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078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docx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汇总

高中地理校本选修教材

探秘地理

目录

第I部分战争与地理2

第II部分生活地理3

第一章 气象万千3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3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6

第三节现象释疑8

第二章野外生存11

第一节野外天气观察11

第二节野外方向判断13

第三节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15

第四节野外生存寻找水源和取火18

第五节露营知识20

第三章 灾害常识25

第一节地震25

第二节雷电及其他27

第四章天文历法29

第III部分探秘北纬30度35

第一章历史文明未解之迷35

第二章恐怖死亡未解之谜——百慕大,惊悸死亡三角40

第三章北纬30度自然奇观42

第I部分战争与地理

纵观世界战争史卷,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除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因素外,灵活运用地理因素,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今中外不乏这方面的军事战例。

一、天气与战争

战例一:

诸葛亮巧借东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故意打黄盖使苦肉计,又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

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急出病来。

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

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

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引火烧身。

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规律性。

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此地会出现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

战例二:

司马懿绝处逢生

三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夏季的一天,他料定魏军必经葫芦峪,亲率随从勘查地形,在军营中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准备全歼司马懿军队。

当天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实乃火攻最佳战机,将士们一切准备妥当,照计行事,诱敌深入,待魏军进入谷中,山上众将命令士兵一齐举火投入谷中,只见谷中浓烟滚滚,火光四起,魏军顿时大乱,大火焚烧魏军,死伤不计其数。

可在全军行将覆灭之际,天公偏不作美,大雨不期而至,浇灭山火,司马氏死里逃生。

一场大雨浇灭了诸葛亮匡扶汉室的雄伟斗志,使他仰天悲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

其实诸葛亮这次战例的失败,并不该埋怨老天,是他自己忽略了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熊熊大火使峡谷中近地面受热上升,气压下降,引起了热力的对流作用。

湿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浇灭了谷中大火,从而使魏军绝处逢生。

2、气候与战争

战例一:

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

二战期间,希特勒下令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境内,公开叫嚷要在三个月时间内灭亡苏联。

德军于1942年9月窜入斯大林格勒市中心,企图凭借7—9月苏联全境境内气候宜人的盛夏时节,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迅速占领苏联。

斯大林面对来势汹汹、气焰十分嚣张的希特勒,运筹帷幄,沉着冷静,科学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德军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德军长期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加之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已成疲惫之师,德军当然想速战速决。

苏军则有意拖延开战时间,利用本土的地域和气候优势,以逸待劳,寻求最佳战机,待到隆冬之际,一举围歼德军。

到了1942年11月份,全苏联进入寒冬季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雪飘飘,德军骤然难以适应,辎重运行十分缓慢,供给难以跟上,加之将士远征,不习水土,德军处于饥寒交迫的窘地,在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德军很快土崩瓦解,50万德军沉没在苏联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战例二:

英军取胜北非战场

希特勒手下有一干将叫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一再击败英军,占据大片土地,人称“沙漠之狐”。

英军不得不重新委派蒙哥马利出任指挥,以扭转北非战场的不利局面。

蒙哥马利认真总结了装甲部队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的作战特点,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坦克的作战能力。

原来坦克在沙漠作战,很多方面都受天气影响。

热带沙漠中湿度小,蒸发量大,使坦克耗水量大增;白天气温高达40度,会使发动机功率下降,影响行进速度;气温日变化大,坦克部件易老化;空气中含沙尘量大,耗油量也大。

根据蒙哥马利的部署,英军在沙漠中建立了很多供水站和加油站,并且巧妙的对它们进行了伪装。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大体准备就绪,才开始向德、意军队发起突然进攻。

因准备充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和蒙哥马利指挥有方,德、意军队伤亡惨重,隆美尔只好率残部向西溃逃。

从此以后,北非战场上的主动权开始转到英军手中,加快了法西斯的灭亡。

三、洋流与战争

战例一:

日军舰队成功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

1941年12月7日凌晨6点时,日本法西斯公然派出了6艘航空母舰,组成了基干突击舰队,并先后构建了180多架和170多架突击战斗机群,对当时停靠在太平洋军事基地的美国珍珠港进行了长达90多分钟的海岸轰炸和投弹空袭,珍珠港一时战火纷纷,硝烟弥漫,沉入一片火海之中,2400多名舰队官兵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偷袭中丧生,四艘主力舰被击沉,一艘重创,三艘炸伤。

炸沉、炸伤巡洋舰、驱逐舰等各类辅助舰艇10多艘,击毁美机188架。

原来当日正值星期日,美军正处在周末的狂欢之中,防守比较松懈。

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军正确选用了偷袭的月份,12月份正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上空盛行冬季风,日本空军凭借季风优势,顺风飞行;加之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北太平洋暖流由西向东流,日本舰队顺水航行。

空军和海军趁势南下,对地处低纬度的珍珠港突然袭击,狂轰滥炸,使美国太平洋舰队蒙受巨大损失,几近全军覆没的边缘。

战例二:

德军潜艇秘密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二战中,德军的潜艇总能在英军戒备森严控制下的直布罗陀海峡神出鬼没地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对盟军海军舰队实施攻击,使盟军海上力量损失惨重。

这主要是德军很好地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的缘故。

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

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

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根据这个原理,德军潜艇接近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发动机,顺着浅层海水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回来时则潜入深海水流中,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

第II部分生活地理

第一章 气象万千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

生活中的天气

1、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

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

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

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

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

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听民谚 识天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

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 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

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

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

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

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

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

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如何预测天气     

         1、清晨,太阳未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

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

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

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主不日有雨。

结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

突然暴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主一两日内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

”天公作变,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

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水将至。

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内难晴。

     4、阴历正月初七、初八,北风必定发。

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风来雨到

     风来雨到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天气变化现象。

一般在夏季较为多见。

从降水的类型来看,应属于对流雨中一种较特殊的降水形式。

它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邻地区强烈受热,空气大规模上升,水汽凝结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

风一定从降水的地区吹来,雨随风而到。

一般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

多表现为雷阵雨。

在我国南方盛夏的”双抢”季节,人们往往被这种突如其来的风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这种风是怎样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到来的呢?

     首先,风的形成和到来主要是由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当某地强烈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天空中的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特别是大量雨水降落后更

加剧了大气的冷却程度。

从而使气温迅速降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而相邻地区却还在继续受热,气温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

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个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促使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

这就形成了从开始降水的地区吹向相邻地区的风。

这就是”风来”的形成原因。

其次,从降水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气流性质及其活动有关。

前面所述风的到来当然可以促使云层的移动,加快降水的到来。

但这只是降的一个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

当开始降水的地区大气强烈冷却后,对于相邻还在继续受热的地区来说,就形成了一种较冷重的气流。

这种较冷的气流随着气压的升高,迅速向四周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同所流经地区的暖而轻的气流相遇。

这时,暖而轻的气流迅速爬到较冷重的气流之上,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并迅速形成降水。

这大概就是雨随着风的到来而到来的缘故吧!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

天气影响生男生女

     婴儿的出生日期与天气有关;在所有实行生命统计的国家里,婴儿的出生季节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

以日本为例,在1月份和3月份婴儿出生数最多,7月份最少;而双胞胎则大都出生在下半年。

气候对胎儿的性别具有一定影响;1977年英国出生的男女婴儿比例为140:

100,著名的生物学家赖斯特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指出,这与英国1975-1976年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场大雨有关。

而1952年在伦敦出现异常大雾的320天后,当地不少医院报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

出生月份与个性:

统计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较强,易在任何领域中取得成功。

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则趋于内向。

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四时感冒:

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等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

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

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

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

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

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

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现象释疑

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

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

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

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

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服装气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左右,相对湿度约50%。

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

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适状态。

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15.6~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11.8℃;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穿上外套,温差仅6.3℃。

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

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 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

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1℃左右。

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

     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

那么,为什么林区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

 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

形成积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

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

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

森林犹如一把庞大的”遮阳伞”,在树冠层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

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土壤的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也比旷野要小。

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

 

     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2-3℃。

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

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

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

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

其原因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

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音就较微弱了。

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的大小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

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

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