.0m。

b)岩浆岩

1)海西─印支期

ηγ4-52:

巨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巨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石碌、乌烈、广坝等岩体;

γδ4-54:

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形成七差岩体;

ηγ4-54:

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大坡岩体;

ηγ4-55:

中粗粒角闪黑云钾长花岗岩,形成黑岭岩体;

ηγ4-56:

中细粒斑状角闪黑云钾长(二长)花岗岩,形成霸王岭岩体。

2)燕山晚期

γδ52(3):

中粒花岗闪长岩,出露范围小;

γ53

(1):

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长塘岭岩体和三狮岩体;

γπ53

(2):

花岗斑岩,呈岩脉状零星产出。

3.2.1.3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属华南准地台华夏褶皱带海南隆起的西侧,为琼西断陷盆地。

其构造史特点:

寒武纪期间,本地区属浅海相,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

奥陶~志留纪地壳局部上升,加里东运动致使本地区强烈褶皱,并伴随着轻度区域变质和部份岩体混合化。

印支运动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琼中、儋县岩体,在此期间内,本地区发生了区域变质,形成了抱板群混合岩体,呈北东方向延伸,在北、西、南三面均与各期花岗岩接触,属侵入接触关系,与陀烈群周围接触呈过渡关系。

燕山运动期,形成白垩系陆相碎屑沉积,燕山运动使白垩系地层发生褶曲,产生了琼西断陷盆地。

构造体系见图3.2.1-1。

图3.2.1-1大广坝二期(戈枕枢纽)工程区域构造体系图

1)昌江─琼海EW向断褶带

位于北纬19°15′~19°20′,横贯东方、昌江、白沙、琼中、屯昌和琼海等县境,是一条规模较大,以断裂为主夹有东西向褶皱的断褶带,延伸长达200km以上。

该构造在远古初期就以坳陷带出现,沉积了巨厚的抱板群和石碌群;晋宁运动使它们形成褶皱带,构成了海南岛的基底构造;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均有强烈的挤压活动及岩浆岩侵入;是岛内的一级断褶带,主要构造形迹有昌江─琼海断裂带、石碌褶皱带、抱板向斜等,石碌褶皱带是受昌江─琼海断裂带顺时针扭动而派生的向NWW端收敛,向SEE撒开的小型帚状构造。

2)戈枕─临高NE向断裂带

西南起于感城,往北东经戈枕岭、乌烈林场、八一农场延伸到临高县,全长180km。

该断裂带可能在加里东期或海西早期开始形成,海西晚期至印支期继续活动。

在本区的构造形迹有:

乌烈断裂和工程区内的戈枕断裂。

戈枕断裂:

从戈枕岭经观音崩岭到布磨岭之后,往SW掩于第四纪沉积物之下,长50km左右,总体产状N45°~55°E,NW∠65°~85°。

北东段戈枕岭一带,抱板群(Ptb)逆冲于陀烈群(S1t)之上,显示压性逆断层特征。

沿断裂见有几十米到1000m宽的糜棱岩带和角砾岩带,并有长英岩脉和石英脉充填。

该断裂从工程区上游约2km的河床通过,为距工程区最近的一条区域性断裂,挽近期未见有关强震活动和被认为是发震和孕震构造的记载。

3)琼西SN向断裂带

位于东经109°~109°15′,北端从儋县红岭起、往南经白沙、昌江、东方和乐东等县,直到三亚市崖城。

该断裂带连续性较差,切过古生代地层和海西期、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充填了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岩脉。

它形成和强烈活动于燕山晚期,是一条张性特征十分明显的SN向断裂带。

在本区有下列构造形迹:

燕窝岭断裂;金波断裂。

燕窝岭断裂:

产状N10°W,SW∠50°,长40km,由一系列近SN向断层破碎带、角砾岩带、石英脉组成,并强烈硅化蚀变,具张性特征,切过晚古生代地层,形成和强烈活动于燕山晚期,挽近期未见明显活动的标志。

该断裂从水库中部的河床通过,距工程区直线距离7.3km。

综上所述,工程区及周围8km范围内无活动性断层分布。

3.2.2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海南岛紧靠环太平洋西岸地震带,本区历史地震记载很少,在1969年以前几乎无MS≥4.0级地震记载。

根据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记载,1969年12月17~20日在陵水县东南面海中发生了5.1和5.2级地震,全岛均有震感,“距震中160km的东方县南东面罗带公社石尾汕大队地裂缝长2km,宽3cm,深2m”。

但在本工程区内无震害的记载。

据广东省地震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海南岛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意见书》,“历史上主要强震发生在琼东北地区,该区的主要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构造,EW向断裂构造为主要控震构造。

即NW向铺前断裂可能是主要发震断裂,它群集了1665年7.5级琼州大震及其余震、历史上多次强震和有感地震及一系列现今小震,初步预测,今后百年内仍可能发生6~7级地震,影响波及到工程区内(震中至坝址直线距离180km)可能达到6度破坏。

根据海南地震台网测定,戈枕枢纽工程邻近地区近期发生的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如表3.2.2-1。

戈枕枢纽周围20km范围内无产生大震的构造条件,挽近期以来本区地壳运动以区域性缓慢上升为主,总体上枢纽工程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区内。

表3.2.2-1戈枕枢纽工程附近地区近期发生的地震一览表

序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间

经度

(°)

纬度

(°)

深度

(km)

震级

(ML)

震中地点

距坝址距离

(km)

1

2005-01-10

11:

56:

00.4

10812

1850

10

1.6

东方近海

>48

2

2005-01-10

08:

05:

23.8

10813

1850

10

1.7

东方近海

>48

3

2005-01-10

06:

47:

18.2

10814

1853

10

2.0

东方近海

>48

4

2005-01-10

06:

44:

12.4

10816

1854

10

3.6

东方近海

>48

5

2005-01-10

03:

16:

06.4

10813

1852

10

1.4

东方近海

>48

6

2005-01-10

00:

44:

09.6

10814

1852

10

2.1

东方近海

>48

7

2005-01-10

00:

25:

55.4

10814

1851

10

1.3

东方近海

>48

8

2005-01-10

00:

06:

59.1

10814

1854

10

2.0

东方近海

>48

9

2005-01-09

23:

43:

49.7

10814

1853

10

3.6

东方近海

>48

10

2005-01-09

23:

20:

48.7

10815

1849

10

1.5

东方近海

>48

11

2005-01-09

20:

08:

03.5

10814

1852

10

2.6

东方近海

>48

12

2004-10-26

23:

33:

36.3

10827

1917

10

2.0

东方近海

>48

13

2002-12-01

03:

55:

54.7

10823

1853

10

1.8

东方近海

>48

14

2002-12-01

01:

20:

00.0

10823

1853

10

2.0

东方近海

>48

15

2002-11-16

14:

43:

01.5

10855

1910

10

1.6

东方

20

16

2002-08-18

19:

25:

47.1

10843

1845

10

2.0

东方

40

17

2002-08-08

05:

50:

45.2

10820

1903

10

2.3

东方近海

>48

18

2002-05-18

02:

12:

15.8

10838

1852

0

1.3

东方

43

19

2002-05-16

14:

31:

41.0

10841

1849

0

2.2

东方

40

20

2002-05-11

03:

08:

15.3

10938

1856

0

1.2

东方

43

21

2002-05-11

03:

02:

33.9

10838

1856

0

1.0

东方

43

22

2002-05-11

03:

01:

38.0

10838

1854

0

1.5

东方

43

表3.2.2-1(续)

序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间

经度

(°)

纬度

(°)

深度

(km)

震级

(ML)

震中地点

距坝址距离

(km)

23

2002-03-07

09:

40:

09.4

10841

1848

0

2.1

东方

40

24

1994-09-26

03:

00:

00.6

10950

1824

0

3.0

陵水

>80

25

1994-07-02

09:

25:

07.1

10839

1846

0

3.2

东方

60

26

1994-06-19

09:

14:

41.9

10835

1849

0

4.2

东方

58

27

1994-03-23

00:

40:

33.3

10839

1844

0

4.0

东方

60

28

1994-03-23

00:

40:

22.2

10839

1844

0

4.0

东方

60

29

1993-08-13

10:

08:

34.5

10840

1840

0

3.6

乐东

54

30

1993-08-03

13:

43:

29.8

10840

1840

0

3.0

乐东

54

31

1993-02-22

03:

49:

50.9

11052

1942

0

2.9

文昌

>100

32

1992-05

10862

1880

0

4.0

东方县感城

53

33

1992-01-04

22:

40:

37

10800

1800

0

3.7

东方县感城

53

琼东北强震区,距坝址160km,发生6~7级地震,震中烈度Ⅷ~Ⅸ度,波及到本工程区可能达Ⅵ度。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拟建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见图3.2.2-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见图3.2.2-2。

图3.2.2-1海南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摘自《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图3.2.2-2海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摘自《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已建的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地震基本烈度经审定为Ⅵ度,戈枕枢纽与其属同一构造区,故戈枕枢纽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3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3.3.1基本地形地质条件

3.3.1.1地形地貌

戈枕水库全长27km。

库区多为中低山峡谷地形。

库首段(坝址至戈枕峡谷)2km范围,河谷呈“U”型,属丘陵盆地地形,地势较开阔平坦;中段(燕窝岭至戈枕峡谷)长约15km,河谷狭窄,呈“V”型,河道弯曲,流向由近N向转为NW向,两岸坡度一般在30°~50°,局部陡立,山体雄厚,山顶高程在100~500m;库尾段(广坝跌水至燕窝岭)近10km长,河谷呈“U”型,属广坝盆地,地势较开阔平坦。

两岸主要的支流有东方河、南阳河,沿支流回水长度约3km。

3.3.1.2地层岩性

库区出露的地层有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描述如下:

a)沉积岩、变质岩

1)前震旦系—震旦系(Pt)

抱板群(Ptb):

由变质程度普遍较深的角闪岩相片岩和片麻岩类岩石组成。

在抱板地区,岩层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还遭受了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混合岩,按其变质程度,由弱到强可划分为三个相带:

部分(注入)混合岩带、片麻状混合岩带、混合花岗岩带,并呈过渡关系。

抱板群是海南岛目前所知的最古老地层,厚度大于3000m。

从坝址上游2km的戈枕断裂往下游均为该地层。

2)志留系下统(S1)

陀烈群(S1t):

由泥岩、粉砂岩、绢云母板岩等中浅变质岩组成,分布在普光岭至乌烈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1600m。

分布于戈枕断裂与乌烈断裂之间的河段。

3)石炭系(C)

为泥质页岩、绢云母页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千枚岩;中部有厚度320~600m的灰岩、燧石灰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2900~4000m。

仅在靠近库尾河段有出露。

4)二迭系下统(P1)

峨查组(P1ec):

为页岩、粉砂岩、石英粗砾岩等,厚度205~245m;仅见于燕窝岭SW面河段。

峨顶组(P1ed):

为含生物燧石条带灰岩夹砂岩、页岩及泥岩透镜体,厚度230~580m;断续分布于燕窝岭一带河段。

南龙组(P1n):

由页岩、灰岩与石英砂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厚度385~600m。

分布范围小,仅见于燕窝岭NW面河段。

5)第四系(Q)

Ⅱ级阶地冲洪积(Q3apl)为棕红色砂质粘土、含泥卵砾石,厚度1~5m;Ⅰ级阶地冲积(Q41al)为黄褐色粉质粘土、砂砾石,厚度2~3m;现代河流冲积(Q42al)为砂卵砾石,厚度1~2m;残坡积(Qedl)为砂质粘土夹碎石,厚度0.5~2.0m。

分别分布于两岸坡和河床。

b)岩浆岩

属海西─印支期侵入岩体。

ηγ4-52:

为巨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巨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石碌、乌烈、广坝等岩体;主要分布于库尾一带。

γδ4-54:

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形成七差岩体。

出露于水库中部的东面和局部河床。

3.3.1.3地质构造

库区位于抱板向斜的东南翼,地质构造较复杂,受构造作用的影响,岩层产状及片麻理产状变化较大,断裂较为发育,主要有NE向戈枕断裂和SN向的燕窝岭断层。

戈枕断裂:

从戈枕岭经观音崩岭到布磨岭之后,掩于第四纪沉积物之下,长50km左右,总体产状N45°~55°E,NW∠65°~85°。

北东段戈枕岭一带,抱板群(Ptb)逆冲于陀烈群(S1t)之上,显示压性逆断层特征。

沿断裂见有几十米到1000m宽的糜棱岩带和角砾岩带,并有长英岩脉和石英脉充填(近似平行有4条)。

燕窝岭断层:

北起芸红岭,经燕窝岭到江边一带,全长40km左右。

断层产状:

N10°W,SW∠50°。

沿断层破碎带角砾岩发育,并有多条石英脉充填。

在燕窝岭以南,断层角砾岩带发生强烈硅化蚀变。

在江边地段,表现为一系列SN向断层破碎带,并切过古生代地层。

3.3.1.4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区不良物理地质体主要分布于中段(燕窝岭至戈枕峡谷)长约15km,以崩塌堆积为主,规模不大。

主要是岩石受断层、节理裂隙的切割,河流的下切,在卸荷作用下,岩体变形而成。

崩塌体主要分布于观音滩,燕窝岭一带,高程80m以下,沿河长50~100m,宽25~40m,厚度2~15m,体积小于5×104m3,成份主要为大块石夹粉质粘土与碎石等。

工程区其它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浅层土坡变形和岩石崩塌变形。

3.3.1.5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3类,即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及岩溶裂隙水。

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点的形式向邻近的沟谷和河床排泄。

赋存于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体中的孔隙潜水,直接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水位和水量受季节性降雨的影响大,虽然区内大部分地段覆盖层较薄,土体的透水性强,但由于植被较好,使其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好。

基岩裂隙水存在于各类碎屑岩、花岗岩和变质岩内,由大气降水和孔隙水补给,向昌化江排泄。

其水质、水量与岩性、构造发育程度有关,库区两岸主要为该类地下水,水面与地形基本一致,埋深2~1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