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三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848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腊三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希腊三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希腊三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希腊三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希腊三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希腊三杰.docx

《希腊三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腊三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希腊三杰.docx

希腊三杰

第三讲:

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

导学:

在全面学习古代希腊三大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柏拉图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亚里土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等

概述:

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三哲”中的第一位,至今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

他非常重视道德哲学,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使人学会清晰地、无偏见地思维,所以他在教学上采用所谓“知识助产术”。

这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包括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修正错误、归纳概念两个步骤。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论,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但从教学理论来看,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成为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于公元前387年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把“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扩大了教学内容。

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在这本书和其它著作中,柏拉图把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问题联系起来,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卫国者,再其次是劳动者。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校制度,但这个制度打上了明显的等级烙印。

诚然,其中不乏值得研究的思想,如学前教育的思想。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认为人的教育应从幼年抓起,要求优生优育,国家应施行公共学前教育,3岁前为育儿所,3至6岁则设置公共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唱歌、讲故事,要充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他所讲的道德难免带上他那个时代和阶级的色彩。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其特具独创性而成为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他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吕克昂学园,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他总结了古代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身心由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所构成,这三种灵魂的发展要依靠教育,包括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各育应协调一致以使人得到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尽管包含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对后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

古代希腊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孕育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由哲学家所提出,散见于他们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著述中。

古代希腊哲学家中在教育论述方面比较著名者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与其门徒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杰”,他居三杰之首。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雅典,父亲为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早年曾继承父业从事雕刻,因缺乏兴趣转学量地学(几何学)、天文学。

不久,又放弃了这些跟人类社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自然科学,致力于探索政治、法律特别是伦理道德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扩大了哲学领域。

古罗马著作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据说苏格拉底貌不出众,但智慧非凡。

他一生中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公元前431—前404年)三次从军出征以及做过极短时间的议员外,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育青年的事业上。

他用自己的智慧启迪青年的心灵。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情洋溢,平易近人。

谈论问题,精辟入理,深受青年喜爱,被称为“青年的恋人”。

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拥护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他曾集聚一批贵族青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民主力量受到很大摧残,民主政权被推翻。

战争结束后,又一度出现民主政权,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控告为不信雅典城邦所尊敬的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由法庭判处极刑,在狱中饮毒药而亡。

(一)教育活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

他高度评价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

因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该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做出极大的业绩来”(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9页)。

为了培养“最优良、最有用的人”,苏格拉底慨然以教育青年为己任。

他认为,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其贡献远远超过他一个人去参预政事。

他说:

“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

”(夸美纽斯著: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但他为教育青年付出了辛勤劳动。

不论冬夏,他黎明即起,穿上一件破旧的长袍,赤着脚走上街头,或站在市场上,或坐在神庙前,有时还在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跟青年人讨论各种各样问题,如战争、政治、法律、婚姻、友谊、艺术等等,特别热衷的是探讨道德问题。

他认为研究善恶是非极为重要,人们只有辨明善恶是非,才能有正义的、光荣的和美好的行为,社会上的道德面貌才能改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才能实现。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一样,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

在他的听众中既有本国青年,也有异邦学生;既有富者,也有穷人;既有上等阶级子弟,也有鞋匠、木匠、铜匠等劳动人民。

总之,他把自己极其丰富的知识,毫不吝惜地教给所有的人。

跟当时周游于希腊各个城邦的智者派的那批职业教师完全不同,苏格拉底对于那些渴求知识和美德而前来听讲的人们,从不索取分文,当智者安提丰讥笑他“不愿借教学而收取酬金”(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页,37页),虽然“可能是一个正义的人,但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时(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页,37页),苏格拉底辩驳说,那些教人智慧,索取高额酬金的诡辩家,实际上是“智慧的出卖者”(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页,37页),他们是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智慧的,而“出卖智慧就是贬低智慧”(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页,37页)。

苏格拉底认为,把自己知道的好东西教给有才德的人,就会获得朋友,而这件事本身已经是最大的利益,又何必还要索取金钱呢?

在进行教育时,苏格拉底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效果。

柏拉图的弟弟格老孔,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年龄还未达20岁,尚未取得公民资格,就想当城邦政府中一名领袖,并急于要向公众发表竞选演讲。

为了使他避免闹出被人们从讲坛上拖下来的笑话,他的亲友多方劝阻,都不能制止他。

苏格拉底出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主动地去关心他、教育他。

苏格拉底根据格老孔逞强好胜、自以为是的性格,首先肯定他立定志向做城邦的领袖是一桩大好事。

因为,他的目的如果实现,不仅能为家庭扬名,给祖国增光,而且他的名声将传遍希腊和国,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敬仰。

格老孔听到苏格拉底这番话大为高兴,欣然与他继续讨论问题。

苏格拉底先问格老孔富国的办法,格老孔回答说根本没有考虑。

再问他强兵的措施,格老孔也表示尚无所知。

最后,格老孔不得不承认自己完全没有担任所想望职位的必要知识。

接着,苏格拉底告诉他,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事业如果没有精确知识,他就不可能对国家有好处,也不可能使自己有光荣。

于是,格老孔只好打消当官的念头。

对于骄傲的人,苏格拉底教育他认识到自己无知,相反,对于懦怯的人则给予多方鼓励。

柏拉图的舅父哈尔米戴斯,他的才干远远超过执政的人们,但他却不敢向公民百姓演讲,也不愿管理城邦事务。

苏格拉底于是找他谈话,首先教育哈尔米戴斯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竞选中夺得胜利,能够管理国家事务,增进国家福利,但却畏缩不前不去争取,实际上就是一个懦夫。

其次,苏格拉底提醒他对自己的能力应有足够的估计。

他说:

“在最有智慧的人面前你没有感到惭愧,在最强有力的人面前你也没有感到害怕”,“你能够从容不迫的和那些在城邦占领导地位的人们交谈”(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111页,40页),并且在言谈方面比他们强,因而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再次,苏格拉底鼓励哈尔米戴斯积极参加竞选演讲。

他说:

“一个会数数的人,在大庭广众之间数和独自一个人数都会同样的准确;那些独自儿弹琵琶弹得很好的人,在大庭广众之间也会弹得同样的出色”(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111页,40页)。

最后,苏格拉底劝勉哈尔米戴斯不要轻忽城邦的事务,只要力所能及,就要尽力对它们加以改善。

在苏格拉底的鼓励下,哈尔米戴斯增强了参与政事的勇气。

在教育别人时,苏格拉底从不夸夸其谈,而是身体力行,作出典范。

比如,他在教导“那些和他交游的人在饱食、性欲、睡眠、耐冷、耐热和劳动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时(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111页,40页),他就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榜样。

对此,智者安提丰作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苏格拉底“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使得奴隶都不会继续和他的主人过下去的生活”,“他所吃喝的饮食是最粗陋的”,他“所着的衣服不仅是褴褛不堪而且没冬没夏都是一样”,他“一直是既无鞋袜又无长衫”;他不“因为天气太冷而留在家里”,也不“因天气过热而和人争着乘凉”,“或因为脚痛而步履艰难”(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35页,33页)他还经常锻炼身体,以准备应付随时降临的任何考验。

总之,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正如他的学生色诺芬所说的:

“他的实际行动要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色诺芬著:

《回忆苏格拉底》,第34~35页,33页)。

苏格拉底为陶冶人性,培养人材所进行的长期教育活动,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赞誉。

其弟子柏拉图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苏格拉底远远超过伯里克利,因为伯里克利只是在政治上图强,而苏格拉底却从培养人性的立场上树立良好的政治。

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对苏格拉底孜孜不倦地教诲雅典青年的热诚,也极为赞许。

他说:

“苏格拉底得到大家的称赞,因为他不把时间用在做官上,却去用在教育青年上面。

”(夸美纽斯著: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二)教育目的和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何谓美德?

苏格拉底说:

“美德即知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

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

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

教育必须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从而去做美好的、光荣的事情。

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

但他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希腊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后世也有意义。

美德来源于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呢?

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

他说:

“美德由教育而来”(《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69页)。

苏格拉底基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不应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和道德传授给别人,而是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

他在跟人们讨论各种道德问题时,总是采用诘问法来诱发知识。

这就是,他对别人得出的问题佯作无知,不予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对方。

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则,一般性的概念。

如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就是这样进行的。

美诺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

“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于美德简直什么也不知道”(《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2~155页)。

苏格拉底反过来请美诺告诉他什么是美德?

美诺回答说,男人的美德是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并在治理工作中损害敌人,保护朋友和自己;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服从丈夫。

美诺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生活情境,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美德,比如,老人和小孩、奴隶和自由人,男人和女人的美德都不相同。

苏格拉底说:

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你“最好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③。

美诺回答说,美德是支配人的力量。

苏格拉底反问:

“小孩能支配他的父亲,奴隶能支配主人吗?

”④美诺承认自己下的定义与具体事实有矛盾。

接着苏格拉底又引导美诺提出许多具体美德,最后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普遍的原则,从而找出了美德的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把他这种逐层诘问,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逐步引申,使对方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的方法,称为“知识的助产术”,并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

在他看来,人的知识犹如母体中的胎儿一样,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

苏格拉底认为他本身无知,没有给人以知识,只不过用这种“助产术”帮助别人头脑中的知识胎儿产出而已。

苏格拉底说,这种方法是从他的助产婆的母亲得到启示的,他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接生的技术,不过他和他母亲不同,他是一个智慧的产婆。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关于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苏格拉底专门研究各种伦理方面的品德,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些品德的一般定义问题。

”又说:

“有两样东西完全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8页)。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虽然带有思辨性,但它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他给予后来的启发法以极大的影响

二、柏拉图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派的代表人物。

他出身于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体操、音乐、诗文和哲学。

20岁时师事苏格拉底,前后达8年之久。

苏格拉底死后,他出走麦加拉,后又游历埃及、小亚、意大利等地,企图实现其贵族专制的政治理想,但未能如愿。

公元前387年,他返回雅典,在雅典近郊阿卡德米圣殿附近的园林中,创建一所学园,致力于教育工作,企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材。

阿卡德米学园设礼堂和图书馆各一,演讲室、生活室若干。

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师生过着共同生活。

因而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

学习科目除主科哲学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理论等辅助学科。

柏拉图重视数学,认为它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在学园门外写有:

“不懂几何的人不准入内”的字样。

教学方式采取讲演和对话两种。

为宣传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柏拉图苦心经营这个学园,在这里讲学授徒达40年。

公元前347年他逝世后,此学园仍然延续下去,直到公元529年才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所封闭。

它存在900多年,成为古希腊历史最悠久的学园。

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还从事著述。

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早期作品《理想国》和晚期作品《法律》篇,堪称姊妹篇。

在这两部巨著,特别是《理想国》中,柏拉图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而且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

《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8世纪法国的卓越启蒙思想家卢梭高度评价这部名著。

他说:

“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卢梭著:

《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页)。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理念论和理想国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理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认为,宇宙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理念。

在他看来,理念是独立存在、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真正的“实体”,它是变幻无常、生灭不定的现象世界产生的根源。

这就是说,超越现实,先天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本体,是第一性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

柏拉图所臆想的理念世界,是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处于最底层的为数众多的各种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稍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的理念;再高一级的是道德和艺术的理念;居于塔顶的则是“善”的理念。

“善”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理念都从它那里取得实在性;“善”是真理的源泉,它能使人们洞察理念世界的一切。

柏拉图依据其理念世界的金字塔,设计了一个由执政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理想国”。

由神用金子创造的极少数执政者,即哲学家,灵魂中理性部分最强,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能透过变幻的现象世界洞悉理念世界的各种知识、掌握永恒的真理,最适于担任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是社会的最高等级。

人数稍多的卫国者,是神用银子造的,意志在灵魂中占主要地位,富于勇敢的美德,他们的天职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是社会的第二等级。

至于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是神用铜铁造出来的,他们的灵魂中最主要的是情感,具有节制的美德,最适于生产物质财富,供应前两个等级。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上述三等人中的任何一等。

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上述三个等级如果各守本分,各尽其职,国家就会和谐一致,实现“正义”或“公道”的原则。

他说:

“如果这个国家的商人、军人和官吏各做各的事,那就是公道,国家就是公道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

柏拉图坚决反对超越等级范围,相互干预的现象,认为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这三个等级的互相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是最大的坏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

在柏拉图看来,由于各个等级的人是神用不同的金属造出来的,所以,等级的划分是天生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属于哪一个等级,其所生子女也就属于哪一个等级。

他说:

“你们是有血缘联系的,大部分是子似其父的”(郑晓沧译:

《柏拉图论教育》,第1页)。

至于遗传上的变异,如金银质的祖先有了钢铁质的子孙,只是偶然的例外而已。

统治者阶级的知识和美德虽生而俱有,但要充分发展,实现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教育。

因而,柏拉图极为重视教育。

他依据其理念论的哲学观和等级森严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总结了古希腊特别是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际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系统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

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

少数金质的人理性纯全,道德完美,治国安邦;那些银质的人,勇敢忠贞,效命疆场。

这样,理想的国家就可以实现。

假若对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则人们的天赋理性和德性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执政的哲学家缺乏明达睿知,无法担当起治国的大任,卫国的武士意志薄弱,勇气不足,难于效命国家。

这样,理想的国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柏拉图依据其唯心主义理念论,把教育作为实现其理想国家的工具,这显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然而,他注意到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是可贵的。

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柏拉图把培养哲学家放在首位。

因为,国家的好坏取决于他们。

这就是说,如果他们的理性发达,道德淳美,就能使国家达于理想境地,日益兴旺发达。

培养勇敢的武士,无疑也是教育的目的,但其地位绝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至于农、工、商劳动者的培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根本未列入教育目标之内,因为他们最缺乏理性,无法进行教育。

后来在《法律》篇中,虽然有所涉及,但那只是实用知识技能的训练,不是发展理性,不能算是教育。

由此可见,柏拉图把发展理性,培养执政的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

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地反映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

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统一学制

教育既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柏拉图吸取了斯巴达的经验,强调教育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严格控制。

他提出,应当由德高望重,理性发达的人担任教育首长,领导一切教育事宜,其他任何人不得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变性。

柏拉图对当时雅典由私人开办学校,随意处理教育问题的现象极为不满,认为那会导致祸乱,给国家带来不幸,因而必须予以纠正。

国家领导教育,学校必有定制。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

他说:

“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朱光潜译: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

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

依据他的规划,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

执政者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

至于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

婴儿出生后,那些不好的放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而优秀的种子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

3岁以前在育儿所,3~6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中接受教育。

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要的。

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

游戏场还进行音乐、唱歌、听故事等活动。

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便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

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

柏拉图要求政府对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进行严格审查。

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天神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说:

“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因为“在那个年龄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最容易看出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郑晓沧译:

《柏拉图论教育》,第3页)。

经过学前教育,从7岁开始男女分别入国家举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主要进行音乐和体育,“体育是为了锻炼身体,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张焕庭主编: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502页),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涵义较广,包含智育和美育。

这就是说,既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唱歌,演奏弦琴、诗歌。

柏拉图极为重视狭义的音乐教育,因为“节奏和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带来优美的一切”(郑晓沧译:

《柏拉图论教育》,第3页,57页)。

而庄严的乐曲、协和的旋律,能使人的精神和谐、性情温和、举止有节、仪态优美、心灵得到陶冶。

体育以体操、角力、骑马、射箭等训练项目为主,借以强壮身体。

此外,还注重舞蹈,以训练优美的举止。

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个强健的身体因为身体强健即可使心灵美好;反过来说,一个美好的心灵由于它的性能,能使身体臻于它所能达到的程度”。

假若只接受音乐教育,沉溺于音乐之中,最后可能成为精神不振没有成就的懦夫;而仅仅从事体育,又会造成身体发达,遇事迟钝的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但从根本上说,身体与心灵相比,只能居于次位。

因为高尚的品格能使身体得到完善,而身体上的完善却不能使品格高尚。

心灵是身体的主宰,是最重要的,身体之所以需要健康,主要是不致因体弱而影响心灵的健全。

柏拉图主张女子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