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040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芜湖市届高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三年级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14页,38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C:

12O:

16

一、选择题:

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人类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纵目人像,由铜(含锡、铅)冶炼而成,它们属于青铜器

B.“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C.新冠疫苗需要冷冻保存的目的之一是防止疫苗中蛋白质变性

D.嫦娥五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均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纵目人像,由铜(含锡、铅)冶炼而成,它们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故A正确;

B.生铁值含碳量较高的铁,“炒”为氧化除碳过程,故B正确;

C.较高温度会使疫苗失活,需要冷冻保存的目的之一是防止疫苗中蛋白质变性,故C正确;

D.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D。

2.下图为有机物M、N、Q的转化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M生成N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B.N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可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M与Q

D.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M生成N的过程中M中的双键打开,应为加成反应,A错误;

B.N的同分异构体有:

(数字表示另一个Cl原子的位置),共有3+2+3=8种,B正确;

C.M中含有碳碳双键,Q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二者都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区分,C错误;

D.根据Q的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C4H10O2,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0+2×16=90,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已知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W与X原子序数相差5。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X>Y>Z>W

B.W的含氧酸的酸性比Z的含氧酸的酸性弱

C.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W与X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3W2

【答案】A

【解析】

【分析】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Z同主族,X、Y、Z同周期,在W、X、Y、Z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则X可能为Na、Mg、Al中的一种,W与X原子序数相差5,则W可能为C、N、O;若W为C则Z为14号元素Si,X、Y均为金属元素,与只有X为金属元素冲突。

则X只可能为Mg、Al中的一种,W只可能为N、O中的一种。

据此分析可得: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X>Y>Z,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则Z>W,所以原子半径:

X>Y>Z>W,故选A;

B.W、Z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W>Z,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为W>Z,故B错;

C.由分析可知W的非金属氢强于Z,Z的非金属性强于Y,则W的非金属性强于Y,所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大于Y,故C错;

D.若W为O、则X为Al,所以W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即

),故D错;

答案选A

4.消除天然气中的H2S是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李钰等研究表明,利用CuFe2O4表面吸附H2S时有两种机理途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吸附过程最终释放能量

B.途径1决速步骤的能垒为204.5kJ·mol-1

C.由步骤H2S*=HS*+H*可知,H-S键断裂放出能量:

途径1>途径2

D.CuFe2O4在吸附过程中提供了O原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能量图可知,相对能量下降,所以是释放能量,故A正确;

B.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反应速率最慢的反应制约反应速率,由图可知途径1最大能垒为[-362.6-(-576.1)]kJ/mol=204.5kJ·mol-1,故B正确;

C.S-H键断裂是吸收能量的不是放出能量,故C错误;

D.从图可知,由起始的H2S生成H2O可知CuFe2O4是提供O原子的,故D正确;

故选C。

5.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重要

核心素养。

由下列实验现象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

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有SO

C

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D

将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

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AlO

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CO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实验现象只能说明含有Fe2+,无法证明是否含有Fe3+,A错误;

B.若原溶液中含有SO

,加入硝酸钡、盐酸后,酸性环境中硝酸根会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从而生成硫酸钡沉淀,B错误;

C.Na2S在溶液中会电离出大量S2-,加入硫酸铜后和Cu2+结合成CuS沉淀,该过程中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无法比较溶度积,C错误;

D.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发生反应:

AlO

+HCO

+H2O=Al(OH)3↓+CO

,说明HCO

的酸性强于HAlO2,即AlO

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CO

,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6.甲胺(CH3NH2)的性质与氨相似,CH3NH2·H2O也是一元弱碱。

25℃时,以甲基橙做指示剂,用0.1mol·L-1的稀盐酸滴定10mL0.1mol·L-1的甲胺溶液,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负对数[pC=-lgc水(H+)]与所加稀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终点位于c、e之间

B.d点溶液中:

c(Cl-)=c(CH3NH

C.b点溶液中:

c(CH3NH2·H2O)

D.e点溶液中:

c(CH3NH2·H2O)+c(CH3NH

)=0.1

【答案】C

【解析】

【分析】滴定过程中发生:

CH3NH2·H2O+HCl=[CH3NH3]Cl+H2O,CH3NH2·H2O和HCl的电离都会抑制水的电离,而CH3NH

的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所以当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最大时,即pC最小时,CH3NH2·H2O和HCl恰好完全中和,溶液中的溶质为[CH3NH3]Cl。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e点为滴定终点,A错误;

B.d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OH-)+c(Cl-)=c(CH3NH

)+c(H+),e点溶质为[CH3NH3]Cl,由于CH3NH

的水解溶液显酸性,d点HCl过量,溶液仍显酸性,所以c(H+)>c(OH-),则c(Cl-)>c(CH3NH

),B错误;

C.b点加入5mL盐酸,则溶液中的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CH3NH3]Cl和CH3NH2·H2O,此时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说明CH3NH2·H2O的电离程度大于CH3NH

的水解程度,所以c(CH3NH2·H2O)

),C正确;

D.溶液中始终存在物料守恒n(CH3NH2·H2O)+n(CH3NH

)=0.1mol/L×0.01L=0.001mol,但由于加入了盐酸,e点溶液体积大于0.01L,所以e点溶液中:

c(CH3NH2·H2O)+c(CH3NH

)<0.1,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7.下图为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作时,a极的电势低于b极的电势

B.工作一段时间之后,a极区溶液的pH减小

C.a、b极不能使用同种电极材料

D.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COO-+4H2O-8e-=2HCO3-+9H+

【答案】BD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b电极上CH3COO-转化为HCO3-,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b为原电池负极,则a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电极上CH3COO-转化为HCO3-,碳元素

化合价升高,说明b为原电池负极,则a为原电池的正极,所以a极的电势高于b极的电势,A选项错误;

B.b电极CH3COO-失去电子生成HCO3-,电极反应式为:

CH3COO-+4H2O-8e-=2HCO3-+9H+,生成的H+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a电极区,其物质的量与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相同,在正极上,迁移的氢离子中只能有一半的被电极反应所消耗,从而导致a极区溶液pH减小,B选项正确;

C.据图可知,该装置

燃料电池,能使用同种电极材料,C选项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b电极CH3COO-失去电子生成HCO3-,电极反应式为:

CH3COO-+4H2O-8e-=2HCO3-+9H+,D选项正确;

答案选BD。

8.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SO2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产物。

按图连接好装置(夹持装置省略),打开磁搅拌器,先往CuCl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再通入过量的SO2,三颈烧瓶中生成大量白色沉淀X。

(1)制取SO2最适宜的试剂是___________。

A.Na2SO3固体与20%的硝酸B.Na2SO3固体与20%的硫酸

C.Na2SO3固体与70%的硫酸D.Na2SO3固体与18.4mol·L-1的硫酸

(2)根据选定的试剂,虚框中应选用___________(填“A”或“B”)装置;通入SO2过程中不断用磁搅拌器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甲同学推测X可能为CuSO3.他取出少量洗涤后的X加入足量稀硫酸进行实验验证,观察到___________,则甲同学推测错误。

(4)乙同学查阅资料:

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形成CuCl

;与氨水反应生成Cu(NH3)

,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深蓝色Cu(NH3)

溶液。

据此推测X可能为CuCl。

他取出少量洗涤后的白色沉淀X,加入浓盐酸,沉淀溶解,加水稀释,又出现白色沉淀,据此得出乙同学推测正确。

①从平衡角度解释加水稀释重新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

②请再设计一种证明该白色沉淀为CuCl的方案:

___________。

③三颈烧瓶中生成CuCl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答案】

(1).C

(2).B(3).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固体充分反应(4).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5).加水氯离子浓度减小,CuCl+2Cl-

CuCl

平衡逆向移动(6).取少量洗涤后的白色沉淀X,加入过量的氨水,固体溶解,露置于空气中迅速得到深蓝色溶液(7).Cu(OH)2+SO2+2Cl-=2CuCl+SO

+2H2O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生成氢氧化铜悬浊液,再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氯化亚铜,多余的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1)A.Na2SO3固体与20%的硝酸,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A错误;

B.Na2SO3固体与20%的硫酸生成的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故B错误;

C.Na2SO3固体与70%的硫酸,70%的硫酸中存在少量的水,硫酸电离与亚硫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C正确;

D.Na2SO3固体与18.4mol·L-1的硫酸,硫酸中存在极少的水,硫酸不电离不与亚硫酸钠发生反应不生成二氧化硫,故D错误;

故选C。

(2)根据选定的试剂,虚框中应选用B,A装置一般要求块状固体与水不溶解或者粉化,亚硫酸钠遇水溶解,通入SO2过程中不断用磁搅拌器搅拌的目的是:

增大与二氧化硫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3)甲同学推测X可能为CuSO3他取出少量洗涤后的X加入足量稀硫酸进行实验验证,CuS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离子,二氧化硫和水,观察到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则甲同学推测错误。

(4)①从平衡角度解释加水稀释重新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加水氯离子浓度减小,CuCl+2Cl-

CuCl

平衡逆向移动。

②证明该白色沉淀为CuCl的方案:

取少量洗涤后的白色沉淀X,加入过量的氨水,固体溶解,露置于空气中迅速得到深蓝色溶液。

③三颈烧瓶SO2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中生成CuCl的离子方程式为:

Cu(OH)2+SO2+2Cl-=2CuCl+SO

+2H2O。

9.以某厂金属切削废料(由铁屑和镍钴合金、金刚砂组成)为原料,回收镍钴生产NiSO4·7H2O和CoCl2·6H2O,工艺如下:

已知:

①相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金属离子

Co3+

Co2+

Fe3+

Fe2+

Ni2+

开始沉淀的pH

0.3

7.2

1.5

6.3

6.9

沉淀完全的pH

1.1

9.2

2.8

8.3

8.9

②常温下,K(NiCO3)=7.0x10-9。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时,HN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滤渣1为___________,滤液1中的金属阳离子除Ni2+外还有___________

(2)理论上“除铁”需控制pH的范围为___________。

(3)写出“钴镍分离”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镍钴分离后,溶液中c(Ni2+)=1.0mol·L-1,若“滤液2”中c(CO

)=10-6mol·L-1,则沉镍率=___________。

[沉镍率=因沉淀减少的c(Ni2+)/初始c(Ni2+)]

(4)“转化”时产生一种气体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5)用一定浓度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由产品CoCl2·6H2O配制的溶液,测得产品中CoCl2·6H2O的含量为100.5%。

若滴定时实验操作无误,造成该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将Fe2+氧化成Fe3+

(2).金刚砂(3).Co2+、Fe3+(4).2.8~6.9(5).ClO-+2Co2++5H2O=2Co(OH)3↓ +Cl-+4H+(6).0.993(7).2Co(OH)3+2Cl-+6H+=Cl2↑ +2Co2++H2O(8).产品中部分晶体失去结晶水

【解析】

【分析】此题为以金属切削废料(由铁屑和镍钴合金、金刚砂组成)为原料回收镍钴生产NiSO4·7H2O和CoCl2·6H2O的工艺流程,原材料经过酸溶、沉淀、钴镍分离,沉镍、酸化、浓缩结晶等操作,得到NiSO4·7H2O;钴镍分离后经过反应转化浓缩结晶得到CoCl2·6H2O,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详解】

(1)酸溶时加入硝酸与硫酸的混合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其中硝酸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金刚砂不与酸反应,所以滤渣1为金刚砂;镍钴合金会与混合酸反应变成Ni2+、Co2+、铁屑变成Fe3+,所以还有Co2+、Fe3+;

(2)滤液1加NaOH调pH,此时需让Fe3+转化成Fe(OH)3沉淀,但不能使Ni2+、Co2+沉淀,因此pH控制为2.8~6.9;

(3)由题意可知,滤液中加入NaClO将Co2+氧化为Co(OH)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Co2++5H2O=2Co(OH)3

+Cl-+4H+;c(CO

)=10-6mol·L-1,根据K(NiCO3)=7.0x10-9可知,c(Ni2+)=

mol·L-1,沉镍率=因沉淀减少的c(Ni2+)/初始c(Ni2+),所以=

=0.993;

(4)由题意可知,Co(OH)3与浓盐酸反应,将三价的Co变成二价,生成CoCl2,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OH)3+2Cl-+6H+=Cl2

+2Co2++H2O;

(5)若滴定时实验操作无误,造成该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产品中部分晶体失去结晶水。

10.以CO2和CH4为原料制造更高价值的化学产品是目前用来缓解温室效应的研究方向之一、

(1)工业上CH4-H2O催化重整制取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的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CH4(g)+H2O(g)=CO(g)+3H2(g)ΔH1=+206.4kJ·mol-1

②CO(g)+H2O(g)=CO2(g)+H2(g)ΔH2=-41.0kJ·mol-1

③CH4(g)+2H2O(g)=CO2(g)+4H2(g)ΔH3

若反应③的逆向活化能Ea(逆)为54kJ·mol-1,则该反应的正向活化能Ea(正)为___________kJ·mol-1。

(2)在CO(g)+H2O(g)=CO2(g)+H2(g)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正=k正c(CO)·c(H2O),逆反应速率v逆=k逆c(CO2)·c(H2),其中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仅受温度影响。

如图(pk=-lgk,T表示温度)所示a、b、c、d四条斜线中,有两条分别为pk正和pk逆随T变化斜线,则表示pk正随T变化关系的斜线是________。

(3)已知:

CO2加氢可缓解CO2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其原理为:

I.CO2(g)+4H2(g)=CH4(g)+2H2O(g)ΔH=-165.0kJ·mol-1

II.CO2(g)+H2(g)=CO(g)+H2O(g)ΔH=+41.0kJ·mol-1

在反应器中通入3molH2和1molCO2,分别在0.1MPa和1MPa下进行反应。

分析实验中温度对含碳物质的平衡组成(体积百分数)的影响,其中CO和CH4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1MPa时,表示CH4和CO平衡组成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

N点平衡组成含量低于M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当CH4和CO平衡组成均为40%时,该温度下反应I的平衡常数Kp为___________。

(4)以纳米二氧化钛膜为工作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通入CO2进行电解,在阴极可制得低密度聚乙烯

(简称LDPE)。

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219.4

(2).c(3).ad(4).温度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反应Ⅰ平衡正移,水的含量增大,CO2和H2的含量减少,使反应Ⅱ逆移,CO含量降低(5).2.4(6).2nCO2+12nH++12ne-=

+4nH2O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CH4(g)+H2O(g)=CO(g)+3H2(g)ΔH1=+206.4kJ·mol-1,②CO(g)+H2O(g)=CO2(g)+H2(g)ΔH2=-41.0kJ·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③,③CH4(g)+2H2O(g)=CO2(g)+4H2(g)ΔH3=165.4kJ·mol-1,③的逆向活化能Ea(逆)为54kJ·mol-1,ΔH3=Ea(正)-Ea(逆),Ea(正)=219.4kJ·mol-1。

(2)在CO(g)+H2O(g)=CO2(g)+H2(g)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正=k正c(CO)·c(H2O),逆反应速率v逆=k逆c(CO2)·c(H2),其中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仅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升温时lgK逆减小更快,则表示pk正随T变化关系

斜线是c。

(3)①对于反应Ⅰ:

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4的含量减少,对于反应Ⅱ:

升高温度,则平衡正向移动,CO的含量增加;增大压强,反应2不移动,但反应1的平衡正向移动,H2O的含量增大,使反应2逆向移动,导致CO含量降低,综上可知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CH4的含量越大、CO含量越小,则压强为1MPa时,表示CH4和CO平衡组成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a、d,;N点平衡组成含量低于M点的原因是:

温度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反应Ⅰ平衡正移,水的含量增大,CO2和H2的含量减少,使反应Ⅱ逆移,CO含量降低。

②起始时n(CO2)=1mol,则n(H2)=3mol,由图可知当CH4和CO平衡组成为40%时,则CO2平衡组成为20%,根据C原子守恒有:

n(CO)=n(CH4)=1mol×40%=0.4mol,n(CO2)=1mol×20%=0.2mol,

,平衡时n(CO2)=(1-0.8)mol=0.2mol,n(H2O)=1.2mol,n(CO)=0.4mol,n(CH4)=0.4mol,n(H2)=1mol,则p(CO)=

1MPa=0.125MPa,p(H2O)=

1MPa=0.375MPa,p(CO2)=

1MPa=0.0625MPa,p(H2)=

1MPa=0.3125MPa,则

(4)以纳米二氧化钛膜为工作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通入CO2进行电解,在阴极可制得低密度聚乙烯

(简称LDPE)。

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nCO2+12nH++12ne-=

+4nH2O。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11.金属材料在国防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航母外壳需大量使用抗腐蚀性能很强的镍铬钢。

①基态Ni2+电子填充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_______。

②元素Cr与Ni的第二电离能I2Cr___________I2Ni(填“>”、“=”或“<”)。

③NiO和FeO熔点更高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Fe能与CO形成配合物Fe(CO)5,其熔点为-21℃,沸点为102.8℃,结构如图所示。

①Fe(CO)5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

②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有CN-、___________(填化学式)等。

③Fe(CO)5的晶体类型为___________,1molFe(CO)5含有___________个σ键。

(3)Y2O3和CeO2常用作军工材料和耐磨材料,萤石型CeO2晶胞如图所示。

①与Ce4+距离最近的Ce4+的个数为___________。

②向萤石型CeO2中加入少量Y2O3并加热得到化学通式为Ce1-xYxO2-y的固体,其中Ce4+和Y3+均匀分布在原来阳离子的位置,而原来阴离子的位置部分形成空缺。

则CeO2、Y2O3按物质的量之比0.8:

0.1形成的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该固体中氧离子的空缺率为___________。

【答案】

(1).M

(2).>(3).NiO(4).sp(5).C

(6).分子晶体(7).10NA(8).12(9).Ce0.8Y0.2O1.9(10).5%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Ni是28号元素,基态Ni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84s2,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Ni2+,所以Ni2+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8,填充的最高能层符号为M;

②基态Cr+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5,Ni+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84s1,Cr+再失去的是半满的3d能级上的电子,所需能量较大,所以I2Cr>I2N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